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Komorebi
    推荐

    两天,三个小时,书中的四年,保罗等人的一生。 作者文中很多短句,如诗如梦,这是我目前留下笔记较多的一本书,并未做很多记录,大多数摘录原文。标记读完后在夜里静坐了片刻,茫然不知所措,满脑子都是他死了,他怎么就死了呢?诚然,从文中可以看出来,这是他最好的结局,即便他活着下了战场,也终其一生走不出那禁锢他的牢笼。 “西线无战事”。 一句话尘埃落定,历史机器的轰鸣戛然而止。立马去观看同名电影,1930年的黑白老片子,真实的复刻了书中场景,电影里用了两分钟演绎保罗的结局,他匍匐在战壕里,他面前的胸墙边上,一节被炸断的枯木上,静静地停靠着一只蝴蝶。他面带微笑,伸出手想去触碰那只蝴蝶,就在即将触碰到的时刻,对面的狙击手按下了扳机,全剧终。 无语凝噎。 恰好同时在读诗经,引用一段诗经中的原文: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战争结束,归乡路上凄风苦雨,只有沿途被毁坏的房屋,乌云密布。作者说,不要去歌颂战争。 大部分的战争没有诞生英雄,没有胜利的号角,有的只是雨雪霏霏,只是零雨其濛。 作者经常写到新兵们上战场的场景,每一幅场景都写的那样生动,仿佛亲眼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慢慢枯萎,感受那强有劲的心跳声渐渐薄弱,逐渐平息。新兵哪里懂打仗呢,作者如是说,无不是接受了几天所谓的军事培训就送上了前线,自己送了命的同事还拖团队后腿。可是啊,可是抗日战争中,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的战士也是那样的啊。他们中有十几岁的孩子,有孤苦的贫民,甚至有佝偻的老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们从不歌颂战争,也永远不会忘却那苦难岁月中比肩神明的凡人之躯。 行道迟迟,莫知我哀。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昨日宝物🍒
    推荐

    在这场被称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中: 共计16,543,185人死亡 其中士兵9,721,937名 平民6,821,248名 共计21,228,813名士兵受伤(或致残) 共计5000万至1亿人受到战争伤害。 1916年7月1日至11月18日 索姆河战役——成为残酷战争的缩影。 141天, 1,123,907人受伤, 318,700人阵亡。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见苍穹 一个人要多么善听 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还要多少炮火 才能换来和平 还要多少生命陨落 才能知道那已故的众生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编号1011小行星
    推荐

    “我可不想拿我的胸膛为国而战!”我附在保罗的身体中,喊出了这句话。 有幸读到这样一部“另类”的战争文学,书中既不歌颂荣耀满身的将军,也不赞扬奋勇杀敌的英雄,它“另类”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场撼动了世界的战争中,你能做什么?很遗憾,你成为不了稳坐司令部的长官,也与英雄时刻无缘。 当炮弹和毒气包裹天与地,形成一张生与死的滤网抛洒向战场,人在此刻不再被称为人,而只是一个屈辱的、被恐惧攫住的动物。你也许从来没有信过上帝,因为你受过高等教育、有优秀的数学头脑、扎马会战的年代难不倒你、还知道神奇的物理法则——这些知识告诉你上帝根本不存在——但即便如此,你仍然蜷缩在战壕里,开始祷告。 而这一切,只是一场战争的一个最小单元的挣扎。 在战争的狂飙中,人的生命犹如一粒草芥。 而战争胜利的代价是战壕士兵的饥饿、酷寒、炎热、暴病与战死,将军元帅们远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是冷血无情地将大批大批的士兵推向血腥危境、丢进绞肉机。立场是什么?牺牲有没有意义?这样的杀戮仿佛只是在执行一种达尔文式的人口控制机制,战友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诀别词。 所以,应该如同尊重自然本身去理解人的自然本能,阴霾之下,应该允许面对炸飞在身旁的尸块表现出惊恐与害怕;允许对美味的食物、火红的罂粟、香烟白兰地和夏日晚风的惦念;允许俄国战俘面对喷香的肉肠产生乞食的念头;允许脱下军服的德国男孩举起黑麦面包游向对岸,亲吻多情的法国女孩,做性与爱的发泄。任何政治的图解、政治情绪的加盖,都是对人性本真的玷污。 “死一个人是一场悲剧,死100万人是一个统计数字。” 感谢作者撕开自己的疤,把血淋淋沉甸甸的细节展示给读者,感谢译者流畅直白的翻译,书中对战事的刻画让人有亲历感,不光能看到让人心生畏惧的100万、1000万,也能看到被砸烂的脸庞、被炸裂的肚子、汩汩流淌的血水、潸然而下的泪滴。 铁丝网,淤泥,黄绿色的毒雾,血染的池塘,消失的森林,遍地的残尸,彻底的毁灭。 榴弹,毒气,坦克——碾压,腐蚀,死亡。 痢疾,流感,伤寒——窒息,烧伤,死亡。 战壕,野战医院,群葬墓——没有其他可能。 大量的短句,时断时续,一个个词语多米诺式滚动就如从紧咬的牙缝中挤出来一样,急促喘息,仿佛完整的长句没能承载住战争的残酷及其揪心的疼痛,在支离破碎的句式中泣不成声,艰难匍行。 于是,马恩河会战中,保卫者与入侵者相对,生者的嚎叫与死者的安宁相对,在业已撕成碎块的叙述语句中一一重现,像马赛克镶拼出米开朗基罗式的战争壁画,又像地狱入口处但丁的一行行诗句发人深思。 我挣脱出保罗的躯壳,化为蝴蝶要逃离这炼狱。 寒冷蚀心,雪光中,我见一个孤独行走的背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风雪却淹没了他的呼喊。 尘土漫天遮蒙我的视线,咸阳桥上,强盛王朝的将士们弓刀完备,出征队伍正在行进中。车辚辚马萧萧,我见道旁有人却含泪哽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我振动羽翼朝向伊甸,阿拉伯人的数百枚火箭弹却炸响在我身下充满战争狂热的土地,我见躲在废墟中的犹太战士对着一个方向祈祷。我飞往他眼中上帝的应许之地,我见庄严的黑色祭坛旁,众人肃穆而立。路边墙上再多次的冲刷也阻止不了祭奠者的涂鸦:“生在你这样伟大的人物身旁,居然还有人与爱为敌,向你举枪,真是可耻……给和平一个机会吧……世界不会忘记。” 我的翅膀在炮火中燃尽,无奈停在一人肩头。我见这人眼角莹莹有光,在墙上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到一处空白,把横竖撇捺复写了三遍:“和平——和平——和平!”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逝夜
    推荐

    如果阅读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善用自己的孤独;那么战争教会我们的便是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这本书中没有什么英雄人物的出现;亦没有什么大家耳熟能详的场景;既没有什么恢宏磅礴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什么复杂深刻的历史意义;不但没有什么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甚至没有什么正义和不正义的概念。那些关于一战的传奇性的人和事件也统统没有在此出现。对于很多全方位讲述一战的著作而言,这本书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可它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反战小说,由它改编的电影夺得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诸多大奖。只因为这本书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在战场浴血奋战为我们带来最为直观且最为深刻的战场体验的英勇之士;他们是被无情抛入战争旋涡之中被迫体尝毁灭和垮掉的那一代人;他们是被战争摧毁了未来,于是只能选择在炮火和枪声中思考战争本身意义的青年才俊。没有哪一本书对战争的绝望与挣扎,对战士的茫然与麻木能写的像《西线无战事》那样令人震惊,叫人动容。“没有哪位作家曾像雷马克一样,如此公开而不留情面地将战争描写为对生命巨大的敌意和残忍、痛苦的野蛮之海。”他在书中对于战争惨烈程度的细节刻画可谓细致入微,妙到巅毫。那些被炮弹碎片削掉脑袋血流如注还在奔跑的人;那些活生生被毒气熏得肺部破裂死在战壕里的人;那些被机枪、弹片打掉了手臂或大腿慢慢等死的人;那些被转移到战地医院无人理睬或粗暴救治而死的人;那些被炮弹炸得四分五裂的人;那些托着肠子四处乱撞到处哀鸣的战马……他们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栩栩如生,一切都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些无比惨烈的场景,雷马克都以其优秀的叙事能力和表达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那种强烈地身临其境的感觉,宛如读者自己亲眼目睹,既不像是别人讲述给你,也不像是观看战地记者报道的战争纪录片。阅读这部小说有一种奇妙的错觉,仿佛你也会随时牺牲,以一种无法想见的悲惨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之所以雷马克的这部《西线无战事》能给予读者强烈地亲身参与感和巨大的阅读冲击,并能成为反战小说中当之无愧的经典。其原因之一便是雷马克将自己的从军经历注入到了作品之中,而不像其他作家那般是根据战争资料和影像进行创作的,因此可以说书中青年保罗正是雷马克本人一战经历的一次投影。1916年11月,18岁的雷马克受到爱国主义宣扬的影响毅然决然放弃了学业,转而前去参军。虽然雷马克参战不足一年,甚至在前线的时间更是只有6周,但他却五次负伤,并在最后一次重伤后被送入军队医院离开了战场。他在战场上亲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战后他不断反思战争的意义,最终他选择以文字的方式告诫世人战争的危害。此书一经出版,便火速成为文学界的焦点。它在带给雷马克巨大成功的同时,还带去了灾难性副作用。在纳粹领袖希特勒上台后,此书就被列为禁书并惨遭当众焚毁,雷马克被剥夺了德国国籍,被迫流亡瑞士,后又辗转美国。不幸的是,雷马克身处德国的妹妹却难逃厄运,被纳粹当局以替罪羊的身份处以了死刑。妹妹替不受法庭控制的哥哥受了刑,而身为哥哥的自己对此无能为力,懊悔不已的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告慰妹妹的在天之灵。他于1952年创作出了小说《生命的火花》,并以此献给了自己的妹妹。对后世读者而言,这本书是反战题材的经典,它也让雷马克获得了巨大的声名,可对雷马克而言,他却宁愿自己没有写过这本书。雷马克的经历不禁让人扼腕,个人永远只能是时代洪流的牺牲品,即便他远离了战场,可战争的余烬却依然在徐徐燃烧,不曾停息。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写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虽然被很多人批评,但却很好的反映了本书想要传递的一些思想。战争是掌权者的一场“游戏”,由少数被野心和欲望驱使的人所推动,平民百姓不过是这场游戏参与双方随时可以牺牲的筹码,对筹码而言,这场游戏无所谓输赢。要知道德国的河流不会主动前去攻打法国的山川,战争双方在开战之前几乎毫不相识,更谈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因为拥有权力的人下达的一道命令,与自己无仇无怨的别国人民就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了自己的敌人。各个民族就这样开始了相互间的仇视,每个参与战争的人都心甘情愿的残杀敌方的士兵。熟不知他们也是与自己一样有家庭,有亲人,可能还有工作和梦想的普通人。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不过想想看,我方几乎全是普通人。法国战场上也绝大多数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那么,一个法国的钳工或鞋匠,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我们?不。那是掌权者的意愿。上前线以前,我从没见过法国人。大部分法国人之前也从没见过我们。没人问过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就像没人问我们。”交战双方不是没有想过战争本身的荒诞性,可是他们又能做些什么,改变什么呢?没有人会问他们关于战争的想法,就像没有人真正在乎他们的生命那样。讽刺的是,就在无辜的双方无知地相互剥夺着彼此生命权利的时候,却随时可能因为另一道命令的下达转眼就要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1800多年前罗马斗兽场里上演的惊心动魄、野蛮冷血的搏命游戏非但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销声匿迹,反而以更加宏大、壮烈、残忍、冷酷的方式得以重现。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还会在战争期间为这场游戏推波助澜,他们不断发明着更加新颖,更具杀伤力的武器,研究着更为专业,更具破坏力的战术。是他们将战争升华成了一场凶残屠戮的艺术。 本书的作者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在谈到写作初衷时,是这样说道的,“《西线无战事》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以保罗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学校和社会的蛊惑、“教导”下,他们被蒙蔽了双眼,从学校走向了战场。它们的理由是如此的冠冕堂皇, 正气凛然。它们会以爱国精神来奉劝你,以姑娘仰慕来诱惑你,以磨砺锤炼来督促你,以义正辞严来引导你。它们会说,“难道你们的父亲会如此忘恩负义,以至认为自己的儿子比祖国更重要吗?难道你们的母亲会如此脆弱敏感,以至无法承受将儿子送去保卫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吗?且再退一步,难道多一点点经历,对男孩来说会是一件坏事吗?既然年轻的姑娘们钟情于那身军装,又何必不对此感到自豪呢?”最为关键的是,个人的努力反抗就像是想要以肉体阻拦一辆高速驶来的列车一般,最终结果只会是自己烟消云散罢了。死亡是这一代人注定的命运,他们无不是怀着满腔热血奔赴战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队伍之中,以肉体凡胎推动或阻拦战争机器的运作,直到他们经历了一切,最终纷纷倒在了战场上。战争对于保罗这一代人是残忍无情的。年纪比他们大的人,有着可以从事的职业,他们可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也可以投身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们往往都有家庭,有妻子,也有孩子,至少在战争之外还有事可做,对他们而言,战争不过只是一个插曲,他们还可以重新迈进与往昔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比保罗他们年纪小的一代,关于已经结束的战争更多的将会是听说,他们未曾亲赴战场,战争也没有在他们身上刻下牢牢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很快就会淡忘这段历史,转而迎接璀璨的时代和崭新的未来。而战争对于保罗这一代人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他们反复思考过如果战争马上就将结束,世界即将和平,自己能究竟能做些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是迷茫无措的,大家咒骂着充满罪恶和血腥的战争,可却不知道自己脱离战争后又该如何生活。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更没有在成人世界中立足,仓促地从校园奔赴战场,战争结束后更没有人可以教会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战争无疑深深地改变了他们,相比遥远的家人而言,他们更愿意与同甘共苦的战友一起生活。就像保罗休假回家后,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那样,他既不想疏远家人,又苦于没有共同话题,甚至认为自己本不该回来。战争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以冷漠悲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人生,以绝望幽暗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已经习惯了做战场上的野兽,撕咬敌人,保卫自己免遭消灭。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只有战争,对于战争而言,他们只是工具。如果战争徒然结束,他们只会感到痛苦和无助。虽然战争残酷,人人都厌恶它的存在,可失去它,他们又将如何重拾存在的意义呢?“我们都已不再是青年了。我们不愿用突击的方式去攻取这个世界。我们却在逃跑。我们在自己的面前逃跑,在我们的生活面前逃跑。我们刚满十八岁,刚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而我们却不得不把它打个粉碎。那第一颗炮弹,那第一次爆炸,在我们的心头炸开了。我们被切断了跟行动,跟渴求,跟进步的联系。我们再也不相信这些东西了。我们相信战争。”有意思的是,当企业和社会都在强调献身精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曾经“引导”过保罗的那些思想其实并未随着战争的停息而被埋葬在土地之中,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悄然活了过来。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保罗! 战争的惨烈与残酷,书中已经淋漓尽致的向我们进行了展现。后勤给养严重匮乏,士兵们营养不良,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找寻食物,与饥饿顽强的做着斗争;很多新兵来不及进行训练,穿着尽显滑稽的宽大军装就被派上了战场,他们完全是战场上的新手,是活脱脱的靶子,他们连基本的防护都不知道,就像野兔一样被飞行员扫射,转瞬就变成了尸体;一息尚存的重伤士兵还未离世,自己的东西就被人惦记着,而这却完全不能责怪战友的冷漠无情,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活着就是一种奢侈,无论是谁都无法保证下一秒战死的是不是自己。在战争中每个士兵都相信和信赖偶然,而只有扛过上千次偶然才叫活着。“由重炮、飞机、潜艇、坦克,以及毒气和喷火器构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所释放的杀伤力,以及战争之残酷,对于没有经历过真实战争的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有的人被吓尿了裤子,有的人直接被吓疯了,有的人畏惧战争思念家乡临夜逃走却被抓回枪毙。也难怪保罗会说,“我们的生活在前线和营房间交替着,我们几乎习惯了。战争不过是种死因,就像癌症和肺结核、流感和痢疾,只是死得更频繁,更多样,更残忍。”我们很容易忘记,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疼爱自己的父母,每个人也都有着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期盼。只是“战争把他们集合起来回炉重铸成规格一模一样的零件,之后他们变得生锈、腐蚀,与原本的生活格格不入,再也变不回了原来的样子。” 我发现有两个话题人们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盲目自信,忽视自己其实所知甚少。这两个话题便是:政治与战争。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我们总是能看到人们在高谈阔论这两个话题,每个人也都喜欢抒发己见,有时候还会出现针锋相对,剑拔弩张的情况。但其实,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政治,也很少有人真正懂得战争,即便政治家和军事家往往也是如此。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囿于自己在眼界、学识、胆魄和韬略等方面的局限,以至于有些论断的提出只会叫人感到啼笑皆非、匪夷所思,而自己却不自知。就像保罗学校的老师和他的父亲那样。他们会喘着粗气,揩着胡子,语重心长的对你说,“用你们持续的阵地战再向前推进一些。把那帮家伙赶出去,这样才能和平……但首先要在弗兰德突破敌人的战线,接着再从上方侧攻……必须全面侧攻。从上往下,接着攻占巴黎。”而你在目睹了战友接连阵亡,目睹了前线愈加惨烈的战况之后,只会觉得他们是如此的可笑。当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被盲目的爱国狂潮冲昏了头脑,沉浸在对战争英雄主义般的幻想之中,疯狂的以个人想法评断着前线的战争局势的发展时,他们是不会理解投身战斗之中的人为什么在刚开始,内心感受到的是心痛与恐惧,而在习惯了之后,感到的却是麻木和冷漠,直到后来居然还会以黑色幽默来庆祝自己还奇迹般地活着。他们只会让身为军人的你,到处抛头露面,以此进行炫耀,仿佛这样做就能分享到胜利者的荣誉一样。就像未上过战场的人无法想象士兵在前线所遭受的灾难那样,经受过战争摧残的人们的精神世界早已与现实完全脱节,却又无人能懂。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能看到所谓“战友”之间并不和谐却流传已久的另一面。有多少满怀理想投身战场的热血青年,不是被敌人打败击倒,却是殒命在“自己人”手中的。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世人不加约束的权力究竟可以使人性变得多么黑暗,多么扭曲。而军队中的金科玉律“下级应无条件的服从上级的命令”简直就是为权力阴暗面的释放培育了最有营养的土壤。就像书中的训练官那样,他其实并未与保罗他们有什么深仇大恨,却因为权力的驱使对他们百般折磨,万般羞辱。对此保罗甚至说到,“要是不当兵,随便他做什么,会有哪种职业能允许他干出这种事而不被人打断鼻子?他只能在军队这么干!”部队中老兵蹂躏新兵,上级欺压下级并非什么新闻,战争的惨烈非但没有让大家心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向着共同的理想奋进,相反却让大家成了一盘散沙,各行其是,心怀鬼胎。每个人在加入战争之前都曾立下豪迈的誓言,同仇敌忾。可到了战场之后,来自相同国家,追逐同样理想的新人,却成了老资格的活靶子和出气筒,不仅要忍受时不时甩过来的黑锅,更需要做好为上级愚蠢命令随时献身的准备。有些人仿佛只有将自己在战场上受到的屈辱变本加厉“回报”在战友的身上,才能抚慰自己受到的伤痛。 故事的最后,战友全部罹难,战争双方也即将停战。保罗却在战壕中像孩童般想要伸手抓住一支蝴蝶,却未曾想到被人袭击不幸中弹。该死的爬满虱子的战争居然也会有蝴蝶出现,这或许是战争中的一线生机,亦或是对于明天的一种期望,只可惜自己却再也见不到它了。保罗就这样于1918年10月的某一个平凡的日子阵亡了。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不过幸运的是,自己再也不用思考战争的意义和战后的生活了,他即将在另一个世界找寻到自己的战友,与他们一同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于战争,他真的累了。 在书评的最后,我想分享《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中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有一位犹太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被纳粹份子抓了起来,预备第二天一起投进毒气室。当夜下着大雨,被押送进集中营的母亲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弄的满身泥泞,当她想要搂着自己的孩子睡觉时,却未曾想到他们却因为自己身上散发着的臭味而选择拒绝。第二天两个孩子醒来后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母亲,后来他们才得知自己原来是被法国政府担保引渡才捡回了一命,可母亲却没有这么幸运,她死在了毒气室。多年后,他们表示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母亲的拥抱,永远也找不回了。我并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向大家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屠杀的无情。我只是想让大家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珍惜眼前的一切,我知道每个人都必会有追悔莫及的时候,可有些事往不好的地方想一想,或许会让自己更加看重它,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徒然惋惜。 战争无处不在,之所以感觉它离我们相去甚远,只是因为有人替我们保卫安宁。之所以我们会感觉到些许幸福,并非是因为我们做的比保罗他们更好,只是我们相对幸运,生在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年代而已。 要知道本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只希望世间美好能与我们环环相扣,我只盼望薛之谦的愿望能得以实现。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飞雪
    推荐

    和朋友聊天说到反映二战的电影比一战精彩,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珍珠港》等,因为二战相对一战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战争素材都要丰富,给影视创作者提供了许多新鲜灵感。我想说,莫羡二战多经典 ,一战亦有神作来,《西线无战事》就是我心目中的一战神作。 《西线无战事》改编自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是1930年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反战题材影片,讲述的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绝望的过程。该片获得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个奖项,影片和小说中每个画面,每句对白都在尖锐地控诉着战争,被誉为影史上反战最彻底的影片。 看此片不由拿我喜欢的《拯救大兵雷恩》做对比,这部影片我能读到人文情怀的温暖,而《西线无战事》则无救赎、无希望,是一首彻底的悲歌,只有对人性的溟灭,那种娓娓道来的批判,能细腻得扎入心底。特别欣赏作者雷马克,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好写,局面混乱,头绪复杂,雷马克的叙事井然有序,用冷峻的语言,清晰刻画了惨不忍睹的战争场面和士兵对和平生活的魂牵梦萦,特别是其中亲情、友情的流淌是灰色外的一抹暖色,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20岁的生命,不该在战场上嘎然而止 1914年,保罗们在老师英雄气概、神圣责任的激励下,开赴了“神圣”的德国对法国的西线战场,4年过去,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没能回来。 18岁正是思考人生的年龄,18岁保罗的思考却让人心痛。保罗说:“我很年轻,才20岁,我对生命的认知,唯有绝望、死亡、恐惧和联结这痛苦深渊的失控的浅薄。” “年轻人认为我是懦夫,只因为我告诉他们,为国家效力是假的,只有死亡才是真的。” 每当看到课堂上一张张朝气蓬勃、充满求知欲的脸,我就想到了保罗,本该坐在教室里求知若渴、谈情说爱、憧憬理想的骚年,你们选择了参军,20岁已是个老兵,看着同伴们一个一个死去,前线将你们变成恶魔,20岁的你不知未来会怎样,那一代人的青春,承载着太多恐惧和残酷,战争摧毁了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西线无战事》中那些挥之不去的残酷、暴力、血腥片段无不在诉说着真实。 等着战友死去接手他的皮靴;逼不得已用匕首近距离杀人;我们看到头盖骨被炸飞的人还活着;我们看到两只脚被炸碎的士兵在跑着;一个二等兵朝急救所走去,他的肠子从肚子里滑到他两只捧着的手上;我们还看到一些没有嘴巴、没有下巴、没有脸庞的人;太阳升起,黑夜来临,榴弹一直在呼啸,生命已到了终点...唯有伤痛的心灵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战争使鲜活的生命逝去,生命在恐惧和麻木之间无穷无尽地挣扎。 最难忘影片中伫立在废墟上那只触碰不到的蝴蝶 保罗看到一只漂亮的蝴蝶,不由伸手去抓,不幸遭遇敌军的冷气枪,他的生命就这么中止了。保尔临死时一只手的抽动、垂落的特写镜头拍得寓意隽永,蝴蝶寓意着年轻人对和平与美好的向往,可是狙击枪让一切戛然而止,经典的瞬间,阐述了面对战争的苍白无力。 死者的遗言不是要报仇,而是永远不再有战争。 《奇葩说》有个叫詹青云的辩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记得在一期节目中面对“忘记悲伤”这个辩题时,她用《西线无战事》中的“死者的遗嘱不是报仇,而是要永远不再有”来解答悲伤的意义,让我记住了这句经典。 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应该读这本书或看这部电影,体会战争的残酷,知道和平意味着你我可以深夜喝啤酒看欧洲杯、可以阖家团圆过端午,知道我们应该珍惜什么,我很喜欢电影《战狼2》里的一句话,“你不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想到因为战争而无法正常生活的人们,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幸运。这也是这部作品赋予我们的力量。 最后送上一首我心中的反战摇滚《Civil War》,向雷马克致敬,像经典致敬,愿世界每个角落都能刀枪入库,铸剑为犁。(八字来自豆瓣精彩神评)顺祝大家端午安康。 But still the wars go on as the years go by然而时间流逝,战争仍在继续With no love of God or human rights再也没有什么上帝之爱和人权之名'Cause all these dreams are swept aside那些施了催眠术,沾满鲜血的双手By bloody hands of the hypnotized已将这些美梦一扫而空Who carry the cross of homicide是谁为杀戮者戴上圣洁的十字架And history bears the scars of our civil wars而历史独自容忍了内战的创伤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