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凌晨四点半

北大凌晨四点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北大凌晨四点半
    茜茜Sweet😚
    推荐

    《美学散步》这本书浓缩了著名美学思想家宗白华先生大约60年的艺术和哲学思想,是中国美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散步美学”。 整部著作涉及诗歌、绘画、书法、音乐、建筑、雕塑等多种艺术门类,既显示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功底,又透露出超越传统的开阔现代意识,更洋溢着鲜活的艺术灵性,不但能予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也同样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是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美学的必读书。

  • 北大凌晨四点半
    安迪
    推荐

    美学大师一本小书,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美。 如今的中国,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了趋势,从综艺节目,到服装,到工艺品,都试图带上点中国传统元素。那么,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呢?《美学散步》(作者:宗白华)通过中西对比,和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具体阐述,告诉我们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美学观。 美学的哲学起源 西方哲学探究世界本源和人如何认知世界,发展出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两种流派。于是美学也发展出了两种中心观念,一种认为要完全模仿自然,另一种则追求完美的理想和谐形式。 中国哲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两种气交织的产物,每一个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阴阳二气,所以人与万物是可以融于一体的。所以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融。

  • 北大凌晨四点半
    西红柿
    推荐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卢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 北大凌晨四点半
    浅色的夏沫
    推荐

    慵懒地坐在窗前,手捧一卷美文,心拥一份素淡简静。于烟火红尘中,寻一隅干净而纯洁的空间,轻拾季节飘落的音符,奏响美妙的生命乐章。凛冽的寒风,涤荡了天地间的尘埃。掩藏了生活的磨难。追梦途中,踏着轻灵的步伐,在唐诗宋词的清新婉约中,寻找诗意,在元曲清调的雅俗共赏中,寻找顿悟,在山川岁月中寻找灵感和归宿,在芸芸众生中寻找爱和美好。

  • 北大凌晨四点半
    ꫞꯭游子。
    推荐

    辞藻华美,引经据典,从琴棋书画诗书酒花,从中国宗教引申到孔孟老,涵盖范围广,精萃密度高,真心佩服作者的学识广博,是一本绝佳的好书!

  • 北大凌晨四点半
    Huang Hui
    推荐

    充实,实在是强调人在事物推演中的作用,充实才会塑造更强健幽美的意境,空灵和充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比:使己空灵,使其充实。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因为空,所以灵可以来。空灵这么细致的解释我还是头一回知道。“空故纳万境,静故了群动。”苏轼的这句禅理很妙。

  • 北大凌晨四点半
    王剑锋
    推荐

    薄薄一本读了一整月。每日或三四页,或十数页,逐字逐句,仔细体会,收益颇丰。几番哲诗巍然大师!五星推荐。9.3分。

  • 北大凌晨四点半
    龙猫
    推荐

    【读书打卡】什么是“美”?美是心灵的映射,“美”在哪里?美在你自己心里。如果你在自己心中找不到美,那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美,就在那里,心里有了美,眼里也就有了美。 万物于心,天下无心外之物,天下亦无心外之美~

  • 北大凌晨四点半
    减法
    推荐

    国人对于美学的解读,高峰多来自于上个世纪初左右出生的大师。他们不仅有很好的国粹积淀,而且有欧美比对学习生活经历,加之那个时代在物质上无法追求,精神就纯粹了。宗白华大师是其中的代表,一生思想精华基本体现在本书里。在美学里徜徉,本书必读!

  • 北大凌晨四点半
    問道
    推荐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 北大凌晨四点半
    雨轩
    推荐

    对自有生命体验恢廓幽深,且能用恰切文字表达的作者,叫我感佩。宗先生的文字,读得出温度、读得出深情,甚至痴情。让我们获知宗先生与艺术精品领略、直接对话的感知态度。内涵丰富、有弹性的文字,总给我们许多启发及联想。美”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对于它的探讨,人类一直进行。由于它的诞生、沿革,含蕴着本民族观察,看待世界(整个自然、社会)的文化视野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又经常变化。如此,追求更高“美”的境界努力怎会停步?翻读宗先生的探索文字,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深厚学养之外,对美的事物的精微敏感、深情触拂……那样悠远幽深之境,尽管并不易接近,可与宗先生相伴,我们能够获得一种得自自然启迪的高远心态,保持不停顿前行的精神姿势。同时,在他并不急于求成的“散步”中,保持一种宏阔高迈的风度,幽远向往的美的风度。

  • 北大凌晨四点半
    Bo
    推荐

    读本书前半部分的时候正好看2022虎年春晚和冬奥开幕式,相当于临时抱了抱佛脚,大幅提升了观赏体验,受益匪浅!理科出身,年过中年,半生漂泊,终于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天人合一的大气浑圆,求真求善的正气,辩证统一贯通古今的哲学。。着实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为之自信与自豪。 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抗战时期,想比先生也是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想要唤醒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今国家逐渐富裕强大了,但欧美还是在不断对全球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击垮其他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点我们要小心警惕,虽不必过于民族主义,但起码做到不卑不亢。另外教育上应该恢复文理兼修,文武双修,继续弘扬民族文化。

  • 北大凌晨四点半
    郑同学
    推荐

    1.美学泰山与北斗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 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 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 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2.美从何处寻 作者开篇是从内心感悟美开始寻找美的。 有人提及,如果自己内心找不到美,那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了。 不管是艺术的美还是自然的美,都必须从内心的感悟才能发现它的美。对于这种看法,作者宗白华认为是不对的。 美相对人的心是客观存在的,不论心情如何,只要将内心涤荡干净,就能发现美的客观存在。 美的东西如花,是客观地美着的,丑的东西如顽石,也是客观丑着的,不以人的心态为转移。 人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任何美丑的东西在人的内心都有着谐和的规律和和节奏,小明认为把花挂在耳朵上是美的,小红认为把花扎在头发上是美的,决定美丑的不过是两人内心对美的理解与判断,而他们的心情、感觉、思维是不能决定美的存在的,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的意志只能决定眼睛要不要去欣赏美,手要不要去触碰美,却不能动摇美。它就在那里。 由于美的客观存在性,宗白华先生认为,只在自己的心理去寻找美的踪迹是大有问题的。 内心是狭隘的,宇宙是广阔的。身处狭室哪里能感受到外面已经春花烂漫,花开满园。这广阔世间大有存在着美的存在。当然,美没有大小之分,广阔与狭窄之别。 整个宇宙可以是美,一片绿洲可以是美,甚至一朵小花上的小露珠也可以是美。美的程度也与大小无关不论大小,美可以唤起人内心的汹涌感情。 这就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乐,信可乐也。”的真谛。 宇宙与万物都是王羲之美的源泉。无关大小。因而,俯首之间均为美,何必把找寻美的范围限制在拳头大小的距离之间。何处无美,何处无美存在。 但是,即使一件客观事物是美的,如果没有一颗心去认可它,那么我们也是看不见它是美的。 再者,美是无可撼动的,因此宗白华认为我们只能深一层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所以美的事物不因我们的不可认识而略减姿色,它依旧光辉着。 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眼界,或者转换方向,再或者心无旁骛地去正确面对美的形象,让心灵契合美,最后达到美和心灵的融合,因而个体去发现与探索深入的美需要心理条件和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即为美的客观存在。 必须两者结合才能发现美,当一个人悲伤得什么都不想看的时候,偶然出现很美的客观物体不能使其感受到美。 按宗白华先生的想法来讲,必须是心理洗涤干净之后才能看见美,矿石商人是看不见矿石的美的。 当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面前放一块璞玉,泪眼朦胧中最多触景生情,断然不会停下伤心来欣赏这块艺术品的。 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应当是首先璞玉应美,其实欣赏者不是带着商人谋利的眼光来看它,而是欣赏时,才会感受到璞玉的美。 因此,唯有两者结合才能使人主观地感受到艺术品的客观之美。因而虽然不能改变美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对于美的感知是可以由个体的感情决定。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失去发现美的期许,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牢笼。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 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大自然是美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意识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人们常说泰山的巍峨壮美、华山的险峻峭拔,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无边、庐山的奇秀、西子湖畔的浓装淡抹等等,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认知的结果。因此,情感在探索美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3.找到美,欣赏美,散发美 在发现了美之后,把美深入的形象放在心里,再放射出来,表达出物质的美,此时美便转为了艺术。 因此,找到美,欣赏美,并不是我们寻找美的终点,而将美发散出来,作出艺术创造才是我们的目的。作者以伯牙为例,说明了洗涤心灵、感受到美,发散成艺术,把握音乐的艺术创作,完成美的寻找的全过程。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画家大家,争相表现美,山河壮阔,亭台楼阁,无一不是他们手下的源泉。 多少舞者弹家,创造舞蹈、乐曲来抒发对于美的感悟。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心理诉求,即艺术创作欲望。 美可以唤起人们创造的渴望,激发出创造的源泉。这里便诞生了艺术家,诞生了爱好艺术欣赏艺术的世人。 发散出的艺术,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移情”。在这里,指的是审美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非消极条件。 人们把对一项事物的美的体验转移到一个意向上,用其来表现自己对于美的体验。当我们追寻美的踪迹时,不能只在累心搜寻,而要跳出来,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开阔的视野,一个不同的环境,去发现美的存在,比如烟波缭绕更让人之水之美,昏暗气氛更让人明白竹影斑驳之美。也可以说,美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质叠加起来,创造出超乎于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组合,散发出全新的美的展现。 这同时,我们也要陶冶心的修养去准备发现美的存在和体验美。这也是是为何作家的作品在其成熟时期更有韵味,当写一句诗,一句话,都来自于观察许许多多的任何物时,作品会更加生动引人入胜,知道鸟儿如何飞翔,花儿如何绽放,山河如何屹立与流淌, 这些回忆变成其生命的一部分了,才表现出艺术之美。 艺术不止感情,还有经验,当整个内心受到无数次的熏陶,翻涌无数次,又平静无数次。这时的艺术更为打动人心。我们看到文学作品有的反映生活,美术作品有的反映现实,他们都是对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映照,包含着艺术家本身的生命体验。 因而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古至今。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了生活的意境与意趣。比如说,美女,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倾国倾城,引得希腊联军大战九年。 现如今的选美比赛,全球都在兴办,每个国家设置城市都有自己的选美小姐。美玉,人们追逐着。美丽的歌声,美丽的心理,美丽的文章,美丽的图画... 美存在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处,慰藉着我们不断寻找着美的灵魂。我们不能脱离美而存在,我们的生活需要美。 宗白华先生对于美的态度既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 读罢《美从何处寻》,不禁问自己,找到美了吗,我想我是找到了,我不是找到的真正的具体的单一的美,不是发现了樱花之美,璞玉之美,美人之美,而是明确了什么是真美,找到了找寻美的方法,感谢宗白华先生。

  • 北大凌晨四点半
    李大叔
    推荐

    读点美学,让生活更美。 美不仅仅是事物本身,不是打扮漂亮就是美了,美是社会性的,是经过人的主观而发出的。经历和时代的文化影响着一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就好比你喜欢瘦的,我喜欢微胖的,你喜欢高挑的,我喜欢矮矮的哈哈哈哈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我们不称其为美。我也认为,金玉其内,败絮其外的也不称其为美。这种看法确有些功利了。形式是内容的外化,如果你很有内容,那你的形式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啊,很难相信一个衣着邋遢的产品经理做出来的产品能有完美的形象。 宗老讲的美,已然深入到了艺术、文化的深度。这种美的欣赏,乃是心灵层面的高级的东西。随着诗书画的流动,感受心灵带来的美。 好比“始于外貌,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没有外貌,不在乎外在形象不行。没有才华、人品这些内核的东西也不行。没有前者没有开始,没有后者没有持续。当然,我所理解的外貌不只是五官、声音。它亦是衣服是否洁净,言语是否肮脏,行为是否粗鲁……这些又是由内在所决定的。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长相,但我们完全有能力让我们脸洁净,让衣服得体,让言语可爱。不伤人心的玩笑,抚慰人心的言语,干净的鞋子,没有眼屎的眼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世界展示我们的独特之美,世界也是美的。便有那“我见青山多抚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调。 内容之美让形式更美,因为审美不只是色彩的映入,还是内容的散发。好比我喜欢一首歌,歌声美妙,直到有一天,我了解了这歌的背景,它可能是为了唤醒民族而作的,那再听此歌时,便多了不少审美之感受。我单纯因外貌形体而喜欢某个人,当我知道她也爱读书,她的某些经历后,我便更喜欢了…… 跟好友讨论美,说过一句“花里胡哨的很可能是时尚,很不可能是品味。”只能说这一句话有一定道理吧,我是站在美是自己的风格,不是随波逐流的角度来想的这问题。好比今年流行中长衣,那便买上几个最新的款式,自己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审美。万一他的风格正好和今年流行的款式一样呢,所以说花里胡哨很可能不是品味,而非花里胡哨不是品味。花里胡哨,色彩缤纷当然有人爱,当然也值得被爱。只希望能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有自己的见解,不光是对于美的,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思考。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凡一类事物,必有其普遍性。好比服饰之美,最基本的保持整洁吧。然后借色彩、款式之力搭配出自己风格,自己喜欢的样式。 人生本就美,不仅美于山川流水,不仅美于琴棋书画诗酒花,要善于发现,用眼睛,用心灵……

  • 北大凌晨四点半
    安心
    推荐

    读完了,后来部分有些匆忙。尽管等上架已经很久,还是很不错的小书,宗先生从节法,绘画,古人诗词,中,西方古典音乐对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的文化美..想起《伊凡诺夫》中说,我是来找散文的,却,遇到了诗..谢谢宗老先生!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