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力量

冥想的力量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冥想的力量
    一叶一菩提
    推荐

    集中读了梁漱溟先生著书数种,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初识民国儒士何以抱定孔学;从《人心与人生》,了解先生的哲学思想;《我生有涯愿无尽:梁漱溟自述文录》,回到历史现场,感受先生“修齐治平”所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在与不同文化的对谈实录中,更认识一位大儒的精深与纯粹。 从梁先生处接近儒家传统文化,比读古籍易解,比读今文通透,通过先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进一步。

  • 冥想的力量
    熊格拉底
    推荐

    今年最花时间,最有收获的一本书。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 冥想的力量
    韦金平
    推荐

    2020年去邹平出差,一个黄昏,专门去爬了黄山广场的山路,到梁先生的墓前伫立了一阵,以表达对这个文化人、社会活动家、心理强大者的敬仰之情。 这本书,虽然是谈话稿,但是内容包罗万象,有军阀、有政治、有学问、有对同时代人的品评,梁是好样的,铁骨铮铮。 通过这本书,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到,特别是建国后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生存状态,我想,是极好的史料。 书中预言,中国的文明必将会崛起,然后是印度的文明会崛起,似乎历史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书中有一段描述,是说山东沦陷后,梁先生带领一队人马,甚至有八百条枪,在镇平小住的时光。这里面涉及到一段宛西四县自治的历史,人物有别廷芳等。宛西,是我的家乡,那里西北背靠伏牛山系,东南是南阳盆地……

  • 冥想的力量
    🐳
    推荐

    又名《您和xxx是怎么认识的》,以后这种对话体的书慎看,浪费时间。

  • 冥想的力量
    水石斋
    推荐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老爷子几乎用一辈子的儒家修为给了乐观主义者最响亮的回答:会的、会的,慢慢会好起来的!这是一个智者的回答,也是一个洞察世事、人心的儒家回复!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 冥想的力量
    龙子
    推荐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 1 机缘相遇时:要顺从内心指引 先简说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背景,美国汉学家哲学博士艾凯教授早年儿时承袭于祖父的动力,在大三时就读于历史研究所,在教授导师建议下“向东看”,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在史华慈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中初识梁漱溟这个名字,被这样一位具备思想和道德天赋的人的人格精神所震惊,他顺着这个相遇的指引遂开始研究梁漱溟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这本书。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两千多年前老子出关,尹喜追老子的场景,若老子不过函谷关,这尹太守也就不会有机缘弃官去追老子的大道之学,并说服老子停足立书给我们人类留下《道德经》这一本智慧著作,著书立毕,老子逍遥驭青牛而西去。在这个世界上大概有两类人,有一类是给人类能创造出伟大思想伟大文明的人,还有一类人是被些伟大思想所震撼和启引的人,去了解去体悟去传承的人,尹喜是这类人,艾凯也是这类人,这两类要是没有机缘相遇,可能对于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重大损失。或许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这样的损失,但我更坚信的是,在冥冥的机缘中,损失应该还是少一些,启示收获传承多一些,因为冥冥之中对于那些先贤自有一些前定。那么什么是机缘?就是指引你的心往前走的东西。 2 梁老这个人和思想:苦难于人成长的意义 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艾恺 我正是从梁先生的做学问和他的为人中,看到了一个思想家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缘由。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从不僵化;他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科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的学问。……我对梁先生的治学、为人,是一直抱着爱慕心情的。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对于梁老生平我没有具体详实的考证和了解,从这一点来说我只能从这本书里说一些我的了解和看法。 粱老一生并不算顺坦,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世。正是在国家民族外受列强侵略,内受官僚腐败人心不济此等世风日下再到新中国成立及建设这样一个大破大立的时代所成长生活的人。思想的根本是儒家和佛家,29岁是他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29岁前偏佛家,并且一直想出家,29岁结婚成家,遂此等念头打消,但一生有奉行一些佛家的戒律或者教义,比如坚持吃素不吃肉70余年,他说他是一个佛教徒,但是艾凯说他是一个儒家,他也是很同意的,早年有过两次自杀行为,但终究明白了自杀无用,这一点用他的话说要归咎于佛家的思想。民国时起致力于发展实验乡村自治运动,抗战期间在山东出入敌占区时差丢掉性命,文革期间屡被批斗,但在后边艾凯的采访中,问他一生最苦艰难的时刻时,这些和阳明公的经历比起如何,他说这些都差不多,思想及品格和阳明公比如何,他却说差很多。一生致力于为民生计,治学上谦虚谨慎,处世上求真务实,为人上律己守严,思想上新而不僵,从这一点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儒家。 梁老的思想:在谈论什么是佛这一段里,他讲到了佛家的小乘和大乘。小乘是出世间,有三个条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什么是诸行无常?诸行就是流行,就是说生灭,生灭不已。就像水流,没有不变的,便就是无常。诸法无我,这个法不是一个法,所以前面加一个诸,是两个法,是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生灭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法,那么有人问:这个世间还有不生不灭的吗?佛家回答:有生灭,就有不生不灭。生灭、不生不灭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这是说“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第一条是“诸行无常”,第二条是“诸法无我”。无论“有为法”或者“无为法”,都没有“我”。那么众生和佛的区别是什么?梁老说,众生,人也是众生,从那个最低等的生物,原始生物阿米巴,都是从有“我”来的,它都要吃东西,都要向外取。一切生物,从原始生物起一直到人,人是最高的啦,都有一个相同的一点,哪一点相同呢?就是向外取足——足是满足,向外边来满足自己。向外取足,都是错误,在佛家看都是错误,都是丧失了本性。本性是什么呢?本性是自性圆满,无所不足。这个自性圆满,无所不足,就是“佛”。他接着解释说,这个佛不是什么上帝啊!主宰啊!这个佛是宇宙的本体,是无所不包的,什么都包含在内,什么都包含在内什么也就没有了。按佛家的话说这个事两面性的,一面是森罗万象,一面是空无所有,是一回事。佛就是出世间,出世间就是出生灭,生灭与不生不灭是一回事。第三条涅槃寂静,脱离一切苦厄,脱离一切众生,再无轮回,不生不灭。小乘具备这三点才是佛法,却一样不是佛法。那什么是大乘呢,梁老说,大乘是在小乘的基础上,基础就是前面那三句话,来了一个大翻案。因为小乘是解脱自己的苦厄,是出世的,大乘是不出世的,不出世有两句叫“不舍众生,不住涅槃”。他接着又说“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它要怎样呢?它要回到世间来,它不舍开众生。小乘好像是躲避开生死的麻烦,大乘呢,它也已经超出生死了,可以到了不生不灭,但是呢,引用一句儒家的话,“独善其身”,菩萨跟罗汉不同,罗汉好像自己解决了问题,求得清静,菩萨是不舍众生,他要回到世间来,他已经具备了不生不死的那个可能了,但是,他还要回到世间来,为什么?因为他不舍众生。 从这一段我们就不难理解梁老为什么说自己思想的根本为什么是佛家和儒家,他自认为是一个佛教徒,但也很同意外部评价他是一个儒家。因为儒家是不避世的,这一点和佛家大乘不出世是一致的。当访者问梁老思想和生活的方向更像是中国历史上哪一位人物?梁老说,是希望跟着王阳明走的人。而梁老一生也在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以利众生。 人之成长转捩大凡都是在逆境中,逆境更容易让人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有了这一外部环境逆境的触发,在思想上一旦突破便是心上的突破,纵观古今凡是伟人名人都是在经历一些列的逆境之后才坚定了内心,孔子宋国险遇、东苏坡乌台诗案、王阳明被追杀龙场悟道,哪一个不是在大难大劫后的彻悟才有了旷达的清明,从这一点来说,苦难是催生人成长最好的沃土,我们应该去肯定生活中苦难的价值,明白了这一代点,我们还有何理由不乐观。佛家有一个典: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到达第三座山头就是彻悟了人生的真谛,在这一点上我是认可佛家的,一切源于生活,最后还要根植于生活。佛家小乘说清净无为涅槃寂静,修自己的解脱,大乘讲不舍众生不住涅槃,修众生的解脱;儒家讲修身、治国、平天下,从目的上说这一点我看来佛儒两家殊途同归,其根本都是不舍众生。从修行形式山来说,佛家偏于出世,儒家偏入世,但终归最终还是要回到世里,为什么呢?因为要不舍众生。从思想上来说佛家的是“空”,儒家是“实”,而这一“空”比起“实”的高明就是在实现了不舍众生这一愿,佛家连这不舍众生这一愿也放下了,放下了所有,没有任何执,这是超轮回和超时空的。而儒家在不舍众生之后的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是说人是超不了生灭和时空的,只要人活着就有困惑烦恼。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就是佛家思想。同样对于孔子,孔子时代大概和佛家的释迦牟尼是同时代,那个时代中国虽然没有佛家,但孔子有一些思想也是和佛家思想有所相似的,比如颜回在问孔子什么是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句话的核心是为道集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要悟道就要往那个虚上去。这里的虚就类似于虚无,像佛家的空,是去除执念的,行事依本心去行。同样苏轼王阳明也都是早年对于佛家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在经历了人生之大苦劫难之后达到了大彻大悟。所以说在面对人生苦难之时要去体悟人生,体悟之后还是要回归到生活里,这一回就本一不二,出世入世没有分别,人也便自在自主! 3 人类的三个问题 在这本口述实录中梁老提到了人类的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己的问题。前两个问题是对外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对内的,我的理解是人对物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物质世界相处关系的问题,这个人有个人和人类两个层面,是一种向外索取的关系,也是维持人基本生活各方面的保障,但怎样平衡好这个关系是关键。第二个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人与人相处关系的问题,是制度法律道德层面的问题,同样怎样建立起一种和睦友爱相互信任的关系是关键。第三个是个人的问题,个人的问题是向内的,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关键。人所有的活动是超脱不了这个外部和内部的范畴的。同样在这本书中关于这三方面的具体问题梁老都有谈到,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不管是个人生活方面的,还是处世社会层面的,那这个看法是什么呢?就是乐观的不失本性,生活上它是一个乐观的人,对于世界发展的看法也是乐观的,或许发展过程会是曲折艰辛甚至出现弊端倒退,但长远看总体是乐观的! 那么在回归到我们一个普通平凡人身上,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前两个大问题先不说,但有一点人都是追求幸福的,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扰自己的问题,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那个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重要吗?非常重要!不弄清楚这个问题,生活里到处都是问题?也许你会说生活里本来到处就是问题,是啊!说的完全正确,但问题是这些在生活里困扰人的问题出现时,以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关键!面对的心态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问题还是问题,问题不是问题!如果说突破了这第三个问题,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的也去思考一下前两个问题!因为人是要往前走,人类社会发展也是要往前走的! 说在最后,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世界会好吗?”父亲最后问道。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父亲说罢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父亲梁济以死明志以反抗那日益渐下的世风走了,现在的时代世界比起那个时代世界好了很多了!人的一生可能并非顺利,一个人也是无法左右历史潮流的,同样历史的发展也是曲折的,但总归是往前走的,不要急,慢一点,要乐观一点,要对人类文明存有信心,要对自己存有信心,要对世界存有信心,或许你就会看到那个美好的明天,要相信是会好的! ——2019.8.30

  • 冥想的力量
    久啊久
    推荐

    本书为美国中国学者艾恺和梁漱溟先生的晚年拜访对话整理,还原了几乎所有的句子,力求真实,还原采访当时的场景。 无疑,这样的还原让本书显得特别真实,梁先生和艾恺本人的理念性格特点也在书中得以展现。 梁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这个有意思,不是表现在对话活泼轻松之类的地方,而在于思想。整本书看下来,对梁先生最深的印象就是什么都无所谓, 什么都还可以,什么都会好的乐观主义精神。 梁先生说自己的思想是以佛为源的儒,或者以儒为源的佛,我个人本是对这两个思想都不感兴趣,但也在和梁先生的对话中感觉到了其乐趣。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佛和相对论类似的理念,生不是死,死不是生,生生灭灭如是循环,这倒是很像我小时候总是妄想的人是否为宇宙一粒尘土。而儒家思想本是我异常厌恶的,但是梁先生也谈到了儒家和佛学,和西方的不同,儒家以人为本,以家庭为准,虽然一直觉得很死板,但也是谦逊和善的,是具有奉献精神的。 书中还谈到了不少老先生这些年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谈到了历史上或出名或过客的人物,看着访谈,你会感觉到那些人那些事不在是书上考卷上的甲乙丙丁,都是真实而又渺小的人物,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最终归去。 这样的写作形式让整本书都增添了真实感,却也丧失了一部分可读性,也就是我想了想还是给了三星的理由。

  • 冥想的力量
    风絮
    推荐

    讲谈形式,有围座于长者膝下,静听老人言的温暖。因为名字而翻开的书,梁老也一直强调着自己对这个信念的执着,会好吗?会吧。大方向应该是朝好的一面发展吧,毕竟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

  • 冥想的力量
    SUZEN-JACK
    推荐

    本书的表达方式和逻辑都显得有些松散,如果能整理一下就好了。另外,美国人研究中国的儒家,佛学思想怎能研究的透呢?但抛开这些不说,单看老人生活的年代和种种经历,他已是历史的见证者,佩服他。在他的话语里你会读到代沟,读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思想上的改变。从道德的角度讲,对当代人及后辈而言,儒家的某些思想还是值得保留并传承下去的。

  • 冥想的力量
    潘婷
    推荐

    知识量太多,一时间消化不了。但是很多点相当佩服梁老,没有说因为迟暮之年就感慨万千,他总是很平淡很平和。这或许是因为他信佛的原因。

  • 冥想的力量
    闲庭信步
    推荐

    真正的彻悟是穿透一切迷雾、一起世俗、一切外界的阻碍,到达洞察真义的悟。超越了一切,化为平淡与平静,淋然于胸,通透无碍。这是我认真拜读此书后,从梁先生人生中获得的一点思考。

  • 冥想的力量
    马贇昕
    推荐

    看不懂,哈哈哈,对于我们时代的人,对于这段历史还是很陌生的。所以先去看几本梁漱溟先生的其他书,再回过来看吧。

  • 冥想的力量
    止戈为武
    推荐

    这个世界会好吗? 会! 梁老给出了坚定的回答。我心亦然! 因物质文明需求致个人本位主义;因精神文明需求致社会本位主义。 人类,自生命的诞生而面临生存,自生存繁衍而致美好生活的追求,终将归返于生命的本源… …

  • 冥想的力量
    zero
    推荐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主要在于认识到梁漱溟在对话过程中表述的个人思想,然后一些正史内容

  • 冥想的力量
    尚宏伟Albert
    推荐

    虽然梁培宽先生在后记里大概说了这本书为什么叫《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理由,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应该叫做《梁漱溟访谈录》更恰当,因为整本书里对这个世界是否会变好的内容极少,况且这本书不是小说,不存在点题之说。       因为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因此对梁漱溟先生的了解也是必然的。"最后的儒家"的名号以及1953年在全国政协委员会议上与毛泽东关于农村建设问题的争论,足以让人对梁漱溟先生产生兴趣。       这里还是说说梁漱溟先生在书里关于这个世界是否会变好的看法吧。我总结为:先生对世界是否会变好还是持乐观态度的,但他认为能变好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核心阶段在于小学教育,而教育的方式在于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才能生长出健康的幼苗,才能有绿意盎然的景象,这个世界才会不断变好。在这一点上,我和先生的看法高度吻合。这个世界是否能变好,表现在科技,核心在教育,根本还是在于人的境界。       梁漱溟先生是大师,那个年代有很多大师,我敬仰他们的厚重,很幸运我可以轻易获得与他们"对话"的途径,我会一步步向他们看齐,虽然"道长且阻",但我相信"行则将至"!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