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聊天学

超级聊天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超级聊天学
    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
    推荐

    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看了黑格尔曾说过: “一个伟大的民族, 如果没有哲学, ‘就像一座庙, 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哲学如同普照大地的阳光,它照亮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生活显现出意义 的‘灵光’ 。 

  • 超级聊天学
    陈巅峰
    推荐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哲学三问,永无止境。虚和实,善与恶,真理或诡辩。

  • 超级聊天学
    陈俊
    推荐

    以哲学思想的光芒指引人生的道路,让理想的精神世界洗涤俗人的灵魂

  • 超级聊天学
    夫子
    推荐

    历史是人类的行为史,物质史;哲学是人类的思想史,精神史。 学哲学的意义是什么?于个人而言,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我习惯凡事找出它的意义,不知道这算不算实用主义者,但喜欢就是喜欢,没法去否定它。 其实,很多事只要是对的,你只管坚持即可,时间会给你答案。如果非要我说出学哲学的意义,我觉得它是“精神的富足”。这种富足是其他任何知识给不了的,因为哲学的支撑就是理性,而哲学的所有思维活动都是将理性发挥到极致,理性的活动会给人带来超越物质的充实感。 整个西方哲学是人类理性的活动史,是理性在时空中层层递进的具体表现,是理性产物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开始,直到近现代西方哲学,人类理性的产物进行了无数次的更迭,建立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和体系。即使推进了两千多年,但它依然处于完善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理性产物的本身,没有完善一说,只要人类存在,它就会一直处于完善中。因为它没法完善,所以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给思维主体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如此复杂的思维活动,一般人是拒绝的,而少数人之所以能不懈的去追求,是因为它超越了世间太多拥有。这个世界由两类人组成,一类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不断拥有眼前的物质,才能让自身得以满足。另一类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他们的思想里,只存在如何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如何解答宇宙、人类、理性存在的问题,物质于他们而言,只是为了支撑他们进行理性活动。也因此,很多哲学家不结婚,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才能从婚姻中得到幸福,但哲学家是不结婚的”。因为当理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欲望便被悄然熄灭了,有的只是对知识、对真理的欲望。 哲学家们的一生,是理性活动的一生。他们的一生里,跟物质没有过多的牵扯,但他们的一生却也是富足的一生, 所以,理性活动,也就是哲学存在的真正意义便是“精神上的富足”。 真理的存在一定是简单易行的,因为是真理,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有知道和践行的权利,但很多时候,真理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是多么讽刺。哲学也是这样,它的本质是对真理的追求,可大多数人连理解起来都困难,何谈遵循真理去践行人生。 人类一定会等来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里,人人都离真理很近,人人都能理解并践行它。

  • 超级聊天学
    Unicorn
    推荐

    作为一本非哲学专业学生的通识书目,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为我搭建了一个西方哲学的框架。语言浅显易懂,但由于哲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西方哲学家自身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局限,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传播隔阂。从充满疑问的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哲学渐渐诞生;晚期希腊哲学的怀疑主义,将哲学问题的研究推向高潮;基督教与教会哲学,开创了哲学的新时代;人主体性的发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哲学问题从关注神又回到了人的本身,产生了笛卡尔、培根等哲学家;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否认知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认为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强调只有依靠理性才能得到可靠的知识,与英国经验主义正好相反;经验主义主张人的认识是通过外界刺激产生的,世界是不可认识的;社会政治理论,法哲学开始出现,卢梭(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这一阶段发扬光大,此外还有霍布斯的专制主义、洛克的契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家代表是康德的形而上学、费希特的知识学、谢林的同一哲学、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阅读的过程是复杂的,无数次按耐住想要放弃的心情,能够在一本书中读到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尽管许多话语与理念已经在阅读中被淡忘了,我依然感激。

  • 超级聊天学
    老曾
    推荐

    哲学到了康德,已经把思辨探索推到了极点。黑格尔的辨证法更象一场精神领域的盛宴,基本脱离了物自体,它是一种方法论。 显然,时至今日,哲学仍然没有解决客观世界如何经主观意识而达到人对世界的认识这一根本问题。正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也可能永远无法解决,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始终只是停留在精神活动这个层面。而且,对外部世界的“物自体”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主观意识能够达到的部分且仅仅是主观认识所“认识”到的,这种“认识”可能只是“物自体”作用于人脑产生的印象而与物自体的本身无关。到底人怎样认识外部世界的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唯心唯物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神在其中。唯心主义把解释不了的交给神,唯物主义交给“物”。 哲学是一个动词,哲学的每一变化都可能给“科学”(是人所认为的科学)提供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本书讲康德的部分非常清楚明白,仔细阅读基本能理清里面的弯弯绕。好书!

  • 超级聊天学
    征途
    推荐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哲学三问,永无止境。虚和实,善与恶,真理或诡辩。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正因为无止境的求知本性,才有了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当下的科技幸福时代,未来的宇宙跃进之路,都离不开二千多年来伟大哲学家们的孜孜以求,他们的贡献连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90度的致敬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尊崇!感谢张教授画龙点睛般的讲座,让我们能够通俗易懂的去了解那一段浩瀚的哲学发展史!

  • 超级聊天学
    Caftrade-Leon
    推荐

    不像哲学教材那么体系结构化,但因此也多了许多丰富饱满。有些地方的概念或者命题过于武断没有任何推理论证,是最大瑕疵,不过作为一本通俗而不肤浅的读物,不影响此书整体质量。     西方哲学,其实只有一个主题:形而上学。其实很难定义何谓形而上学,但它的对象一般都是最普遍和极限的问题,比如上帝、灵魂、自由、本体、存在,把经验的具体事物无限的普遍化就是形而上学对象。然而就像书里所说,或者像康德所说,绝对的形而上学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认识只能追求“确定性”,然而确定即意味着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可是一旦最普遍的对象被规定了,它也就不再是最普遍的对象了,所以,西方哲学追求的形而上学其实失败了,未来也不可能。那么是否西方哲学就因其失败而应该被我们像糟糠一样而弃之呢?其实亦不然。     形而上学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是有限的崇高。形而上学正是人因其有限而希望超越自身抵达无限的愿望。在每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里,其实饱含的都是人最“终极的追求”。虽然康德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失败的,但是他比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更接近一个最深刻的问题: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形而上学没有给我们答案,未来也给不出答案,因为如果提问的方式本身就错了,那么这个问题本身也就无法被回答。人是历史的人,具体的人,是一个在无限中有限展开的具体的人,人的无限性在于这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未来,人的有限性是因其具体,每一个此刻都是人去构成的,所以无法被回答,无法被终结。无法被回答不代表我们可以不去思考不去追求,因为真正的本质其实就在去构建的此刻。     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常怀惊奇,保持敬畏,人。

  • 超级聊天学
    X
    推荐

    《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矛盾》#读书笔记# 哲学著作为什么晦涩? 因为: 哲学思考的对象是超验的、无限的。 日常语言的对象是经验的、有限的。 所以: 哲学思想难以用日常语言准确表达,哲学家只能自己动手,创造各种哲学词汇。 这大大增加了阅读难度。 另外,意识(感觉)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语言可以从各个角度描述自己的感觉或者意识,但绝对无法让别人体会到与你完全相同的感觉或者意识。 而且问题是,你和他人的感觉是不是完全一样,这个也没有办法证实啊。 人与人之间的大脑构造虽然一样,但是经历和看法完全不一样,你说A,他说对对对,我也感受到了A,但结果很有可能,这两个A完全不同。 更何况,当讨论对象是一些超出日常经验范围的事物时,表达者与倾听者就更难达成在意识和感觉上的一致了。 这是不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可知论? 语言是有边界的,而某些思想是没有边界的。比如“无限”,当哲学家本人在创造出这个词语时,他能体会到“无限”是什么感觉吗?显然不能。即便他体会到了,那也只是他以为的无限,而不是真正的无限,谁见过“无限”呢?那不就成了上帝吗? 那么,语言学上的“无限”这个概念,和真实的“无限”的之间,差了多远? 这是人类没办法知道的,这不仅是语言的局限,归根结底是人自身的局限。 那么,读哲学就“读了个寂寞”? 虽然,哲学家无法体会真实的“无限”,读者也无法体会经过了哲学家再次定义的“无限”,但是第一,就像此刻我所做的那样,至少我能意识到自己大脑的局限,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承认这种人类自身的脆弱,只会让人更接近智慧。 第二,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无法百分百体会对方的感觉,人的某个思想有100个信息点,用语言表达出来后可能只剩下了60个信息点,对方再把语言转化为感觉时,又丢失了很多个信息点,但是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还能建立各种关系? 靠的是时间,靠的是大量沟通。所以,要克服我们的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矛盾,要读懂某些哲学家晦涩的著作,就要靠时间,靠对他的逐渐熟悉。 最后,还是要注意哦,如果你认为你对一个相处多年的人百分百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你不活在他的身体里,是完全没办法了解那些他用语言都讲不出来的感觉的。 所以,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宇宙啊。我们只有敬畏。

  • 超级聊天学
    老王
    推荐

    本书介绍了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著名的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思想,并解释其发展脉络,是哲学爱好者的进阶书。

  • 超级聊天学
    秋禾 啾
    推荐

    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两三个月才终于读完(佐以张志伟老师的西哲课食用,风味更佳)。总体来说并不是那么好读,也许是哲学理论本身的冗杂和晦涩,即使是有意识简化,依然是长难句连篇——特别突出的大概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无论是从精神高度还是攀越难度上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一座高峰。 但依然有许多猝然击中的瞬间,康德与黑格尔固然难懂,但一遍遍回溯反刍的过程中,随着理解深入,总有一些接近于潸然泪下的时刻。我们不能否认哲学是最高理性,但却总能在哲学家们层出不穷的观点里看到很多文学和浪漫主义的影子,对于文明和最高精神的仰望与追随,以及在认识到人类有限性的同时,始终不问结果地向着未来与无尽的远方奔去。 最喜欢的几处包括: 1)康德对实践理性的注解,我们在道德中冲破自我的有限性——始终追随通达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让我们的存在指向永恒。 2)黑格尔将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精神远赴他乡寻求绝对知识的漫长苦旅,但同时也是与宇宙一体化的绝对精神的回归,“出走亦是归来”。这同样也是一场不会因为任何人中途离席或醉倒而终结的酒宴,让我们都在这场豪饮中一醉方休。 3)休谟的温和的怀疑主义——一旦与我们的情感和感觉的实在物象相接触,一旦与我们天性中的有力原则对立,就会消云散,因为生活和实践乃是医治彻底的怀疑主义的良药。 总觉得哲学家都是积极的厌世者,读哲学无法给我们任何明确具体的指导或是解答,却可以让我们好好思考生活的意义为何,由此更好地面对明天和未来。

  • 超级聊天学
    郑同学
    推荐

    质料和形式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质料就是质料,形式就是形式。但是超出这个范围,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 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这个系列,也是潜能向实现转化的过程。

  • 超级聊天学
    王三妮
    推荐

    哲学是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本书虽然枯燥晦涩难懂,但还是有所收获,有几个神话小故事既有哲理性又有趣味性。

  • 超级聊天学
    又又马
    推荐

    哲学,又吸引人,又折磨人。去年翻开的书,今年才读完。深深觉得自己好笨,好愚钝[大哭]

  • 超级聊天学
    宇宙花
    推荐

    通常来说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为什么“爱智慧”,如果撇开一切功利性因素,如苏格拉底所言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确实,亚里士多德也说,人面对自然,正因为好奇和惊异才产生思想的冲动,因为我们的无知,好奇才渴望“爱智慧”,我们是多么渴望知道“我为什么会存在”,“宇宙为什么会存在”,“如何存在”等终极奥秘,但这样爱智慧的追求却犹如亚当夏娃偷吃伊甸园的智慧果而被带上了原罪一样,要付出代价的,爱智慧也要承担爱智慧的痛苦…… 人是如此有限渺小,却要追求终极永恒的秘密,就哲学这门“智慧而言”,它没有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也没有宗教的终极信仰,怎么谈“爱智慧”?有限的个体面对无限的永恒?以有涯对无涯?殆矣… 但偏偏有些人在这方面团结努力在了一起,本书就是介绍了四批人,第一批是古希腊(米利都,爱丽亚学派,)主要在人的知性认识上探索宇宙本原问题,这是混沌之下,智慧初开么时候,第二批是希腊著名三贤,哲学教父,还是师生组合,他们把抽象普遍的认知带到了人间,并且确立了以存在为目标的最高思辨对象,他们的努力基本勾勒了哲学的未来图景。虽然基督神学,更因为教权的影响,让哲学带上不好的名声,但“否定即是肯定”嘛,经历了将近千年的沉淀,哲学也在自在自为发展自己,终获涅槃重生,接过这一棒的就是第三批人,第三批是笛卡尔,洛克带队的欧陆二重唱团队,你方唱罢我登场,唯理论和经验主义的你来我斗共同打开了人类主体认知的终极思考,“知识来源何处?我能知道什么?”,这是人主体价值的回归,一不小心他们的哲学努力恰恰打开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启蒙运动…哲学带给人以自由的寄托和希望,第四批人就非常厉害了,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古典天王,他们的晦涩和有点神秘的思考终结了古典哲学的所有问题,但他们也带来了我们今日也享受不尽的政治,文化,艺术等精神遗产。 通过这段哲学史,会很容易感受到哲学带给人的终极关怀,从苏格拉底“认识自己”开始,其实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位置,在政治生活里个体的价值,面对权威束缚里,我们在靠着哲学恢复我们的尊严和自由选择。 节选康德一段文字 我过去认为惟有知识能够造福于人类,所以我以有知识为荣,鄙视哪些无知的人们。是卢梭纠正了我的偏见,教会了我尊重人。从卢梭那里,康德意识到,具有多少科学知识与人的道德尊严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关系。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完全可以是有德性的,而一个有知识的人却不一定是有德性的,而且是道德而不是知识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节选》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