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十妙招

情绪控制十妙招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情绪控制十妙招
    wangxc
    推荐

    非常独特的一本书~ 书中前半部分用了非常多的篇幅在现代神经科学中建立佛教修持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佛教修持中对“心/意识”的长期训练有可能帮助人脑建立某种新的神经元链接,以使人保持平静、快乐。 书中提到的一些神经科学的结论我曾在《脑与意识》和《情绪》中读到过,对这些部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拿来作为参考。值得一提的是,我理解的神经科学尚属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对人脑的探究大概仍在起步阶段,学者之间对大脑行为的分析存在观点的分歧,当前的一些结论未必是对大脑行为的真实解读。 但尽管如此,考虑到作者非科学专业背景,又在佛法学习和修持中颇有所得,私以为他以神经科学论证佛教修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勇气、有洞见、有长远意义的尝试。 在书的后半部分中,作者基于自己的学习经验,相对系统地介绍了诸多修持法门,是很棒的冥想指导书。总的来讲,修持/冥想分为两大类,无所缘的修持和有所缘的修持。前者指单纯地安住内心,后者指借用不同的"相"或"对镜"进行佛法的修持。作者在书中对有所缘的修持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介绍和举例。 在法门的介绍之外,作者基于自身的学习经验,对不同修持阶段容易遇到的困惑给出了解答,也指出了不同修持阶段可以达到的内心状态。 在我以往接触到的冥想相关的阅读/影音材料中,介绍者往往将冥想悬置在技法的层面,将冥想作为一种注意力训练。而本书为冥想/禅修提供了一个更坚实的价值观基础,即禅修的一大目标是帮助我们放下自他之分,以放松开放地姿态接纳我们所遇人、事、物,培养修习者的慈心和悲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谈我们成为了一个平静、幸福、快乐的人,我们才能谈放下了贪嗔痴的束缚,将个人的精力置于有利于有情众生的福祉的事务上。

  • 情绪控制十妙招
    Suwen
    推荐

    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看完了让我有去YouTube看他禅修视频的欲望,他的形象充满睿智、喜乐与慈悲,与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气息完全一致。

  • 情绪控制十妙招
    陈水水の微信
    推荐

    “如果我们开始对自己的经验负责,生活就会变成像游乐场一样,能提供给我们无数学习和创造的机会,个人的局限感和脆弱感会逐渐被一种开放感和希望所取代。我们也会以崭新的观点来看待身边的人,不再把他们当作是威胁我们个人安全或快乐的人,而是体会到,他们只不过是不认识自身本质无限可能性的人罢了。” 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很笨很笨,但是也不乏为实操科普书!也有人认为它是鸡汤读物,嗯……不可置否……但是对我还是有一些帮助耶: 努力地沉浸在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被黑暗绊住手脚 多观察理解,其实我们不过都在期盼着安全和快乐啊 不存在最快乐,但一定有最合适自己的事物,要紧握住 可以把所有存在都当作是心的神奇产物喔 放下过去的实践经验与当下的自我期许,只是迎接 我们人类真的很伟大呢!(这不是孤高自傲哦) and 一直都会感觉到情绪是跟自我的斗争,虽然目前还是在斗争啦,没关系,我看到有进步啦!真不错呢!

  • 情绪控制十妙招
    明达🥚 ²º²²
    推荐

    最近天天都是明就仁波切...他的演讲视频,直播视频...从他身上真的学习到了太多。 前几个月买了这本实体书看过,以后有机会再看一次。 在视频里仁波切说有新书,不过还没有中文版,挺期待的。

  • 情绪控制十妙招
    推荐

    只要一天没有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就会一直受苦: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之后,就能够从痛苦中解脱。无论认清真实本性与否,真实本性的特质一直都是不变的。但开始认出自身具有的真实本性之后,我们就开始转变了,生命的品质也会眼着改变,你以往梦想不到的事都会跟着发生。 值得一看。

  • 情绪控制十妙招
    崔扬
    推荐

    由一种对于苦的体认而欲跳脱,往往是有意了解宗教的契机。这其中遭遇的塑像、庙宇、各色长袍的学员,环绕于空阔殿堂里的诵唱,一些因不可知因素而不经头脑辩解而升起的松弛或感动,集成信仰力量。时而愤懑,或难以获得原谅;经常重复,恨不得断除思想。所以伏在地上弯起躯干,并用前额轻触地面,起身望向一双巨大眼睛,并默念求助的讯号。这些都是熟悉的自我身影,同时也在理论之外,常以为是某种幸福的支柱,或是死后渡向“彼岸”船票的预留。 方向感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易于获得的,因为站在此处,路口总有左右,尽处必然掉头,不用太多选择和思考。也可以说在某个人生的阶段,流泪会重新像儿时一般,成为更加容易的途径,我们甚至可以用虔诚来检验自己的能力,好像奋不顾身地纠缠于关系和对某个概念的投入,可以永远地逃离自己。 所以已数不清花了多少时间不断尝试体验我在超越的感觉,尤其当看到数不清的病例,听到末日的消息,很“勇猛”地试图让自己确认已从他人的沉睡中独立。这些也是经常出现在头脑里的演习。慢慢的,有超越的需要,仿佛成为了一种快餐式的修习,我得寻找一种可被超越的对象,好让自己模拟攻击。而这是不是最初有意跳脱的处境?或者说,这种通过否定低级,争取高级的努力,能不能带来与寻常不同的结局?有没有可通过抗拒而得的解脱?抗拒本身又是不是根本的解决? 无论这本书有多么能够促使我们升起对于快乐的好奇,它带给我的启示与帮助都远不能用“是否变得更快乐”来衡量。作为一个如上述般常卷入形式外表的人,我对符号的亲切感在相当长的时间中都让我把“修”、“学”、“信”等行为外化为了一种自我认同,解释近乎一切不满的现象,在自洽的手段败露之际化身宗教“阿Q”,以轮回的宏大世界观容纳对他人的傲视,以经教为谈资。 但无常毕竟不会骗人,烦恼没有躲闪,相同的道路换多少路牌不会改变终点。真实情况是,在热忱中度过很多年以后,我甚至没有一次像小学生列乘法表一样排列、整理过,我到底在通过信仰试图获得什么?或者说试图认识什么?令自己颇感意外的是,从最初的好奇,在名目中收集新鲜感,换个装潢和穿搭风格,聚集在拥有另一套语汇的群体中尝试分享与被接纳,仿佛占据了最大量的时间。也许一开始就没有清楚所行的必要性?抑或自我认同的惯力使自己被“信”的情绪力量异化?难道我们所接触的一切只是另一种文化道理?另一种学说概念?所谓学习则是记录笔记,点头如捣蒜,并相信一个故事? 因为质疑,于是重新学习,其发心不再始于一个不眠夜晚或感情危机,放松或快乐似乎不足以成为目的。可以坦白的是,用效率性来审视生命科学对于个体精神健康的帮助,在短时间内可能造成更大的焦虑,它让我们发现更多杂质,同时,可能困扰一生的痛楚只是我们重复了一千万次的一条神经回路。它不浪漫也不诗意,赤裸的荒诞性让人在认识自心的行为面前无法感受“特别”。换句话说,学习的开始不一定会让日常更加美丽,反而也许会遭遇冷枪,也许不一定是很戏剧化的惊醒,不一定像急诊室外的领悟,它可能就是在普通中认识自己的普通,并在貌似无比真实的观念中失重。可是终于,我们能够哪怕只是一点点地看到,故事与概念无法带来了解,学习游泳必须下水,尝试多少泳衣,换上多少泳镜,无法带来水中的觉知,而收藏泳衣,也不是学习。 本书给我的重要提示并不因其名相上多么特别,其所谓“不改变”,“安住在纯然的事实之中”等说法,也许可用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到的“臣服”来对应,可知这些不同形式的方法,都在指向一个目前无法公认其存在却也无法否认其存在的“主客观”之——心。讨论这个东西显然没有太多视觉形象可用来参考,也非某个实际环境以对应人间,遥望天堂,它从“彼岸”的角度来说,让一个想通过否定“此岸”的人由衷失望。这种感觉让我想起自己在外地上学时放假回家的体验,可以发现自己在学校或是在家中都不尽然满足,但在假期将至未至之际,当拥有了返程的车票与日期,一切则充满希望,精彩纷呈。而如果解脱并不是飞去外地,也没有未来可期,旅途的娱乐性看来会大大降低。 但这也是此岸与彼岸的吊诡之处,你无法真站在某个立场中确认自己是在此岸或是彼岸,因为当我们越是想要找到立足之地,越难以看到真实的脚步,我们跳来跳去,来回踱步,不看向旅途,回视此处才竟发现自己的混乱、忙碌,乃至不可休歇的疾走,于是稍有对于世界如己心的认识,踏出一地的足迹,前后覆盖,来回重复,想要踩出新旅途。 于是隐隐地感觉到,是不是大量的计算和思考也都只是这个狂心的续流,那些引发生活中情绪体验与生理感受,甚或是建构意义世界的视听表达,是否也只是一种痉挛性的头脑作用?可以说,跟随着本书的指引,最先发现的,就是一种头脑判断的坚固性,与在适时的安住之中,不断陷入迷乱,跟随思想,时而识破勾引,静观其来去的浪里翻身。有趣的是,不论上一刻的恐惧如何强烈,判断如何绝对,它们总是能够在另一个时刻,以完全相反的的姿态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时而泰山压顶,时而举重若轻,那些习惯性的躲闪与评价,强迫我做出一个貌似比过往任何挑战都要简单的选择:是去“觉察烦恼时的不安”,还是再次跟随“被烦恼控制的不安”。 当烦恼如实的呈现,且被此刻看见,如何不再钻研改变的可能,安住于尚未跟随的距离,如何只是知道想要解决和改变的冲动,并不付诸继续的演绎?如何在又一次陷入了演绎之中时知道自己陷入了演绎?如何在知道了自己又一次陷入演绎并产生懊恼之时知道自己在懊恼?并觉察又一次拒绝懊恼的企图?如何看到此时的“如何”仍然还是想要建构一种更高级的、更好的答案的目标?等等等等。这貌似始于一个选择,但却也是每个当下的,流动的选择。也许这样的观察,才有可能让我们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的,去“重新认识自己”。 字面上的知识,由于很简单,我对它的轻视一度令自己非常惋惜,但只要没有放弃求索,所有针对自心的教授最终又会必然地回到“觉察”的母题。 咏给明就仁波切的这本书,以极为平实的语言描述了自佛陀宣讲三法印、四圣谛以来,止观六妙门,四念住,大乘菩提心与慈悲心等诸多落地的实修法门,其详细和严谨的程度对于稍对佛法修持有过体验的人来说都堪为世范。他所描述的过程,若无实修次第亲证,也断无可能论述清楚,这一点想必读者皆能亲见。有幸能阅读并依止正法学习,感恩诸善知识及各个圆满的因缘。 上述种种,只是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并不能概括此书的精髓,以书评形式发上来,仅表对法教之恭敬与闻思的喜悦,若偶有书友读到,还望以此为机阅读本书,一切我言之片面分别造作处,皆与此书无关,请阅者审慎。 最后,愿以学习此书的获益与心得,分享、回向给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具喜及喜因,愿一切有情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 情绪控制十妙招
    格物覺一
    推荐

    快乐,它到底是什么?一瞬间的感受?被满足?拆一下吧:快速的欢乐、喜乐,快的转瞬即逝。因此,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慢乐,能将喜乐流布在每一天的生命里,其实,若能回到生命本身的状态,它就是喜乐的、欢乐的,只是我们被大脑意识与烦恼的心遮蔽太严实了,以为如此与人人相同就是生命或生而为人的样子,对此,我实在不以为然。要做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我想仁波切是在尝试努力从全新的视角,让世俗见解(向好外找)粉碎,从生命本身找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是从心开始,所谓降伏其心,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何为善,喜乐者也。当通过禅修也好,正念也好,到达一定程度,快乐虽快,但却已成为一种连续的状态,虽生命而流淌。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