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勤快的懒猫
    推荐

    作者逻辑性比较差。常常诡辩而不自知。其实就是思考的不够深入。其实有些不需要诡辩答案在他其他话语中已经体现了。 不喜欢信上师就要全部信的规则,这就是我一直提的信佛法(指佛法里的逻辑)和信佛教(不用懂全部拿来接受即可)后者收效快而且效果要远远高于前者,就怕信了邪教而不是佛教。。那么万一上师是个伪信徒呢? 佛法信徒要信的是佛法逻辑而不是信上师,信上师的是佛教徒,此书适合后者看,但愿作者不是伪信徒。(咋想都感觉作者搞了个抓动物卖的机构,呼吁大家买来放生还要积极主动放)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a晓磊
    推荐

    说实在的《透过佛法看世界》,其中有一部分看不太懂,觉得是诡辩论,但也许自有他哲学的思维在里面,在我看来佛学更像是哲学。我们所不懂的先不要批判,因为批判是在了解的基础上才有资格批判,现在了解上谈不到,所以对于所不懂的一些东西,先去了解吧,比如佛学。 科学讲物质不灭原理,佛学讲生死轮回……空性,所谓的空性不是指粒子分割成再也不能分割的最小粒子,而是指一切皆空,而现象和我们所感受的是空性的表现而已。从这一点上和科学有相似之处,但又不相同。 人生有八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人人往往执着于“人我执”,但佛说这不过是一具皮囊,一个工具。所以佛说让我们看透虚妄,放下执着。人生的苦,有苦苦,变苦,行苦,但是如何能够放下执着,从苦中解脱得到快乐,这也许就是佛学所要反复阐明的方法。但这方法更是哲学和心理学,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方法,这一点异曲同工。 儒释道并行于中国,中国治理社会的方法向来是外儒内法,而佛学和道家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是也在细水流长,佛说现在是末法时代。 如是道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学问,慢慢了解吧,虽然只了解个皮毛,也总比什么也不知道的强。我倒觉得对于我们外行来讲,可以看看《玄奘传》和《释迦摩尼传》,通过人物去了解这门学问,可能更能够具体生动。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老崔
    推荐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是般若,这六度都是放弃。 布施让你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让你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的习惯,你得把那些懒惰的习惯,这些抽烟的习惯、喝酒的习惯、吸毒的习惯戒掉,这是放弃。忍辱放弃的是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的是惰性,禅定放弃的是散乱和攀援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最后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做到了,你才能够获得智慧,这是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持有的各种支柱。当你达到了智慧般若的境界的时候,你会发现自我是没有的,自我这个东西是很可笑的。当这个东西消散了,你的人生才会获得大智。因此所谓的积攒,所谓的积累都是要不断地放弃。另外,《少有人走的路》上也谈到,人年龄增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放弃的过程 按:成长改变其实就是放弃了一些,同时又得到了一些,只谈放弃也是片面的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账号已注销
    推荐

    深入浅出的语言揭开最上面的纱,世间事便是由正反面统一成的。最开始在寺里修时,听不进高深的说法,仅仅是单调喜欢这种苦劳清净的氛围,有次被耳提面命说是吃完饭站起来就要忘掉饮食事,一瞬间便觉得苦,食得是大苦,吃到自觉得十分美味也是一种苦,欢喜这件事本身就是在痛苦之上。很浅薄的比喻,像在白米饭里嚼到沙子,一瞬间苦就多过乐了,像黑颜料覆过去原本色彩明艳的画,于是觉得人世间便苦得不行。 光想逃避这种苦就入了魔障了,吃着沙子还要感到欢喜也是违背人性了,我们思考,行走,读书……大概不是为了烧舍利子拿去卖,真能烧出来拿来卖,会发财!其实发财是好事,对社会对人事对家庭都是一个很好的交代,我们多学多思考不是为了成那劳什子泥塑金身佛像,更好用平常心处理人事,迷茫时有一个心理寄托。人人如龙的世界怎么也渡不尽的,佛从人的劣根性上长出来怎么可能转头去得了病根呢。魔怔了,红莲灭世之类的版本存在也不是没道理,白茫茫一片干净也不是不好。 转过头来说,这个社会其实很宽容,它允许那些行动上的废物去思考精神世界,自我。这也很矛盾?何期自性,本自生灭。时代也是很好的时代,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譬如不太理解的直播,允许围观人入侵私人领域,大抵是窥私欲作祟吧,也由于人总是向往美好的东西,又是矛盾重重。个人处于一种很奇怪的转变,像隔着毛玻璃观江潮,隐约形成自己的架构和理解,却可以看得不真切,满世界扭曲的线条。这种情况下求知心朋友是很奇怪的事,因为在重构自己旧有的体系,根本上相处不到一起,酒肉泛泛即可,主要是我这种废人的原因。遗憾是进来聊的欢快的朋友连一起酒肉的机会都不给。也一度想打碎却发现这层玻璃是生死。 主要是浅薄无知,在公共领域发这种感情活动很奇怪,很羞耻,用非纸质书更有不适感,数年之后回过头来看应该羞耻更盛。又必须得有输出,这很矛盾,幸好没读者。最不好意思的可能是妄言生死,此乃大事。 当下好好活着,认认真真做个普通人便是此间最大了! 关于佛学,妄言了,以下最贴切。 一个人得了皮肤病,瘙痒难耐,挠一挠便觉得很舒服。如果他的皮肤病彻底治好了,自然会更舒服。这是龙树菩萨曾经讲过的一个比喻,用来回答你的问题很适合。 福报,缘法,戒定慧,来世说不得就是痊愈后的自己,分明玻璃后是大江大潮,怎么只能趴在这边呜咽狗吠。 止止,我法妙难思。 苦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 Elaine 简
    推荐

    看完了居然[困]越看到后面越懵逼,虽然佛学佛教的很多观念都听过看过,很多地方也不爽,看完也没有太大的赶脚,佛学还是规范个人言行举止、净心精进为目的的好,五戒一直也没有犯过,可至于其他的什么看空、放生什么的,还是不太适合现在的我[冷汗]这种事,随缘。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czr
    推荐

    很精彩,把深奥的原理说的我们都能理解,要再看一遍。 我是世界,世界是我。 我不是世界,世界也不是我!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庄强
    推荐

    跟他的八万多少问那本书很像。如果一件事无法避免,就正视它。从生死,到病老,到求而不得,这些都无法避免,这些也都很难正视。佛法之一讲述的便是如何正视。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叶子
    推荐

    佛法绝非一本又一本经书,如若自带佛心,定会时时慈悲,处处圆满。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水寿
    推荐

    我们清楚,尝过苦涩才能体味甘甜;有痛苦才能感受快乐;有负面才能突出正面。那么,当世间所有负面的、不好的一切都消失了,我们到底会体味到什么呢? 希阿荣博堪布用龙树菩萨讲过的一个比喻来回答这些问题,他说:“当一个人得了皮肤病,瘙痒难耐,挠一挠便会觉得很舒服。然而,如果当他的皮肤病彻底治好了,自然会更加舒服。” 人被贪欲驱使贪求的动机,无非都是为了获得乐。趋乐,是人类因贪欲而产生的习惯性趋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说过:生物性本能受唯乐原则支配。 我们人类从满足财色名食睡等贪欲中也可以得到乐,但这种乐存在很大欠缺:一个人在追求这些时要为它付出更大代价。即使求得了,也不可能永远保住,最终还是要失去。 所以,满足贪欲所得到的乐完全是一种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即如饥渴时得到饮食,酒足饭饱,人们都以为乐,但这种乐以不满足和痛苦为前提,总不如没有它的“无欲之乐”自在。 龙树菩萨说得好:“搔痒生乐受,无痒更快乐,如是世欲乐,无欲更安乐。”可见,唯有修慧才能得到最彻底的解脱!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AIZERONE子皮
    推荐

    阅读佛经,不要一开始就有畏难心理,觉得佛理深奥,古文难懂。其实汉译佛经很多都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时常读一读经,慢慢去领会其中的智慧,学着去欣赏其中的美,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让自己安静下来的过程。 ​​​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安迪
    推荐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具影响力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尤其是近年来,堪布大力倡导净土法门,引领有缘众生悉皆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很久没有推荐心灵类的书籍了。前两天遇到一位会员,告诉我她把《正念的奇迹》录音听了35遍,现在走到哪里都气定神闲。还有一位说失眠焦虑的时候听了整夜的《正念的奇迹》,终于度过了最难的那段日子。这些案例让我感受到了心灵类著作对人们的重要性。所以就选择了这本《透过佛法看世界》。 本书的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是我特别敬仰的大师,他能够用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把佛法阐述的特别清晰生动。我当年第一次看《次第花开》的时候那种冲击力到现在还记得。每看一次,就安静善良很久。这本书是问答体,我删掉了关于如何实修的部分,那些对于非佛教徒的受众来讲太过艰深。只保留了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问题。无论您的宗教信仰为何,关注心灵建设的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问题1: 如果请您用几句话向人们介绍佛教,您会如何介绍? 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诸恶莫作”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自净其意”指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三轮体空就是无论作恶、行善,都是依缘而起,是各种条件具足后显现的相,这其中没有独立恒一的施者、受者和行为。一切都是因缘的聚合与消散。 自净其意,不著有无。以此清净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我理解的佛教最为根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问题2: 我们究竟是从佛那里找寻到内心的力量,还是在寻求庇佑,诉求各自的欲望? 关键是你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人们的出发点大致有三类: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 要做到第一类,你需要诚心正意、断恶行善。佛教的人天乘便是教大家如何在世俗社会中立己的。 对于第二种人,佛教的声缘乘中有很多指导和帮助,让你放弃世俗社会的财富和享受,专注于对治自身的烦恼,寻求个人解脱。 第三种人需要努力断除自身的烦恼和执着,并具备深广的智慧和善巧,才能够真正如愿的帮助其他众生。这种智慧和善巧在佛教的菩萨乘中有广泛的指导。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问题3: 佛祖拥有过很多所以才能放下,我什么都没有得到,如何放下?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佛陀的事迹告诉我们,即使拥有世人追求的一切,也并不能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 问题4: 我已经生活无忧了,为什么常常有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着。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的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 问题5: 自称能够看空一切的人,难道没有一件在意的事和人吗? 真正证悟的人不会自称看空一切,看空一切并不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时,智慧和慈悲是同时升起的。见到空性时,必然也升起无伪的慈悲。在圣者心中,每一个众生的苦乐他都关切在意。然而这种在意不是我们凡夫的在意,我们只在意跟自己相关的人和事,在意“我”和“我的”。如果没有“我”和“我的”的观念,“失去”的概念也会淡化,人与事的远去,不再那样难以接受、无法释怀。 问题6: 我尊重学佛的人,但我不信佛。我确信自己是十足的好人,甚至比很多学佛的人还好,这样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对吗? 你说你努力做个好人,我很随喜你。信佛的人依据不同的发心,入不同的乘。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如果没有这些发心,就不会得到这些结果。佛教修行最基本的要求是断恶行善,断十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远离贪心、远离害心、远离邪见。在此基础上再行持相应的十善业。不用说解脱道,即使只求人天福报,也是要努力做到这些的。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十足的好人”是否包括这些。 问题7: 当一个虔诚的信徒许下心愿没有达成,怎样说服他坚定对佛法的信心呢? 许了愿就要实现,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生活中求而不得是常态,学佛,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 问题8: 修行听起来极其艰深,我们应该如何修行?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痛苦,获得安乐,生活中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人们以为这样可以更快乐,更有安全感、满足感,实际上却只是增加了痛苦和伤害。佛法的修行,就是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自由安乐。这是每个人在平凡生活中都可以去做的一件事。 佛法修行的基础是一颗善良的心,不会存心去伤害,面对困境不会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常常提醒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怀善意,这就是修行的开始。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对每一个人,这样提醒自己,都是修行的方法。 问题9: 如果大家都去修行了,谁来负责生产?社会怎么进步? 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是需要因缘的,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也没有出现过全民出家的局面,所以你不必担心。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那些追拍龙卷风的人也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不是吗? 问题10: 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应该尽量让生活简单一点。生活富裕后,人们应该学会平衡,否则物质丰富带来的快乐会很快被困惑取代,科技发达带来的方便会让人更加疲惫不堪。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真的就那么有必要知道吗? 内心的平静靠练练瑜伽、读读励志文章是得不到的。你需要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的诸多定式。要肯放弃,也要肯投入,要耐得住过程的缓慢、琐碎和艰难。你心中越焦躁,说明你执着的越多。回归内心的平静须从淡化内心的执着入手。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精神、身体会更健康。 问题11: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痛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具体到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反而令我们脆弱不堪。如果我们认为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不必急于化解痛苦,因为它是必然。虽然该面对的还得面对,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焦虑和恐惧。 问题12: 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甚至厌恶,我们如何才能安乐? 我们不可能除尽地上的荆棘瓦砾,但是当我们给自己穿上了鞋子,脚下便变得柔软。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都得不到安宁。 安乐是内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对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刻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问题13: 贪嗔痴升起时,明明知道是不对的,可内心却无法一下子平静下来,该怎么办? 出现这种情况时,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贪嗔痴全部放下,否则你会被挫败感深深困扰。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能够意识到贪嗔痴升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你会发现,当贪嗔痴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嗔痴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经过这样反复的控制和观察,贪嗔痴对我们的干扰就会减少。 问题14: 如何供养能够积累更多资粮? 佛教所说的“积累”,落到实处其实做的是放弃。修行者通过六度修行,哪一个不是在教你放弃? 布施,让我们放弃财物、冷漠和怯懦;持戒,放弃逃避之心和种种不良习惯;忍辱,放弃傲慢、焦躁和敌意;精进,放弃惰性;禅定,放弃散乱、攀缘带来的快感和安慰;智慧是前五度的结果,最终我们将学会放弃对自我和实有的各种执着。 因此,供养时发心清净最为关键。清净,就是内心远离偏颇、极端的想法。远离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 结 语 这本书中更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生死、关于放生的诸多开示。但是因为关系宗教信仰更深,我就没有解读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原著。希望此书能与大家结缘。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如常
    推荐

    对许多人而言,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乐…… 希望结缘此书的人在面对生活的问题和困惑时能够思考辨析,而不是单纯的被告知。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G
    推荐

    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佛讲因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发生的种种和遇到的种种都是必然、缘分使然,不过佛法来讲,万事缘定,缘来则聚,缘去则散、还是有很多漏洞、因为谁都不知道有没有轮回 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者、顺应自然,万物自有轮转,枯荣有数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Hakuna Matata
    推荐

    看这本书,我明白了我就是一个杠精,并不能接受藏传佛教。对不住了。

  • 人生哲理枕边书大全集
    🐲阿兰若🌈
    推荐

    非常喜欢希阿荣博堪布的书,娓娓道来,让我们可以拥有正见,放下六识的执着。 醒梦一如,这是需要不断串习的实践。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