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Iceberg
    推荐

    “事件是一种事实,经验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其他东西。是经验,而非事件,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素材。” 在结尾处的诺贝尔典礼讲话中,作者提到了当今的读者越来越不喜欢看虚构小说,而是更偏好非虚构文学。这可能跟人们深陷虚拟互联网有关,总想抓住一些真实的东西,非虚构文学以标榜“我来告诉你真相是什么”来吸引读者。我却认为虚构文学自有其魅力之处,作者用虚构的故事传达一种被解读过的经验,我们读者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有意义的深层结构。古往今来,神话和寓言不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吗? 《绿孩子》传达出了反战思想;《罐头》是一个惊悚又有些重口的故事,母爱之茧害人又害己;《心脏》则糅合了东方神秘主义,遥远的中国古寺+神秘高僧,表现出的还是外国作家对亚洲的刻板想象。 获得诺奖的作家自然是不错的,只是作品中频频被提及的亚洲让作品有了“国际主义”色彩之嫌。 怎么说呢,看整本书就像是在天寒地冻的中欧大陆上行走,然后突然从包里掏出一包恰恰瓜子吃的感觉。 (本书评与豆瓣同步)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小海阔
    推荐

    2021已读105 这是作者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作品。这本书是从波兰语直接翻译成中文的,而不是像往常“波兰语-英文-中文”这样的翻译逻辑,所以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会更贴近作者的创作脉搏。作者是比较擅长“以小见大”的操作,就是通过一些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觉受,进而反应整个世界和时代的变化。读者就可以借助作者创造的这些微小碎片来感受更宏大的东西。《旅客》里面的互换视角印象很深刻,我们总是习惯于看向外界,但是对逆向看向我们的“外界”却一无所知。这个事儿想想其实也挺可怕的。我们做的坏事,都会被未知的事务检测到。《拜访》中对于有序性和无序性的解构,可以联想到中国道教的“太极生两仪”的智慧。这书整体感觉还不错。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Crush
    推荐

    总觉得国外的著作很难读,不仅是读懂,只是读下去就很困难,首先是翻译的问题,再者是我们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的不同。这本书更是困难,因为本身就是在讲一些奇怪的故事,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听一个精神病讲故事,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给你发问的机会,也不和你对话,你能做的只是听他讲,从他那些难以理解的言语中努力拼凑出一个新的世界观。但当你好不容易看清楚一点他所描述的世界时,故事却结束了,戛然而止。虽然能感觉到这个结局是有多匪夷所思,多意想不到,但前面的又好像并没怎么明白是怎么回事。应该会看第二遍,但不是今年。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洛阳十月
    推荐

    每个故事都挺离奇的,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但是对故事也有些不太明白,最后作者的演讲说的真的非常不错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
    推荐

    作为一个文学造诣不怎么样的文科生,读这本书的时候是第一次听到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这个波兰名字,也是第一次知道她是2019年的诺奖得主。 怀着羞愧的心情迅速翻开了这本书,在接下来的四天里断断续续得阅读,最后又在迷茫中读完了整本故事集。于我来说,托卡尔丘克的故事与其说是不真实的怪诞、不如说是人类对高维宇宙的一次探索。而正因为自己有着被限制在三维时空的愚钝,我很难读懂并解释出每个故事背后的深意。 很多评论都在批判译者的语言太过生硬、不够生动,但因为在大学时曾短暂地修过一两节翻译必修课,我深知把外语翻译成中文的难度。更何况托卡尔丘克的文学风格是如此的不俗:魔幻而神秘的故事元素,碎片且复杂化的叙事方式,在抽象中描摹细节的文字,以及过去与现实交叠、真实与想象交融的空间。作为对原作品二次加工的译者,实在很难兼顾多面。 至少,以我这个低维生命体的浅薄思想与简陋文笔,实在很难对托卡尔丘克的作品进行任何形式的品评。 也许,只有真正接近高维的生命体才能真正读懂她的作品吧。 📖摘抄✍️ 🌟托卡尔丘克的受奖演讲 “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会想念你失去的人,也就是说,思念是由于失去。”“但这也可能反过来。”妈妈说,“如果你想念某人,说明他已经来了。” (与我妈妈的对话)使我的存在超越了凡俗的物质世界,超越了偶然,超越了因果联系,超越了概率定律。它让我的存在超越时间的限制,流连于甜蜜的永恒之中。通过孩童的感官我明白,这世上存在着比我想象的更多的“我”。甚至于,如果我说“我不存在”,这句话里的第一个词也是“我在”——这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奇怪的词语。 我们缺少的似乎是故事的隐喻维度。隐喻小说的主人公是他自己,一个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或地理条件下的人,同时又远远超出了这个特定的范围,变成了无处不在的人。当读者阅读小说中描写的某个人的故事时,他可以认同这个人的命运,并将他的处境视为自己的处境。在隐喻小说中,读者必须完全放弃自己的个性,并成为这个人。这是一个对人的心理要求很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隐喻小说找到了各种命运的共同点,使我们的体验普遍化。遗憾的是,当今的文学缺乏这种隐喻性,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无能为力。 文学市场的商业化把文学分成了不同的门类,培育出了热爱侦探故事、奇幻文学、科幻小说的读者群体,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内容完全独立的书展、文学节。这种局面原本是为了方便书店店员和图书管理员有条不紊地摆放书架上的大量图书,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现在这却成了一种抽象的分类法。不仅现有的图书被人为地划分,作家也开始按照这种分类法写作。作品的类型化越来越像制作蛋糕的模具,产出的都是类似的产品。它们的可预见性为人称道,即使缺乏新意也被当作成功。读者知道他会读到什么,也的确会读到他想读的东西。我在潜意识里就反对这样的秩序,因为它限制了写作的自由,抑制了实验性的、打破常规的念头,而这些才是创作的本质。这种秩序还将离经叛道赶出了创作过程,但是一旦没有了离经叛道,就没有了艺术。 一本好书,不是必须要与某种体裁相符合。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是文学商业化的后果,是将文学当成品牌、目标等当代资本主义市场化运作产物的结果。 泛滥成灾的暴力、愚蠢、残酷和仇恨被各种“好消息”中和,但它们无法掩盖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这种感觉曾经只属于神经质的诗人,如今却已成为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在我看来,“蝴蝶效应”的发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那个时代,人们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控制力,对世界的掌控力。“蝴蝶效应”并没有消减人类作为建造者、征服者和发明者的力量,却令我们意识到,现实比我们任何时候想象的都要复杂。而人不过是这些过程的一小部分。 我们的心血管系统类似于江河的流域系统,叶片结构类似于人类的通信系统,星系的运动类似于洗脸池中水流动的漩涡,社会的演进类似于细菌菌落的变化。这个系统在微观和宏观尺度上都展示出了无限的相似性。我们的话语、思维和创造力不是抽象的,与世界分离的东西,而是其不断转变过程在另一个层次的延续。 我梦想着有一种语言,能够表达最模糊的直觉。我梦想着有一种隐喻,能够超越文化的差异。我梦想着有一种流派,能够变得宽阔且具有突破性,同时又得到读者的喜爱。我还梦想着一种新型的讲述者——“第四人称讲述者”。他当然不仅是搭建某种新的语法结构,而且是有能力使作品涵盖每个角色的视角,并且超越每个角色的视野,看到更多、看得更广,以至于能够忽略时间的存在。哦,是的,这样的讲述者是可能存在的。 💬译者序: 波兰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耶日·索斯诺夫斯基(JerzySosnowski)评价这部作品称:“托卡尔丘克从真实历史的碎片中构架出了一个神话,那是一段包含着秩序的历史,所有的事件,包括那些悲伤的、邪恶的,都有着自己的理由。作家搭建起了一个类似曼陀罗的空间,一种方中有圆、完美丰腴的几何想象。” 不难看出,托卡尔丘克在小说中构筑的未知世界不受人类理性思维的束缚,体现出作者对神秘且超出人类理智接受范围事物的关注和向往。 作者在试着用这部作品证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现实总是在超越我们的认识能力,无穷的未知让我们孜孜以求,也令我们被惊出一身冷汗。 托卡尔丘克非常准确地捕捉到了当今时代的特征:过往权威势衰,乱象丛生,新现象的数量和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这样一个匆忙的世界之中,个体的寂寞,怪诞又异常真实。 托卡尔丘克在《怪诞故事集》中对构建新词的大胆试验、对宗教精神的深刻隐喻、对未来世界的宏大勾勒和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犀利质疑,以一种难以复制的、充满文学兴味的惊悚幽默片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中,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托氏所创造的那个陌生、新奇而又不可预见的本体怪诞世界。 🍃《绿孩子》: 战争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即使它没发生在人们居住的地区,其力量却仍然到处散播,使得上无片瓦的人们忍饥挨饿、遭受病痛,恐慌四处蔓延。人的心肠变得坚硬、冷漠,思维方式亦随之变化——每个人都只在乎自己,只关心如何独善其身。人们变得冷酷无情,对他人的苦痛毫不在意。 “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树上生活,晚上在树洞里睡觉。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他们会爬到树顶,把裸露的身体晾在月光下,所以他们的皮肤变成了绿色。因为有月光照耀,他们不需要吃太多东西,树林里的浆果、蘑菇和坚果就够了。他们既不种地,也不盖房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享乐。如果他们想要干什么,就聚到一棵树上开会,有了结果后就去执行。如果谁不想干了,大家也由着他去。反正他早晚会回来。如果谁和谁相爱了,就共度一段时光。如果谁不爱了,就离开再去爱别人。这就是他们生育繁衍的方式。孩子出生后,所有人都是他们的父母,所有人都愿意抚养他们。有时候,当他们爬上那棵最高的树,他们能模模糊糊看到我们的世界,看到被烧毁的村庄冒出的烟,闻到尸体焚烧后刺鼻的气味。那时他们就会迅速躲到树叶里,不想让这样的景象污浊了眼睛,也不想让这样的气味污浊了鼻子。我们世界的光怪陆离,让他们嫌弃又恶心。他们觉得这是海市蜃楼,因为鞑靼人和俄国人从未侵犯过他们。在他们看来,我们是不真实的,是噩梦般的存在。” ⛰️《万圣山》: 科学发现在最开始的时候看上去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理性限定了认知的边界。为了超越这个边界,我们经常需要将理性抛在一边,投入未经探索的黑暗深处——这么做正是为了一点一点地让它们变得合理和可以理解。 世界充满了各种符号,彼此相距遥远的事物似乎互相发送着一些奇特的消息和信号,那些意义相互打结,建立联系。一切似乎在心照不宣地相互眨眼。 📅《人类的节日年历》: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普遍认识到,身体保存了对以往事件和经历的记忆,将它们像存档一样保存在里面。 但是女孩必须比男孩得到更高的分数才能升学,分给她们的名额总是不够。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宁吃了吗
    推荐

    最爱《绿孩子》、《真实的故事》和《万圣山》这几篇,惊叹于作者细腻又天马行空的文字描写,看这本书就像打开了怪奇盒子一样充满奇妙。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守T^T望
    推荐

    挺有意思的,比较有深度,但是是有可读性的,没那么晦涩难懂。感兴趣的可以一读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IVY
    推荐

    充满想象力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值得思考的问题:衰老、死亡、不朽、崇拜、自然、物种…… “你所看到的人并不是因为你看到而存在,你看到是因为他在看你”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人类小豆子
    推荐

    后面几个超自然的故事,有点看不明白,但是一直有一种自己很渺小的感觉,在这个宇宙中,我们微乎其微,越来越觉得人定胜天只是童言无忌。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翛★毛豆豆
    推荐

    事件是一种事实,经验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其他东西。是经验,而非事件,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素材。经验是一种被解读并留存在记忆中的事实。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高级男德教师
    推荐

    《绿孩子》是我目前最喜欢的托卡尔丘克作品!甚至超过她的长篇,尤有《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的气息,但更深邃静默,她在我心里就是波兰绿林女巫!用文字施法使人回归自然。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elffy
    推荐

    怪诞故事集其实并不怪诞,因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故事,我们在探寻怪诞故事真相的过程中一步步地了解社会,他人,以及自我,最后故事的真相或许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在故事的镜子中瞥见了现实。 怪诞故事集当然也是怪诞的,因为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怪诞故事集,而最怪诞的是我们竟然在某方面认为它理所当然,不加以琢磨和反思,从而演绎出更多的怪诞故事。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Momks
    推荐

    荒诞诞生 。熟悉的人、事、物对你关闭灵魂,并用深幽冰冷的双眼凝视,你声情并茂手舞足蹈而他一言不发。你于是恐惧并觉得荒谬。荒诞诞生于你永远不能了解的、不能得到的、强大的但看得见的人、 事、物。你极度渴望而他始终带着面具。有一刻他看着你的眼睛有了人类的感情色彩,当你回应时发现那眼睛只不过是洋娃娃上的两颗黑色玻璃球。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Ihre_Viola
    推荐

    作者很巧妙地把文学性、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思考与瑰丽奇妙的想象融合创作了十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不落俗套很有新意,让我眼前一亮,读起来就爱不释手。

  • 大浪淘沙:中共治腐启示录(凤凰周刊文丛)
    曰立
    推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表现出的“尘世感”。托卡尔丘克的书一直给我一种奇幻感,这种感觉是飘渺而轻盈的,但这本书有一种踏实的尘世感,仿佛女巫走出雾气弥漫的森林来观察人间了。 《旅客》《罐头》《接缝》都是很简单的人类故事,不仅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描摹了人类情感:无法排解的孤独、难以抗拒的恐惧、无可救药的信仰危机和必须面对的死亡难题。 时间的折叠让年迈成为一种年少的恐惧,罐头开封后极速变质,失去一个人后整个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这些故事都好柔软却又很残忍。 《变形中心》里姐姐选择退化变成一只狼让我想起《素食者》里英惠想要变成一棵树。 两位女性作家都通过侧面描写叙述了女主角的“变形”过程与结果,托卡尔丘克的《变形中心》里选择了妹妹去变形中心来料理姐姐的“后事”,韩江的《素食者》选择了姐姐去疗养院目睹及照顾想要变成一棵树的妹妹。 活着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世界的诡异、自然的召唤与身体的困境将女性引导着走上变形之路——与世界分离开,脱离世界塑造出的原有自我。 因为没有人管姐姐蕾娜塔,所以妹妹被迫来到变形中心,她怎么样都无法理解姐姐为什么选择变形,她对变形中心的所作所为也满怀怒气。 姐姐认为妹妹英惠有精神疾病所以将她送到了医院,而妹妹想要变成树的想法令所有人觉得她病情加重了。姐姐无法理解妹妹非常规的想法。 女性旁观者,无论是姐姐还是妹妹,都无法理解他们的选择。 或许在每个人的人生里都有哪怕是亲近之人也无法理解的人生困境,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整个世界的压迫和束缚。 女巫的森林或许难以进入,但这本书里的碎片来源于我与她共同存在的这个现实世界。无论是贴近她还是贴近现实都令我既觉得震颤又觉得熨帖。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