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专心认真阅读
    推荐

    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显示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背景来展开各个哲学学派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结合人类的现代处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全书内容覆盖像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这样的当代哲学大师的哲学讨论,其风格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性。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Jingger
    推荐

    这本书是西方少数国家的大学生哲学史教材,所以在关于哲学发展的脉络梳理上处理得十分出色,我们可以根据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基本勾列出哲学发展的起承转合。强烈推荐给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 我对哲学感兴趣的部分主要集中在(1)哲学如何最终诞生了科学; (2)哲学如何在现代化世界中自处; (3)哲学是否可能引发变革或者重组中国的文化基因;(4)作为一个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个体,如何自我定位。 第一个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答。建立在城邦文化的希腊哲学基本上孕育了现代文明的雏形。一方面它寻求对外界的理解,另一方面,它也重归于对人内在的关注。除了原子论,理念,数学上的贡献,希腊哲学最大的特征在于思辨。它为逻辑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伴随希腊城邦到希腊帝国的过渡,城邦生活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有机链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散落的个体,此时个体的幸福变成了时代的主题。 再到罗马帝国的建立,基督教的入侵。基督教的希腊化开始进行,这时候的神学家充当了希腊与基督的融合,可以说,整个西方文明都构建在这个基础之上。神学的介入最大的贡献在于:在解释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时,逻辑演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人的内在探索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即对内的探索相比于希腊时期而言,走的更远。不过基督在俗世中的介入催生了最可怕的噩梦-中世纪。 伴随着对宗教累积的反抗,对外的兴趣骤增,文艺复兴来临。文艺复兴一方面继承了演绎逻辑,另一方面重新继承了希腊时期的理想。深化的对自然的思考催生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尤其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家,将“经验”纳入人的视野,这大大区别于希腊哲学中“思辨是唯一通向真理的途径”。经验/实验性内容进入人们视野。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牛顿力学。而经典力学的发展反过来引发了认知论和世界观上革新,催生了新的机械世界观。哲学在这个时候面临的问题就是理念/经验之间的矛盾,大家基本上争论不休,直到康德“先验的知识”的提出,这个争论才有了质的飞跃。 哲学上的这次进展可以说是最辉煌的时刻,它又反过来刺激了物理学的发展,这其中以爱因斯坦为代表,他是那个时代的顶点。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诞生。而它们的诞生,可以说已经远离人的基本经验范畴,因为它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律都构成了挑战。从此之后物理与哲学基本分家。科学中的上帝/哲学/物理 再不是黄金三人组。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启智启慧启善@照看心相
    推荐

    💡为何“人是万物的尺度”?因为这句话是“人类”说的。 如果狮子会说话,那么 狮子也会是万物的尺度了。 所以 完整的表达 应该像这样:我们“知”的边界 即是我们衡量万物的“尺度”。 💡已知的范围+未知范围 +无知的范围 = 组成了我们“知” 的尺度 同理: 狮子兔子的意识所能企及的已知的范围+未知范围 +无知的范围 = 组成了狮子兔子所“知” 的尺度。 💡首先重要的 是去“知”(know):知”知”,知“不知”,知“无知”。 而后 重要的 是去:“理解”(understand): 理解万物的“尺度”,而非理解自身自我的尺度“局限”。 “白痴都可以“知道”(know),难得的是去理解(understand)” - - - 爱因斯坦 💡“知道”,不代表通晓“逻辑”,“理解”,不代表非要去支持什么“逻辑”。 即 理解 不是为了去支持 或否定,而是为了去了解“理解”本身。 这就是为何 “理解万岁”,而非“知道万岁” 或“支持万岁”或“反对万岁”或“中庸万岁”。 💡“理解”这个意识动作 本不难。因为 是人 就会“理解”,往往是:“理解”自己容易,“理解”万物 难。 人人都会使用“理解”这个功能性意识,就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 什么立场 什么高度 什么阔度 什么深度 什么维度 什么温度 去“聚焦”万物。 这一切“度” “尺度” 又取决于 我们对自我意识的“已知”“未知”“无知”范围的“认知”。 这就是为何,人的存在 其实始终是“知行合一”的。 因为 我们根本“行”不出我们“知”的范畴。 "you can't be you can't see" 💡这就是为何 “认识自己” 是去“认识”一切的开端。不“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就无法“理解”万物的维度,因为我们一直以来 只是在用自我意念识的“牢笼”尺度 去“定性”万物的“存在”标尺。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安茄
    推荐

    终于读完了。囫囵吞枣,一脸懵逼的开始,一头雾水的结束。虽然不容易看懂,但是好书值得反复咀嚼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CUI QIAORUI
    推荐

    哲学是什么? • 哲学-哲学史-问题史 • 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围绕哲学问题所做的永恒的探索。 • 哲学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同解决方式的问题,称之为「难题」。 苏格拉底:辩证法 • 认识你自己(以感觉经验为依据) • 苏格拉底的一系列对话始终围绕着「是什么」的问题。 柏拉图: 理念论 • 可感知世界:可感知而不可知-感觉的对象 • 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思想的对象 • 现象是不可知的 本质是可知的 亚里士多德:反对理念说 创造了名词“本质”,提出三段论。 唯理论:柏拉图 笛卡尔 斯宾诺莎 莱布尼茨 笛卡尔:天赋观念 唯理论 • 我思故我在(主体性的觉醒) • 「我在怀疑」本身是无可质疑的 • “我”是一个心灵的实体,这个心灵实体的本质乃是“思想” • 唯理论要从人的心灵中,而不是从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经验中去推论整个世界。 斯宾诺莎:自然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自己存在的结果,实体即自因。 莱布尼茨:单子是单纯的实体,因而没有广延、形状或部分,所以是不可分的。 经验论:洛克 贝克莱 休谟 洛克:“观念”是洛克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用以表示心灵所知觉、所思想的东西。 休谟:知觉:观念 印象 康德:二元论 不可知论 现代哲学的开端 • 现象是可知的 本质是不可知的(和 柏拉图相反) • 空间与时间是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 • 人的直观能力、空间感是先天的。 幻象:二律背反:对同一个对象形成两种矛盾的理论,但是各自又都能成立。 康德的伦理学 是典型的动机论。 批判的核心:判断的逻辑必然性和事实的现实必然性两者之间的区别。 (例子:上帝是万能的。逻辑上没错,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康德认为,从结果或行为本身来判断,不能辨别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 只有因诚实而诚实的行为,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 黑格尔:辩证的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 • 统一认识论和本体论,把认识看作是一个发展过程。 • 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 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 • 绝对精神:人类精神的绝对化(绝对不等于绝对精神) 从绝对到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转自:bilibili风动树梢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曼宁若汐
    推荐

    海德格尔要把形而上学带到了它的逻辑结论,雅克·德里达继续了这种努力。 人类只有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才能产生真正的哲学。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新房二手房、别墅、商铺买卖@邹磊
    推荐

    “读书不要有目的”这句毒鸡汤很毒,一定要记住,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性、系统性的去阅读! 1.人与人最大的差距是思想和知识,思想主要来源于阅读和名师 2.书本多如烟海,但人生短暂时间很宝贵,99.99%的书对于自己都是无用的,无用的阅读如同无用的肥皂剧和无用的社交一样浪费生命 3.首先阅读要达到识字扫盲的目的,很多人虽然拥有了中文阅读的能力,但一年读不了几本书,你听这种人说话,不超过5句,你几乎就可以判断他是个文盲或者差不多,文盲的特点就是喜欢用他掌握的碎片化知识和自己想象的道理与人交流,而非科学的体系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论证得到的知识和道理(哲学) 4.这个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英文阅读能力,那他就是文盲。自工业革命以来,全人类所使用的知识主体都来自西方,近一百年人类90%以上的科技发明诞生于美国,如果没有英文阅读能力,几乎学习到的所有知识都是经过翻译加工后二次创作的二手知识和信息 5. 阅读的目的接下来就是:补充必备知识的空白和盲区。不同行业及不同地区的发达程度必备知识都不同,例如,如今的码农约等于曾经的纺织女工。又如,在香港,硕士约相当于曾经的普工 6.人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是不超出自己知识范围10%的内容(例如一篇英语文章只要有超过5%的单词不认识几乎就读不懂了)。因此学习要循序渐进 7. 所有学科和知识,达到最高等级,都是理论级、思想级,也就是哲学水平。不要怪你读的书晦涩难懂,而是你的水平还不够,比如:文言文你觉得难吗?而在古代,是个读书人都懂文言文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柴小灼
    推荐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哲学是大部分学科的基础。自然科学、逻辑学、数学、政治经济、美学、心理学……都从哲学这思考延伸,文学艺术,也都仰仗哲学才能成为经典……关于哲学的思考方法,更是帮助人理性思考的工具之一……读哲学要读哲学史,是因为这门学科前后影响关联性太强了,而且像作者开篇提到的三个准则,理解哲学文本一定要看历史背景…… 受益匪浅。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万万
    推荐

    我大概看过三到四套哲学史。美国的梯利,英国的罗素,还有一套是两个人合著。是不是这本书我真忘了,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是几套比较正式的,还有戏说的,当故事看的,就更多了,都忘得差不多了。读哲学史,就像一个人从梦境中慢慢醒来,就像一个孩子从懵懂中慢慢长大。人的成长是没有尽头的,每时每刻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哲学太高远了,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比如穆勒曾经拿着康德的书说“可怜的康德,我不知道你在做些什么。”我想,哲学史,就是让人有一种从梦中走向现实的感觉,就像柏拉图说的洞穴预言吧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石立群 摄影、编写&网推 ✈
    推荐

    什麼是哲學、為什麼學哲學,幾乎每一本哲學書開明宗義都要說說這個問題。其實,哲學就是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此三觀是每個人作為人所必須也必然具有的智慧智能。只不過,有些人是經過高人指點或偶遇特殊經歷而形成的專業素養,比如孫猴子的火眼金腈;大多數人是未經雕琢的,或被原始人粗蠻打造而愚鈍,或被狡獪徒蓄意歪導而扭曲,比如以為女人是老虎的小和尚是也。因此,與其戴着一副沒花錢來的不堪的眼罩,不如用心、用錢、用時間选一副適合自己的眼鏡。哲學既是三觀,又是方法論,三觀不同,行事方式方法自然各異,高低深淺隨修為的不同而有別。邏輯是哲學,倫理是哲學,科學是哲學,分析辯解、言行舉止無一不具哲學,甚至政治、宗教、經濟也會來搭哲學的便車。哲學是你承不承認都離不開的觀察和行為方式。至於是否可以言說,大體上都是可以言說的吧,所謂不可言說者,亦在不言中。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陈招兵
    推荐

    我读第七章自然科学的兴起 文艺复兴,对实验科学的奠基所具有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这一方面来自于古希腊哲学的恰当的概念和理论,以及来自中世纪经院哲学训练的逻辑方法;另一方面是新近唤醒的的对于开发和控制自然的兴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兴趣的世俗化,理论和利用事物的实践兴趣的这种结合,是文艺复兴时期所独有的。 文艺复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科学思想开始取得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主动权,不再处于陪衬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方法论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东西在于假说,这种新的结合被称为假说——演绎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相当于人制造工具这一行为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学习一门科学,并不仅仅是获得某些事实的知识,也涉及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而这包含着面对一些新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如日心说使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变化就具有了多种含义,不光是代表人的宇宙地位的下降,也赋予了人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 进行偶然的观察和发现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理解这些发现的意义,发现它们的理论的含义,伽利略的力量就在此,意义的重大在于思想。伽利略的立场为教会所不容,这也算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交锋。伽利略认为数学具有绝对性,因而与上帝的知识是一样,都是神圣的。 在牛顿那里,物理学成为科学压倒传统和偏见而取得全胜的一个例证,牛顿成为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先驱,科学而不是神学,作为真理问题上的合法权威脱颖而出,并成为人类控制自然的手段,哲学和宗教必须找到自己与新科学的关系,这是数理的实验的自然科学,崛起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医学转变为一种科学,是在新物理学的影响下发生的,最后是新化学的影响下发生的,这个过程在十九世纪获得新的势头。 人作为主体,自然作为对象出现,因此是与科学内的范式转换联系在一起的,使人成为一个主体,使自然(以及人)成为一个对象的这个过程。人类成为一个主体,他拥有科技洞见,成为对象世界的主人。文艺复兴车其说是一种再生,不如说是一种诞生,从传统中诞生出某种全新的东西,它是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上善若水
    推荐

    一般来说,哲学答案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能够被“运用”,而在于它们可以使我们对事情理解得更好。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陈熠ChenYi
    推荐

    由于喜欢经济学,政治学和生物、物理科普,阅读多了之后,发现这些学科的起源都与一些哲人和哲学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转念一想应当如此啊,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思想史的分支,而思想史的主干就是哲学,便萌生阅读哲学史的念头。 很久以前就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买过《苏菲的世界》,甚至从一个朋友那A了本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摆在床头很多年。可惜的是这些都没读超过3页。如今这个年龄重拾西方哲学史,从一开始的枯燥乏味坚持下来,也竟然读的津津有味。当然也多亏了译者精到细致优雅的翻译。 哲学还是难度很大,非常烧脑,每一个部分都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特别是年代越靠后越高深莫测。古代的难点在理解存在,中世纪在理解宗教、共相殊相,近代感觉都是难点,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提到名字就头大。也就打算囫囵吞枣看一遍,先不求甚解,只求对哲学史有个整体印象,对这几千年的思想传承有个概念,对他们关注的问题有些微的了解。 读完之后,再看其他哲学史来加深理解,比如《苏菲的世界》等,看看《中国哲学简史》做个东西方比较。在阅读的同时,反复听赵林教授的讲座,来谋求更进一步的理解。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abc
    推荐

    这本《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如书名所言,一直从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写到如今在西方影响巨大的哈贝马斯。作为挪威高校哲学史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对初次接触西方哲学的读者来说是比较友好的。 但是对比于梯利的《哲学史》,专业性差了不少。尤其是近代以后的一些哲学家比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篇幅只能说交代的差强人意。而在上个世纪在西方拥有很大影响的奎因、列维—施特劳斯等人几乎没有涉及。再比如被称为“当代黑格尔”的哈贝马斯,有人说他和黑格尔的区别在于:黑格尔从肯定中看到否定,而哈贝马斯从否定中看到肯定。所以不谈及他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就很难理解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许多人认为西方哲学隐涩难懂,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对哲学的理解。 我们常把哲学理解为“智慧之学”,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重点在“爱”而不在“智慧”。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被称为哲学家不是因为他的智慧,而是在于他对智慧的追求。 所以,对于哲学家们的观点,正确与否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去理解他们的问题,理解他们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寻找这些答案。 对于一个对西方文化接触较少的人来说,要深刻理解西方哲学的内涵,我认为必须做好三项专业性的准备工作: 1、精确理解主要哲学词汇的涵义。 许多外文翻译为中文之后,其实并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不大,但在专业性领域中就会产生偏差。此外,字母文字在不同的时期,所代表的意义并不一致。比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有差别的,再比如西方哲学里的常说的“存在”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存在”。维特根斯坦后来认为许多哲学问题都是伪问题,原因就是受到了语言的误导。分析哲学,结构主义都可以说是基于此而诞生的。我们当然不需要像专业学者那样对语言研究的那么透彻,但是如果不理解西方哲学里“始基”、“存在”、“先验”、“范畴”的深刻涵义,是无法理解西方哲学的。就如同不理解“自物体”,怎么可能理解康德呢? 2、提前了解西方哲学的大致脉络: 比如,前希腊三杰时代哲学主要讨论的是始基(本源),存在(本体论)与非存在(虚无),运动(变化)。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又增加了宇宙论(认识论)、逻辑学,希腊哲学自此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罗马时代主要关注于现世,哲学与神学纠缠不清。此后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先后出现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康德试图将二者的矛盾调和,但难言成功。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和科学的快速发展,此后西方哲学走向混乱,这期间德国思想家引领了欧洲,直到20世纪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再次对立。这是我所理解的西方哲学大致发展过程,我觉得心中对此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无法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 3、提前了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 比如“知识的来源问题”,“上帝是否存在及证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理性和信仰的关系”,“外界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可以被认知”等等。尽量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西方哲学,而不是在阅读时被这些问题搞得一脸茫然。如果仅仅是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那些“该死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去阅读,我觉得还是等于以东方人的思维去理解西方哲学,并不能真正领略西方哲学的风采。 在阅读西方哲学时,一定切记思考一点,就是西方哲学中的解释和矛盾。比如毕达哥拉斯为什么认为数学能解释一切?亚里士多德为什么批判柏拉图?知识到底是感官还是经验传达的?贝克莱的唯心主义为什么也被认为是经验主义?思考这些问题,理解别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西方哲学。 既然哲学如此枯燥,学习西哲的过程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看西哲呢?谈一下个人观点: 1、全世界只有古希腊文明发展出现代科学,所以了解诞生于古希腊哲学的西方哲学发展历程对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哲学和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别是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方法。我们喜欢从历史中找寻经验,西方人则是更基于现实的思考。理解西方哲学,等于理解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帮助了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对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3、读西方哲学,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想法:觉得谁说的都有道理,经后来人一解释,又觉得谁说的都有问题。这实际上就帮助我们训练了辩证思维和逻辑能力。由于其中许多思想的对立甚至碰撞,间接也帮助我们形成了反思精神和多元思想。 西方哲学里有很多内容是我们所没有的。举一个例子,爱因斯坦说:“承认有一个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存在,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前提,也是科学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客观世界在中国哲学里是不存在的,中国哲学里的世界都是可变的。但海德格尔又说:“如果没有人,高山是有的,流水是有的,但它们都不存在。”物质存在的先决条件是意识吗?客观世界到底存不存在?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庄子梦蝶”。王阳明说的:“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和贝克莱的“存在即感知”是一个意思吗?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可以引申出很多值得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怀疑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必须承认西方哲学已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但我不认为科学能完全取代哲学,也不认为人类会放弃哲学。因为我相信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别输在不会说话上
    都市隐士
    推荐

    作者从茫茫书海鸿篇巨制的历史长河中梳理出一条哲学脉络,以飨读者。非常感谢!罗素等学者的巨人肩膀也是功不可没。是否可以用数学模型诠释《周易》也为世界哲学贡献点中国智慧。长期缺席有愧于我们的智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