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性格和品质,直接影响着快乐和幸福的感受。影响人们快乐和幸福的感受,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想法,而不是事物的本身。
2021.4.16成长6 世界如此“做作” (以下这部分是题外话,想看题内话的书友可以略过,分割线后是正文)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我看了三分之一的样子跟他讨论,结果他说他还没看。 “挺好看的,我觉得你可以看看,里面感觉读几句就有想说的话,啊啊啊…我觉得好喜欢哲学啊,禅学和佛学也还可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对方喜欢禅学和佛学,对它们他比我研究的深很多。 “我对哲学吧,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我只是喜欢他们的那种思辨方式。但是你从这些哲学家们来讲,他们最后的遭遇都是很悲惨的,真正有圆满的结局的哲学家很少。他们对生活不是放荡不堪,就是极端的不得了。” “我也是喜欢它们的思想,虽然喜欢,但我看的不多。” “我不希望用一些接近疯狂的思想来引导自己的生活。大多数的哲学家的思想几乎都很疯狂,都很另类,都很让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有些灵魂可能生来就是孤独的。” 朋友继续说他的看法:“我想以一个正常人的状态去生活,而不是说在我思想上掺杂着别人的灵魂,我感觉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我们要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并且为了我们想成为那样的人去努力。别人的生活方式,别人的思想可以去借鉴,但不是说我要去造作,只是借鉴而已,不是造作。” “不是说参杂着别人的灵魂,而是我们一直都是被外界事物所影响的。人是个环境动物,我们的三观也是受外界影响的,然后有了自己的三观和看法,从而去判断事物。符合自己需求的喜欢,合的来的喜欢,反之则反之,说难听点,人一定程度上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利己动物。”我有点不赞同他的看法。 “所以说我特别喜欢佛学,在佛学里强调的第一点就是什么呢?就是利他,而且讲了很多种利他的方法,而这种利他的方法呢,是在什么呢?是在利己的方面去讲的。所以说,我们不单单的是为了利己,可是在利己的程度上去发展。” “但利他也是为了自己,物质上的好处或者是精神上的愉快。” “那世俗方面呢,可能是为了功德,为了福报趋利别人,那在成就方面呢,是以无限的去取利别人。佛学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以什么呢?以无相的心,无所得的心去利益别人。这样的心是什么呢?就是平等心啊,我们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理解一颗平等的心去利他。” “这点上同意。” …… 考虑到文章篇幅,暂时就写到这里了。 —————— 本主要分五大板块:“人生总论”、“处己之道”、“处人之道”、“命运与世道”和“阶段人生”,作者叔本华从人的一生各个方面,用正确的句子披露了人性和世故,而后提出他的有智慧的看法和观点,以期帮助我们更好的为人处世,求取幸福和成功,过好我们的人生。 悲观也好,积极也好,都是真实存在。有看到一位书友说,不少哲学家最后的下场都不怎么好,要么kan了,要么不被理解,要么就独居去了。之前似乎没怎么关注过他们的生活,只是喜欢他们的思想,我觉得他们的思想很有趣,看问题角度不一样。 我觉得我可以理解他们,应该是可以理解很多人,有点自恋的味道,嘿嘿,你说我自恋也是可以的,我会坦然接受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人我也感到挺有趣的,它们只是想法和我们不一样,不能和别人又好相处。换位思考一下,我们以别样的眼光看他们,但在他们眼里,我们或许才是那个不正常的人,如果让他们跟我们说话的话,他们会说:你们真奇怪,怎么那样做事,太复杂了,不够聪明…… 这个社会很现实,也很杂,这也必然导致会有“另类出现”,一般人也随之用另样的眼光,另类的标准去评价他们。我能理解,但我不想去做任何的改变,因为这就是事实,这就是这世界的规则。如果真的改过来了,世界也许会 luan tao,所以我不能也不想改变,只是我自己对待他们的时候,尽量会以一颗平等心对待他们,这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我常常告诉自己,别人怎么样活,是别人的事,你无需多言,不要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你不要觉得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值不值得他们自有评判的标准。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过好自己,就是真正的生活。 书里有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毫无疑问,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不是去享受此生,而是克服此生的困难——走完人生的路。 有对活得快乐建议:单纯甚至是单调,都将会促成我们的快乐。因此,只要能够做到,我们要争取单纯,而且如果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单调而并非无聊沉闷,我们也要接受单调。 有对幸福的看法:一个人的内心愈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 有对独处的好处的简明:对于有才智的人来说,独处的好处是加倍的。第一,让他能清静;第二,他不必跟其他人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对侮辱的看法:塞尼加说得好:“人愈是可鄙和可笑,愈是喜欢说他人的坏话。” …… 书中涉及到人生的绝大多数重要话题,相信会引起你的一些思考,我的思考比较片段化,都发在想法里面了,这里就不对上面的句子作过多的简述。 看完后,有书友觉得悲观,这也是一方面的思考,可以引导自己向阳光的方面发展,尽信书不如无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体会。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19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人生总论”、“处己之道”、“处人之道”、“命运与世道”和“阶段人生”。在这五个部分里,叔本华分别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意志与心智、荣誉与名声、行为和个性、命运与年龄等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各个方面,阐述了独特新颖的“幸福论”。 PS:如果把这五个部分介绍完,那么这本书就会全部剧透了。所以,这么好的一本书,喜欢哲学的人还是自己看比较好。 真正的哲学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不是诡辩和玄学,因而我们不必对哲学敬而远之。哲学对个人而言,可以成为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帮助人们更清晰明了地看清问题,在混乱繁杂的生活当中找到目标和方向;哲学对于社会而言,是社会整体意识的外在表现和实践存在,是人们用来追溯世界源头与本质的方法,是社会全体共同追寻的方向,引领各个层次的社会成员找到人生的目标。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会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形成对世界的看法。但是大千世界无穷无垠,错综复杂。可以通过学习哲学,使我们自发、零散、片段的世界观变得系统化,因为哲学本来就是系统化了的世界观。认识这个世界不能只看现象,还要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本质就是规律。 关于哲学有用无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为泰勒斯辩护的那句话讲的已经很明白了:学哲学的人可能会掉进坑内,但不学哲学的人本来就在坑内,从来没有出来过、也从来不知道还要出来。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 其实是读不懂书的。--杨绛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杨绛先生的这句话。
第一次读叔本华的哲学!总的感受:比较有嚼劲,比较烧脑,但也很受益!读时需要你细细嚼慢慢咽,需要你以“平常心”去从中感受作者的逻辑思维,去领悟书中的一些哲思道理,学会专心投入深度思考!你信吗?读完,我真的兴冲冲跑去过秤了,体重居然,成功降了1.5公斤!看来“深入思考”的确有减肥攻效哦!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