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Helen
    推荐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的科学精神从小因父亲的培养而形成,影响且成就了他的一生。 知道一个事物的名称与懂得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很多人停留在只知道比如花或鸟类的名称,其实等于一无所知;真正的懂得需要耐心观察并深度挖掘,以获得名称表面下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懂得一个概念也不一定等于完全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你学到的内容讲出来,而且要让一个完全外行人能听懂——这就是所谓的“费曼技巧”。 科学来自兴趣,事实上一切成功都要依托兴趣作为基础。真正的成就感与乐趣一定是来自对这个世界的发现与探索之美,而不是靠外部的评价与奖赏。这是我们需要从小就培养的价值观。 以兴趣为依托,通过大量的耐心观察,以及在掌握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实验验证,这就形成了基本的科学精神。 存疑,是费曼对科学的最好定义。不能一味相信前人留下的知识,哪怕是权威的定理,也需要自己亲自验证。时代在进步,只有经过每代人自己检验的知识才是可信的,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进步。 耐心,也是开启这个世界大门的关键。在得到一个结果前是需要大量的观察与验证,突破与回报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 相信专家有无知的时候;要能自由的理性思考,才不会人云亦云。也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抱着开放的学习心态,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人需要对自己诚实,更需要对客观事实诚实。广告商会夸大自己的产品功效,政客或利益集团会篡改科研成果……作为大众,我们要有自己的客观判断,不为伪科学所惑;作为科研人员,我们需要坚守科研诚信,不能妥协。 科学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改善这个世界的硬件,是心智的享受,学习科学造就我们的世界观,倡导理性思考。 存疑、耐心、承认自己的无知、尊重事实、理性思考。这是我看完本书后所理解到的科学精神。 我们不是每个人都会当科学家,但科学精神需要每个人都培养。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吴刚
    推荐

    费曼很有名,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研发工作。费曼总是说,他研究物理既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获奖和拿奖金,纯粹只是因为乐在其中——发现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其中自有一番乐趣。 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获得的乐趣,作为普通人无从感知。但普通人总可以从求新知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推想他们的感受。那种打开一扇大门后的豁然开朗,那种由洞见破除迷障后的畅快,实在是妙不可言。 费曼是个妙人,他最出名的故事是再精密的保险柜都能够被他打开。他在他的演讲集里,介绍了他打开过哪些保险柜,又是用了哪些方法。虽说戏法拆穿了便不再神奇,但他的那些方法,恐怕也只适合他这样的数学家使用。 费曼介绍了曼哈顿计划的前前后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科学家们陷入反思。为什么在敌人已经失败后,科学家们还要继续研发这样能够毁灭世界的武器?科研成功后的狂喜迅速转变为忧虑甚至抑郁。乃至于费曼看到人们建造大楼、桥梁会认为建设者纯粹实在浪费时间,因为摧毁这一切实在是太容易了。 也可能正是由此,费曼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一方面强调科学家们应该积极投身科普,将人类从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宗教在精神世界的价值,承认无法既维持宗教的现实作用,又要让人们不要全盘相信宗教的形而上学理论。 在阅读费曼文章的过程中,我搞懂了一个逻辑,科学与宗教最大的矛盾并不是是否承认神的存在。 科学是用对于世界既有掌握的知识和现象,去推导出未知的理论。科学是可证伪的,因为一旦某一种原本确认为真理的前提被发现有误,或者是观察到了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那曾经认为正确的科学结论便会被推翻,需要科学家们继续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再不可能的事情,也不能断然说,绝不可能,我们只能说在某种情况下不可能,或者说至今我们没有发现证据能够证明。 但神学不是这样的,宗教中神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如果神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是一种概率,可以质疑和辩论,那宗教便极大的丧失了他感染、凝聚信徒的能力。 所以,虽然很多科学家同样信仰宗教,相信神的存在,但恐怕他们也不会试图去用科学的方式去证明这一切。因为宗教从根本的角度便不能用科学的方式和逻辑进行论证。 费曼的演讲中描写了他的父亲如何带领他走上了科学的道路,非常打动人。 因为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写的非常棒的文章,专题介绍了这一段,就不费劲自己写了。一会附在后面。 费曼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科学,他说: “社会科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算不上科学。那些人做研究并不科学,徒有形式。比如,他们收集数据,做这种那种分析,但他们得不出任何定律,没能真正发现什么。他们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也许有一天他们会,但目前来看还没有什么特别的进展。” 确实,经常看到社会学家伪造研究数据的新闻,社会学家为了结论篡改实验结果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好在在充分认清科学概念之后,我们便会心中有个警惕,不要轻易全然笃信一个研究结论,因为他是可证伪的,他只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出现反证的结论。 最后,费曼由女性讨论织袜子,得出结论女性也具备空间思维那一段,实在是太妙,太有趣了!! 以下转载,侵删。 《哪个妈妈不是一边和娃尬聊,一边绞尽脑汁去聊下去》豆瓣 作者 吴琼Cissy 最近感觉自己的词汇量好low。 带着Mike逛公园,看到狗不知道从哪蹿出来,赶快指给他看:“Mike,快看,小狗"。因为他奶奶教过他小狗的叫声“汪汪”,所以他看到小狗后,条件反射叫“汪汪”,然后,我该说点什么呢?好棒?到底是哪里棒。 走过小区里的石板路上,银杏叶子浅黄深黄落在石板和草坪上,我拿起一片银杏叶子“这是银杏叶子,像一个小扇子,对吗?”Mike盯了一会,沉默,可能因为他不会说话。接着,尬聊。 但是,我感觉low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词汇量,应该还有别的。直到我看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发现的乐趣》中写爸爸培养他的方式,豁然开朗。 哪个妈妈不是一边和娃尬聊,一边绞尽脑汁去聊下去 1、发现是一种乐趣,不是简单的认知。 有一次,理查德·费曼小时候跟小孩子在田野里玩。一个小孩问他:“”你看! 你知道那是什么鸟吗?。理查德·费曼说“”我可不知道。” 那小孩炫耀的说“这是brown throated thrush”,他又加了一句“你爸什么也没教你”,但事实恰恰相反,他爸爸教过他。 他爸爸在他旁边,接着指着那只鸟对他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是brownthroated thrush,在葡萄牙语里,它叫······,在意大利语里,它叫······",在汉语就叫······,用日语叫是······",但你知道这鸟的名字,就算你会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去称呼它,你其实对这鸟还是一无所知。你所知道的仅仅是不同地方的人怎么称呼这种鸟而已。现在,我们来努好看看这只鸟。” 他爸爸教他要去观察事物。观察是一种过程,是细节,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解,更是是深度认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比如看到鸟,我们不是急着要告诉他个鸟的名字,可以让他看看小鸟在干什么,如果小鸟在啄羽毛,这时就是一个好时机,从为什么开始。他爸爸认为质疑和提出问题是科学家的灵魂,所以一直会在合适的机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鸟喜欢啄羽毛呢?” 费曼曾说因为小鸟在整理羽毛,他爸爸又接着问“什么时候弄乱的呢?为什么会弄乱呢?”于是费曼又开始观察,观察到的结果:鸟不管在地上走了多久,都要啄羽毛。 这时答案不一样,他爸爸就告诉他真正的原因:因为鸟身上有虱子。鸟的羽毛会掉下来一些小皮屑,虱子就吃这个。这时费曼就理解了寄生的概念。 虽然孩子的观察的结果不一定跟最初的想法一致,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非常有价值的,观察的结果就像是一块金子,经过孩子自己分析得出来的结论,他会感受到发现里有很多乐趣和神秘,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科学需要的是什么?科学需要耐心,如果孩子仔细观察了,用心了,就会有巨大的回报,而且孩子会知道观察是值得花费精力的。 哪个妈妈不是一边和娃尬聊,一边绞尽脑汁去聊下去 2、用奇特的方式,代入感更强,先观察再思考。 “你想象一下,一个火星人要到地球上来看看。”这就是个很奇特的开头,你可以继续往下编故事,也可以让孩子代入,最重要的是一起参与到过程里。 游戏也是很好的方式。 费曼小时候,他爸爸弄了好多瓷砖,一个接一个立起来,摆成很长的一条。接眷他爸爸允许他推倒最后一块瓷砖,然后我们看着整条瓷砖长龙倒下去。他很喜欢玩这个推到游戏。 再后来,游戏升级了。那些瓷砖有不同的颜色,他要求我按顺序放一块白的,然后两块蓝的,接着再放一块白的和两块蓝的,就这样把所有的瓷砖摆好。有的时候费曼想先放一块蓝色的,但按他爸爸的要求必须先摆一块白色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费曼爸爸在教他数学,因为数学就是一种图案。而且他的方式都是先让费曼喜欢上一个游戏,然后慢慢往里面加教育的内容。 不是要教知识,而是让孩子能够通过观察自己体会到图案的美,从美中发现规律,再去思考抽象的意义。这个过程很神秘也很奇妙,孩子会感受到发现的震撼。 哪个妈妈不是一边和娃尬聊,一边绞尽脑汁去聊下去 3、用一个现实去抵过100句语言。 费曼家有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他爸爸就经常让他坐在他腿上,给他读这套书。恐龙书上会这么写“这家伙有25英尺(约7.6米)高,脑袋有6英尺宽(1.8米)。” 这时,他爸爸就停下来,说“我们来看看这句话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假如那东西站在我们家的前院,它那么高,足以把头伸进楼上的窗户。不过呢,由于它的脑袋比窗户稍微大了些,它要是硬把头挤进来,就会弄坏窗户的。” 这么一说,我们是不是很有画面感,费曼也很快理解。凡是费曼和爸爸一起读过的内容,爸爸都会尽量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解释。 比如孩子在绘本中看到猴子和大象的对话,比例都差不多,孩子也没啥感觉,但是到动物园带他去看大象和猴子,他会感受到庞大和渺小,对比更清晰。 怪不得费曼成为物理学家呢,孩子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就,只有不断寻找方法的爸爸妈妈,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去寻找孩子喜欢的方式,才能称之为教育,不然都是填鸭。 哪个妈妈不是一边和娃尬聊,一边绞尽脑汁去聊下去。 虽然Mike还很小,但是马上就快说话了,从现在开始我带着他慢慢探索发现的乐趣,他带着我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好。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hb
    推荐

    发现的乐趣,科学的志趣,教育的真趣,小小的一书星光熠熠,趣味盎然!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冰心
    推荐

    本以为是本浅显的科普文集锦,结果却如此硬核。好几章内容中表达出来的思考方式,估计只有理科生能看得津津有味吧。 果然,书,只要你不翻开它,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Elsie
    推荐

    费曼被我们尊称为纳米科学之父,他的那篇“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演讲被视作开创了纳米科学。费曼的演讲录我读了很多,工作之余,阅读他无关专业的书籍也让我感到受益良多。他是我的同行,是我的前辈和导师,他的文字仿佛也像我的朋友一般,在阅读中与我对话,与我共鸣,启蒙我,让我学习从一个大师级Scientist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无法断言科学家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scientist是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最特殊的一群人。这一群体的人给人类社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改变了整个世界,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但是他们却发声太少,导致社会与科学几乎是完全脱节的。甚至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无法科学的去认识和研究问题,于是各种伪科学的惊人言论层出不穷,有时甚至从一个专业科学家的口中蹦出。在科学的道路上,科研工作者有太多的疑惑需要解答,不仅仅是专业层面的,更多的是思考层面上的问题,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发现和认识问题,如何去寻求客观的解答方法,如何搜集有效证据,如何建立理论体系。。。太多太多的问题,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需要用几乎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在这一层面上,大多数人没有导师,只有靠自己去摸索,导致这一过程及其痛苦和低效。这就是我为什么说,阅读费曼使我受益良多的原因,因为有一个过来人真诚而直白的愿意同一个后辈去分享这些过程,我觉得这种经验对我而言是极其难得的。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许红雨
    推荐

    费曼反复说,如果你有理由去做一件事,而且理由很充分,那么你就开始去做,但是你一定要时不时关注一下现在的情形,看看最初的动机是否还是正当的。 2018.08.29读完。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阅读游走
    推荐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美籍犹太人,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是美国原子弹的参与者,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他还发掘了“呼麦”这一演唱技法,并是开保险柜的大师。有趣的人,所思所想值得阅读。 “生前备受赞誉,身后推崇不减,费曼一直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汲取智慧的源泉。本书精选费曼的精彩演讲、访谈及其撰写的文章,我期待费曼的忠实追随者和初次领略到费曼之特立独行和桀骜不驯的人们——不仅仅限于这个时代——能从中受到鼓舞,并享受亲近费曼思想的乐趣。”科学人生,营养好书! 原子弹理论,小朋友教育理念,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就在本书中碰撞了。摘两句有趣的金句:“最好的教育理念就是没有教育理念,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去教,不拘一格”;“质疑和提出问题是我灵魂里最本能的一部分——当你怀疑并去追问时,你就不会那么轻易去相信任何东西了”。与智者同伍。 对于终极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与神的关系等感兴趣的同学,这是一本仅次于爱因斯坦大神类似言论的好书,相对和怀疑。“科学表述的不是什么是对的或什么是不对的,科学表述的是不同程度的确定性”;“任何一个科学概念,都是处在绝对谬误和绝对真理之间的不同阶段,而不会处在两个极端”。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志波
    推荐

    有些物理学家谈教育、谈宗教、谈科学、谈哲学,比起那些人文学者来说,更有道理,更有人文主义色彩。理查德•费曼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科学家,他讲和儿子一起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书,说那么简单的逻辑,不停的绕来绕去,反复在“现象”和“本质”这两个词汇间往返,真的无聊。他说最不喜欢的就是哲学,都是一些唯心主义的推论,有些哲学家还试图指导科学家怎么开展研究,甚至未经实验就断言有些领域没有科学的位置了!费曼觉得这很傲慢,未经检验的理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假设,怎么就成了结论?! 谈到什么是科学,他说培根对科学的定义,不过是一种人文主义的自洽。他讲了一个“蜈蚣走路到底先迈哪条腿”的故事,来表达科学精神已经植入他的潜意识,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已经是他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反应总是给他带来发现的乐趣,科学精神要趁早培养,这种好的品质会陪伴终生,会带给你一个有趣的世界。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任建畅
    推荐

    费曼先生的一本演讲集,阅读感觉好于预期。之前觉得大牌物理学家的晚年不得高度评价自己的贡献,事实上费曼先生还是很实在的样子,并且少年时精灵古怪,老年则成了老顽童,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好奇心,对待事物的态度完全开放,对待各种可能情况与方案的求索则似乎完全停不下来。 费曼先生名气大起来的时候,开始谈一些理工男理解下的社会科学,比如,他一直看不贯社会科学的不确定性,一直称之为伪科学;比如,他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观察与分析,指出宗教与科学在不同的频道上各有发挥,不能因为科学颠覆了基督教的自然观就完全否定宗教的作用。等等。谈不上耳目一新的创造性观点,但至少是真诚和经过思考的。 这本文集中,费曼先生参加原子弹研究的内容,既有史料性,也有一定的故事性,可以窥见当时美国技术团队工作时的方方面面,比如,允许与家人通信,但不许使用密码外语等,不允许谈论书信审查(能做不许说),但总的来说,看得出来项目管理方对这一帮科学家们还是很尊重甚至是宠爱,既使小出格也不以为意,很少上纲上线。相信这种材料对还在研发原子弹的某些国家也还有一些验证性价值吧! 书中最出彩的应该是费曼先生在伽利略纪念会上的讲话,显示费曼先生对科学的深层次思考与丰富的联想。此外,费曼先生也认为,应该多一些科普作家,让科学精神与科学原则进一步为更多的大众所了解掌握,可以少一些迷惑甚至悲剧的发生。这一点尤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最后,虽然目前科学界已经承认了夸克理论,认同质子中子是由三种夸克构成的。但他也毫不隐瞒地指出,由于夸克的分数电荷,夸克理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 的确是大家之作,充满着各种小聪明和大思考。希望大家阅读中发现科学的乐趣,发现科学家也不都是老古董,至少也可以是老顽童吧!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推荐

    睿智且幽默,很难得啊!科学主义者,怀疑和进取,并且保持谦虚,结语连串发问,扣拭天门,试图弥合疏离吧?心领神会,粉。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徐斯文Forrest
    推荐

    读着感动的一本书。如果现在的年轻人都把理查德·费曼当作自己的偶像,那将会出现多么壮观的景象,无数的头脑风暴交织,碰撞,从而加速我们的对未知的探知。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在费曼父亲恰当的引导下,激发了费曼主观上对事物不断深入探索的兴趣。而不是教科书上一个又一个概念的灌输,让其对科学兴趣索然。父母言传身教启蒙的重要性。现在的我就算一万小时刻意练习还会差五分之四个费曼。 没有什么是正确的选择,只有我们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付诸实践努力后的可能性。没有极端的对错,要非二元论的看待问题,只是存在一种在两种极端状态的下可能性。对于现阶段的自己来说,与其去过多的考虑结果,不如spare no efforts.充实好自己精神世界,用无数行动让可能性无穷的正向。 承认自己的无知,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存疑的态度。自己去切身实践而不是用权威结果代替。在如今的社会,就事论事得能多大的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但是你的交谈者,或者你所面对的权威是什么样的反应,就很值得人玩味了.. 费曼的科学观,让人受益匪浅。宗教和科学在第三层面上是不冲突,做个好人吧[大兵]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子皿
    推荐

    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子皿 2022.01.03 昨天去找了1981年11月23号的BBC Horizon对Richard Feynman教授的采访来看,40年过去了他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还是非常发人深省。 费曼先生说:我才不稀罕得诺贝尔奖呢!我也不稀罕当选院士什么的!嗯,跟如今各个行业的追名逐利、丑态百出比起来,我们需要更多的费曼先生。不需要你玩转学术圈,不需要你满足于利来利往,一个人的才华应该不遗余力地用于科研上,做些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开创性的工作。 也希望醉心科研的科学家能有费曼的幸运,被支持被理解。牛津大学的Sarah Gilbert教授2021年12月的the Richard Dimbleby lecture一度让人热泪盈眶。The Oxford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的研发一度因为缺少资金陷入绝境,她只好拿其它项目的经费暂时补贴疫苗的研发。讽刺的是Sarah需要的几百万英镑科研基金政府拿不出,却愿意花了八千九百万英镑做大本钟的restoration 。如果连知名的教授都在为Survival奔波,哪里还有足够的心力去专心搞科研! 本末倒置的,也许不光是教育,不光是科研。看小红书会有各种圈子,看到各种专家。倒是费曼先生比较谦虚,一直强调说不敢说自己知道问题的答案,说自己不过是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拓展未知的边界。有些读书博主的更新速度现实她/他可能只是看了书的简介。真该让费曼来考考他们,浮躁的人们。费曼说:不要以为你能说出一种鸟的名字就好像你就了解了那种鸟。 假如发现的乐趣有十二层,那能说出名字或者能说出一本书的名字和作者大概才相当于走进了发现这个门,应该再往前多走几步。新的一年里,希望自己有意识的去寻找发现的乐趣,并乐此不疲。 PS:余华在《文学或者音乐》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写道:“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阅读的乐趣如此,发现的乐趣亦如此。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翔宇
    推荐

    这是一本特别好的书。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费曼有一位特别懂得进行启发式教育的父亲,而费曼自己也是一位深谙科学教育之道的大牛。阅读这本书,并且反复阅读它,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地启示。以及,再次确认了,学习科学、了解科学是多么地必要和迫切。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推荐

    精彩纷呈,别开生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丁圣元注疏版)
    Adina慧(冒纳凯亚)
    推荐

    摘录和启发随感: 父亲教育我的方式是不能一知半解,理解原理比知道名词重要得多。 有关恐龙的尺寸,爸爸会把恐龙描述成站在我家后院里;爸爸教给我一只鸟的很多种语言里的名字——就算你会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去称呼它,你其实对这只鸟还是一无所知,不如我们好好去“观察”它;观察用车拉小球,了解“惯性”与“相对运动”。 实干家如何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实践 学代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算出X。我们不用按照数学教材由浅入深的编排学习,学自己感兴趣的。 不向权贵低头哈腰,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特立独行的科学行为习惯。 教皇不过是比普通人多了两块肩章,爸爸说。 原子从一种状态跃迁到另一种状态时,会释放一个叫做“光子”的光粒子,但原子里没有“光子袋”,就像我们说话,我们的身体里没有“词汇口袋”一样 关于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科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所有,人在群体里智商会下降。 起初我并不想放下手头心爱的工作加入这件事,只是觉得我有责任捍卫我们的文明,但当我认识到这个武器的杀伤力时我震惊了,加入项目,坚持到底,直到成功。我没有想过德国战败后我的初衷已经改变了,我这么做是不道德的。但我当时没有想过。 成功与痛苦,人最重要的还是心安。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时候,我加入了欢迎的队伍。但不久后,可能是因为原子弹,也可能是因为我太太的去世,我抑郁了,我想象原子弹在纽约爆炸,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毁灭,但我们又何必要建造它。 我没有义务去成全别人对我的期望,但活着又不仅仅为自己……这是个伪命题。 我去了康奈尔大学与汉斯·贝特(美国犹太物理学家,发现了恒星的能量来源)共事。我并不想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把这份工作干得很出色,我只是向来喜欢物理和数学,带着兴趣研究它们。 诺贝尔奖—够格吗? 我不喜欢这些荣誉。 探究世界的游戏规则 我们为了理解自然规则所做的事情,有一个好玩儿的类比,那就是上帝在玩一个巨型游戏。你不晓得游戏规则,就像你在看一盘象棋,你发现一个规律,进一步又发现了对这个规律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不合常理,出乎你意料的事情才是最有意思的。 剖析原子 你有一套理论,却没法去验证它……我不能忍受这个,我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总有一天我会做到的。 我只想做我的物理 你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没有时间担任行政职务,所以我为自己营造了舆论:费曼这个人没有责任心。“我不关心这些学生”其实我关心,但我不干,总有别人去干,但我喜欢物理,我很自私是吧?我只想做我的物理。 最好的教育理念就是没有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一样,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去教。但是很抱歉,教了这么多年书,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我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该怎样教好书。 针对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相同,言传身教最重要。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我惭愧。 我用小人儿的方法交给我儿子科学知识,他很喜欢,但这一套在我女儿身上行不通,她喜欢听我读故事。 社会科学算不上科学 社会科学是伪科学,也许我不对,但我就是这么想的。 质疑和提出问题是我灵魂里最本能的一部分 管理者的启发: “每个人都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个人都记得别人说了些什么,用心倾听别人的想法,最后归纳总结,选出最好的想法——没有必要一再申明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再聪明不过的人!我们经常开会、参会,反思一下在这些会议中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到用心倾听、简洁表达、高效决策? 为什么要让执行者知其所以然? 依然是在参加“曼哈顿计划”时期,上司让费曼去检查一个工厂的安全情况。这个工厂里有很多危险的化学元素,需要存储、搬运。当然,费曼很快就发现了安全隐患,并要组织一个大会和大家讲一讲。军方领导要求不可以讲其中的技术原理,不想让工厂的人知道太多。但费曼不同意,他认为如果他们不懂原理,就不可能理解并遵守那些规则。费曼赢了。事实证明工厂的工程师因此设计出了更好的流程。杰克·韦尔奇曾说:管理者就是首席解释官。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对工作任务进行充分的解释说明,只会让同事更加理解任务,同时能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最后的结果往往超出预期,带给参与者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不同角度读书启发当然会不一样,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知行合一验证一切,不冒险。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知道道理没有用有用的是去启发更多的人,特别是子女的教育。言传身教。 读书和实现目标不矛盾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的认识需要书籍保鲜,要有盐让生活更有味道,不跑偏不斤斤计较不得理不饶人不窝里斗不鼠目寸光不大喊大叫即使是真的身体出现问题不找借口,不随便发脾气,木有人有义务吸收你的不快乐包括父母,要阳光!要自己调整科学的思维方式,不说没用的话,伤害人的话更伤自己,后果自己承担。领导者管理团队也一样,人格魅力比制度有效。人性需要时刻关注。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