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凌晨四点半

北大凌晨四点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北大凌晨四点半
    灰度男人
    推荐

    强烈推荐! 《美学散步》宗白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属于作者在解放前后发表在诸如《文字报》、《文艺论丛》等各类文学杂志报章上的美学论文,作者的美学(尤其诗画)理论功底十分雄厚,个人感觉超越了李泽厚、朱光潜等美学大家,甚至将美学升华到了哲学的理性高度和宗教的高妙程度,所以有“出没太虚”之玄妙感和空灵感。简直就是一本诗画美学专著,作为喜欢或研修诗歌或绘画、音乐或舞蹈、书法、建筑或雕刻的人士来说,本书具有较高的专业指导和艺术拔高价值。属于有良心情怀、有实质内容、有很高造诣的作品!

  • 北大凌晨四点半
    俊杰
    推荐

    在美学散步,可见芳草萋萋,可见繁星点点,可见落木萧萧,可见秋水盈盈,可见孤帆远影,可见落霞红云。美,可以是禅院钟声,可以是雪夜落梅,可以是炊烟袅袅,可以是渔舟唱晚,可以是诗词文赋,可以是书画戏曲。跟着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赏心悦目,养心安神,快哉!

  • 北大凌晨四点半
    非鱼
    推荐

    这本书初看于中学期间,书至今珍藏着(书的封面用纸妥妥的包裹保护着),当时是被本书特别美的文字所吸引~独特的音韵之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特别特别感受到,宗白华的语言与众多读物迥然不同,于是就非常痴迷的看了又看,同学借阅绝不过夜……    这次是听书,虽然更喜欢看书,但是这个只能听,有点遗憾不是原文,是解读版,而且一会儿就听完了。仅仅随着讲书回想了一遍,仍觉亲切!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认为只有艺术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他选择了一种"纯粹"的中国艺术,一种淡泊、灵启式的生活方式,从中体验到中国艺术至境的乐趣。他的作品不多(美学散步是他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但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读宗白华,美浸润在我的骨髓间和灵魂里……   “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我知道,世界上再也没有宗白华!即使是那些声名鹊起的人也难望其项背!想起这些不禁悲从中来!推荐精读本书原文版。

  • 北大凌晨四点半
    巧巧~
    推荐

    宗白华(1897年—1986年12月20日),中国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美学散步》是先生的代表作,汇聚了先生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         美,之于我,一直是很抽象的,比如一首诗、一幅画、一尊雕塑……ta美在哪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ta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迪?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如果我们不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就没能力完成这样的“谈话”。      《美学散步》文词雅致、品味卓异,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美好——典籍、诗词、音乐、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事所烦忧、渴望自由宁静的心灵都能充分享受人间诗意和对生命的美好憧憬。        分享几段书摘,一起感受艺术无言、含蓄的美: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拉奥孔(Laokoon)是希腊古代传说里特罗亚城一个祭师,他对他的人民警告了希腊军用木马偷运兵士进城的诡计,因而触怒了袒护希腊人的阿波罗神。当他在海滨祭祀时,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从海边游来的大蛇捆绕着他们三人的身躯,拉奥孔被蛇咬着,环视两子正在垂死挣扎,他的精神和肉体都陷入莫大的悲愤痛苦之中。拉丁诗人维琪尔曾在史诗中咏述此景,说拉奥孔痛极狂吼,声震数里,但是发掘出来的希腊晚期雕像群著名的拉奥孔(现存罗马梵蒂冈博物院),却表现着拉奥孔的嘴仅微微启开呻吟着,并不是狂吼,全部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在极大的悲剧的苦痛里保持着镇定、静穆。 ——诗和画的分界 💎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瓌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美不是虚无缥缈的,美源自生活,是对现实的修饰和艺术化。汉字“美”就起于羊羹的味道。 💎 我前几天在此地斯蒂丹博物院里徘徊了一天,看了许多荷兰画家的名画,以为最美的当莫过于大艺术家的图画、雕刻了,哪晓得今天早晨起来走到附近绿堡森林中去看日出,忽然觉得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     ——看了罗丹雕刻之后         结束这场美学之旅,那美除了能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外,还能给我们什么?       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有讲到:我们处世有两种态度,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超脱到哪里去了呢?超脱到理想界去。现实界处处有障碍、有限制,理想界是天空任鸟飞,极空阔、极自由的。现实界不可以造空中楼阁,理想界是可以造空中楼阁的。现实界没有尽美尽善,理想界是有尽美尽善的。        朱光潜先生说:美术作品就是帮助我们超脱现实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窃以为不止是美术作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带我们去到理想界。

  • 北大凌晨四点半
    最后一枪
    推荐

    美,于何处寻?落日,松间,清泉,石上,落梅,残叶……于无尽蕴涵生命意象处,于心跳之声清晰可闻时。美不是浅薄的认识,美是深刻的体验。皓月,清风,琴曲,流觞……一切景语,皆为情语,蜿蜒入怀。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不过心灵密迩之梦呓。 诗词之美,画卷之美,在诗词之外,在画卷之外。脑中情愫跃动,自将留白处渲染。诗词画卷构建何种宫殿,关乎于灵魂之镜的映照。艺术之间总是相通的,音乐、建筑、雕塑、绘画……门类虽不同,却均可从中抽象出美感,时而如澎湃之海浪,时而如涓涓之细流,激扬凡人之精神,滋润皴裂之心田。美与生命之痛始终在对抗,谱写不屈的主题。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然空灵之气,亦无法无视,空者,非虚无也。哲学向真,道德向善,哲学与道德之间,人格与情绪的地带或可曰美。艺术从哲学与道德获取养分,以不同的形象展现其韵律与美感,空灵的形态指向生命中最纯真的部分,充实的形态又刺破苍穹飘荡在高空。由此,空灵与充实构成了艺术的两端。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因而美需空灵,需距离,不染观者目光之气,自为境界。王维诗云:"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因而美需充实,弦之切切,映出归鸿散漫,美目横波,令人心旌荡漾。 艺术之美,温润如玉,光彩兼有含蓄,平淡不乏跃动。形象与意象之间,是想象力的空间,意识神游于其间,弥合虚与实的缝隙。虚实之问,孔孟老庄各执一词,却对虚与实的共生并无分歧,如《易•系辞传》云:"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虚实二元,呈现可转可变的形态,无论绘画、音乐、建筑、雕塑……虚实相宜,以写实为基,空灵为翼,则境界幽深,意蕴浓厚。 方士庶《天慵庵随笔》语:"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情景交融衍生意境,于言语、动作、心灵三层中递进,意境扩充了艺术的时空形式,气象、幽思、情致交相辉映色彩纷呈。艺术之心,即是对万物中美感的抽象与映射。美学中的多重境界,从实体逐渐迈向虚空,超然物象之外却又契合天人合一之道。宗白华先生言:“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论及绘画艺术,宗白华先生以为西洋画法,以"模仿自然"与"和谐的形式"为古典艺术的中心观念,其根基来源于希腊,希腊人重视宇宙形象中的数理和谐性,于是创造整齐匀称、静穆庄严的建筑,生动写实而高贵雅丽的雕像,以奉祀神明,象征神性。中国画法则根基于古老的基本哲学,即《易经》中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 其画法要义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无穷的空间和充塞空间的生命,作为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西洋绘画通于雕刻建筑,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前者令人心往不返,驰情入幻,后者令人目极无穷,返身而诚,两者呈现的空间意识颇为迥异。 论及中国书法所蕴藏美学思想,一曰用笔,其为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二曰结构,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不同时代亦有不同风格。以晋代书法为例,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优美自由的心灵与行草相得益彰。行一片神机,似无法而实有法,运笔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神游自在。 论及古代音乐语言及思想,宗先生以音高与琴弦长短比例作为切入,联络数学与音乐之共同根脉。所谓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以《礼记•乐记》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之语引出古代对音乐二字之定义。阐发音乐以节奏、和声、旋律为核心,以优美而无形的数字比例为骨架,以声音形式展现出生活的灵动活泼与隽永之姿。或通幽径,或通云霄,行流散徙,不一而足。远山含水,浮萍意懒,皆如音符盘桓。 论及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宗先生点明其艺术中"形式"的结构,如数量的比例(建筑)、色彩的和谐(绘画)、音律的节奏(音乐),皆以平凡现实超入至美境界,但"形式"中却又充溢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艺术家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哲学家静观领略艺术品里心灵的启示,以精神与生命的表现为艺术的价值。 论及康德美学思想,阐述康德之美学是为他本人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情绪。这情绪表现为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体,在纯粹美感里,不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他认为的审美感是无私心的,纯是静观的,只是它的形象,只是它的纯粹的形式。论及罗丹的雕刻艺术,一言以蔽,即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惟有"动象"可以表示生命,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这也是罗丹的艺术观。由此观之,无论康德或是罗丹或是宗先生,依旧跳脱不出影响自身视野与思辨的“自身主要哲学构成”。 所谓美学散步,实为观诗词、画卷赏析方法之美旅,呼吸吐纳之间,感悟灵魂开合的美妙。美如水,驰骋奔流;美如火,热情高歌。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接壤于自己的内心与现实生活,精神蒙尘是必然的结果。我将美学看作一种体验,甚至一种力量,它不应该只是信、达、雅的表述与体验,它更应该是对抗丑陋与阴暗的利刃,在灰色的视界,它应该是最孤独而有力的存在。 《易经》云:"刚健、笃实、辉光"。我认为最纯粹的审美态度,当是时而仰观宇宙,时而俯察生灵,心潮逐浪,意可穿云。 美,于何处寻?所谓寻美,实为寻心。 2021/12/19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