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逻辑

组织的逻辑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组织的逻辑
    乐嫚儿
    推荐

    终于听完了! 对于李安导演,我只看过《卧虎藏龙》,虽然场面很唯美,但是对于习惯看香港武侠片的我来说,他的这部片子实在是拍的不伦不类,所以不是很喜欢! 但是今天,我听完他的自传,我才明白他在这里面的辛苦和努力,对中西文化的努力吸收和调和,对中外影视拍摄技法的发扬和妥协…………真的是很辛苦很不容易啊! 就好像他在获奖之前听到“这个片子是拍给西方人看的”这类话,心里那种心酸——“为谁辛苦为谁忙”,我听了他的自传也明白了! 他真的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片痴心啊!真是让人感动! 我决定一定要把《卧虎藏龙》再找来看看,并且也要过一下他的其他片子! 他真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内涵的好导演啊! 并且是一个好人! 我现在决定成为他的粉丝了! 并且是铁粉! (*๓´╰╯`๓)♡ o((*^▽^*))o (*˘︶˘*).。.:*♡

  • 组织的逻辑
    子皿
    推荐

    Dreamcatcher 子皿 2021.11.18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李安是我很喜欢的电影导演,也喜欢他说话时温吞又从容的样子。他大概和杨德昌和是枝裕和是有共通之处的,用爱来诠释普通人家的不完美的爱,细微处让人混淆了你和我、梦境和现实。时光穿梭交错,捕梦者一次次撒下未知的网。然而李安又是不同的,因为他的“外乡人”身份。从最初的煮夫到中外驰名的导演,从最初的“家庭三部曲”到后来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断背山》,我们看得到他一步一步的成长。Fit in and stand out. 或者说survive and thrive, 先求生存,再求发展。而今的李安还在电影的世界里一步一个脚印的探求,用了孩子般的好奇和赤诚。书中讲《理智与情感》一段,他细数了第一次到英国和明星拍全英文古装电影的心路历程,所有的困难都让他快速成长。他说在做导演这件事上自此成功跨越了孩童,成为了成年人。 虽然书中写的是李安的电影梦,却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特别是前面的一些章节,和我们半路出国的第一代技术移民几乎相同。李安的爱人和我们所学专业相同领域,是典型的理性和感性家庭组合。每个人对自我身份identity 的寻找,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勉力支撑小家的生存。特别是对内向和敏感的人,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找到生存之道更不容易。李安用自身用他的电影梦给大家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商业操作中总是说:Find the niche, 找到自己的sweet point, 这个课题我还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到今天半生已过,而立之年没能立,不惑之年还有很多惑。四十多岁还在不断尝试,换了新工作新的领域,和一帮小自己十多岁的同事共事。过去两个月面临很多挑战,然而一切都是新的,人生的经验在新的土壤里发芽长大。 PS:李安开始拍《推手》前一晚,辣椒酱掉到地上,溅了满厨房的红。当时的他惴惴焉,不知道那红是捕梦之人的魔法之网,是开门红。 PPS:昨天新同事捧了一大束花送给我,祝我今天的生日快乐。借李安的电影梦,回望自己的十年,除了早生华发,竟也有柳暗花明之感。望新岁,有超越,得自在,只生欢喜不生愁。

  • 组织的逻辑
    luckiilu
    推荐

    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路遥《人生》

  • 组织的逻辑
    渡边彻
    推荐

    我是一个十足的电影迷,看过的电影少说也有三百多部了。最喜欢的导演是王家卫,演员是梁朝伟。也很喜欢李安,不仅喜欢他的电影,也很喜欢他这个人,最喜欢他的《断背山》。也许这本书出的有点早了,或许应该后续一本,写写其他几部电影,如《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色,戒》。两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已经算是目前华语电影圈最厉害的导演了。 李安是个很实在的人,让你看一眼之后没办法不喜欢,做事很实在,长得很实在,电影就更不用说了。他的电影拍得很细腻,细腻到你看了一遍之后几乎很难懂其中之意,我看了《卧虎藏龙》后就深有体会。像王家卫、李安这样细心的导演,看一遍他们的作品,能懂20%的内容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很多时候都要通过看影评才能彻彻底底的明白其深意。细腻的电影让人回味无穷,看后的几天都在想片中故事情节。 电影(还有书籍)是一种很奢侈的生活享受了,导演用几年或更久的时间,投入大量的心血,为我们呈现两小时的精华,书籍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应该感谢社会上有这些让人敬佩的导演、作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我很喜欢看书,就想当自由作家;喜欢看电影,就想当导演;喜欢听歌,就想当作曲家。不过都只是梦想啦,做梦都想做的事也就是这样!看过这本书之后,更是让我明白了导演的伟大。 书籍、电影、音乐,是我一生的挚友!

  • 组织的逻辑
    🍭回蔬果村种地的缨儿🍼
    推荐

    这本书终于读完啦,感觉读的还是蛮快的那种,读完后,我发现书中描写的李安和我想象的李安还是比较吻合的,现实中李安谦逊温和,故事里他虔诚热枕,电影中他上下求索。我看到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李安,从一个大学落榜,到立志做电影,到出师不利,到锲而不舍,勇于追求,敢于突破,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他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在心中画自己的蓝图。我特别喜欢读李安谈论自己在拍戏中的细节,让我有种亲身经历的实感,他就像每一个遇到困境的人一样,他告诉我他怎么做,他经历了什么,用什么办法解决,在失败的时候心态如何维护,在他谈到卧虎藏龙的拍摄过程时,几经曲折,身心俱疲的时候,又不轻言放弃和随意敷衍,我内心深受震动。他心里有很高远的存在,上帝的光一直指引着他如何去走。 他谈到他在拍摄电影中,遇到的几个困难:有特效的做法不按好莱坞的套路,自己团队独创一套手法,因此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他还谈到传统武术没有文戏,过于低俗和市井,他为此先写故事再拍武戏,而且武戏要与文戏交相辉映。他为了两者协调相和,他不断与武戏教头切磋琢磨,他总有新点子和新想法,也乐于尝试。在学习打拳的过程中,他不断琢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力要随心,感受古人的智慧。 李安的哲学思考,李安谈到一个点我特别喜欢,他说虽然你每一次的出去不一定会带来新的东西,但你每一次归来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每一次你都与原来的自己不同了,他可能尝试过各种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想法,都被他一一抛弃,他却像个小孩乐此不疲,他没有功利的说这个不适合从一开始就放弃,而是先尝试,慢慢体会,让故事按照他自有的逻辑发展,他旁观他静待他知道那其中总有新的东西会被挖掘,他需要有足够耐心和定力,那是多年的经历沉淀下来的智慧。他还说到一个点,他说他在拍戏的时候,不会预想好所有的场景,这样会限制创造力,他总留一半给未知,给上帝。他每次拍完戏都会有一种升华,那是困苦和艰辛留给他的礼物。 李安的审美是圆融却不失力量的,就像他的人,他谈到了西方芭蕾和东方戏剧中武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过于锋芒毕露,后者温柔内敛,一个是将力量无限释放,而另一个是将力量无限内蕴。 李安故事的内核似乎有一个统一的命题。源于生命深处的原动力对于现有社会秩序的反叛,不同的人如何应对,当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在叛乱的时候,人应该怎么办,娜拉出走后应该怎么办,如何寻找自我,最终归宿是什么?这个点无疑契中了他的要害。李安的文化背景是驳杂而不兼容的,从他幼年求学开始,这种文化张力就不断的来回冲撞他的内心,当他适应了美式开放自由的教育环境后,却被投放到了严苛挑剔的中式教育环境中,就像老天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他的人生都被打上了这个痛苦的烙印,成为他一生灵感的源泉。他的直觉,对于人物的把握可能都源于这种早年痛苦经历的恩赐。 李安的人物矛盾,我真的特别喜欢玉娇龙和李慕白这对人物。我觉得这对人物的矛盾是永恒而又经典的。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是关于曾国藩和李秀成的,李秀成战败被抓后,曾国藩也曾为之惋惜,虽然他认为其是打仗的英才,却误入歧途、堕落不知。李慕白是否也这样看待玉娇龙?而李秀成和玉娇龙又如何看待上位者的呐?是虚伪,假惺惺,死气沉沉,毫无活力,毫无生命力的,还是正义的大侠?到底是谁应该弃暗投明,谁是明谁是暗呐?我想这对哲学矛盾让李安也沉迷了呐。 中国文化的内核是苦的,没有光的。内核苦的人是可怜的,不幸的。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谈到作者母亲心心念念想要一间自己家的房,她省吃俭用,克扣家人的口粮,把节约下来的钱,买砖盖楼。家里人的身体健康和成长都被其忽略,作者歌颂这样的母亲。我读完故事满腹牢骚,只能叹一句何不肉食靡,为什么要这样呐?这样的文化内核永远在鼓励牺牲,在鼓励奉献,却永远不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李安成长于这种文化间,背负着父亲的执念,但他却实现了破茧成蝶。因为,李安不是为了拍戏而拍戏,他是为了存在而拍戏,在拍戏里他找到自己,感悟人生,体悟生命的自由。世上有两种书,一种是假的历史,一种是真的故事,前者我只是观者,而后者我无知无觉的变成了历者。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