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Stacey😘
    推荐

    今天刚看完《我和我的父辈》,能理解中国人在第一幕煽动下的愤怒,但我始终希望人类能意识到,soldiers kill never because they want but have to. 就像这本书里写到的二战结束后,在面对法国士兵的时候,德国战士想:当你们在为你们的国家浴血奋战的时候,我又何尝不是在捍卫我的祖国?仅仅因为你们来自于战胜国,所以你们在战场上的杀戮就变得高尚,而front line对面的我们就变得卑鄙了吗?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文彬
    推荐

    尽管读完这本书已经过去很久,心情仍旧无法平静下来。 虽然很早就知道这是一部反战小说,但没想到作者对战争的描述如此血腥,如此可怖,如此真实,如此细腻,如此不厌其烦! 当然这与作者雷马克作为一名战士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有关系。 我一向认为,有着刻骨铭心经历的事情写起来行云流水备感真实,而没有亲身经历的故事就算文笔再好的作家叙述也难免令人感到尴尬。 比如曹雪芹,如果没有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经历,很难想象他能写出“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之类比比皆是的语句。 同样,如果曹雪芹没有后半生从云端跌入泥地的落魄生活经历,很难想象出他能写得出“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之类悲凉透骨的诗句。 又比如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写了一部《飘》,如果没有在南方庄园的生活经历,很难相信会呈现出来如此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西线无战事》同样因真实而震撼人心!可以说很难有一部反战小说能与其相提并论,甚至包括我一向钟爱的毛姆,这也难怪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要将其列为禁书了。 作为一名服役了十几年的热血青年,曾经对战争如此向往,甚至渴望,满脑子都是“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情怀,对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更是耿耿于怀,时时幻想着“饮马东京湾,荡平富士山”之类的难酬壮志。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作为中国人,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想法应该基本差不多,直到有一次在返乡探亲的火车上,一位年近五旬的小学女老师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坚持“台湾想独立就让它独立好了,为什么要打呢?!” 那一刻,我目瞪口呆。 在为稻梁谋的平凡日子里,激情一点点被消磨,对战争的看法也不似从前,毕竟战争是要死人的,要死很多人的。 在战场死得够痛快,有时候反是一种幸运! 如果生不如死呢?如果求死不能呢? 在《西线无战事》中,这样的死亡场景比比皆是。 一战中: 索姆河战役,参战双方伤亡约134万人; 凡尔登战役,参战双方伤亡约100万人; ...... 到了二战,伤亡数字刷新了记录: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战役持续199天,由于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交战双方共计伤亡约263万,这还不包括平民的伤亡。 试想,如果将来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以目前丰富的武器种类及可怕的杀伤威力,伤亡人数只怕要被几何式地刷新了。 这就是真实的战争。不仅仅是伤亡的数字,还有无数个随之破碎的家庭,而那些战场上的侥幸生还者,命运同样不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终其一生都将经受着战场创伤应激综合症的折磨,当然这其中作为胜利者一方的英雄们会享受着人前风光。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有一种正义的战争,那就是在被侵略后奋起反抗的战争,当然即使这样的战争,也最好不要出现。 用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作为结语: 愿世界永远不再发生战争!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momo
    推荐

    战火从未真正消歇,但我们仍看到在“该死的爬满虱子的战争”中偶尔飞来的蝴蝶。我们值得相信,在阴霾无法笼罩之处,总有原野中盛开水仙,山谷中绽放百合。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绿茶 * @😱 😱
    推荐

    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鬼子对世界犯的罪就气愤,战争的残酷现在和平年代应该倍加珍惜 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名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乔治他老爹
    推荐

    9.2 不可多得的一部反战小说,尽量避免说最好的,因为每位读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看到书名一直在迷惑,战事不是打得热火朝天吗?读到最后小说结尾处作者写道: 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确实发人深省! 一群19岁的青涩少年(高中生)在老师的鼓吹下,怀中满腔热血,毅然参军,投入到“保家卫国”行列… 然而战争之残酷,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最后起了逃兵的念头,作者在小说中始终不带倾向性,白描般叙述如实描绘战争的各种惨象的画面,把年轻战士面对战争面对生死面对友情的心理充分展现给读者 对战争残酷的场面写得如同亲眼目睹缺又不忍卒读,阅读过程充分感受到,这儿也不详尽写了。 有几个细节足以让你体会很深: 1、主人公在战场上三刀刺死敌人,然而面对失去武装的对手,保罗极力想挽救他的生命,在没有办法救活他的情况下,陪伴者死者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那一刻的感想那一刻对自己的允诺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敌人也是普通的人,战斗中的你看到的是他的枪弹、刺刀,在失去抵抗时你想到对方也有自己的儿女家庭,他们本来无冤无仇,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又能带来什么?对谁有利?谁之过? 2、主人公战友的情深如兄弟,在作者笔下静静流淌出来,他把炸坏腿的卡特背着跑,不断的鼓励,到医疗所时,医生说是个死人了,保罗不相信也不愿相信,因为他觉得战友是暂时昏迷不醒; 3、战场上缺衣少粮,一个画面是,战士把被恶心的老鼠啃过的部分掰掉,后面大家非常懊悔,怎么可以扔掉呢? 雷马克语言表达喜欢简短句子,更显有力,和海明威有几分相似,若使用普鲁斯特那些缠绵的长句会显得滑稽可笑,所以语言运用自如还是会给作品增色不少。 书中没有正义、非正义的词句,只有对战争带来的创伤发出愤怒的轰声,读罢仍不绝于耳 久久回荡。 如此高分也我表露对这部作品的喜爱。 致敬雷马克!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念兮
    推荐

    《西线无战事》中,战火从未真正消歇,但我们仍看到在“该死的爬满虱子的战争”中偶尔飞来蝴蝶,这只振翼脆弱的蝴蝶,向往着美好而轻盈的和平生活,也暗示着过去那种淳朴的秩序,温和的生活已经随风而逝,不再重来,我们值得相信,在阴霾无法笼罩之处,总有原野中盛开水仙,山谷中绽放百合。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沸腾的北岸
    推荐

    它在我的书架里好久,默默无闻,每次我看到封面那只右手想触碰蝴蝶的时候,总会想到“逝去”,“逝去”在这里仅仅是个词,而不是某个人,更非某个具体事件。 它又并不默默无闻,据说它是近年来反战题材最好的一部,于是我刻意把它作为今年读完的第100本书——去年的第100本,可是《百年孤独》。 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散漫惯了,一点都不后悔没去当兵,另外当兵,还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如果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家园被侵略的法国人呢?角度还那么有说服力么? 可打仗绝非有趣的事儿,也不是玩《红龙》那么简单,我佩服那些口嗨,喊着“打出去”的键盘侠们,如果他真到了战场,拜托他临出发前能少喝几口水,尿裤子也少尿一点。 我凑近他阴影中的脸,他还在微弱地呼吸。他的脸湿了。他哭了。正是我这番蠢话惹的祸! 给他美好的憧憬,意味着给他痛苦的理由,多美好的画面,不可能再拥有哪怕一秒钟了,然而我们总是习惯这么安慰垂危之人。全书最难忘的就是主人公休假探亲那一段,对比血肉横飞朝不保夕的地狱,清贫的家显得格外像人间,形成对比才有悲喜,才有惆怅和求生欲。 不到迫不得已,别去发动战争,珍惜每一刻和平时光,最后,致敬军人,没有军人,妄谈和平。 战士们不能度假 度了假就想活着 战场俗称绞肉机 在家都是大宝贝 迈入战场就是一团肉 弱冠之年 人生就定了格 战火履及之地 尽是被扑灭的细碎幸福 1918年的夏天 怎么就那么难熬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阳光
    推荐

    战争令人唏嘘,作者用亲生经历带来的这部小说。无论战胜方或失利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财力)最后的结果家园破败,满目疮痍,尤其对军人来说还有战后精神创伤,战争后遗症等等。 战争总让人不忍直视。愿人们珍惜现今的和平,珍惜前人用生命换来的今天。停止残酷战争,和任何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挑起事端的战争。 致敬那些为了能和平、统一奔走在路上的人们!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林秀敏.
    推荐

    那天,保罗死了;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那天,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多么悲壮苍凉,又是多么的讽刺,这就是战争! 保罗和他的中学同学上着课,就被老师忽悠着去当了兵,从本质上讲他们还是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被匆匆送往前线,无疑是白白送死。书中的保罗以第一人称出现,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从兵营里老鼠大到可以吃猫,到伤兵知道疼痛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双腿,受伤的马儿被自己流出来的肠子绊倒,因冲击波倒下的树将冲锋中的士兵砸死,有颗树上还挂着半具尸体……太恐怖了!铁丝网,淤泥,黄绿色的毒雾,血染的池塘,消失的森林,遍地的残尸,没有一块土地幸免于难。 保罗与敌兵营的法国重伤兵相遇于一个弹坑,由惊悚恐惧到心心相惜,保罗喂他喝带血的水,安慰他会回去的,法国伤兵终因伤势过重还是死了,怀里还揣着妻儿的照片…。 保罗和他的同学战友讨论过这个话题: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德国和法国都是为了保国,那各自在家呆着不就好了吗?最后结论是政客们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为,理由是没有那个朝代不打仗的。战争是多么荒唐的事呀! 有几个场景让人释怀,那就是当兵的遇到无主的鸡鸭牲畜,抓到就嗨吃一顿,遇到女人就用食物诱惑上身。终于明白了,这群将死之人做什么都不为过,因为他们没有明天。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最直观地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学校走向战场,最终死在凶残的战争机器中的一代人的命运。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張銀來
    推荐

    大多时候的选择并非如你所愿,正如我们登上的并非是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的也并非我们所设定的剧本;做何选择?放弃还是表演,活着还是死亡,有时也许不是选择题。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李敏
    推荐

    战争虽然残酷,但能使人保持清醒。人的欲念只有在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事物才会显得格外珍贵。和平安逸的环境容易让人沉溺、堕落、自我内耗,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性的丑恶。所以人性本恶不无道理,只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人才会对外表现出性本善的假象。当一个人面对真实自我时,心中恶念早已暗潮涌动。因此,我们看不到他人生活的全部,也没有理由去评判谁是好人或非好人。让自己的内心真实与对外表达形成善恶之间的某种动态平衡,才是唯一能做的。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Judy魏
    推荐

    “西线无战事”是一名老兵对和平的渴望。在作者的笔下,二十世纪初那场世界大战的残忍,血腥被展露无遗,被摧毁的不只是那几千万的血肉之躯,还有人的心灵,战争的创伤难以治愈。感谢作者以其简洁深刻的笔触记录下那场离我们远去的战争,这部作品终将会成为提醒人类远离战争的警世之作。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左岸
    推荐

    这本书是我自肯叔的《世纪三部曲》后读的又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不同在于前者因为在战争中穿插几对年轻人的爱情和成长,可以让人读到很多的温情和温暖,而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甚至从字缝都能看见累累白骨和一个个被战争吞噬的年轻的生命。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这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对未来充满着理想主义信念的高中生,其中主人公保罗喜欢文学,他的同学有的喜欢物理,有的善于思考,但受到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和英雄主义的鼓励,在只有19岁的年纪就被送上了战场。等待这几个年轻人的,并不是英雄的光环,而是真实残忍的战争,极端的生存环境、血肉模糊以及冷漠的战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流血的尸体、枪炮横飞的硝烟味道以及临死前战士们的惨叫。 作者用了极其细腻的文字描写了前线战场上的情形:炮弹如何散落在战场上,大地上的泥土和树林如何炸裂开来不复存在,火箭和照明弹如何在天空中交织成网,战士幻想中和平美丽温暖的家乡和空气如何被现实中狭小冰冷的战壕打破,求生的欲望与随处可见的死亡和尸体的鲜明对比。 而贯穿其中的是主人公保罗的不停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到战场上来?敌人,我们的敌人,他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到战场上来吗?我们的战友和对面的那些法国兵,和俘虏营的那些俄国兵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人,甚至还有那些稚嫩的孩子。战争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 我们还没有生根,战争就把我们给冲走了,悬停于指尖的蝴蝶,在诉说战地的最后悲歌。 尽管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有着种种的疑问,但是这一切在战争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旦战争打响,对保罗他们来说,只剩下“活着”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些士兵在被草率地送上了战场之后,从身体到精神,都被战争摧毁了,有的落下了残疾,有的死亡了,还有的因为想逃离这个战场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甚至到1918年德国投降的前夕,主人公保罗也倒下了,最后,他们这一群人,从外到内,无人生还。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一论断既揭示了战争的政治本质,也揭示了战争的暴力本质。因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是全面而不留余地的,它不但摧毁人的生命,甚至直接摧毁人们对未来的信念。  保罗在最后一章中说到:“人们也不会了解我们,因为在我们之前成长的一代,虽然在这里跟我们一起度过了这些年,但是他们都早已成家立业,现在会回到他们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去,战争就会被忘掉,而在我们之后成长的一代,像我们从前一样,跟我们完全陌生,将会把我们推在一边。甚至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也是多余的,我们的年龄逐渐增长,有些人将会适应,还有些人只是顺从,而大多数人将会茫然不知所措,岁月流逝,到最后我们将归于毁灭。”  根据人类千百年来的经验,以及一次一次的悲剧的重演,忘记历史已经是常态,时间也会让我们淡忘战争带来的伤害。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地球经历不起任何大规模的战争,这样的错误再犯就是自我毁灭。我们拒绝战争,拒绝战争带来的伤害,也拒绝战争带来的利益。   国家之间的博弈,应该是良性的,是为了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伤害更多的普通人。 或许,每一个可能影响历史的大人物,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他们的眼中有太多的大成败、大是非,却恰恰缺少对于普通人的生命感知。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战争,只是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能够安稳度日,而不用经历家园的破碎。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乔芳
    推荐

    “本书既不是控诉也不是自白,只是描写被战争毁掉的一代人——即使他们躲过了炮弹。”     当西线无战事,当保罗镇静地倒下,那群鲜活的人物都已经消亡。     让时光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到来吧,他们不会拿走我什么,他们再也不能拿走我什么了。我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没有希望,倒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着他们了。     我们太年轻,根本意识不到,除了我们这个年龄能理解的东西之外,还有什么事是重要的,更不会把什么规则放在心上。     他倒下了。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在他的成名作《西线无战事》中,战火从未真正消歇。但我们仍看到在“该死的爬满虱子的战争”中偶尔飞来蝴蝶。这只振翼脆弱的蝴蝶或许能抚慰我,一个无力而悲伤的译者,也能抚慰你,我亲爱的读者。我们值得相信,在阴霾无法笼罩之处,总有原野中盛开水仙,山谷中绽放百合—— 我们已不再年少。我们不再想征服世界。我们是逃兵。我们既逃避自己,又逃避生活。我们才十八岁,刚开始热爱世界,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第一颗榴弹,第一次袭击射向了我们的心脏。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断绝了关系。我们再不相信这一切:我们只相信战争。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第4版)
    书香影蕴
    推荐

    1914年6月28日,随着萨拉热窝一声枪响,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客死于塞尔维亚。而这次刺杀事件,也为一个世纪前那场帝国时代的终结之战拉开序幕。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先后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其中。每个参战国都号称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并将敌对国塑造成侵略者形象而投入战争的。 事实上,早已将全球殖民地瓜分完毕的欧洲列强,纯粹是在巴望着通过这次“良机”来建立有利于己的新秩序。也就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一场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争夺霸权而发动的战争。尽管各参战国都在大肆鼓吹和美化参战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怂恿青年人用“一腔热血”来“保家卫国”,但其实这场战争根本就无关荣耀,更不存在什么正义,各国首脑为的只是利益、更多的利益和最大的利益。 这部《西线无战事》的故事时代背景就是一战,这当然和作者雷马克曾经在18岁就踏上一战战场有莫大关联。作为雷马克的半自传作品,《西线无战事》中拥有大量经得起考究的战场细节描写。即使是从未经历过战事的读者(或者曾被抗日神剧蒙骗的读者),也能切实从他的文字里感触到缭绕在浑浊与腥臭之地上的那些伤痛、腐坏、麻木与哀嚎。 在《西线无战事》之前,鲜有作者如此描述战争。战场,往往是孕育英雄传说的母体,是实现政治理想和个人价值的舞台,总会被抹上一层雄壮激昂的浪漫主义色彩。 事实上,一战伊始很多参战国仍是这样的观念。作为协约国在西线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法国军队为彰显其“绚缦军容”,摒弃利于隐蔽的灰绿色制服,固执地要求士兵身着蓝色外套大衣和鲜红色长裤,结果造成惨重伤亡;德国在战争初期原本打算利用闪电战策略速战速决,在两个月内完成魂牵梦萦已久的“帝国梦想”,却生生被法军拖入“凡尔登绞肉机”。 而《西线无战事》则完全是来毁灭这些所谓浪漫和神话的。在经历一系列冗长且不人道的军事训练后,男主保罗·博伊默尔和他的伙伴们奔赴战场。他们见识各种死亡、经受各种苦痛、习惯各种危险、形成各种麻木······日常训练并不能锻造钢铁意志,他们这群十八九岁、稚气未脱的小伙子,需要立即从校园生活和妈妈的关怀中被剥离出来,把自己重塑成泯灭人性的杀戮机器。当然,也有很多年轻人根本没等到炼成的那天,就已在茫然无措中灰飞烟灭。 雷马克和众多文学界前辈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完全是站在主人公保罗的个人视角来推进故事的。尽管《西线无战事》经常被称为“最伟大的一战小说”,但其实书中关于时代和战斗背景的交待都非常隐晦,雷马克仿佛在刻意回避这些问题。他的重点(或者说唯一的点),只有保罗眼中这片战场。那些无数次躲避枪炮、搏命拼杀的情节仿佛都如暴风骤雨般突如其来,读者上页还沉浸在保罗的喜怒哀愁中唏嘘惆怅,下页就在电光火石间被拖入枪林弹雨,根本由不得读者去琢磨这是哪一场战斗、缘由从何而来。 这,才是真实的战场。这,才是雷马克希望刻画的战争。《西线无战事》要写的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是属于保罗一个人的战争。 从被老师的“豪言壮语”撺掇上战场的那一刻开始,他很快就改变了原有对战争的认知。随着在战场阅历的增加,他逐渐看到战争的真相和本质,并产生深深的憎恶感。或许在政客们看来,这是关乎帝国荣耀的圣战;可在保罗眼中,那些都只是浮云和幻影,他的胜利只有一种形式:活着。政客们渴求的是更大的权势、更强的声誉、更多的利益、更高的成就,是青史留名,是彪炳史册;而他,只想吃顿好的、睡个懒觉、感受阳光、过好人生,仅此而已。 毕竟多次直面过死亡的人们,眼中看到的一切都与常人截然不同。对于此时的保罗和朋友们而言,幸福不再是爱情,不是富足,不是自由,不是梦想——能够感受到清风吹拂,就是最大的幸福。 可是,随着身边挚友在这场似乎永无尽头的战争中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最终从“焦灼”化为“胶着”,他的精力、理想、热情一点点被敲骨吸髓、消耗殆尽。他甚至想到,即使挺到和平的时代,恐怕自己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投入至常态的生活中去。他成为世上最孤独的人,不再抱有对生活的期冀,甚至耗尽对死亡的畏怕,他最终输掉了这场一人的战争。 做为“迷惘的一代”,雷马克并没有二战后“垮掉的一代”那般愤怒和激进,他只是用不动声色的笔法,冷静克制地传达出这种令人万念俱灰的绝望与疏离感,细腻却不失厚重,残酷中尽显真实,映射在纯真善良、与世无争的保罗身上,更令读者痛心不已。 尽管篇幅不长,但《西线无战事》却堪称“全景式”展现前线战场和战时人物心态的战争文学。参战动机、战前训练、军营轶事、偷闲时光、经历奇险、战友诀别、断壁残垣、满目疮痍、血肉横飞、白骨露野、殚精竭虑、绝处求生、心灰意冷、黯然魂销。这一切,雷马克仅仅用了六周就统统写进书中,相信如果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是绝无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讽刺的是,尽管《西线无战事》出版之初就迅速成为史上最优秀、最畅销的反战文学作品之一,俘获无数读者的赞誉和热泪,但雷马克的祖国德国,以及全世界还是在11年后,陷入一场更持久、更庞大、更野蛮、更恐怖的战争中。彼时书被查禁,雷马克本人流亡海外,终生再未回到祖国。 看起来,这一切最终还是输了,不论是世界的战争还是保罗的战争,抑或是雷马克本人的战争。可是,《西线无战事》并没有消亡,他成为一个图腾,给这世上所有热爱和平的读者以力量。尽管战争是长期寄生在人类文明体内的顽疾,随着人性阴暗面的扩散而演化,难以被完全根除,但当《西线无战事》这样的反战文学被人们争相传阅,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得到启示,终于给予我们足够的的理由去坚信:以对话取代对战解决争端的时代终将会到来。 再不会有世界大战,再不会这样的一人战争——我们期待着。 如果您喜欢这篇书评,可通过关注公众号“书香影蕴”读到更多我的文章。如果您有书荒难题,也可点击我的头像查找书单,那里有“九色书单”供您参考。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