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詹里春
    推荐

    相较其它相信“万能力量”的宗教,佛教是最有逻辑的一门理论,它对众多人类目前尚无力解释的“关心与好奇”都留有余地,它并不用一个“上帝”来解释万事万物,而是训练你自己用一套思考方式去分析一切,在此过程中人会慢慢变得自律、平静、清醒。 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安放好自己的人生,取决于我们如何认知身处的这个世界。 我们并非是许多人同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拥有某种共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是许多人同时生活在不同的时间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大家彼此相安无事,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所有的世界彼此平行。一旦不同的世界在某一点上相互接触,你就会对这些世界的存在产生强烈的感触。 所以活在当代社会是一件颇为辛苦的事情。每当你遇见一个人,你需要快速判定对方来自哪一个世界,正处于哪一段历史时间,然后才能找出得体的应对方式。否则,你会始终处于困惑和愤怒之中,因为对方总是不能按照你所期待的方式和你接触。之所以大家都还觉得生活不错,乃是因为你早先非常小心的挑选了自己周围的人,他们大都来自和你相同或者相近的世界。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这句话来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同一个世界是一种幻觉,它让人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反复遭遇来自现实的严酷打击。它对应的概念在正在崩解,今天已经没有那么多人依然坚持地球是一个村落。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呆在自己的小岛上自得其乐,也不愿意轻易进入大海,目睹各个不同的世界在面前碰撞。 每个人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里,自有他的因果,也自有他的缘由。 一念菩提因是果,回头是岸果是因。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推荐

    📔是一本面向初學佛學者的常見問題Q&A. 📝筆記📝 💡关键词💡【因缘】【修心】【宗教】 ▫️佛教的一個根本世界觀:「因緣」 一切的呈現,都有其因緣。 ‘我們的心识,是最大的一個因。’ ▫️「因果」概念與命運的改變: ⭐️佛教並不认为人们的命运是已经被某种超越人类的力量所安排好的,而是依然取决于因缘。 ⭐️值得反复思考的举例⭐️佛教的见地是这样的:好比扑克游戏,开始时你总是有机会选择不发牌或者不玩牌;然而一旦牌发了,也开始玩了,你就得遵守游戏规则。 另一个例子是,你总是可以选择不去煮蛋,即使开始煮了,你也还是有机会选择不去煮完。但是一旦蛋已经百分之九十九煮好了,就很难让它只煮到百分之五十,因为你已经创造并调动了将会产生结果的某些因、缘和行为。 所以佛教徒不会同意,是某个人或某种超自然的因设计了命运,并且在很早以前就事先确定了结果。事实上,你有能力去拥有你想要的那种命运,这取决于你自己。所以可以说,因缘既是自由意志又是命运,但是在这里,命运应该理解为某些我们以前创造的因缘的结果,而不是被我们控制之外的力量所提前决定的。 无明的持续的习性看上去无处不在,感觉几乎像是命运,但事实上并不是。我们感觉那是命运,只因我们拥有某些习性已经很长时间。事实上,被认为是所谓“命运”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无明制造的。然后我们忘记自己创造了它,很久以后,我们认为它是不知怎么就随意发生的“命运”,认为对此我们不会受到责备,也不需要担负责任。 ▫️书里有很多提问的格式是“佛教是如何看待##社会问题的”。答案基本是要看本质,看心。比如:追求财富和成功,不是问题,对财富和成功的贪婪与执着才是问题;对人是否可以严格甚至偶尔发火?必要的时候当然是要做的,善良不等于软弱,但重要的是反思这里有多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无明、贪心与盲目。事情本身永远不是问题本质,佛教的教法看的是心识。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修心。 ⭐️心是可被训练的、可被调伏的。心可以被调伏,因为心是个副产品—— 它是种复合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嗔恨、僵硬的心识、关于敌人的概念等等,都是训练的副产品。我们被训练成易怒和猜忌的,这是我们如此擅长此道的原因。所以,这些训练和倾向当然也能够被翻转,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训练得仁爱、善良而慈悲。 修心的本质,或者更加准确地说,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在此刻,是心在持续地把假的和幻化的事物信以为真。那被称为错觉,可以通过修心得到解除。 ⭐️如何修心呢?我们必须学会专注,长时间地专注。这是让心调柔的关键。 🔺🔺关于宗教的教育意义🔺🔺 因为几大宗教最根本的共性是教人向善,这总使我思考认为如果一个群体能有宗教信仰,向善的人会更多,道德缺失的现象会少一些。倒不是说有信仰的人一定都是善良的好人,的确不是这样,但宗教信仰会从人的根本恐惧上给人一种来自内心的约束,行善也会解决人们的一切真切的关于生命的担忧与恐惧,这是宗教的力量。宗教真的是人类最宝贵的文明之一呢。 《四万八千问》仁波切的话: 1⃣️孩子们知道我们有一种叫做“心”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我们一直忽略它。美国的学校教这个吗?中国的学校教这个吗?生物学和解剖学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大部分人有两只脚、一个鼻子、两只手,每个手有五根指头。但是有一种东西叫做“心”,实际上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2⃣️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活着而做准备。前面你问到过幼儿园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关于人心与生命,是教育最先应该教给孩子们的东西。⭐️ 🔺🔺关于中国的“信仰缺失”🔺🔺 仁波切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 「事实上,如果中国人能够用心地保持文化传统的话,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真正良好的价值基础。中国人应该珍视儒家的价值,但佛教和道家的智慧也不应被抛弃或遗忘。现在,有很多的传言和证据表明中国人正在变得非常物质主义;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事情发生,尤其是面对地震或洪水等灾难时,人们帮助他人所付出的努力让人惊叹。这表明中国社会始终有一种人文精神的存在,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培植它,例如把这些内容放进学校的教科书里。」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仁波切的话:反复思考呢 「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当你说“被科学证明”,你总是在说一件有心智参与的事。当你说我们在证明,是有人在向另外的人的心智证明。无论我们研究的是什么,证明或者不证明总是发生在心智的范围内。所以,到头来,是你的心在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对于我来讲,宗教和科学同样是迷信。 科学的定义是:“围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的关于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构与行为的系统研究,而进行的智力上的和实用性的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教徒会非常肯定地说,佛教正是科学——两千五百年以前被教授的,通过对现象的系统研究、实验和观察而进行的科学。 重要的是,人们要知道,大约在爱因斯坦发现时空是相对的之前两千五百年,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在科学世界对万能的造物主提出批评之前两千五百年,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没有造物主上帝的存在。 佛教徒相信事物从不随机出现,而是总有着各自的因缘,这也肯定就是所谓当代科学世界的核心方法。我只是想说,在佛教里,关于因和缘的观察比当代科学更加深入、更加内在,因为和当代科学家不同的是,佛教徒的主要兴趣不在对外部现象的强调上。」 🗞🗞 有些书是否读的进去,要看每周每天的心情。但这类书我依然可以读进去、听进去。就像耳边的声音不断提醒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一种修行,不管是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我依然可以探索净化自己内心的修行。毕竟哪里说过,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净化,就是为人类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我们总有很多的烦恼和疑问,看了这么多书,其实答案依然不在书里,更不在外界,而在自己的内心。希望自己每天都少一些无明,多一些平静。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卢丹
    推荐

    简明,理智,幽默,能够将诸多问题回答的如此绝妙,智慧的表达令人叹服,感谢推荐我读这本书的人。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QueenLanlan
    推荐

    不是佛教徒,目前只能算是自由教派。 我有信仰吗?有,但这个信仰是从自我认识的自我成长中给出的一个自我期待,然后不断的坚持修正再坚持再修正,循环往复。周围的人,也许和我一样,也许心口不一的算是某教教徒。现在,信仰两个字存在感并不高,我不愿跟人提,怕聊的尴尬。 如果你有信仰也足够坚定,可以不用看这本书了,你的问题你自己都有答案。而没有信仰的人,可以看看,但你看完可能跟没看差不多,有很多事不用问为什么,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Pocketful   of   poetry
    推荐

    愿那自永远来的,复归永远 风往北吹,翻过山,仍是往北 骑马向南,过了河,继续向南 造化的手指伸开,通常有长有短 我曾看到一个时间旅人,从身上拍落两场大雪 由心里携出一篮火焰,独自穿越整个冬天 也知道有人会在一百零八盏佛灯之外,额外点上 属于自己的一盏,只为照一照岁月尽头的深暗 真的,愿那自永远来的,重归永远 而我的名字叫短暂 倘若万念之中尚存一念有望成莲 请原谅,我可能也会哽咽难言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一笑百泰
    推荐

    一般而言,持守三昧耶戒,特别是对上师持守三昧耶戒是很困难的。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启智启慧启善@照看心相
    推荐

    💡无身 便无感。 感觉的使用价值 不是用来追求自己喜欢的快感的,感觉 是用来感受万物生灵的感同身受的。 🧠无脑 便无念。 大脑的使用价值 不是用来累积陈腐的执念的, 大脑 是用来学习科学依据 探索因果逻辑 培养理性思索的。 🎯无信 便无意。 笃信 不是用来增强偏执的意识的,笃信 是用来坚定地修行自行 修行自性 修行自心。 ❤️无心 便无识。 心灵 不是用来装满二手甚至八手的心识的。 心灵 是用来: 镜画关照自心心识心念的投射 + 净化自心心识心垢的堵塞 + 静化自心心识心思的淤积 + 进化自心心识心相的老化 💡 启蒙 启慧 启善 启爱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coffee女人
    推荐

    世间的所有遭遇,好的,不好的,都是一种修行与考验,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切皆是因果循环,种好真善美的因,方能收获幸福快乐的果。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桔梗花
    推荐

    谢谢又让我向善良慈悲更近一步。解开了我内心的某些心结,因为以前只是单纯的看藏地僧侣的一些做法,感到疑惑不解,甚至想有脱离佛的心,现在又回归,或者又进一步,至少是近一点了……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熊采
    推荐

    关于死亡 密勒日巴尊者的道歌:“如果当我生病时,没人问我怎样了;当我死去时,也没人因此而哭泣;如果我能在一个与世隔绝之地死去,那么我,米拉日巴,一生的愿望就实现了。”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不管是充满着神秘色彩还是恐怖感觉,我们多少都会在生的时候莫名的去忌讳回避,我们活着的时候大概率从来不为死亡做什么准备。看看我们活着的状态:我们树立目标,建立希望,或者是正在逃离现在。我们仿佛忘记了死亡在生者身上必然会发生的事实,那大概是因为死亡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我们误认为死亡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这是不是有一点什么感觉,就是明知道彩票终将概率很小,但是我们却在买的时候总以为自己会成为幸运儿? 我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从儿时到现在,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从来不去做,比如去树林里走一走,比如去和久违的老友见一见。因为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明天还可以活着,我们后来还可以活着,我们现在努力一点,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星辰大海,可以和老友一起吃上更好的海鲜。我们总是莫名的认为真正的生活,大概要过几年后才会真正的开始。而我们现在总是有意无意为未来的生活做着准备。 有时候我们希望死去,那可能大概率可能是,想逃离现在的不如意生活,并不是真的想去死亡,不信?那看看这些正在想着自杀的人,可能还正在做着计划着活上五百年的打算,比如计划存着可以给蜈蚣买鞋子的钱。计划死后别人看到自己不要死的那么难看,那这个是不怕死亡吗?或者是真的思考过什么时候死亡了吗? 小时候总是害怕听到谁谁死了,听到有人死去,,路过那个死亡的地点,就会产生莫名的莫名的难过或者是害怕。母亲总是安慰我说,人死如灯灭。我们惧怕,惧怕他们回来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而被吓到;我们希冀他们能一直活着,一直到现在,不管是真的活着,还是希望能活在我们周围,即是我们看不到。 那死亡真的是如灯灭掉了吗?还是如佛教所言中阴后轮回?实际上目前的我们生者是无法完全证明的,毕竟没有一个死掉的人又回来给我们讲述死亡的全过程,即是有,目前我们也只能说那是骗人的。我们总是用我们认为的逻辑判断真假,那么我们的逻辑又是什么?仔细观察是否又是“境由心造”?如果说死亡是心识与身体的分离,那说到人死如灯灭,岂不是有点悲剧了?那看看会怎么样?我们活着的时候用身体(眼耳鼻舌身意)去做参照,我们有一个被人叫名字,我们有一个联系人的微信,我们有一个让人辨识身份证号码,我们有一双可以穿300双鞋子的脚。那心识脱离了这个东东的时候,咋办?蒙了?完全脱离了参考点,完全脱离了任何元素,那就更不要说分别的二元对立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才是真正的惧怕?不适应?我想可能是会的。可不要忘记,我们的现在的想象大部分也是基于可参考的事物来的。 这大概才是真正的赤条条,那你的心识习惯会不会害羞?会不会害怕?如果真的存在六道轮回,可能真的见到一道光就随便窜进去,这个可能性,和你明天会醒来看到太阳的可能性大概是一样的。如果死亡是一个未结的迷,那我们为何不可以试着相信佛陀告诉我们的轮回与涅槃呢?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阿白
    推荐

    希望为亲人尽到孝心,送上一份临终关怀。饭点的时候,怀着慈悲心念诵观音心咒,烧去食物同时把食物的味道回向给濒死者,特别是在死亡过程快要开始的时候。念诵观音心咒。佛说阿弥陀佛经。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你在,日光清明
    推荐

    我们有种持续的无明的习性,它根深蒂固。正是这种无明的习性,而不是某种超自然的因,注定了“命运”。也就是说,被认为是所谓“命运”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自身的无明制造的。实际上,我们有能力去拥有想要的那种命运,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是否能够觉知无明,并通过修炼断除无明。 仁波切举例说,“你总是可以选择不去煮蛋,即使开始煮了,你也还是有机会选择不去煮完。但是一旦蛋已经百分之九十九煮好了,就很难让它只煮到百分之五十,因为你已经创造并调动了将会产生结果的某些因、缘和行为。” 我不知道我自己到底真的能不能靠自己的努力不把煮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蛋煮完,毕竟无法实证无明的东西是不是那个我永远无法改变的超自然因,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你若不曾努力的话,这蛋绝对是会煮熟的。但有时又会觉得,这殊死一搏的努力,这生生不息的希望,好似又是一种我执,又是一种幻想。所以总会觉得佛的命运观并非是我们真的可以得到想要的命运,只是说,有了这样的觉知,断了这样的无明,我们才能有坦然接纳既定命运的心识吧。 还是很感谢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解读,八万四千法门,总有适合我们的修行之道。不必总去苛责自己不够好、埋怨原生家庭不美满,当下重要的是要诚心发愿,秉持正念,脚踏实地去做,努力“成为一个善良、有远见、有同情心、有教养、有创造性、优雅而勇敢的人。”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卡樂創作「爱生活,爱艺术」
    推荐

    前一本佛陀传总觉得有点虚伪,这本八万四千问却出奇的真诚。如此入世的仁波切给了我看世界不同的角度。就好像这本书封面的照片,街边一家被书完全塞满的一家书店,翘着腿坐在过道上,挎着小包翻书的他,颠覆了我对佛教所有的印象。[爱心]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陌上花
    推荐

    活着就是修行。活着就要发愿。八万四千法门你选哪一种。空性、无我、无无明最高智慧。 修行修心。冥想、正念,纯粹的活着与做事此乃修心养性。目的性带来的是焦虑,何况是多个目标。记住,上山就上山,砍柴就砍柴,不要上山想着是去砍柴,那上山得多累,砍柴得多烦。 同样坐地铁就坐地铁,听书就听书,生活需要纯粹。反观坐着地铁听书,心静不到哪儿去。因为强烈的目的性,会让你的神经紧绷,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与刺激,就会产生情绪。而情绪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无二元对立,无二元分别。有的是允许、精进。且对真理的追求,即爱、喜悦、平静的感觉。

  • 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夜栀萱
    推荐

    昨天我对师父说:“师父,我最近在念《金刚经》,在念缘起咒” 师父说:“我只会念佛” 我说:“师父,是不是只念佛就好啦?” 师父说:“八万四千法,浓缩在六字名号中!” “南无阿弥陀佛”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