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赵红昱
    推荐

    先不说别的,这巨量的观念、暗示和引典,能做到六小时连续不间断地脱稿演讲是怎样一个狠人啊😂 尤其是前半部分有一大段诗一般的对浪漫主义的描述,印象之深刻,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种美和激情瞬间泻出屏幕直击内心啊。 To summarize: 在浪漫主义看来,二二得四的规律、铁打不动的秩序和冷冰冰的因果关系论导致了生命力的停滞、功利主义和以社会为单位的机器工厂,在这种枯燥对称的条条框框下,在琐碎平凡的物质生活中,人找不到他的根儿。 世界是一个永远挺身向前、永远自我创造的过程,它不存在一个可供研究的静止结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猛冲的主体,没有待被理解和认识的静止对象。在世界不断的创新过程中,所有强加于它的图式、概括、范式都是对它不同形式的歪曲,不同形式的破坏。 浪漫主义认为,人们试图了解一个事物,无外乎等同于用一个规则去框住一个规则以外的物体。一旦试图对任何一个事物下定论,新的深渊还会打开,而这些深渊又通往别的深渊,所有限定、确定和描述事物的尝试都是徒劳无功。 而生命真正的魔力依赖于难解的神秘之物,生命本身是无限的、自由的,它完全取决于创造者的意志,取决于不承认任何律法的创造者的意志。正是某种来自深渊的力量、无意识及不可言说之物主宰着人们的伟大意象,永恒之物就是在意识平面之下神秘又可怕的过程。 意志之必然性和事物结构的缺失大致能概括浪漫主义的核心,浪漫主义试图打破和摧毁一切既定之物和这密不透风井然有序的生活,揭示在平滑的表层之下,可怕的难以言传的力量在沸腾,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本质而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需要打碎这个镜面似的表层。不论你投向何方,是矫揉造作还是某种未知的纯朴,结果没什么差别。 这是个狂热的、充满热情的、半疯的学说,它一面鼓吹多重价值可以并存且互不兼容、统一性观念可能是毁灭性的,一面又破坏世俗趣味、破坏常识、破坏人们平静的娱乐消遣,突出强调了人类理想的不可兼容性。因此,浪漫派的教义是正确的,他们的结局是自由,他们是最强调人类行为之不可预测性的人。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整个浪漫主义的核心在于找不到的、无法实现的、无穷无尽的那些事物,其本质是一旦实现,它就将毫无价值。 以及存在主义是浪漫主义的真正继承人。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弥生
    推荐

    例证详实兼顾条理清晰,质量好到值得买纸质书收藏。如果想要了解浪漫主义的整体发展脉络,绝对不可以错过这本书。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伯儀
    推荐

    像是拨开迷雾,慢慢进入一种归乡的状态。溯游而上,我的所思所想在此处有了归宿,自我的总结之下,慢慢由浪漫主义收束了笼口。 像一只知更鸟困在樊笼里。 对一切平稳的反对,对既定事物的突破,确成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并不意味着概念上的静止,而是火山内部的熔岩,需要一个契机成为席卷世界的力量。 可是,这份力量之后,还是会带来灾难,或许我们站在现今,向历史张望,会感受到一种澎湃的力量,却总会不希望发生在当下。沉寂需要时间,自然的美,也不存在于一代人的眼中。 浪漫主义走向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走向自由主义。以疯癫作为结局的哲学家,以乐观、悲观主义发展的哲学家,看待世界的眼光之中总包含着自身的理解。不可复制,又不可获知。人突然变成了混沌系统的一点,命运并不偏爱有逻辑的人。混乱是其本意,秩序亦是,人们只能活在个人的世界里,他者的世界便是未知,需要理解(预设了人与人的隔阂),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的孤独是一种必然,与自我世界的独处,需要兴趣爱好,需要稳定的思想,需要阳光雨露(个人实现),需要以艺术为镜。 在结尾文献处,看到我买到的《雅典娜的断片》,有种相合的窃喜。 我们赋予物质世界的意义,是精神世界得以维系的能量,以有形之物表述无形,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与艺术家,都拥有相似的痛苦与满足。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狸耳客
    推荐

    有些书像纺织机,把脑海中的乱麻变成一件合体的衣服。《浪漫主义的起源》正是如此,只不过伯林的纺织的原材料,是观念和思想。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Doreen
    推荐

    思路流畅,论证清晰。 我估计得再读十年的书才能达到这种引用水平。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杨小姐换了个id
    推荐

    伯林带着不会有标准答案的浪漫主义的态度去探讨浪漫主义的根源 最后结尾唰的一下给了浪漫主义的终点的答案:那就是我伯林的自由主义 !太可爱了哈哈哈 译者有心了~ 从演讲到文本 英文再到中文 依然能感受到伯林的风采 (我读的书太少未能很好体会,还是要多读书呀) 浪漫主义才不是情情爱爱的专属词汇、浪漫主义是我头脑中的秘密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Re
    推荐

    我想在田间挥锄头,也想在巴黎大街牵龙虾。这世界应当有许多种可能,向着深渊前进也无妨。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Melanie
    推荐

    很可惜,浪漫主义本来意图往宽容的自由主义发展,结果却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了“人定胜天”的邪教。浪漫主义既不肯承认世界的复杂性,也不肯承认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于是塑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在这之外的都是邪恶的、反动的。这极易导致秉持浪漫主义的人在情绪力上越走越歪,同时发展出一种懒惰自私的原教旨反智主义,最终变成为爬满了虱子的华美袍子,于己于他形同鸡肋。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momo
    推荐

    蛮流畅的,开始有点不明所以,读到后面觉得很连贯自成一体。对破碎一切、无法穷尽的狂热追求本身导致浪漫主义者最终湮灭于黑洞。 不知道为什么,读的时候一直会和马原对照,读到最后感觉马原以及后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实好伟大,很完整的能够解释世界的一套观点和体系。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写作与救赎
    推荐

    “上帝已死”的光芒太刺眼,它照亮了前景,潜台词“上帝活过”喑哑于幕后。 ——《眼泪与圣徒》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木每
    推荐

    感谢老师的精美译释! 把心沉下来,在“伯林”的语言里洗涤和净化思想与精神,从单个个体与社会组织辩证的思考。全书不长,内容宏奥,愈往后愈上瘾,初阅读略知皮毛(对我而言),可以反复阅读,以求甚解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tango
    推荐

    一口气读完了,可以说是近期读过的最流畅的一本书,大概因为是由演讲稿整理的原因,写的非常引人入胜,连我这种小白都读的毫无困难。对浪漫主义感兴趣的人都该看看,反正很短,花一两个小时看了不亏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穿过针眼的骆驼
    推荐

    很好看的一本书,感觉对一个“……主义”下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美是什么”“什么是美”,很难很难回答。只能说感觉它们都很难。 观念的转变,可以对很多事情带来影响。 最初就是以认识“存在主义”为目的的,到最后才了解到一些:浪漫主义对存在主义有直接的影响。 做一切应该做的,读一切必须读的书!加油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Nico
    推荐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      浪漫主义很自然的令我想起了兰波。这个37岁早逝的法国诗人,十几岁就写下了这句诗。纵观浪漫主义的进程,我想对照诗人兰波的一生便可窥其内核。没有一个人可以像兰波那样,将浪漫主义践行得如此彻底。      这本书读起来真累,一来引发太多思考,思考向来容易使我悲哀。二来行文太纷乱,不可言喻但又言之不文的地方太多了,诚如文中所说,以一个框架去定义无限是种徒劳,语言是有限介质,太多意向是不可说的。但凡说出来了总不免是二手资料。       对比之下,我反而觉出了中国文化的好处来。中国人喜欢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看易经八卦看阴阳五行,寥寥数语便可将意向到达。中国的书画向来讲究意境,善于使用白描,而这本书悉悉索索,翻来覆去,东一段西一段,读来甚是头疼,还他妈的不好记,随便那段划线我都背不下来,我也不知道为啥要读这种书,大概是浪漫思想在作祟吧。 让这一句作为结束语吧,我相信你的爱!

  •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宇宙花
    推荐

    谁想用智慧领悟上帝,谁便成了无神论者。(路德) 很薄,看的也很爽,得益于柏林向来精准的叙述和清晰的传授,一改我对于他在《个人印象》里言辞夸张,爱恨分明的柏林,在这本书里旁征引博了历史,诗歌,小说,修辞,宗教以试图展现浪漫主义的概念谱系,很重要的梳理是对德国浪漫主义起源梳理,让人有点吃惊,真正的父辈是一个叫约翰·格奥尔格·哈曼的无名小卒,闻所未闻,他的反启蒙式思想又来源于休莫,路德,进而影响了赫尔德,甚至是克尔凯郭尔,最后影响了施莱格尔兄弟,维柯……柏林这种梳理非常有奠基性,这是真正的干货,而不是简简单单从卢梭开始,也揭示了浪漫主义衰落与多重过程,这里有包括自然主义式的歌德式浪漫,也有唯我主义式的费希特式浪漫,路德式的信仰型浪漫,还有尼采式的激进式浪漫,布莱克的神秘式浪漫,还有克制的康德式浪漫(反对浪漫却辩证式的成为新浪漫代表),这里有探讨了浪漫主义影响像包括社会和政治变革以及民族主义的传播。最典型的影响来自卢梭于法国大革命,赫尔德于德意志民族主义影响……有点小意外的是柏林还把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挺有意思的,可见柏林对于浪漫的理解已经是完全走在了启蒙的全部对立面,从观念到思维方式都有了纵向剖析。 其实对于启蒙的批判滥觞于苏格拉底,突出理性诉求和现存社会非理性特质之间的紧张,尤其对于权威批判上看,左翼式的浪漫很容易被划入右翼,两者之间有着自己吊诡的转化,如果理解不了卢梭和罗伯斯皮尔之间浪漫到恐怖转化,可以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于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黑格尔综合了费希特式的浪漫自我,是如何使其成为绝对主体,最后成为极权形态的?而理性启蒙对权威的批判性始终是陷入施特劳斯所说的的现代虚无里,其实柏林对此也是深有体会,所以他为什么要提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呢,这也是一种解决这样的吊诡之下的思考努力吧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