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写得清清楚楚!针对三类人!第一类士!就是领导大家做事的人!第二类是侯王!第三类是圣!所以道德经目的就是培养士!王培养成好士!好王!
《道德经》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身为中国人,就算没读过全书,也多少会背几句书中的句子,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为《道德经》是如此经典,在慕课完成的第一门课就是《道德经》的解读课程,听完了所有的课,完成了课后作业,参与课堂问题讨论,最后通过了考试。用应试教育的话来说,学得还算扎实。 因此,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反而觉得获益不大,大多数观点和解读在慕课中已经覆盖了。对于《道德经》慕课,我觉得还是有遗憾的,有些例子举得很牵强,讲课也太过伟光正,很难想象老子这样洒脱的人,会有如此政治正确的想法和觉悟。 回到这本书,这次重新阅读《道德经》有一些新的感受和体会。 一、新的感受 《道德经》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领悟;哪怕是同一个人读,在不同的时期,体会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两年多以前读《道德经》,最大的触动是“和其光,同其尘”以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时候还有些心高气傲,“不争”与“和光同尘”离自己有点遥远;两年之后,有了新的认识。 1、“无为”与“不争” 有人把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理解为消极怠工,啥也不做,这是不对的。《道德经》中提到了民、士、君子、将军、侯王……这些人都在做自己的工作,各居其位,才能营造出一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 “无为”是不做勉强的事,“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也就天下太平了。至于什么是“份内的事”,什么是“勉强的事”,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按自己的真实意愿走完人生道路。不用去纠结世俗的成功标准,也不用去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不要去做违背自己内心准则的事情,就足够了。 “不争”并不是让人遇事缩头,避退三舍,而是不要去争无谓的东西,比如说上位、虚名……不争是要有底气的,没有足够实力的人,不敢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是如果水想争,是没什么东西能争得过它的。如果用“不争”来为自己的无能开脱,是行不通的 - 那不是不争,而是自己没能力争。 无为和不争,并不是意味着你就可以不用努力了,随波逐流,混吃混喝等死;而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理解世界和自身,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哪些可以“无为”;自身足够强大,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不被世俗的标准所左右,有足够的底气“不争”。 典型的例子是庄子,楚王请他当官他不去,“无为”;他到梁国,惠施担心他抢自己宰相的职位,庄子说,凤凰是不会抢腐肉的,“不争”。然而庄子并不是光有天赋,如果不是勤学不怠,他不可能留下这么多肆意汪洋的作品。 这是目前的理解,也许过几年重读《道德经》,想法又不一样了。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好理解,我们努力学习,争取每天都有一些收获,一些进步。如果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这句话便是最好的反驳。 “为道日损”的意思是,修行要做减法,减少内心的欲望和贪念,减少思想上的纷扰和迷乱。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拥有的东西和信息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这些都是“为道”的障碍。 这些年“断舍离”和“极简主义”很流行,这跟”为道日损“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的生命并不需要那么多身外之物,也不需要纷繁复杂的思想。简化生活,让自己更加纯粹和清澈,这是为道之路。 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做到“日损”、而是各种杂念越堆越多?看到一句话,“心有匮乏,所以囤货”。 无论是佛教、灵修、瑜伽还是冥想,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认为是自己的这个”小我“,并不是我们自身;人类终其一生,是在寻找真正的”大我“。它不是由思维和观念虚构出来的幻象,而是和整个宇宙连为一体的本源。当寻找到真正的”大我“,心中的遗憾、缺陷和不安全感就会消失,将不会再有任何匮乏感。这是唯一消除缺憾感的方法,任何物质上的追求和充沛,都无法替代心灵上的圆满。 当内心达到了圆满和自洽,便不再需要堆积各种物质或者思想来填补遗憾和匮乏感了。 二、遗憾之处 这本书是《道德经》解读的讲稿,带来的两个问题是:口语化,读起来没有语言精炼的美感;重复,往往前一章讲过的话或者举过的例子,下一章又出现了,颇为影响阅读的体验。 《道德经》一书的优点就在于语言的精炼。老子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文字,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本书只是解读,自然不能跟《道德经》的原书相比,但如果能把讲稿转化为书面语,删去重复的句子和段落,全书的篇幅会更紧凑,文字更加有力,读者的体验也会更佳。
每天读一章,耳朵听,眼睛看,边听边看边思索。韩鹏杰老师把复杂难懂,不好理解的道德经,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到明了透彻,普通人都能看懂接受得了。一前也读过几次原文翻译注释的白话文,因为自己文化程度有限,总是觉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经过韩老师这么一解释,一下子恍然如梦,其实所说的内容,我们早以在实践中,并且大量的使用着道德经的智慧。这些智慧其实也是来源于古老的道德经。学习之后,更加珍惜明确祖宗先人的大智慧,对我们人生实践活动的重要
看完韩老师的解读,又获得了一些对道德经的新的理解角度,很有收获,当然还需要辩证地去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参悟原著,真正的智慧不可解读,纸上得来终觉浅,光靠学是学不到的,只流传在意象中,需要亲身经历和领悟。
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典范典籍,文化终究有文化的魅力,《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历经2000多年,还能在当下脍炙人口的被一代代人传颂,读罢之后深感实至名归。希望是好饭不怕晚,不能说读了十几个小时就敢对这本书做个评价,只敢说,读了一遍道德经,整个人好像通透许多,每一段文字都如久违的甘甜的清泉涌上心头,让人如沐春风,神情气爽。我们经常听人言,中庸之道、志同道合、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其实当你读了道德经再去体会关于这些沁人心肺的成语之后,你的感受将别有一番滋味和乐趣。我们是只来人间一次的精灵,我们是这个地球的匆匆过客,因为人有思想,有物欲,想得太多,所有人生的困惑多也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经就是帮我们各个阶层人类指明方向最好指导书,你想成为圣人,带领臣民谋幸福,他教你治国之道;你想成为一方有作为的诸侯,让自己经营的公司或事业兴旺发达,他教你职场为人处世之道;你想让你的人生活得精彩更有意义,他教会你内修成长之道。过去说半步论语治天下,如果你能领略道德经其中二三分之精华,内圣外王经略人生小有可为不在话下。反正我今天开始立下了一个誓言,《道德经》在我有生之年的每年至少读一遍。由于世界是混沌的,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够从复杂混沌世界里找到自己的道就显得尤为关键了。我们说的走在道上第一个重要的事情,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方向和目标。第二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规则、境界。第三个面临的问题就是不可触犯红线和做人做事底线。其实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内容就是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也就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字——道。再看看德是什么意思,就是按照道去做。德就是按照道去做人做事,把道搞清楚了,你按照道去做事,就是有德。做人做事要向水学习,水利万物而不争,要求自己时,要做铮铮铁骨的男子汉,对待别人时要学会“上善若水”。要善下,善渊,善仁,善信,善治,善能,善时,善清,善胜。要有内心虚空宁静的能力,只有我们心里放空了,才能够比较宁静,宁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不受外来的那么多诱惑的干扰。这三句话值得时刻谨记:第一句话,“做个好人”。第二句话,“存点好心”。第三句话,“行些好事”。经常听人说,国人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做事情的终极根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事?我不能违背天道,不能违背天理。因为人在做,天在看。为学日长,为道日损。“为学”,讲究的是越多越好,见得多,看得多,见多识广。但是“为道”讲究的是什么呢?讲究的是内心的修行,讲究的是减少,用我们前面讲的话来讲,为学做的是加法,为道做的是减法,减少我们内心的欲念,减少我们的贪念,减少我们对很多问题的一种受了外界的影响而导致的内心的纷扰、困惑、迷乱,把这些东西损之又损,一点一点地把它减少,就像那镜子的灰尘一点点擦掉一样,“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就是自然而为,把欲望减少,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一种“无为”的境界,没那么多的贪念,没那么多的纷扰。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万物苍生为念。回归当下的管理,我们太在乎管理的权柄,而忽略了普罗大众、平民百姓内心真正所愿和温暖人心的尊重。以至于管理过程中离心离德,目标无法达成。其实回归到书中的指引,只要我们以员工利益为心,不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之时,收获是最大的。这本书讲的很多的道理,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研究,甚至是终身地研读。因为他这里边讲的道理非常地简明深刻,很多的观点都可以举一反三。一生中认真地研读好一本经典,作为大家自己精读的东西,这个对大家来讲是进步最好的一种途径与方法。也引用书中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经久相传的经典,文字中流淌的是大道至深的文化,每个读者的人生阅历不一,读后各种感受必将不一,我想更多的时候只能说大道至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罢了。最后用荀子的一句名言为自己明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比一些教为人处世的热销书籍好太多。经典咏流传,这本书可以成为中小学必读书籍了,这样文明中国可以前进一大步,毕竟要从娃娃抓起。山区捐书就可以多捐点这类书,古人在山里并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低旁人一等,现在农村人反而成了贬义词。得富贵难得安闲。生在偏僻的地方,若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心境也是极好的。而且现在一线城市人才极多,许多人都往一线城市钻,反倒一些三四线城市没有人才引进。导致了一些公司,不得不去大城市寻人才,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 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各位人才一定要来江西生活生活。体验一下陶渊明的心境。钱多的多砸点钱,壮哉我大江西!
中国的文化经典,有人说是四大名著,也有人说是各种典章史料,也有人说是唐诗宋词元曲。但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就是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上述的各种诗词歌赋、典籍文章无非是这些文化的载体。 儒道两家发生于中国的先秦诸子百家时代,东汉之后,西学东渐,佛教的典章教义传入我国,并深度融入社会,逐渐和儒道同流共演,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 《道德经》虽然是道家的第一经典,但这部万经之王,实在是东方思想的最高端,说儒学发源于道学,估计也不为过。相较于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儒家四书五经,道德经的文字由于过于久远,古意甚浓,艰深难懂,因此中国人读得并不多,读懂的更少寥若晨星,曲解误读断章取义者倒不少。但是,道德经思想的魂却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在我们的文化中起了奠基作用,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行为。 我曾读过几本关于这本经典的解说版本,我认为这一本是最好的。作者去伪存真,用一种客观的“以经解经”方式解读《道德经》,解出了深度,也解出了新意。 首先,作者告诉我们,道德经是对话体文字,这就让我们在读这本经典的时候,带着某种身份去聆听老子的教诲,我读完书本之后,有把五千言通读一遍,若有所获。 其次,作者告诉我们,道德经不是老子给贩夫走卒的对话,而是给“士、圣、王”的教义,是在回答“士、圣、王”们的具体问题。这种视角,有让我们对读懂这本经典,有了范围概念。 再者,作者为经典去魅,去掉那些我们所谓神秘的东西,让我们不要带着过分的敬畏感,祛除他人的解读,以空杯心态去读这样的典籍。以理明道,设身处地,深入典籍深处领会。 最后,就是作者提出的所谓的“以经解经”的方式,让我们茅塞顿开,前后融通,不假外求,从道德经的前后文中去理解个别段落和字词的意思,而非去找他人的注解和关切。这实在是一种好方法。 之于道德经的内容,我推荐大家要反复阅读作者的这本书。 中国人,必须要真正理解《道德经》,并做到知行合一,如果能真的践行,将是成事的第一心法。 我计划读这本书5遍以上,推荐给所有的人。
韩鹏杰老师以经解经的方法较为新颖,且能够把全书完全串通起来,将道德经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无相生。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重点内容多次重复串讲,可以看出韩鹏杰老师对道德经的研究透彻程度炉火纯青,用文字可能也道不尽韩老师对该书的喜爱。 从去年八月份至今,已经通读了三遍道德经,每一次都有完全不同的体悟,结合自己不同时期的人生阅历,都能让我有种如获至宝之感。给自己定下一个背诵道德经的目标,之前总是背背停停。并且每一年还要再精读一遍。这如诗歌般优美的文字,道出了几千年来最深邃的智慧,实在令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207.“道可道,非常道”——说说打开《道德经》之门的4把钥匙 今天我们聊聊《道德经》里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 这六个字意思是说:道是可以阐述表达的,但这并不等同于永恒存在的大道。 “道”这个话题看上去很大,但我们今天聊的并非老子的“道”、“常道”,我们聊的是“可道”的“道”,也就是《道德经》的表达方式和研习方法问题。 对于《道德经》这样一部特别的经典,我们确实需要一套特别的方法论。 实际上,老子在一开篇就已经把读透《道德经》的“钥匙”交给了我们。 其钥匙一共有4把,代表着4个维度。 第一把钥匙,是文字的维度。 即利用我们的感官认知、语言逻辑去熟悉老子的话语,这是个基本功,除了老子本人,所有人都是从这一维度开始的。 但我们要知道,文字是有很大局限性的。“道可道,非常道”,其实已经指出了这个局限。 另外一些高深的思想体系也对文字的局限性极为警惕,比如“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比如柏拉图认为:“借助文字,人们可无须教练就吞下很多知识,似乎无所不知,实际上却一无所知。” 仅仅从文本的意义、逻辑来理解《道德经》,这是第一维度,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线性思维。 那些喜欢“抠字眼”,把《道德经》版本差异看得比天还大,或者非把这六个字断成“道可,道非,常道”而又不能自圆其说的人,其实都停留在第一维度。 第二把钥匙,是泛知识的维度。 我们可以用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学的一些内容,来和《道德经》里的“天道”相互印证,比如有部三集纪录片叫《史蒂芬·霍金论天道》,这部片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经》的意义,可能比聆听任何专家教授坐而论道都要来得大。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与《道德经》里的“人道”进行印证。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道”的角度说,人类历史中的兴衰存亡,就是一个“循道——背道——再循道”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这就是第二个维度,以《道德经》为中心,哲学、科学、人类史交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平面图。 第三把钥匙,是你的生活的维度。 《道德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每个人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部《道德经》。 学《道德经》,要把它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要让《道德经》化为你的血肉,你的思维方式,你的生活方式。 这个世界上,真正读透《道德经》的少数人,大多是在这个维度,比如庄子。他们不再从语言文字、逻辑或知识的维度,来企图从智力上理解《道德经》,它们把《道德经》带到了自己的世界,让《道德经》变得立体了、鲜活了。 第四把钥匙,未知世界的维度。 当然,研习《道德经》还有更高的境界。有位著名文化学者曾在节目中宣称:老子其实已经理解了“四维空间”。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提出可信的证据,或者说他本人确实体验到了四维空间,并与《道德经》相关联,所以这还只是一个假想,但我相信世界上一定有人做到了:继老子之后,在一个更高维度的层次上,真正理解了《道德经》。 再说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高维度的,你把它解读出来就落下乘了。道是全面的,你把它讲出来就片面了。为什么?因为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语言,语言是有局限的,你用语言来讲这个高大的、全面的道,你讲出来不就低层次、片面了嘛。难道不是吗? 我们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两句诗。 不能用语言解读道,用什么呢?用形象。我们喜欢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一个新事物,让大家自己来好好领悟。咱们文化的最高的目标不就是悟道嘛?!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所以说咱们文化最高的目标是“悟道”。 关于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层叫天道;另外一个就是人道,也就是他讲这个道落实到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中。 不管什么事,我们中国人都叫做走在什么道上,后边的事都不用说了,因为只要一说走在什么道上,那么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一下子都浮现出来了。我们走在道上,第一个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没人否认——方向和目标。 你看中国人用的这个道多妙,一开始先把导向告诉你,你现在得要走在正确的路上,你那个知识才能够起正面的作用。所以这是我们说的走在道上第一个重要的事情,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方向和目标。 我们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讲道是在讲一种境界。错!在讲境界之前,先要抓住这两个字,咬定这两个字——规则。在规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去谈境界。 所以我们走在道上,第二个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规则、境界。这也是《道德经》里给我们要讲的内容——规则、境界。 只要是道就有边界,道外边往往就是深沟,就是深渊,就是歧路。 我们现在把这个边界叫什么?叫“红线”和“底线”。所以就有了红线思维和底线思维,要办好事情,你得了解红线和底线,你不要去触碰它,你才能确保无忧。所以我们走在道上。第三个面临的问题就是红线和底线 老子讲的这个道,落实到现实中包含的内容就有了——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底线。你说,这是不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字——道。
看着写了这么多文字的辛苦份上,给两个星吧。没有接触过道德经的人可以像任何一个版本随便读读,作为初步了解是可以的,任何一本注释解释道德经的书都可以。如果想了解的更深入一些,在智慧方面有所提高,那么看这本书是浪费时间。
韩教授将那么深奥的经典,讲解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不是逐章独立讲解,而是同一个主题,上下融会贯通,真正地把书讲活了。每一个主题都从多个角度来展开,全面详尽,将老子的智慧落地到工作和生活中。 这本《道德经》值得慢慢细品!比较适合我这样的笨学生吧[流汗]
《道德经》绝对是值得终身阅读的经典。我借助释义,借助多位名人的讲解,借助其它文章的解读,在一遍遍地啃这部经典。至少现实中我察觉到自己格局太小,不懂得柔弱胜刚强,不懂得和光同尘,不懂得祸福相依,不懂得静之徐清,动之徐生等等。总之,《道德经》成为了我的床头书,有事没事读一读,静一静很有必要。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自我见解。
忍不住心潮澎湃,自小读《道德经》,通过此书总算略窥门径,发现了典经的奥妙; 以前总感觉《道德经》云山雾罩,甚至故作玄虚,比如为什么总是强调弱能胜强,为何无为有之先,为何不出门就可以窥见天下,为何有这样那样不符合常识的论断,为何总是罗里吧嗦…… 通过韩老师才真正发现其妙处,老子不是不懂有的妙处,很多词意并不是现代汉语的含义,更精妙的是老子、论语、甚至易经、孙子兵法竟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微言大义,辞句精深,甚至无法增删一字; 背下来,记下来,多琢磨,真正的智慧之书!!!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道德经说了什么?说了天道,什么又是天道又为什么要说天道?主要是通过说天道去讲人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的道理是什么——厚德载物;天的道理是什么——自强不息;道的道理是什么——利而不害。 下面记一点点感悟深的部分: 1、太极图包含了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 2、“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不妄为,做事情不能瞎来,要了解事物的规律、规则。也是现在大家所说的,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学习水之九善。 4、“敦兮其若朴”,良善、厚道才是真正的聪明。 5、过往总会求个圆满,殊不知人生的最美的境界,乃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6、最重要的是心安。
以经解经的方式特别好,拓展了阅读的方式。讲解通俗明了。对《道德经》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