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思想最难言说,所以有了艺术与哲学,艺术可以吹拉弹唱画,哲学却有痛难说有快难书,但有一部分智者还是爱智慧爱的深沉,痛并快乐着…… 愚者千古,智者永存,只不过一个是代传自然,一个是思辨之法
非哲学背景可以读哲学吗?张教授做到了,从"大地浮于水上"到结尾黑氏的"精神观象学",张教授用他睿智、通俗的语言为我们烹饪了一顿酣快淋漓又丰富的思想盛宴。
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 哲学家梁漱溟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主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一种生活的“路向”,生活的路向主要有三条;满足意欲,限制意欲,否定意欲。在梁先生眼中,西方的生活路向走过了从满足意欲到限制意欲再回到满足意欲的路径。结合此书,即从希腊哲学步入中世纪哲学(基督教哲学)再到近代哲学,从希腊哲学中的知命而不认命到基督教哲学中的出世救赎主张到近代哲学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黑格尔提出“哲学即哲学史”,在我认为,哲学的发展虽经过数千年,但每种理论主张并不因时间的变迁而有错对之分,每一个哲学家都是在平行交流,亦因为哲学自认为是科学的科学,是进行形而上学的研究,而形而上学是无法用当今科学的方式进行求证,就犹如中国的“道”,如今我们仍常挂嘴边。 完整一部哲学史,在我看来是古人今人们对于智慧的追求,希望可以自知、知世界,从而达到通透幸福的境界。如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终极关怀“道德”。 曾经我认为哲学就是人们的自虐,在胡邹邹中绕弯子,用晦涩难懂的理论让人们不知云里雾里,但如今看来正因为哲学家们的为求知而求知,让人们对自我、自然、伦理道德、政治国家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追求,也难怪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倡哲学家治国!
哲学入门的第一本书。说是入门,其实也并有入门,不过此书或者说是哲学给了我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即我茫然无知,却又感到满心欢喜。
听完了一次,注意力断断续续的,很多听不懂。不懂处要仔细的重复很多次也许能“理解”,对自己而言所谓的“理解了”,和作者通过话语想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存在问号。我看有大量地方不一致。how do I should 解决this question?有时听着听着不知所云了,意识很抗拒声音信息,为了学习过程愉快,如何寻找更多兴趣?很多问题摆在面前了,急需去解决掉。我是学哲学这块料吗?凭什么说不是“这块料”?这又是一个哲学问题了。隐隐的预感,学哲学越深入,精神状态可能会越不正常。还是想要继续向前走,走进幽暗密林去。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不能烘烤面包,但哲学能够给人带来上帝、自由与永恒。” 上学期《教育哲学》结课后,我好像知道了一点点,那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沉淀的过程中,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有限,去往更大的天地,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书,开启智慧的大门吧!
在B站上看了张教授的西方哲学史,讲得太好了,大受其益。今天找来书准备翻一翻
重点在西方哲学史的脉络梳理,井井有条,兼顾各阶段的问题变化和思辨方法,以及各时代、地理、政治历史背景的介绍。哲学作为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形而上学的终结,是件悲壮的事,那是无数古典大师脑力心血之结晶,企图以有限理解无限,虽然前赴后继,终因人类自身理性和认识的有限性,犹如飞蛾扑火,但一路读到康德那里,读到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时候,真的挺震撼的。
读这本书,便如跨过时光长河,和一个个的思考者,和一个个思想丰碑进行直接的交流。 希腊三贤,经院哲学,反复翻阅,不下十遍。每个人,每条路,都走到了极致。 特别喜欢张教授关于科学,哲学和宗教之间关系的讨论,还有对哲学本身的定义和讨论。 教授的文字功底真的是相当精湛,每次读时都很佩服,而且此书不仅是文法精湛,语言的逻辑也是相当的精妙,把一个个可能想得明白但是极端难以解释清楚的概念,在确保简明清晰的前提下,解释得十分清楚,很好的克服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而且在有限的篇幅下尽量给我们呈现出先贤思想的原貌。教授真是造了一座极好的沟通桥梁,承接先贤思想和读者。 所以不管是思想上,还是作者的语言艺术上我都给出极高的评价,在加上情怀分话,便不得不遗憾满分只有五星了。 此书是我哲学的入门,是姐姐在我高中时送的礼物,此前一直是自己独自思考记录,阅读此书之时,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共鸣感,使我对哲学的“对话性”从开头便有了深刻的体会。半夜乱打了一通,有时间再仔细的修改吧。
呵呵,越往后走越难懂,总算硬着头皮读完了她,我要祝贺我自己。哲学是神圣的殿堂,是不能那么轻易进出的,能在其中游玩和浏览一遭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哲学家们太“高大上”了,他们思考的问题离我们常人的生活太远太高太理论太高雅了,他们是整个人类的“智者”,他们游走在云端里,俯瞰着芸芸众生们的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和醉生梦死。这些个“精神导师”以其无比的悲悯和终极关怀,探索着整个人类的前进道路,愿他们能有惊天动地的收获,愿人类能有无比美好的光辉灿烂的未来!
如果说市面上带有"西方哲学史"字样的书籍是西方思想的"一条线"。这本书大概就是这线上几个关键的点。 该书自我标榜是通俗的、入门的、好读的教科书,而其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确实是了解西方哲学之"大概"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作者的观点很中肯,没有在带出各个思想家及其思想时带入个人观点,这是很难得的。 阅读该书得几点建议: 1、耐心。 虽然说是一本通识书籍,但切切不可带着读小说随笔的心态来阅读。它的好读是相对哲学史和哲学原著而言的。比起市面上的其它书籍,这本书还是需要耗费一定精力,这是由于哲学这个学科性质来决定的,哪怕是通过再通俗精炼的语言来叙述的"思想",理解起来也是需要一些心思的。 2、记录 本人读书有个习惯,就是边读边做一些笔记。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当然这取决于个人习惯,并非理解好书籍之内容的必要条件。顺便提一下,这书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做笔记的书了。原因如前文所述,书的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3、有时间可以把书读"厚" 关于读书,既可以读"薄",也可以读"厚"。读"薄"即是提炼精华,个人而言该书不适合这种方式,因其内容已经很精炼了。读"厚"即在阅读过程中,额外的寻找相关的内容来补充,如阅读亚里士多德那一章时,顺带读一读他的《工具论》,读康德篇时顺带读读《纯粹理性批判》。当然这过程是痛苦,但却有趣的,寻求真理从来不是轻松的事。 4、不求甚解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写道,该书(《逻辑哲学论》)里的内容有可能已经存在于你们的脑中了。是的,很多时候哲学家的思想并非他个人的思想,而是一部分人的思想,读者理解哪一个哲学家思想的难易程度有时候取决于读者属于哪一部分人。 哲学是思想的过程。一万个哲学家有一万种思想。无法理解某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当读不懂某个哲学家的思想时请不要纠结。下一位总适合你。如果真的想去理解探究,那有个方法,就是回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那里去。
好吧,原本无知、愚昧、肤浅的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无知、愚昧、肤浅了。但是,求知求是求解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自然只能毁灭我的肉体,吾辈之“求之”精神永恒!
12.17.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通常来说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为什么“爱智慧”,如果撇开一切功利性因素,如苏格拉底所言是“因为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确实,亚里士多德也说,人面对自然,正因为好奇和惊异才产生思想的冲动,因为我们的无知,好奇才渴望“爱智慧”,我们是多么渴望知道“我为什么会存在”,“宇宙为什么会存在”,“如何存在”等终极奥秘,但这样爱智慧的追求却犹如亚当夏娃偷吃伊甸园的智慧果而被带上了原罪一样,要付出代价的,爱智慧也要承担爱智慧的痛苦…… 人是如此有限渺小,却要追求终极永恒的秘密,就哲学这门“智慧而言”,它没有自然科学的精确性,也没有宗教的终极信仰,怎么谈“爱智慧”?有限的个体面对无限的永恒?以有涯对无涯?殆矣…
深夜,伴着阿拉伯音乐翻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 这或许是很长时间以来的第一次,或许就是第一次感受夜读的快乐。 从希腊的泰勒斯始至德国的黑格尔终,作者综合主流观点用客观简要的笔触书写了一部西方哲学的历史。 书中景致留给各位亲自欣赏,这里不再赘述。 不过我必须提醒各位,读完本书后一定要接着读张汝伦老师的《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因本书至黑格尔处便停笔,对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阙如。 借书尾的这一段话来结尾吧。 “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形而上学的终结,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经过短暂的迷惘时期,开始重新定位,重新寻找方向,那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属于《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