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甜甜
    推荐

    《论语》蕴含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任何人,任何时候,开卷就会受益。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文化断层带来人们内心的不安与彷徨,在社会大潮中抓不住任何东西,之后随波逐流,四处碰壁。 今天我们呼唤传统文化归位,重拾大统,因为在过去几十年艰难岁月中已经被摧残的千疮百孔,西方世界把《论语》奉为解放全人类灵魂的精神食粮,但缘何在生养他的故土,却一度遭受冷遇呢?近代实业大家涩泽荣一坚定地说道:我将毕生贯彻《论语》中的教诲,《论语》是最没有瑕疵的一本书,涩泽荣一把《论语》作为自己内心的支柱,信念的核心,不断学习,不断领悟。 远在春秋的孔子,有着无以比拟深厚的全面的思想,一次次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根基,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有着超乎凡人的洞悉,孔子的仁义之理,体现出让人叹服的博大与深远。 本书以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合理编排,无障碍阅读,感知先人的教诲,倾听远古睿智之声。 儒家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是"仁",是一件美好的道德行为的总和,博大而精深,立志于道。  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凡事要心怀爱意,懂得成全别人,可见,达到"仁"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 孔子认为,做人应该立志高远,以美好的德行作为处事的依据,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大众,还要博古通今,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技能,融通共容,精彩倍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因为博时而美好。 《易经》是我国最早一部哲学著作,内容深奥,难懂,孔子认为《易经》是一部穷理尽命之书,能够知晓吉凶消长和进退存亡的道理。 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心胸宽阔,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荆棘阻碍,以宽阔坦荡的心态面对,不要陷入患得患失的夹缝之中。 今天的我们,除了要承担生活和事业等方面压力外,还要面临各种疾病和各种事故的威胁,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是每个人的心愿,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要担不起对家庭,对亲人的责任。 曾子曾说,君子能临危受命,君主临终可以放心地托孤于他,将国家政事全部交给他也不必忧心,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能坚持立场,为国保节。同样也是孔子推崇的君子形象,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两种人格,既要自我完善,终生修养道行,堂堂正正做人,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为国忧虑为国尽忠。 孔子很少谈到"利",因为他曾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今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君子已不再羞于言利,但是,君子与小人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君子不取不义之财,小人取财从不管是否符合道义。 小人胸无大志,喜欢张扬,凡事总是患得患失,缺少气定神闲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总是得意忘形。 从处世态度上看,正人君子,谦虚内敛,小人则狂妄自大。在现实生活中,君子"泰而不骄,宠辱不惊"。 现在有太多的人,在面对别人的时候,你对我玩深沉,我对你假天真,更有一些人说着言过其实的话,做着不合常理的事情,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修养。 孔子说:“君子通达仁义,小人通达财利",君子追求的是仁义道德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君子能够通达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小人则通达于财利,遇事着眼于表面现象,见事不明。 仁者,有正确的世界观,以仁义之道面对他人,济世利人,所以不忧。智者,学士渊博,视野开阔,明辨事理,能够做到不惑。勇者,凡事应该做的事情,都不计较艰难险阻,而勇往直行,努力达到,所以勇者不惧。这些都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如果能具备“仁","智",“勇",那么在任何方面都能取得成功。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们通常把儒家思想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在人生及事业上,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有大忍之心之人。 任何时代都有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主流文化,而文化的发展是在历史继承中进行的,我们对待古人的政治文化,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加以取舍。 孔子十分重视君子的仁义和礼仪,儒家强调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进化。 孔子认为,人应该尽自己的努力让"道“发扬光大,不断加深自身修养,由浅入深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没有领会人生真谛,没有诚意做仁者之事,必将在“人生是苦难"的低级层次中,苦苦挣扎。 孔子十分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识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要把学习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认为,君子念念不忘的是,礼仪道德,典章制度等精神形态的社会正义。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努力前行,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圣人关于“诗"与"礼"的教诲,直到今天仍然受用,无论社会制度怎样演变,人们生活怎样富足,仍旧不能不学"诗"与"礼",不能忘记圣人的谆谆教诲。 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以一贯之的爱人,这种爱是自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推己及人的爱,孔子所说的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正是这无私大爱的外在表现,既是为官从政的必备素养,又是我们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只有具备了以上五种美德,才能畅行于天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君子。 别人的贤良,就像丘陵,可以越过;但是仲尼,就是太阳或月亮,是无法超越的,人们即使要自绝于日月,那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能更多地表现出他们的自不量力。 仲尼他老人家是不能比的啊,就好比天,是不可以用阶梯来攀登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商品经济大潮中的"新一代读书人",真正能分清精神追求和物质享受的还有多少呢?所谓的高雅,情调,小资…究竟是追求精神层面多一些,还是追求物质层面多一些呢? “告诸注而知来者",历史总是在渐变中向前发展,循着历史的轨迹,可以看到过去,同样,也可探知未来,发展要在旧事物中吸取精华而扬弃糟粕,有所继承才能获得发展,历史正是在损益增减中一步一步向前迈前。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歪歪
    推荐

    20200120微信读书第129本! 《论语》之孔子之言摘录: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7、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道不同,不相为谋。 2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五月笙
    推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说的是:前者是应试教育下的我们,后者是应试教育后的我们。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 最近和几个朋友细聊,感觉到大家都挺焦虑的,焦虑大部分都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有些难题是自己强加的,有些难题是可以具体解决的,与其自己瞎想,还不如找本书来看看。 网上有个妈妈很焦虑,因为孩子不想写作业,只好动手,可是打完又很后悔,思来想去决定换个方法——她开始哭,大声哭。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哭呀,她就说,这日子过不下去了,因为你总是不写作业。 这个妈妈的做法细思极恐呀,就算是孩子以后认真写作业了,也是因为怕妈妈哭,这种内疚感会伴随孩子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的兴趣就这样抹杀了。 为什么要这样瞎想瞎琢磨呢,市场上多少本行之有效的育儿书呀,找一本学习一下多简单呀,偏要自己瞎琢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你冥思苦想出来的观点,早就被别人说了多少遍了,正所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但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 很多人是另外一种情况。有个做企业的大哥,隔三岔五就报各种总裁班、弟子班,结果学着学着把公司学倒了,这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的东西经过消化了吗,考虑到实际吗,我们恨不得让老师给你保证“你这样做肯定能成功,不成功就是我的责任”,可是谁会给你这样的保证?还是“实际”一点。 学习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问题去思考,要使用知识。(老生常谈,但确实好用啊) 比如你今天学到一个新概念“锚定效应”,意思是:给他人设定一个参考数值(也就是第一印象),他就会不由自主地以这个参考为基准进行判断。 这个概念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面试谈薪资的时候,如果你很了解行情,就可以率先提出你的想法,如果面试官特别想录用你,就不大可能提出一个低很多的薪资(前提是你提的薪资也是符合市场行情的),当然,你若是不了解行情,最好是等对方先开口。 我们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读书期间“学而不思”到毕业后“思而不学”,让我们不爱学、学不进,这都是要调整的。 最近最深切的学习感受是: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每日一句论语#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brilliant
    推荐

    太多主观臆断,以至于个人观点夹杂太多,翻译多是意译。私以为,翻译还是先从直译入手,延伸的暂且不谈。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推荐

    听说在西班牙没有多少人完整看完《堂吉诃德》的。我想《论语》在中国大概也是这样吧。虽然很小就开始接触过《论语》背诵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到现在,这个月才第一次第一遍看完全书。经历一个月,每天读一点,整个阅读过程是愉悦的。与以往对论语的印象不同,并不只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一味的说教,有不少做人做官做学问的简单句子,借助译文和解读(还有宋程朱明张居正的原文解读),读起来并不费力。印象最深刻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子路勇武,性急,经常被孔子用言语敲打,子路有时也会顶撞甚至疑老师的道理,但依然忠心耿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堂吉诃德与桑丘,对话既有道理又很有趣。子路先孔子而去,这是特别令人伤心的事,好在还有一个衷心,有钱又有才的可爱弟子子贡。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书。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Cathy࿈Qin༻꧂
    推荐

    堪称民族全人类的精神食粮…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首创/语录体/记录/孔子/弟子们/言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处世/大原则/大道理…儒家经典必读…论语…拿走不谢…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王素红
    推荐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王斌
    推荐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是六一
    推荐

    读完。你读到什么了吗大人? 以前去国子监的时候,一排排整齐的碑文里面有几处碑文被“文人"们的手摸得油亮油亮的,然后旁边站了个管理员,然后他指着碑文上的字问游客,说,你把这个读三遍,然后告诉我,你发现了什么?我确实读了三遍,但没有发现任何的管理员想要的答案,在我们这批次游人实在不知道后,他说了,三个“德"没有一个写的一样的,而且他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孩子们,希望你们回去拿出我们的四书五经,即便读不懂,也读读它,教给你们什么东西,时间久了,看久了,你就自然而然被默化,被好的东西润养,你们的气质也会提升,,,,那天我拍了照片,那张照片,一直在相册的最底部,但是,却经常翻开它看,不懂,还是翻开看。去年的记忆,今年仍旧深刻,前不久才拿起这本书,今天才看完,看完之后也没找到那三个德字的出处,我认为我读对了,我没有为了读这三个德而读它,我认为终究是我没有读懂它,才没有发现那三个德字,待我开始纸质版的吧,已经在床头,等我梦里拜会圣人圣意,终有一天,一定会懂。 喜欢的句子: 讷于言而敏于行为仁 言为心声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大风
    推荐

    包过我在内的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底色是儒家思想构成的,论语也是儒家思想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中国人所要求的道德基本上在这本书都有体现,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体现的是中国人追求的两个优秀的品格:孝与忠。天行道,君子当自强不息。所谓君子,止于至善。何谓善,须做到仁义礼智信。矢志不渝去追求以达到君子的层次就是道。       大道似无形,难以捉摸。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道的理解。不同道是不同价值观。论语体现是入世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存在的意义只在于追求心中的道。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愛人如己
    推荐

    论语作为四书之首,在古代这是必读的,但我们今天有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价值,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今半部论语足以修自身,现今时代已经距离孔夫子几千年了,而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依然经久不衰,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或许我们都不及孔夫子的十分之一,但我想我们可以离他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猪猪🐷
    推荐

    听了一遍亦无欢讲书,算是囫囵吞枣,大概懂了一点皮毛,准备再好好读一遍,经典名符其实。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佚名
    推荐

    来给孔子“贴标签” 自小就知道《论语》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无论我对这些评价性的句子多熟悉,都无法形容我完完整整,逐字逐句读完《论语》后的震撼。其中我最想谈的是孔子这个人。如果用现在流行的方法来给孔子贴标签,我想给他贴的标签太多了: 1.高情商: 这个毋庸置疑,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有太多体现孔子高情商的句子了,此处不予举例。 2.爱作媒: 孔子特别喜欢做媒,为自己的女儿做媒不算,还为兄弟的女儿做媒。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3、补刀小能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假设)说:“奉行的道没有成功地话,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人,就只有子路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见状,孔子立马补刀:“子路的勇猛超过了我,这就没什么可取的了。” 当头被泼冷水,求子路的心里阴影面积,哈哈哈。不过子贡也被泼过冷水。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你们猜一猜这俩人谁的心理阴影面积更大? 4.段子手: 孔子骂人的话,可算作骂人话的祖先了吧?譬如这句“老不死”。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像夷人那样张着腿等孔子,孔子见了,就说:“你小时候不懂礼貌不讲孝悌,长大了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老了还不死,真是个害人精。”说着就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读着太有画面感了,果然手杖的第二作用是打人🙈。 5.生活极有仪式感,是个讲究人: 孔子尊礼,以“礼”克己,体现在在着装上是:“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体现在饮食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可能是祭祀) 6.我也有我的骄傲放纵: 席不正,不坐。 …… 宋·程颢、程颐说:“他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惟孔子全之。”也就是说,其他人严肃庄重就不和蔼可亲,和蔼可亲就不严厉不苟,只有孔子全都有。 这么聪明可敬又好玩儿的孔子,怎么可以不喜欢他呢?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富贵闲人
    推荐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为人处事…等等等等。值得每个人阅读,有朋友建议《论语》的语录抄写一遍[呲牙]

  • 非暴力沟通·食物与身体关系篇
    天涯海角
    推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的“学”应该不仅仅是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还应该有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的过程或者说是精神境界上提升的过程,我更侧重于学习是为了道德修养的提升的过程,这也许就是朱子所言的“积德之基”。这三句话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它暗含着一定层次要求:作为个人我们先要学习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不断积累,逐渐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同时还要不断的加以温习和练习,而这样还是不够的,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沟通、辩论,这也就是所谓的“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在这个相互交流过程前,可能彼此之间也不是完全的了解,那么随着交流、沟通、辩论的深入,那么也就加深了对彼此的更深入的了解,所以不应该为别人起初对自己的不了解自己而生气恼怒,我们应该通过良好的交流、沟通、甚至是辩论,心平气和的展开,这样才能破除彼此之间“人不知”的隔阂,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也类似与我们对孔子的“仁”或者“道”的了解、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差不多,这也许就是朱子所说的“入道之门”吧! 《论语》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远深邃,值得仔细品读,终生研习并实践!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