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龙猫
    推荐

    【读书打卡】很认真很烧脑很愉悦的看完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欲评已忘言[捂脸]哈哈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道也。当然,马克思也教导我们:要以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机智]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我就是我
    推荐

    儒家是成功者的高调,道家是失意者的托词,这是不是证明这个世界上还是失意者多呢?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静等风起²⁰¹³
    推荐

    老子和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最重要的两个奠基人,其学说思想大部分源于群经之首的《易经》。 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和老子不约而同地从“道”和“一”出发,之后便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的儒学侧重发挥“阳”的一面,是积极的、主动的、经典的,它强调入世奉献、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的道学全面发挥“阴”的一面,是消极的、顺从的、浪漫的,它强调出世自修、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阴阳矛盾统一、互为依存并且不可分割,把阳的儒学和阴的道学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是我们汲取的精华。 请两位圣贤一起住进心里吧!用阴阳的观点看宇宙苍生世事变幻,会看得通透一些,活得潇洒一些。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Nora
    推荐

    看了此书,尤其是最后一部分,老子的智慧似乎高于孔子,以老子所言,世本万物皆自然,止于心,止于身,妄于外象。方可知其天道。不知我理解的对吗?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Nxia'er
    推荐

    林语堂的文笔,没的说。再加作者本身深厚功底加持,初翻几页,廖廖字句,便已吸引其中。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志波
    推荐

    老子的智慧隐藏着现代科学的发现:守恒定律、周期定律、熵增理论、牛顿力学定律、进化论…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大郎,该喝药了
    推荐

    林语堂只是翻译了原文而已,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懂得道的人才用这样的方式说道为何物。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推荐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不难找到这样的事儿,很有本事的人早早走了,没有大本事儿的人反而长寿赢得了桃李天下。就如书中所言,一棵大树的树荫下,可供一千辆的四马大车在此乘凉。抬头看看细枝,大都弯弯曲曲不能做栋梁;低头看看树干,又盘结松散不能做棺木,舐舐它的叶子,唇舌立刻受伤腐烂;嗅嗅它的气味,居然能让人昏睡三天不醒。恍然说道:“这真是无用的树木啊!难怪它能长得这般大了。神人不也是应用这个方法来保全它的天真吗?”哦,人活明白了,就成神人了。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荣儿
    推荐

    一般说来,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 老庄虽谈道之“捉摸不到”,却并非意味着他们就是神秘主义者,我们只能说他们是观察生命入微的人。 所以,想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还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也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晶Eileen
    推荐

    1、去智是指去巧智,莫因追求智慧而失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真善美) 2、多关注自己,少言语他人。 3、刚强下,柔弱上。上善若水。 不争,万物自然运化。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天气阴雨 气温17℃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 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 ——林语堂 最近写了一篇论文是关于“道与逻各斯”,里面就提及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引用了很多人的解读,老子的道可道,但不是常道啊。再来看一看林语堂先生如何解读老子的智慧的,虽然我是基督徒,明白圣经所讲的道是耶稣,但不妨碍我用心了解一下老子的道。 摘录 天之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语译】 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真实。行善的人,不需言辩;好辩的人,行为反非至善。真正聪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并不多;知识广博的人,不求深理,所以就不是真知。 圣人不私自积藏,以虚无为体,以无用为用,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愈充足;他尽量给予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道无私,对于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善体天道,所以,他的道是施与而不和人争夺的。 信言不美 《庄子》之《徐无鬼》《知北游》 “会叫的狗不见得好;会说话的人,也不见得聪明贤能。” “学问渊博的人,不必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人,不必有智慧。” 既以与人 《庄子》之《田子方》 真人的神灵,穿过泰山没有阻碍,潜入深泉不会浸湿,位居卑贱不觉疲惫。其神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这是因为他给人愈多,自己就愈见充实。 去哪里找忘言的人 《庄子》之《外物》 鱼饵是捕鱼的工具,捕到了鱼,就可忘掉鱼饵;兔阱是捕兔的工具,捕到了兔,也就可把兔阱忘掉。语言是表达感情和思想的工具,了解了情意,自然就该把语言忘记。但是,我到哪里才能遇到忘言的人,而和他交谈呢? “有用言语表达的事理,也有用心意推测的事理。但是,你说得愈多,离原意也就愈远了。” 理想国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插图]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语译】 理想的国家是这样的:国土很小,百姓不多,但他们有用不完的器具,并且重视生命而不随处迁徙。这样,虽有舟车,却无可用之地;虽有武器,也没有机会陈列。使人民回复到不用文字、不求知识的结绳记事时代,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大家无争无隙。 因为都是小国,所以各国的人民彼此都可看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见,虽然如此,但因生活的安定,彼此之间的人民却到老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与邻国的人互相往来。 至德的时代 《庄子》之《胠箧》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至德的时代吗?那时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等人所治理的百姓,没有过分的要求,只知结绳记事,吃得可口,穿得合身,居住安适,风俗淳朴就可以了。 虽然他们的都邑彼此相连,鸡犬之声时有耳闻,但两地的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与别国的人互相交往。那个时代,才真正的太平啊! 孔子的人文主义能否叫中国人感到十分的满足呢?答复是:它能够满足,同时,也不能够满足。假使已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欲望,那么就不复有余地让道教与佛教得以传播了。孔子学说之中流社会的道德教训,神妙地适合于一般人民,它适合于服官的阶级,也适合向他们叩头的庶民阶级。 但是也有人一不愿服官,二不愿叩头。他们具有较深邃的天性,孔子学说未能深入感动他们。孔子学说依其严格的意义,是太投机,太近人情,又太正确。人具有隐藏的情愫,愿披发而行吟,可是这样的行为非孔子学说所容许。于是那些喜欢蓬头跣足的人走而归于道教。如前所述,孔子学说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人生观则是消极的。道家学说为一大“否定”,而孔子学说则为一大“肯定”。孔子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旨,辩护人类之教育与礼法。而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与教育。 孔子设教,以仁义为基本德行。老子却轻蔑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一个摩登的孔教徒大概将取饮城市给照的A字消毒牛奶,而道教徒则将自农夫乳桶内取饮乡村牛奶。因为老子对于城市照会、消毒、A字甲级,等等,必然将一例深致怀疑,而这种城市牛奶的气味将不复存在天然的乳酪香味,反而氤氲着重重的铜臭气。谁尝了农家的鲜牛奶,谁会不首肯老子的意见或许是对的呢?因为你的卫生官员可以防护你的牛奶免除伤寒菌,却不能免除文明的蛊虫。 孔子学说中还有其他缺点,他过于崇尚现实,而太缺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中国人民是稚气地富有想象力,有几许早期的幻异奇迹,或称之为妖术及迷信及其心理仍存留于中国人胸中。孔子的学说是所谓敬鬼神而远之;他承认山川之有神祇,更象征地承认人类祖考的鬼灵之存在。但孔子学说中没有天堂地狱,没有天神的秩位等级,也没有创世的神话。他的纯理论,绝无掺杂巫术之意,亦无长生不老之药。其实处于现实氛围的中国人,除掉纯理论的学者,常怀有长生不老之秘密愿望。孔子学说没有神仙之说,而道教则有之。总之,道教代表神奇幻异的天真世界,这个世界在孔教思想中则付之阙如。 故道家哲学乃所以说明中国民族性中孔子所不能满足之一面。一个民族常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与天然的经典风尚,个人亦然。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确实,道教是自始至终浪漫(romance)的:第一,他主张重返自然,因而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其次,他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第三,他代表奇异幻象的世界,加缀之以稚气的、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浪漫的特性的一面;这一面或许比现实的一面还要深刻,且随处流露于他们的热烈的个性,他们的爱好自由,和他们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这一点常使外国旁观者为之迷惑而不解。照我看来,这是中国人民之不可限量的重要特性。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 那是很有兴味的,你要知道道教之创造中华民族精神倒是先于孔子,你再看他怎样经由民族心理的响应而与解释鬼神世界者结合同盟。老子本身与“长生不老”之药毫无关系,也不涉于后世道教的种种符箓巫术。他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做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做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继承老子思想,不愧后起之秀者,当推庄子。庄子运其莲花妙舌,对孔教之假道学与不中用备极讥诮。 讽刺孔子哲学固非难事,他的崇礼仪、厚葬久丧并鼓励其弟子钻营官职,以期救世,均足供为讽刺文章的材料。道家哲学派之憎恶孔教哲学,即为浪漫主义者憎恶经典派的天然本性。或可以说这不是憎恶,乃是不可抗拒的嘲笑。 从彻头彻尾的怀疑主义出发,真只与浪漫的逃世而重返自然相距一步之差。据史传说:老子本为周守藏室史,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一去不复返。又据《庄子》上的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从此以后,道家哲学常与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离。从这点上,我们摄取了中国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风的生活、艺术与文学。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在我看来,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它不啻教人以放任自然,消极抵抗。抑且教人以守愚之为智,处弱之为强,其言曰:“……不敢为天下先。”它的理由至为简单,盖如是则不受人之注目,故不受人之攻击,因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又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唯一学理,而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个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如见于《野叟曝言》及一切中国伟人传记,每劝服一个强盗或隐士,使之与家庭团聚而重负俗世之责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学理论;至遁世绝俗,则都出发于老庄的观点。在中国文字中,这两种相对的态度称之为“入世”与“出世”。有时此两种思想会在同一人心上掀起争斗,以期战胜对方。即使在一生的不同时期,或许此两种思想也会此起彼伏,如袁中郎之一生。举一个眼前的例证则为梁漱溟教授,他本来是一位佛教徒,隐栖山林间,与尘界相隔绝;后来却恢复孔子哲学的思想,重新结婚,组织家庭,便跑到山东埋头从事乡村教育工作。 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此道家哲学之思想者不少。中国之立轴中堂之类的绘画和瓷器上的图样,有两种流行的题材,一种是合家欢,即家庭快乐图,上面画着女人、小孩,正在游玩闲坐;另一种则为闲散快乐图,如渔翁、樵夫或幽隐文人,悠然闲坐松荫之下。这两种题材,可以分别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观念。樵夫、采药之士和隐士都接近于道家哲学,在一般普通异国人看来,当属匪夷所思。下面一首小诗,它就明显地充满着道家的情调: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此种企慕自然之情调,差不多流露于中国所有的诗歌里头,成为中国传统的精神一主要部分。不过孔子哲学在这一方面亦有重要贡献,崇拜上古的淳朴之风,显然亦为孔门传统学说之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农业基础,一半建筑于家庭制度,一半建筑于孔子哲学之渴望黄金时代的冥想。孔子哲学常追溯尧舜时代,推为历史上郅治之世。那时人民的生活简单之至,欲望有限之至,有诗为证: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样崇拜古代,即为崇拜淳朴。在中国,这两种意识是很接近的,例如人们口头常说“古朴”,把“古代”和“素朴”连结成一个名词。孔子哲学对于家庭之理想,常希望人能且耕且读,妇女则最好从事纺织。下面我又摘录一首小词。这是十六世纪末期陈眉公(继儒)遗给其子孙作为家训的箴铭的。这首词表面上似不属于道家哲学,而实际上歌颂素朴生活无异在支助道家哲学: 清平乐·闲居书付儿辈 有儿事足,一把茅遮屋。若使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种竹,浇花,酿酒;世家闭户先生。 中国人心目中之幸福,所以非为施展各人之所长,像希腊人之思想,而为享乐此简朴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谐地与世无忤。 道家哲学在民间所具的真实力量,乃大半存于其供给不可知世界之材料,这种材料是孔教所摈斥不谈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学说中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更没有什么精魂不灭的理论。他解决了人类天性的一切问题,却把宇宙的哑谜置而不顾。就是解释人体之生理作用,也属极无把握。职是之故,他在他的哲学上留下一个绝大漏洞,致令普通人民不得不依赖道家的神学,以解释自然界之神秘。 拿道家神学来解释宇宙之冥想,去老庄时代不久即见之于《淮南子》(刘安,前179—前122),他把哲学混合于鬼神的幻境,记载着种种神话。道家的阴阳意识,在战国时代已极流行,不久又扩大其领域,参入古代齐东野人之神话。据称海外有仙山,高耸云海间,因之秦始皇信以为真,曾遣方士率领五百童男童女,入海往求长生不老之药。由是此基于幻想的立脚点遂牢不可破,而一直到今天,道教以一种神教的姿态在民间独得稳固之地位。尤其是唐代,道教曾经长时期被当做国教,因为唐代皇帝的姓氏恰与老子同为“李”字。当魏晋之际,道教蔚成一时之风,其势力骎骎乎驾孔教而上之。此道教之流行,又与第一次中国文学浪漫运动有联系,并为经汉儒改制的孔教礼仪之反动,有一位著名诗人曾把儒者拘留于狭隘的仁义之道譬之于虮虱爬行裤缝之间。人的天性盖已对孔教的节制和他的礼仪揭起了革命之旗。 同时,道教本身的范围亦乘机扩展开来,在它的学术之下又包括了医药、生理学、宇宙学(所谓宇宙学大致是基于阴阳五行之说而用符号来解释的)、符咒、巫术、房中术、星相术,加以天神的秩位政体说,以及美妙的神话。在其行政方面,则有法师大掌教制度——凡属构成通行而稳定的宗教所需之一切行头,无不应有尽有。它又很照顾中国的运动家,因为它还包括拳术之操练。而巫术与拳术联结之结果,产生汉末的黄巾之乱。尤要者,它贡献一种锻炼养生法,主要方法为深呼吸,所谓吐纳丹田之气,据称久练成功,可以跨鹤升天而享长生之乐。道教中最紧要而有用之字,要算是一“气”字,但这气未知是空气之气,还是嘘气之气,抑或是代表精神之气。气为非可目睹而至易变化的玄妙的东西,它的用途可谓包罗万象,无往而不适,无往而不通,上自彗星的光芒,下而拳术深呼吸,以至男女交媾。所可怪者,交媾乃被当做追求长生过程中精勤磨炼的技术之一,尤多爱择处女焉。道家学说总而言之是中国人想揭露自然界秘密的一种尝试。 二 一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其实,我敢说,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者中,致力于老子研究的,超过研究孔子的。由于老子《道德经》的篇幅少,才会成为中文书中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有十二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插图]。 西方读者咸认为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实则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我国的学者已发表过这种观点。 黄当说:“老聃(老子)写了两章论虚无,反仁义,评礼教(儒家)的短文,崇拜他的人都认为,这些学说甚至比‘五经’还要好。汉文帝、汉景帝(前188—前141)、司马迁(前145—前85)也曾发表过相同的看法。”[插图] 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136年之后,被明显地划分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插图]。 换言之,若以“箴言”作为鉴别中国圣者的条件,老子确实当之无愧,因为,老子的箴言传达了激奋,实非孔子沉闷乏味的“善”所能办到的。孔子的哲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哲学,它所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 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聃。 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体会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经》里,却把这些领受都泄露出来了。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老子说:“上士闻道(真理),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相信大半读者第一次研读老子的书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吧!我敢这么说,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 因此,那些上智的学者,便由讥笑老子、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学先驱,同时,老子还成了他们终生的朋友。 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其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有关老子的身世臆测和教条,我会在后文中详细剖析给各位读者。老子的隽语是出于现世见识的火花,和爱默生的“直觉谈”一样,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若要了解他二人的隽语,势必先得深切透视其思想方可。 早期哲学的范围 不离开道之根本的叫天人;不脱离道之精微的叫神人;不背弃道之真理的叫至人;以自然为主,以纯德为本,以道体为门,超脱穷通、死生、变化的叫圣人;用仁来施行恩惠,用义来建立条理,用礼来规范行为,用乐来调和性情,用温和、慈蔼、仁爱的态度来感化世人的,便叫做君子。 用法度来分别,用名号来表明,用比较来考验,用稽考来决断,知一、二、三、四等清楚的条例来分析事理,乃是百官掌理政事的顺序。而把耕作视为日常的要事,致力生计衣食,使物产丰富,财源充足,并关心老、弱、孤、寡,使他们都能得到抚养,便是治理人民,为人民谋生计。 古代的圣人,对于这些道术都已全备,所以他们能够配合神明,取法天地,化育万物,调和天下,恩泽普及百姓,并以仁义为治国的根本,这样才不会和法度相离。同时,他们能通达阴、阳、风、雨、晦、明等六气,畅行于东西南北四方,甚至支配一切小、大、精、粗等事物的运行。 古时易见的道术有三项:关于仁义法度,历史上已有许多的记载;关于诗书礼乐,邹、鲁两地的读书人,和政界官僚们,也大多知道:《诗》为通达心志,《书》为记明事理,《礼》为节制行为,《乐》为调和性情,《易》为研究阴阳,《春秋》则为正定名分;这些分散在天下,施行在中国的典章,常为诸子百家所引用或称道。 以后天下大乱,圣贤之士大都隐居起来,于是百家各倡道德的学说,使得人们对道德的观念已不像从前那么执着。天下的人多半各执己见而自以为是;譬如耳朵、眼睛、鼻子和嘴各有功能,却不能相互替用,就好像派别不同的学问,和不同的技能一样,各有所专,各有所用,但是却不能包括全部,不能普遍周全。 这些各执己见的人,剖解天地的纯美,分析万物的道理。古时全德的人尚且很少具备天地之纯美和适合神明的要求,何况这些心存偏见的人呢?所以圣人明王的大道,幽暗而不能彰明,闭塞而不能光大,天下的人都自认为自己所偏好的见解就是大道。 可叹啊!诸子百家各走极端,执迷不悟,必然是不能和古时的大道相合了。后世的学者何其不幸,不但见不到天地纯一的真相,更无法得窥古人思想的全貌。道术就这样被天下人分裂了。 一、苦行者:墨翟[插图]的门人 古代的道术有这样一派:不使后世风俗奢华,不浪万物,不炫耀典章制度,而以法度来勉励自己,帮助世人。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漠梦杨history
    推荐

    1.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 2.道家学说总而言之是中国人想揭露自然界秘密的一种尝试。 3.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4.因为万物没有穷尽,时间没有止期,得失没有一定,终始也无处可寻。所以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由远及近,不会只偏看一处的。 5.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却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6.静止的水,外无水波,内里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内心能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 7.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至德的人,忘却自己,无心用世;神明的人,忘却立功,无心作为;圣哲的人,忘却求名,无心胜人。 9.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0.天因为没有作为,所以清澈;地因为没有作为,所以安宁;天地无为的相合,才变化生成了万物。 11.人为地所承载,所以人当效法“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天”;天为道所包含,所以天当效法“道”;道以自然为归,所以道当效法“自然”。 12知足的人不因为钱财而劳苦自己。 13.并且,生是应时机的,死是顺天命的,若能安守时机,随顺天命,那么哀乐的情感,也就进不了我的胸中,这就是古时候所说的解脱。 1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15.抛弃俗事就不会劳形,遗忘生命。 16.人所以能生,是因为气的集聚,气聚便是生,气散就是死。 17.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就产生虚伪;智慧不足时,便产生欺诈;财用不足时,就开始偷窃。 1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经典就是经典,百读不厌,历久弥新,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像一个多年未见得老友,有一些新变化,但还是他。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平静
    推荐

    “不敢为天下先”的智慧 ——读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俭两宝,普遍人都能认可,只是作为第三宝的“不敢为天下先”,常被人斥之为不思进取、明哲保身,与现在提倡的锐意进取的精神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之前,我也一样对老子是误解的,对道家的“无为”思想,更是误读为“无作为”。通过对《老子的智慧》(林语堂著)的认真阅读和理解,才真正明白:老子推崇的“不敢为天下先”,实质是一种谦下守雌的态度,“夫唯不争,故无尤。”是想达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效果。圣人把自身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会远远超出他的本意,反而更能成就他的伟大。“不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是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不敢为天下先”,要有“上善若水”的品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一个人的真正魅力,是具有水的特性和美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既大度包容、谦而不争,又有积蓄力量、奔流到海的追求。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安徽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作来往通道。吴家建房想占用这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考虑两家都是显贵望族,不敢决断。张家人写信告诉张英,张英回信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建房时也主动让出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名叫“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也被传为美谈。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生于春秋乱世,深知战争的危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所以,他告诫人们“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他反对战争,但也支持正义战争,他要求人们了解“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林语堂曾说,如果世上的领导者看过老子的战争论、用兵论、和平论、不战论就好了;如果希特勒在猛扑之前有一些老子“持而盘之,不如其己”的智慧,人类就不会空洒那么多的鲜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反对霸权,反对以大欺小和以强凌弱。“以百姓心为心”, 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的心态,不断超越自己,并对人类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而不是为了压倒别人。 “不敢为天下先”,要懂得“功成而弗居”。《道德经》五千言的结语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表明了圣人的至公无私。圣人在功名利禄面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所以能成就大业、得到人民的拥戴。 汉代大将军冯异,可谓深得其中奥秘。冯异在每次征战结束后,从来不与诸将并坐论功,排写功劳簿,而是独自待在大树下闭目养神,久而久之,人们给他送了一个雅号:“大树将军”。平时他操练自己的军队与敌人交战时,将士必须冲在最前面,但“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因而很受将士的拥戴。在军队调配之时,将士们都说:“愿属大树将军”。光武帝刘秀对这位将军也十分敬重,在做皇帝的时候,特意把站在后面的冯异拉到诸位公卿面前介绍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后来,冯异被分封为应侯、阳夏侯。冯异的成功正是来自他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林语堂曾写过一首诗来概括道家思想:愚者有智慧,缓者有雅致,钝者有机巧,隐者有益处。可见,“不敢为天下先”可以保持和谐和平衡,达到天长地久。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葳蕤生香
    推荐

    绝圣弃智,虚心无我,谦下不争,忘形释智,放下便是,只在休心二字。

  • 心灵鸡汤:让你受益一生的300个哲理故事
    晗煎蛋🍳
    推荐

    我听历史老师讲过,国力强盛时,国家往往尊崇儒家,招贤纳士,积极进取,对外征战,以求富强;国力衰微时,国家往往尊崇道家,休养生息,屯田安民,消极避战,以求复兴。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或者说不偏信一门宗教,而是应时而变,各取其所长。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作为交织在华夏儿女心中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国社会整体思想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三者,亦都不可或缺。 【下面两段是我自己经历的碎碎念,嫌啰嗦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四段阅读本书的相关内容】     我与《道德经》的缘分从高中起就结下了。高二教学楼外,一块石头上题着“上善若水”四个字,每次跑操我都要路过这里。是闲来无聊,也是兴趣使然,我便苦苦思索这四个字的含义。直到在语文选修课本里学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时我才顿悟。后来联系《水》这一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对老子的思想算是有了粗浅的认识。现在想想也是巧——“水”在老子眼中是至柔之物,而我乘这至柔之物进入老子的思想,便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可谓妙极。     大学时,我读到白岩松于《白说》里写到,他会让他所有的学生抄写道德经,并选出一句自己最喜欢的《道德经》里的句子。我对白岩松喜爱至极,对《道德经》更多了几分好感,于是才有了现在阅读《道德经》的体验。不过说来也惭愧,自大一开始,我的床头就放着一本《道德经》、一本《老子的智慧》,而直到如今也未阅读完。因为我读书的习惯就是“一定弄懂”,而平时功课结束之后,往往也没有精力去仔细研读《道德经》,所以就一直放着了。如今假期里,我逼着自己先把书不求甚解地过一遍。现在看来,这确实是正确的选择。     林语堂先生所写的这本书堪称研读《道德经》的一绝——先生以《庄子》为《老子》作注,比起现当代各家的解读更让人信服。     以下只是我粗读《老子》的浅薄之见,未加深思,如有纰漏,望及时指正和谅解。     众所周知,老子思想的核心在于“无为”。道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它至高无上,看不见,摸不着,行无为之事,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君无为,国家才能安定。若国君对于好则不赏、恶则不罚,人民便能顺应大道,各行其是,各得其所。一切人为的规定都是对大道的破坏,所以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从个人层面来看,个人无为,才可得养生之道。庄子在这方面最有名的比喻是:一棵长得秀丽挺拔的大树,往往会被砍去做木材;而一棵歪歪扭扭、空洞不实的大树则没人去伤害它,它便可以安然终老。一个人不与世争,则无人可与你相争。     老庄思想的“齐物论”也是我最喜欢的思想之一。天下万物本就是通达为一的,是由“一”才生出阴阳,而阴阳就是世间如善恶、生死、贫富等物的对立。故,善恶、生死、贫富其实本无分别。所以,庄子才会豁达地鼓盆而歌,这正是庄子想到妻子到了另一种“生”的境界。有了齐物观,心中便会少去诸多纷扰。     老子的思想和现如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使现如今中国社会受孔教思想的影响更大,而儒家和道家思想本身就是对立的两个派系,所以才会为人所不解。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老子说过: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的思想有很多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的地方,如不争、无欲、知足等,乃养生之大道。但也有一些需要结合当今社会修正的地方,如国家层面的无为——我所理解的老子思想中的理想社会应是普天下民众都接受道家思想,都做到清净无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否则全都得受美帝等无耻之徒的欺凌。     《道德经》能带给我们的,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之感。它是浮躁的追名逐利的社会的一剂良药。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