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家的日常

断舍离·家的日常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断舍离·家的日常
    踢踢
    推荐

    还是被汪民安老师的文笔折服。身体和空间是当下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汪老师将其放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介绍,前两部分身体和空间非常好读; 身体部分较为清晰的介绍了哲学意义上的身体转向,重点介绍了尼采与身体,非常清晰。生命政治学的部分读的不是特别透彻,SARS部分的身体性政治简直就是当下疫情的写照; 空间部分则结合具体的生活实践来写,可读性较强,如果写相关论文可以借鉴其分析方法,包括都市、街道等。 最后一部分后现代性因为涉及到较多哲学家的理论评述,稍显晦涩,巴特耶的部分以及最后两节帝国的内容读的很粗糙,等以后涉及到相关内容再捡起来读~ 全书读起来收益颇丰,据说汪民安老师写作时尚处30几岁,再次感叹才子~

  • 断舍离·家的日常
    刘萧
    推荐

    当性被控制的时候,我们经验不到性;当性畅通无阻的时候,我们还是经验不到性。也许,我们总是在性的边缘和缝隙徘徊。也许,性只是少数人的经验,在性话语的沉默地带,他们孤注一掷,置身于山谷斜坡,并且在迎接着一次面向死亡的坠落,在一个巴塔耶式的矛盾震颤中自我耗尽。只是在这一刻,性统治了身体,并成为身体的祭坛。性话语的激增不是让性变得狂暴,而恰恰是让性变得安静;不是让性变得更加有力,而是让性变得更加乏味;性话语的透明感照亮了性的深渊。没有秘密的性就不能被发明,被创造,被感悟,性的力量迷失在性话语的丛林中。总之,性乏味了,它失去了魔力。在巨大的聚光灯下,在频繁的毫无意外感的性实践中,在法律和纪律紧闭双眼的情形下,在喧闹的没日没夜的自发争吵中,在各种各样激励性的性策略中,性却在创造自己的制度和理性。冲动的性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设置了自己的规范,性充满惰性地锻造了自己的习性。这即是,今天,性不受任何东西的折磨,除了性话语的折磨。这种新的性实践形式锻造出的习性即是:性是直接的,它已经去神秘化了。它成为焦点,但是一个没有负荷的焦点,是一个轻松的毫不焦虑的焦点,是一个没有危险的戏剧性焦点。我们看到,性摆脱了它曾经有过的复杂网络,这个网络曾使性迷雾重重,使性夹杂着苦痛和欢快。欲望和禁忌,贪婪和恐惧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这使性在生和死相交织的领域愤然爆发,性一直就是一个可怕的地雷,一旦踏上它,就会引发巨大的能量爆炸。因此,人们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性,人们总是将性隐藏在某个漆黑的场所。性要么固守在一个合法的夫妻床笫之上,要么躲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但现在,性再也不具有爆炸力量了,它的尖锐性荡然无存,它的复杂性和神秘性被轻而易举地驱散,性因为其固有的动物性而流露出的羞涩,遭到了耻笑。性恰恰在不断地公开陈述,这种陈述沉着、大方,有时还不免夸大其词。但这种陈述绝不是忏悔,不是自责,也不是对道德法庭的自我认错,相反,这种陈述是炫耀,是勇气,是成熟和经验的自我确证,是骄傲而得意洋洋的身份认同。在某种意义上,性再也不是一种特殊而私有的生活实践形式了。性成为公开的无所禁忌的普通生活,它既不丑陋,也无诗意;既不肮脏,也不圣洁。性的禁忌,以及根据这种禁忌而滋生的种种文化焦虑在最大限度上削弱了。性实践,成为一个庸碌的行动,它唾手可得,用之即弃,没有强大的事后效应。它如此之单纯、简洁、平庸,如同身体的另一种基本需求——饮食——一样毫无刺激、毫无悬念。

  • 断舍离·家的日常
    胡芽
    推荐

    难得一见的讲人话且能够将后现代西方哲学体系串联成一个系统的哲学书目。此前,对于后现代理论,我总有种朦胧而大致的感知,大概是我阅历和理解都有限的缘故,并未形成整体的体系,而这本书提供了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三条路径进入西方哲学,对我这种入门三年的小白而言帮助甚大。之前有幸听过汪民安教授的讲座,发现他授课的方式与此书的写作有着相通之处,即脉络清晰、深入浅出,很显然是建立在丰富的积累和深刻的理解之上,对此我深表佩服。无法苛求他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体系,因为21世纪以来再没有哲学家可言,但作为一名学者,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对,我就是他的小粉丝)。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望其项背。

  • 断舍离·家的日常
    Cherry🍒好姑娘
    推荐

    本科时就喜欢跑人大蹭汪老师的课,汪老师拍福柯的电影也给过我很多启蒙。 这本书主要还是一些西方理论的梳理,作者成书也是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确实不新鲜了。但胜在文笔舒服,不掉书袋,娓娓道来的感觉。 特别是空间的描述给我的论文中空间描述一个很好的借鉴,关于SARS的身体政治也是对于用福柯biopower理解当下很好的解读。看到最后章节,汪老师偏爱福柯偏爱的太明显了喔 :)

  • 断舍离·家的日常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这部论文集是作者的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运用。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作者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本书将这些富有哲理思考的文章汇集起来,分三个部分呈现: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由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读者新鲜的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 断舍离·家的日常
    Spinoza
    推荐

    十分工整、沉稳而又克制的文本,甚至有涌动的文艺气息,易读性很强。多数都是都他人理论的阐述和发挥,而且一个观点常常翻来覆去,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觉得好歹要适可而止了。不过能感觉到汪民安在落笔时的痴迷与沉醉,在理论中游牧,或许能够抵消他在后记中所说的“意图穿透事物真理的挫败感”。另外一个小缺点是各种引文不标出处。 最初是读研时图书馆看到的,当时只读了《城市经验、妓女与自行车》一节,哲学性话语与日常经验的奇异组合彼时觉得惊奇。直到最近在微信读书上又重新发现这本书的《SARS危机中的身体政治》一节,纵然文中汪民安理论化倾向的感受较为明显,但今天看来依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意义——它是2003年的一个断片,与今天形成一种惊人的呼应。肺炎疫情以来,我们时代的天平从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略微向福柯的生物政治学倾斜,但是前者仍然是一个不会退缩的幽灵,它的泠然一击使我们再次蜷缩回“人”的字眼。同17年前无比相似的是,社会的寂静再一次笼罩国境,家庭成为纯粹几何意义上的禁闭空间,身体的社会政治属性不断坍塌,信息代替身体在停止的城市和田野上空熙攘穿梭,民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向政府和医学系统让渡权力(有点中国特色),体温和健康码战胜身份成为唯一的通行证(但仍有例外),生命权力(bio-power)得到完美的证实和实践。但17年前那个冬春,同样遭受到主体性危机的人的心态和今天会有所不同吗?文章的最后颇有警世意味:“是的,乐观的风暴又要刮起了,因为,眼前的这场危机即将拉上它的大幕。但是,谁又知道,下一场危机将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搭起它的舞台?” 因而今天这本书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它所勾勒出的那些现实形象,城市、商场、超市、街道、人群,在揭露它们本身内在性的同时,反而却激发了我强烈的参与欲。对我而言,这里隐含的一个事实是,对现实世界的阅读性批判是对世界发生兴趣与好奇的一种前置形式。 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生活批判。有时候会被汪民安的一本正经所折服,比如“就空间语法而言,如果说家乐福是结构主义的,那么,另一些商场——如新东安市场——就是解构主义的”。事实上,这本书就是由无数这种趣味的句子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话语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的媾和,这种描述细致入微,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另类混成,尼采、福柯、罗兰·巴特、鲍德里亚、德勒兹等人在其中贯穿。 第二部分是对一些后现代思想家的评介。可以看出汪民安对德里达极为推崇,但对巴塔耶的论述是重点:从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触发,巴塔耶构建了世俗世界及上下两极神圣世界(欲望与启示)组成的世界模型,由此引出作为其形式的同质社会和异质社会,引出两种消费模式和经济模式,从对生产式消费和有限经济的批判中引出对主权主体和内心体验的诉求。从巴塔耶已然可以看到福柯、德里达和鲍德里亚的思想起源。最后的巴塔耶《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的引用是作者最为感性的时刻: “忘记一切。沉入存在之夜。无数的无知者在哀求,让自己沉入痛苦。走过深渊,在绝对的黑暗中体验黑暗的恐怖。战栗、绝望,在无情的孤寂中,在人的永恒的静默中(所有愚蠢的判决,对判决虚妄的回答,夜的回答只有寂静的疯狂)。上帝这个词,人们曾用它抵达孤寂的深处,但现在人们不再认识、倾听他的声音。人们对他一无所知。上帝最后的言语意味着所有的言语将完全归于无效:必须意识到它自身的雄辩(这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嘲笑这雄辩,直至陷入没有认识的麻木(笑声不再需要笑,哭喊也不再需要哭,饮泣不再需要饮泣)。尤其令人头痛的是:人不是沉思的对象(他只有通过逃离才能获得平静);他是哀求,是战争,是痛苦和癫狂。” 在《保罗·德曼和阅读》的结尾汪民安写道,“他用他的理论蚕食他们,消化他们,揭露他们,他发现这些巨型思想的秘密,意义生产的秘密,最终,不过是些语言的秘密。是的,不过是些语言的秘密。”语言的秘密大不过人,理性与非理性、结构与结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意识与身体、动物世界与世俗世界,难道是可以将历史倒转过来吗?如果不是先有一个建立好的人类世界,又去毁灭什么呢?人类进步源自对自我的否定,源自否定之否定。

  • 断舍离·家的日常
    俊杰
    推荐

    汪教授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年轻有为,多才高产。听过他的讲座,略带湖北口音的普通话中,掩饰不住他艺术家的风度,哲学家的睿智。本论文集出版时,他才三十有七,而我当时随波逐流,初为人师,实在有愧。作为汪粉,继续以先生为楷模,继续追逐梦想。 本书是汪教授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运用。身体和空间是当代理论较为关注的焦点对象,汪教授将这两个问题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下去考察,一方面论述了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谱系,特别讨论了尼采、福柯、巴塔耶、德勒兹、罗兰·巴特等人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理论对一些日常生活实践进行了分析,比如超市、街道、发型和疾病,等等。 本书分为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三部分,全书既有纯粹理论辩论,也贯穿着可感知的日常经验,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和解读,经由敏锐的感悟和精辟的分析,给予了我们文化启迪、文化反思。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