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资产

私域资产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私域资产
    商山早行人
    推荐

    这本书写作严谨,旁征博引,没有废话,是一本向曾国藩致敬之作。 读过好几本曾国藩传,张宏杰这一本是最好的,篇幅不是很长,但内容可以说非常客观全面了。 初回湖南,打击犯罪,社会治安明显改善,但措施上,可以说是专权跋扈、滥用私刑,他有自己的道理,乱世用重典也是古之传统,但也有争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也很难说。 安庆屠城、天京屠城,在军饷匮乏、流民四起的年代,众多俘虏确实很难妥善安置,但屠城还是残忍、不人道,可以算是唯一的瑕疵。 曾国藩政治眼光极为长远,他后半生的谋划,已经不仅仅是对大清王朝的效忠,而是在为整个国家和民族未雨绸缪。 在外交上,能够以平等、诚信的态度对待外国人,既不将洋人视为犬夷,也不对洋人卑躬屈膝,既不对传统妄自菲薄,也不对列强崇洋媚外,而是能够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去学习。 天津教案一事,虽然被万人唾骂,但几乎已是最好的处理。 书中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曾国藩外交理念的发展转变,以及曾国藩在培养人才上的突出贡献。分析了曾国藩建军创业的初心,对曾国藩谋反的传言,进行了驳斥。 曾国藩虽是传统儒家代表,但是非常接地气,是谈笑风生之人,李鸿章日记里说曾国藩对幕僚们,经常讲笑话,把人笑的肚子疼,他自己却不笑,让人不敢笑,却又哈哈大笑。 让我想起了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经常用很平和的口吻,平实的语言,让全班同学捧腹大笑,自己却没有一点夸张的语言和表情。 据学者研究,曾国藩幕僚前后总共有四百九十余人,几乎囊括了当时各界精英,不亚于当今国家智库。 曾国藩一直在岗位上忙碌到生命最后一天,却留下了上百万字的日记、书信,可以说日理万机之余,不是在给父母、兄弟、子女写信,就是在给朋友、幕僚写信。 曾国藩是一位清代的终身学习者,他做了一辈子官,学习有些知识是出于处理政务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态度和习惯。 如果说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曾国藩就是推动国家层面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他主持设立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中国第一个翻译中心,为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五个月后,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在上海登船,向美国起航,这是他生命最后一年,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梁启超说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说的是李鸿章,但曾国藩也是个典型,一生不仅门生故吏满天下,也敌人对手满天下,誉之者满天下、毁之者满天下。 人无完人,虽然有人称曾国藩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客观一点说,他犯过一些错,不算得完美,大概这个世上,也没有完人,但观其一生,令人高山仰止,却半点不虚。 曾公一生,对国家、民族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态度和精神,值得一生学习。

  • 私域资产
    渣渣小葱
    推荐

    读完这本,刚好阅读时长超过4000。 真是感谢微读,让我连听带看的与各种作家沟通了这么久,长路漫漫,我要继续努力呀[可爱]

  • 私域资产
    tony
    推荐

    无论后人怎样评论曾国藩的功与过,从他的日记与奏折中不难看出他起码是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

  • 私域资产
    婷婷
    推荐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是中午大家午休的时候,是我27岁中的某一天,这一天,我突然觉得自己又长大一点点。站在窗前的我,俯视着楼下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觉得人突然就那么渺小。内心深深感谢读书这一件幸事,感谢这本书让我仿佛站在了一个高度俯瞰了曾国藩的一生,大概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类似吧。 先简单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无论如何以自己的资历不敢去妄加评论这个伟人,只是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一些人生智慧分享给大家。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遭受了七次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无数的嘲笑讥讽。他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生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不仅智商平庸,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见的缺点和毛病。之所以能抵达很高的高度,关键在于他不懈的努力。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 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颗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底长得万丈高。”曾国藩的修身过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一生中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他在写给几位弟弟的信中说: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要做到有恒,当然很不容易。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曾国藩也经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情况。在这个时候,他只有一个方法:以强悍的蛮近打通此关。他以练书法为喻,说明人在困难、倦怠、麻木面前应该如何做:(写字写到)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值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是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要持之以恒。很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中的,要想彻底改掉它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慢慢磨砺,慢慢化解,这是一个终生的事业。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有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每天都在读书更新自己的知识,读书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其大眼光大见识。 自我管理的十二军规 曾国藩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丰二年(1852)离开北京。在这十多年里,曾国藩“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翰林院检讨的七品,升迁到礼部侍郎的正二品。这个升官速度,创造了道光朝的纪录。也就是说,曾国藩用十年的时间,就做到了“省部级”。 曾国藩出生普通,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为人笨拙,不善机变,土里土气,那么他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此春风得意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日记当中,他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翻译成现代汉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绝不赖床。 二、静坐。每天静坐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 三、读书不二。每天读十页经书、十页史书,不论遇到任何问题,绝不改变。而且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 四、谨言。就是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 五、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节欲,就是要节制欲望。节饮食,吃饭也要有节制。这是养生的办法。 六、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找一个笔记本,起个名,叫茶余偶谈,专门记朋友们聊天时谈到的各种有启发的事情。 七、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有固定任务。 八、练字。每天早饭之后,要写半个小时的字。 九、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出门找朋友瞎聊天。 富兰克林对自己也曾经定下了十三条要求,伟大的人都是相似的,平庸的人各有各的不同,思考一下,你我能做到几条,共勉之。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曾国藩在江西数年之间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树敌无数。在极端痛苦中,他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反思到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特立独行,做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他意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边土地上生存的必要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曾国藩“大悔大悟”以后,思维方式、为人处世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咸丰八年(1858)四月,他写下了这样的自箴: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他开始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更成更敬。 曾国藩所教会我的远远不只这些,我更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可以亲自去读读这本书,我相信你将一定不后悔你所做的这个决定。

  • 私域资产
    西小北
    推荐

    年少不读曾国藩,读懂已是不惑年。 曾国藩,出身平凡,资质平庸。却能屹立官场数十载,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有人这样概括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蕃用传奇的一生诠释了奋斗者之道,而其精髓在于——“以勤治事”。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不仅是为官之道,亦是为人处世之道。 身勤,即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传不如身教,身勤方能心安。自古勤政者,大都以勤苦自励,而念念于民事。君主的身勤为百姓作了表率,上下同心,终能达到物阜民丰。 眼勤,即识人精微,观文细致。看一个人,不要急着下结论,而要仔细详尽地观察;读一篇文章,不要着急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反复阅读,细细琢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我们成熟的关键就是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手勤,即整理物品,记录备忘。容易丢弃的东西,要用心去收拾好;容易忘掉的事情,要用笔记下来,养成一个随时整理的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事日毕,日思日记。 口勤,即苦口婆心,多方沟通。所谓两虎相斗,胜者也哀。口勤不是逞口舌之勇,而是穿针引线,达成共赢。 心勤,即意志坚定,精思熟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功到自然成。事前费力谋划,多方筹备,下足功夫;事中极力应对,水来土掩,火起灭火;事后尽力总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曾国藩在晚年总结自己的过往时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世上没有白费的努力,更没有碰巧的成功。勇敢面对困难,镇定面对危险,微笑面对人生。不忮不求,不怨不尤,不疾不徐,行稳致远。这个世界定然不会亏待于你。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