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哄哄
    推荐

    第108本书,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推荐指数三星★★★ 。 搜索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出于对末代皇帝溥仪的好奇一读他的著作《我的前半生》。相较于看小说事实总是更容易让人动容,40多万的字确实显得冗长,赘述了,曾一度想弃读,但还是出于对那段历史事件的兴趣耐心的看完了,整体来说还是有些收获的。 工具,两个字可以很好的概括溥仪的前半生,作为特殊时期的重要人物溥仪的一生都是在受着别人的摆布、利用、胁迫,慈禧、摄政王、太监和内务府、遗老遗少、军阀、日本人、苏联以及共产党,以至于连他自己都相信了,也许这就是他自己的命。想想我世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都是迫于家庭、婚姻、事业,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真正的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捧杀,这个词在溥仪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想要毁掉一个人最残忍的办法就是满足他的一切需求,让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好像是说百姓们吃不上饭而被饿死,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这是当时的皇帝溥仪说的话,多么大的讽刺呀,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去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会觉着难过。 反思,的重要性也是我通过这本书最好的总结,其实很多时候禁锢我们自己的并不是他人,而正是我们的思维。溥仪从小就被赋予天子,奉天承运以及封建皇家思想已经根值于他的内心深处,加之后来其它各国的先进程度也深深地刺激到了他,有人说此书的精髓都在于溥仪被捕后的反思,我理解为是一种进步,前半生他都是活在人云亦云里,而真正的只有反思才能够让人成长,也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世人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审视过自己的人生呢! 教育,通过这本书我也更深刻的理解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人民日报曾发文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前半生最重要的事业,深以为然,每个孩子的成长只有十几年,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没有机会重来。你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懒,明天将会成为你一生最深的遗憾,甚至会让你加倍偿还。孩子比你想象中成长得更快,有些东西再不管,你就真的管不了了,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不要疏于陪伴,不要给孩子的未来埋下隐忧。坚定的把这条路走下去。 人啊,总是受制于自己的认知和思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吧!

  •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oscure
    推荐

    旧社会如何把人变成鬼,新社会如何把鬼变成人? 带着这样的好奇读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顺便看了Top250、评分9.3的电影《末代皇帝》。如果在读他的自传前看这部电影,我会觉得导演的镜头语言很有自己的想法,既贴近历史又情感浓烈;看完自传再看这部电影,发现这位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不仅误解了中国,更误解了这位“末代皇帝”。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别说放到他拍这部电影的1986年,就是早两年看这本书,我也不相信爱新觉罗·溥仪的话,正如豆瓣书评最靠前的那篇所怀疑的那样“溥仪说真话了吗?”“十年的改造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和想法吗?”我也会以为那些是在思想改造的胁迫下言不由衷的忏悔。 在封建社会,溥仪可谓是天选之子,才会跑的时候就被抱上那个“宝座”,他拥有着任何人难以企及的权利,却又比任何人都受到权利的禁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童年时代,到处都弥漫着标志唯我独尊的黄色,耳边终日是阿谀谄媚的声音。”过早离开父母进入深宫,没有人教导这样一个孩子走向“正途”,导致他性情残暴。因为政位不稳,时时可能从那么高的位置上摔下来,又使他如履薄冰。 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纵然是“九五之尊”,不过是落魄封建王朝中的一个符号而已。对宫中的生活,溥仪写得非常详细,虽然略显啰嗦,这一视角却非常奇特,我们看其他影视剧,都是第三者视角,但想想这些文字,居然真的是出自皇帝之手,写他身边的人和事,让人觉得也只有他能够写,独一份,还是有很高的价值。这也是唯一的皇帝自传,他的老子,皇帝的皇帝,根本不可能自己动笔写这种忏悔录式的自传。 电影《末代皇帝》展现溥仪前半生宫中生活的这条线很贴近历史,甚至已经超越了书中文字所能承载的感觉。清末皇宫,从溥仪登基到慈禧太后去世,宫里那种不人不鬼的阴郁感让人相信那是个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少年皇帝被豢养在皇宫,外面已是袁世凯的天下,他不是天下的皇帝了,然而这一切,年幼的他来不及理解。他无法、也不能踏出城门一步,看似被保护着,依然过着皇帝的日子,宫内的朽烂发出的恶臭早已将人吞噬。光绪皇帝时还想着变法图强,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到了溥仪这里,是连挣扎都无法挣扎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溥仪身上空有皇帝的身子,却没有皇帝的命。他的前半生除了当皇帝什么都不会,小到他说别的孩子已经会放牛、帮妈妈做饭,他还不会把饭盛到碗里,这些事皇帝当然不必亲躬,大到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民”,他唯一的使命就是“皇帝”二字。是“皇帝”这一职位禁锢了他的思想,所以才导致他“认贼作父”,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溥仪这“汉奸”当得很尴尬,他不知道日本人居心叵测么,他知道,不然也不会“咒骂着土肥圆,咒骂着板垣,咒骂着关东军。”所有这一切理所应当地在他身上发生着,因为他相信自己理所应当是皇帝。中国也好,满洲国也好,那是他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唯一懂得的“帝王之术”或许是这么讲过,但他不知道的是,他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是没有国、没有国土,空剩一个皇帝之名。 这才让他为了这个虚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日本投降后,溥仪在苏联被俘虏,1950年作为战犯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学习、改造。电影的倒叙也是从这里开始,这是电影中的另一条主线,也是让我觉得不对劲的一条。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要交代自己的罪行,溥仪一开始确实是害怕,他怕说出自己做过的那些事,等待他的将是死路一条,电影里为了展现这种害怕,让溥仪先一步割腕,差点死在去管理所的路上。到了管理所,也确实给了他一间小屋,安排了一个所长,还有一个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审问人,看起来就像是监狱的样子。 其实书中不是这样描述的,这里关押的战犯并不是普通犯人,他们并不会受到如此恶劣的待遇。连初来乍到的溥仪自己都充满疑惑:“究竟是坐监牢,还是上学?说是上学,这里明明是一座军事监狱;说是监狱,我自然想起我听过的前清的、民国的、伪满的监狱,以及我自己设的监狱,可是这里一无脚镣手铐和刑具,二无竖眉瞪眼的狱卒。和所长谈话后不久,报纸和书籍都送来了,每天还有游戏,晚上还有纸牌、棋等文娱活动。” 导演把管理所拍成了一座监狱,可这里不一样,这是共产党的监狱,它和前清的、民国的、伪满的监狱都不一样,仅仅对他们进行身体和思想的折磨,是把党的境界想低了,这个管理所要做的是对这些人进行思想改造,改造成能为人类做点益事的人,给他们一次重生、为社会贡献的机会。 溥仪的思想在这十年间慢慢转变,通过劳动和学习。他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直让仆人给自己系鞋带,不改前非、欺压别人。一开始他也什么都不会干,可是能看到他在努力,比如糊纸盒,别人糊了好多个,他一个都糊不好,经过努力终于糊出大概八个够格的那天,他说他的高兴是空前的。开始他连韭菜和草都分不清,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给他带来的喜悦,是真的,这不比当一个“废物”皇帝让人开心? 一方面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在获得特赦的那天,他说“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自由,就是从封建、迷信、愚昧解脱出来后的自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真理和区别美丑善恶真伪的自由。”学习改造的这十年让他思想获得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前他其实是思想贫瘠、一无所有的,在弯路中迂回,脱离现实,在监狱中他学会了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东西,思想方面更是有很大的觉悟。 一方面是感受到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党一步步走过来的路,这些事让溥仪、这位末代皇帝感叹“我的祖国的人民就是那神通广大威力无边的龙,这才是真龙展开了翅膀,开始凌空飞腾。蜷卧了千百年的龙,何以会施展出如此惊人的威力来呢?在参观中,我听到无数的英雄的业绩,也知道了无数的英雄的身世,从那些在旧社会默默无闻的、被轻视的受苦人一下子变成了举国闻名的人物的经历中,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过去的奴隶,变成今天的主人。这就是问题的答案。”写得荡气回肠,看得人心潮澎湃。从前他是“真龙天子”的时候,眼里看不到祖国和希望,现在成了人民,却显现出了国家,他眼里不再是那个空空的躯壳,而是实打实的国土和土地上六亿五千万人民。 以前的溥仪觉得什么都是外国的好,认为中国人最无能、最愚蠢,只有洋人最聪明,通过党的这些事迹,他觉得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他也算是跟着党的历史一路走来的人,不仅看到解放军让人民过上崭新的生活,也看到让手里拿着原子弹、年产钢一亿吨的美国乖乖签了停战协议。“我所亲眼看见过的并且当作是强大的势力——北洋政府、国民党、日本统治者和一切在中国横行过的帝国主义者——最后命运,是早经共产党人算定了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回到开始那个问题:“溥仪说真话了吗?”“十年的改造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和想法吗?”有一句话可以回答,是我在半月谈的文章上看到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通过学习这样生动、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相信溥仪的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相信他所说的话发自真心。 如果没有看《我的前半生》,我会觉得《末代皇帝》的结局很有深意,溥仪买票回到故宫,走进太和殿,也许是感喟往事,也许是帝心不死。但看完《我的前半生》觉得电影这结尾格局小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我们的选民小组长把一张写着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交到我手里,这对我来说,把故宫所有珍宝加起来也没有它珍贵。我把一张选票投进了红色的票箱中,从那一瞬间,我开始觉得我是一个最富有的人。如果可以这样比方的话,可以说我这是第四次当了皇帝——我和我的六亿五千万同胞一起,成了自己祖国的主人。”这样一个溥仪,故宫金銮殿上的宝座还会吸引他么,更让他激动欣喜的难道不是那张选民证吗? 有人说这本书的后三分之一讲述溥仪的改造,由于“过于正面”,历来是国外质疑乃至批评的重点。其实这也是外国导演不能如是拍的原因,电影里的中国社会依然是落后和丑恶的,这条巨龙怎么能够腾飞? 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对我个人来说重要的小问题需要寻找答案,思想改造后的溥仪对祖国的那些描述激动人心,对我来说除了激动,还有不一样的东西,单纯的激动不至于让我哭泣。后来我想,大概是那种对过去的否定感,和对目前状态的自足吧,越是不堪的过往,经过个人努力,所得到的现在越是珍贵。 一点点东西,足以热泪盈眶,愿人生迎来更彻底的觉悟。

  •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刘志敏(律师 调解员)
    推荐

    从溥仪开始反思自己,是这本书最精彩的开始。 一些反思的点,值得我们思考。比如,我活在世上的意义是啥?思考多了,自杀率或许会降低一下。

  •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心如止水
    推荐

    作为清朝最后一代皇帝的溥仪,描写他的历史作品很多,这本他的自传体式书籍,读者从其自身的角度,也许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做。

  •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
    无限海带
    推荐

    二十多年前读过这本书,那时候可真年轻,还有好奇心信奉开卷有益。印象最深的就是,溥仪说他看玉特别厉害,哪怕是被各种作假的,一堆玉里面,他能很快找到最好的玉。因为打小就见到的都是最好东西。后来在学校里学财会,主课老师都说,我们数的纸钞,都是真正的钱的纸张,摸得多了,假币到手上就会觉得不对劲。果然是术业有专攻。从那以后,我看书都挑最好的名家看,过了几年,一本书可不可看,读几页马上就体会到了。从此,我明白了,不论做什么,去够最好最优质的东西,哪怕不成功,你也见识到了经历体验过了。看到一句谚语:如果你的目标是月亮上,你落下来也会在树梢上。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