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数学家的故事
    玄猫
    推荐

    💙看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书就像是在欣赏一棵树,主角是树的主干,而其他配角是那棵树或粗或细、或井井有条或杂论无章的枝干,枝干对于主干来说是故事。而枝干上那些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叶片,对于枝干来说也是精彩的故事。有些人可能喜欢细细欣赏部分而回味无穷,有些人可能喜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纵观全局。无所谓,毕竟每个人欣赏一棵树的角度不同,也各有印象最深刻的风景可言。 🌟他的作品 我不喜剧透  只喜欢静静的准备好纸巾 然后偷偷地躲在一个角落里 做好像个傻子似的边哭边笑的准备

  • 数学家的故事
    白雪
    推荐

    这是个好看也好读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一度也是我偏爱的小说处理方式,人生处处充满了意外,OPEN本身就符合科学发展。 小说主线明确,就是讲一个年逾60的所谓老太婆(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称谓,女人什么时候都可以活得年轻活力四射)的逆袭的经过。古板,守旧,一成不变的操持了一个家庭40年之久,付出了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可最终敌不过渣男的那点事。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女人而言,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小说还有另一条线就是这个可爱的小老太太的童年遭遇,一直不被父母珍视,不被公正对待,甚至到了最后养成一种自虐式的讨好性格,随时随地想要打扫清洁,只不过为了求得大家对她的重视,让大家能透过空气看到她。可是她却一直未能如愿,好像她所做的都是理所当然,好像那层透明的空气也能把她屏蔽掉。 她活得如此卑微而没有价值,直到有一天,她离家出走,家里的一切都乱了套,而她所到之处,一切都开始变得充满温情和活力。一个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小镇,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死亡,人们好像在绝望中失去了反抗的力量,而就是由这样的一个在彼处毫无价值的小老太太来改变了一切。因为她的执着,她对生活用力的态度,严谨的罗列清单的方式来一点点改变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在周围人的感染之下,她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这一辈子。之前,看到的耶茨关于孤独的见解: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她和那个所谓相爱一生的男人,一辈子都没有在同一个频率上。不得不承认是可悲的,可这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啊!很多夫妻过了一辈子貌合神离的日子,有些是不自知,有些是不深究,有些是不在乎,有些是不想打破习惯。而最终那个男人来求和的时候显得特别无耻,仅仅只是因为想要回到过去习惯了的所谓正常的生活,懒得改变一切,这个世界没有谁有义务为你毫无保留的付出。 作者其实也是在借这个故事与大家探讨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爱情与婚姻。我们应该在适时让激情出场,打破禁忌,6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重新来过,依然可以有心动的时刻,依然可以去谈一场不用看人眼色的恋爱,不用因为害怕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而去主动选择一个爱人。作者的类比总是很深入人心:他说爱情就像阳台植物的习性,无法预测它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枯萎。这个德性什么也救不了;他说喜欢足球是一种本能,要是街上有个球朝你滚过来,你会下意识的给他一脚,就跟你恋爱的时候是一样的,因为你不知道怎么躲开它。可喜的是,小老太太并没有丧失激情,没有选择当鸵鸟,面对困境,没有躲开。心中有梦,就要去追,不关乎年龄,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或者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不曾到过的远方,它似心魔永远在你心头悸动,那就学学这个小老太太,不用守在原地。

  • 数学家的故事
    SARAHTIENღ
    推荐

    真是一本温暖可爱的小说,文中的玛丽有着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的理性直率,跟新环境格格不入,但她的真挚善良慢慢的被博格所接纳,也让她融入到了这里,虽然她一直保持着她的“清单人生”当她慢慢发生改变的时候是小说最精彩最吸引我的地方了。

  • 数学家的故事
    Shirk
    推荐

    “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的所有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最困难的其实不是孩子懵懂的开始,也不是中年笃定的坚持,而是在接近生命尾段时推翻过往熟悉的一切,重建人生——关于爱,关于接受,关于选择,关于遥远的梦,关于对于这整个宇宙的认知。 “如果一个人闭上眼睛,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就能想起她为了自己做出选择的所有时刻,抑或是意识到她从来没有为了自己做出过任何选择。” 如果,作为一位已经年过花甲的老太太,一个携手半辈子也忽视了你半辈子,欺骗过你但是已经有变好之心的男人,另一个旅途中的偶遇,可靠体贴又温暖正义,惊起如年少时般的脸红和心跳的男人,你会作何选择?我们的主人公选择了第三个选项,她没有去敲两个人中任何一个的门,她选择推开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那扇门。 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生活?也许有一种答案是不再压抑自己的渴望,一步步寻找自己,然后勇敢地做自己。比如说,在一个晨光乍起的早晨,开车去巴黎,梦寐以求的巴黎。 爱莎的外婆说,布里特-玛丽值得拥有更好的。她是外婆的童话故事里的公主。公主老了当然也是公主,甚至能够勇敢地披荆斩棘。“只要你提出要求,她还能攀上高山,越过海洋。” 《外婆的道歉信》里,布里特-玛丽离开外婆的公寓前说:“我想有人能记住我曾经活着。我想有人知道我曾生活在这里。” 《清单人生》里,布里特-玛丽做到了,她被看见也被记住了——“博格还在那里,并且会一如既往地存在下去。博格有一条通往两个方向的道路,一头指着家乡,另一头连着巴黎。不管发生什么,无论她在哪里,每个人都知道布里特-玛丽来过这里。 ”

  • 数学家的故事
    陈倩娇
    推荐

    读完意犹未尽,玛丽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结交了一群热爱足球的孩子们,她替孩子们找到了梦想,最后也找到了自我。

  • 数学家的故事
    Tara
    推荐

    忘了自己为什么看这本小说的,看过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女主的那句“要么好好活着,要么去死”一直会在脑子里浮现。也看完了《外婆的道歉信》,“人生要大笑,要冒险,要敢于和别人不一样” 春天到了,腿又有点疼,我又有点害怕,所以给自己一上午不上班的时间,让自己重视自己,也看完了这本书,愿我们垃圾堆一样的人生里,多几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女主,63岁了,小时候一直活在姐姐的影子里,后来姐姐出车祸死了,家变得完全没有家的样子。遇到了离婚带两个孩子的肯特,你是布兰特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个阳台,在阳台上种满了自己捡来的植物。她固执,她有洁癖,她好面子。63岁的她,老公出轨了。她害怕自己死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于是找了一份工作。来到了博格,一个被经济危机摧毁的城市。改变发生了,人们都很喜欢她,包括斯文。斯文是一个喜欢学各种东西的警察,情感细腻相信正义。足球是博格的生命力,什么都不知道的布兰特竟然成为了足球教练(没有执照的那种)。 当有人需要你时,你才不孤独。所以她决定重回以前的生活里,虽然她心里有斯文。斯文说“每次敲门声想起,都希望是布兰特”,肯特说“如果你决定和我在一起,就在早上六点敲我门,我只等你到6点。有人说“听我的,谁的门也不要敲,径直往前开”。这里面是三种选择:我爱你,我需要你,我爱自己 这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故事,63岁的布兰特,创业失败的肯特,博格这座城。 我有没有收获一点勇气呢 要么好好活着,要么去死啊

  • 数学家的故事
    秋树
    推荐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很多时候,人们回望过去时,突然发现找不到自己了,故乡,朋友,理想和从前或欢乐或忧郁的自己 人总是被时代大环境推着向前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不知不觉束缚了你的手脚,禁锢了你的思想,干涸了你的灵魂。有人为家庭所困,有人为事业所困,有人为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而困。仿佛每个人都置身于迷幻的时空中,为了不知何时侵入自己思想而又挥之不去的理由活着,或平淡或寂寥,单调乏味缺少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欢喜。 正如书中所说,到了一定时候,所有人的问题都归结为如何继续活着。有人一出生就背负着巨大的期待,一层层尽自己禁锢起来,尽可能麻木自己的神经,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过的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尽可能不去触碰自己的内心。 然而,生活总会有波澜,总有一天我们需要回归自我,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一天来临时,多数人可能非常不习惯,不愿意接受,抗拒甚至恐慌,因为墨守陈规的一切已融入了生命中,与真实自我剥离的过程必定需要经历骨肉分离般的痛彻心扉,改变带来的对未知的恐惧也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应对的。 还好,仍旧有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在温暖着这个社会。虽然他们可能生活并不如意,甚至很艰难,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们更懂得也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善意和温情,甚至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高贵的灵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羁绊,美好的心灵也不受贫富美丑的辖制。有时候,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里,我们更容易找回失落的自己,更容易触动我们内心最松软的部分,让我们褪去硬硬的壳,慢慢的找回自己做回自己。

  • 数学家的故事
    发条敏
    推荐

    有人说,当你沉溺在一个轨迹中,看似清醒,可当你决定跳出这个魔咒,再多的徒劳都是白费力气。在这本书中,向我们展示的是63岁的玛丽挑战以往的生活、追求自我的故事。 与丈夫生活在一起的日子,玛丽每天都过着“清单”生活,把每日的家庭工作记在本子上,按部就班的完成,无需考虑赚钱养家,无需考虑家以外的世界。丈夫的出轨打破了以往按部就班的生活,最后玛丽选择离开家寻找工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玛丽邂逅了博格小镇,邂逅博格小镇的人,收获感动、幸运、和爱。 岁月不饶人,你亦未曾饶过岁月。年龄不是局限,依然可以追寻梦想,憧憬各种美好的爱情,追随心灵的方向,拥抱自我。一辈子很短,要宠爱自己,为自己而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接受刻意安排的人生,不期待唾手可得的生活,愿乘风而去,坚信无限可能,追寻勇敢和自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愿每一个人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邂逅生活的确幸。 2018/8/4 婉兮

  • 数学家的故事
    nick
    推荐

    《清单人生》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个译名,因为这个书名能给读者一些遐想的空间。不得不说《外婆的道歉信》也译的很好。相比起英文版的译名:Britt-Marie was here就显得平平无奇。 布里特-玛丽…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取决于你怎么看。 她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光彩下。小时候,她的姐姐总是最出彩的那个,以至于没有人注意到布里特-玛丽。直到有一天一辆卡车和一位医生改变了她的一生。 作者并没有给出布里特-玛丽和肯特结婚之前的生活。只有从《外婆的道歉信》中我们知道她曾经跟肯特的哥哥,啊尔夫在一起过,之后啊尔夫去当兵,出轨,然后肯特离婚,然后在布里特-玛丽妈妈去世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了。 再后来,布里特-玛丽发现肯特有外遇。她离开肯特来到博格。遇到爱踢足球的孩子们,只是有视力障碍的银行,坐轮椅的女人,疯子,斯文,萨米,等等。博格改变了她,她也改变了博格。 布里特-玛丽与他人的相处就好比秀才遇到兵。她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有不跟清单做事的人。她会因为别人打断她的行程而愤怒,但是她又不能表达出来。因为一个文明的人不会在大庭广众发飙。她只好通过一次次磨平裙子上不存在的折痕来表示出她的不满意。 看完布里特-玛丽的一生,真的心疼她。用萨德所说的“他人即地狱”用来形容布里特-玛丽再贴切不过了。(不过你别想着我会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我也是一知半解)。 我记得小波好像有讲过这个观点,但是找不到了出处了。 结局嘛…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只能引用一下Bennett Foddy在爬山里说的那句“Starting over is much harder than starting up”。

  • 数学家的故事
    许幕言
    推荐

    看完了一个多星期后才敢持笔写书评。好暖好暖,嗯真的是很喜欢的第一个作者,弗雷德里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出如此温暖,诙谐有趣的小说来,真的超级好奇。从《外婆的道歉信》到《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中那个固执,凡事有原则还刻薄不善于交际,做事常循规蹈矩的欧维到后来变成人人喜欢受爱戴的殴维'从《清单人生》中的布里特-玛丽那个前四十年都是为丈夫家人而活,凡事以丈夫为中心,开口闭口都是肯特不喜欢什么,肯特讨厌什么到后来来到博格后终于有了人生中属于自己的一群朋友们,在五十三岁那年还帮助他们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并且做回了自己。

  • 数学家的故事
    沈天鹏
    推荐

    如果你读过《外婆的道歉信》,大概不会对布里特.玛丽有什么好感,就算是在这本书的开始,她也保持着一个既刻板傲慢又歇斯底里的老太婆形象,其实在我们生活周围,不是也有很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我们讨厌的人吗?而且往往一旦被我们打上某种标签后,这些混蛋基本上就算是可以盖棺定论了,谁又有多少空闲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呢? 布里特.玛丽的一生原本可以按部就班地走完,如果丈夫可以施舍给她一点的尊重和忠诚,她也许就心满意足地侍候丈夫一辈子,甚至会把自己的葬礼也慎重地写在她的清单上,然后干干净净体面地去见上帝。现实中,有很多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度过了,不是吗?其实巴克曼只是用了一点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来说述了玛丽的一生。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清单,其实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写好了,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然而命运把玛丽带到一个因为经济大萧条而破落不堪的小镇,遇到了她原本生命中不可能遇见的一群人,萨米,薇卡,疯子,海盗,银行,还有斯文。巴克曼用他诙谐明快又细腻温柔的笔触,把她和他们在一堆狗屎生活的烂泥巴里对爱和梦想的追求描述得淋漓尽致。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有些人把别人的需要列在自己的人生清单上,就像玛丽一样,丈夫,孩子,家庭就是她的一切,是个绝对的贤妻良母,就算是丈夫出轨,如果他能稍微掩饰一下,玛丽也许仍然愿意继续配合,把一个幸福体面的家庭这出戏演完,古今中外,生活中大概不会缺少这样的例子吧。 当生命中的梦想离我们越来越远时,一个最方便的借口就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所以我们只能把梦想永远当做梦想,这样,生活可以既安稳又体面,就像六十多岁的玛丽梦想了大半辈子要去巴黎一样,只是因为丈夫觉得她不适合去,她就安安稳稳地留在家里,每天用小苏打把家里清洗得干干净净,甚至把他衬衫上别的女人的香味也清洗干净。当然,对生命中什么是必不可缺的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玛丽的回答是,被别人需要就是她生命中的必不可缺,直到书的最后结尾,她才重新考虑是否要改变她的答案。 也许,我们不必等到像布里特.玛丽一样的年龄才会在我们自己的人生清单上记下我们生命中必不可缺的需要,而且还有勇气对自己说,一切都还没有太晚。

  • 数学家的故事
    Timothy
    推荐

    很喜欢巴克曼为布里特-玛丽选择的结尾,让这个照顾别人情绪,一直被需要了60多年的人,重新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选择自己梦想中的巴黎,并不是她抛弃了肯特,也不是她拒绝了斯文,而是她终于有勇气拒绝,终于有勇气不再攀附,终于有勇气去尝试自己想看的风景和想要的生活。人生中总要有那么一次真正的为自己而活,不管年龄多大,不管将要面临什么,只要有那么一次为心中所想而拼命到底,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与失望。

  • 数学家的故事
    桂东呐
    推荐

    “有人告诉我,喜欢足球是一种本能。要是街上有个球朝您滚过来,您会下意识地给它一脚,这跟您恋爱的时候是一样的,因为您不知道怎么躲开它。”

  • 数学家的故事
    李翊菲
    推荐

    这是一个按照清单过生活的人终于开始体验出乎意料的变故的故事,它关于改变,关于生活,关于足球,关于一切。 布理特玛丽在《外婆的道歉信》里,其实是引起过我的讨厌的,因为爱莎身边的所有人中,只有她和肯特最冷漠。 但是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她的苦衷,她可爱的一面,你不仅不会再讨厌她,反而会想紧紧地拥抱她。 我觉得我从书里学到最多的是关于爱情,大概是由于我这个年纪对爱情总有些稍显强烈的幻想和期待吧。一个人该不该在63岁(希望我没记错)的时候,原谅自己犯过错的丈夫,或者是该不该再开启一段新的感情。 需要再说明的是,这个人是布理特玛丽,一个害怕变故,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且在她过去的人生里很少得到重视的人。 如果布理特玛丽足够年轻的话,我猜她会选择和斯文在一起,但是正是因为有了63岁这个年龄的限制,这个选择看起来困难了不少。我非常赞同“老不老是心里的事”这个看法,但是我觉得只有把布理特玛丽当做老人来看待,书里的选择和书里的思考才会符合情景。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巴克曼最后安排的结局里,布理特玛丽两个都没有选。爱情和被需要早已不是布理特玛丽最渴望的东西了,她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自己曾经的丈夫,她现在渴望的是“自我实现”。独立意识终于打赢了她脑子里根深蒂固偏向于安稳和不做出改变的想法,就像利物浦这支球队一样,总是奇迹一般的扭转局势。布理特玛丽肯定也觉得,自己能有这样的思想意识转变,像奇迹一样吧。 人生到了一定阶段,思考的所有问题都有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短短的一生,我该如何生活。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对我而言,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好好活着,能有对自己的满足感,不断成长,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就足以不需此行,不枉此生了。 最后,博格是一个看似凌乱实际温暖的地方,那里的人无论表现的如何,性格里的底色都是温柔善良的。 我爱你,布理特玛丽。

  • 数学家的故事
    April🍂
    推荐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突然想到海子的这句诗,那就这样开始吧。 主人公是《外婆的道歉信》中的那个一直令人讨厌的布里特玛丽,丈夫肯特出轨,布里特玛丽不想再忍受每次丈夫回家衬衫上的香水味,故短暂地离家,就是这样一位63岁的老太太去求职,因为一场错误来到了博格,一个相对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故事是从在这里一停车场被一群孩子的足球踢到,并撞坏了她的车门开始,在博格的这些天,她依旧坚持着自己一直以来的习惯——拿出自己的小本记上每天每时该做的事情,让很多人不理解,封闭在完全的家庭主妇这个身份太久太久以至于她对当前的外面正经历经济危机的情况一无所知,开始人们不接受她,还有点讨厌她,她性格特别,在面临歹徒之时,她的做法让人既疑惑又好笑。然而也渐渐被人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当她买士力架想着要老鼠也准时6点吃饭时,当童年失去父母,为救弟弟妹妹挡在歹徒的刀和妹妹之间,在被歹徒杀死之前,询问过布里特玛丽:“可不可以帮助照顾他们。”只因为他相信她。当被这里的人请求她作为孩子们足球队的教练,让孩子们可以有参加比赛的机会,她依旧每日用清单来点名,和孩子们每日的陪伴中,在看到比赛中孩子们因为哪怕开始只进过一次球而开心的真情流露时,她渐渐地感受到“孩子们对足球的感情当中也寄予了他们对梦想的追寻。”当警察斯文渐渐喜欢上这个63岁的布里特玛丽时,当坐轮椅的女人也会说“我喜欢你,如果没有布里特玛丽,那博格会很无聊的。”时,当因为经济危机一无所有的肯特想要找回布里特玛丽回家时,她选择为孩子们建了一个足球场,让足球这项运动可以在这里可以永远被允许…… 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的所有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人生前60余年的布里特玛丽一直想要被需要被爱,她极其在乎别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她早就记住了肯特所有的饮食与生活习惯,闭上眼睛回忆这前大半生的所有意识和选择,却从来没有一次是为自己而活,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一次选择。 孩子们问过她,她有没有过自己的梦想,她说:“年轻的时候一直想去巴黎看一看。” 所以在最后一天,在等待着在斯文和肯特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孩子们通过计算一起攒够了从博格到巴黎来回所需要的汽油,告诉布里特玛丽:“明天谁的门都不要敲,钻进您的车,只管向前开!”看到这时,真是没出息我又哭了,因为摇摆不定的我又一次相信:爱和关心是相互的。无论对方是个大人或是孩子,真心是藏不住的。 故事最后是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收尾,但我猜布里特玛丽已经前往巴黎,兴许也已经在巴黎开始了她的新的余生新篇章,我相信,这一次,她一定是为自己而活。 故事内的布里特玛丽到此告一段落,但却无时不在更深刻地提醒着故事外的我:要用心认真地去感受一个人,而不是用所谓的眼睛。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有时也不是看明白一个人的最重要的那一点。 布里特玛丽啊, 你是炽热当空最暖的一道光, 你是璀璨星空最闪的一抹亮, 你是荒凉大地之上最倔强最特别的一个存在, 你值得人间所有的美好~ 20200315 16:51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