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冯林
    推荐

    独处时光是孤独的却又是最美好的。那些花,小动物、海岸,阳光、天气的变化都是最真实的生活。独处也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陆上
    推荐

    一个年近六十的独居的诗人,女作家,平静的描述着阳光,海岸,活生生的小动物,四季的变化,冬天的雪,秋天的丰盛,描述最多的是满满的鲜花,散落的书籍,朋友的相聚。有一段描写对母亲的回忆,是母亲在花园里采花,捧花的画面。充满了温情。独居是一种挑战,需要独自面对新的问题和冲突,尤其是生病的时候,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即便是和家人朋友一起生活,也需要保持足够的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一定要有独处的机会,消化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从而保持一种平衡。无论和家人和朋友相处,不求回报的付出,可能是让自己内心平静的不二法则。20200531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开心罗
    推荐

    “没想到就这样完了”这句话来自《独居日记》里一位老人感知天命时常念叨的话,带着感叹和惋惜。在我看来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对于一天时间、一件事、一段关系、一份执念的被迫或主动完结的感慨。 人类的存在以不同方式去生活,但每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却是大相径庭,于是当有了书籍和电影这类传播性质的东西流动于人群之间,我们便有了可以借鉴、学习、思考的来源,这既是前辈的经验之谈,也是后辈的方向之灯。 梅·萨藤是美国20世纪知名女性作家。在不同体裁的创作中,她认为自己首先是位诗人。而她这一生中创作了二十多本小说、二十五本诗集和日记,除了写诗和小说外,她的日记体文学作品颇为引人瞩目,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还在美国文学史中享有“杰出的日记体作家”的美誉。她创作的日记系列有:《独居日记》《海边小屋》《过去的痛》等等。 《独居日记》这本书是以日记体裁的方式记录了梅·萨藤自己每日琐碎的生活和思考。对于一个即将满六十岁的老人来讲,她不仅还在不停的“自我调节、自我挖掘”中继续这场人生之旅,还同时赤裸而真诚的表述出了自己这个年龄阶段里的思考和疑惑,这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我读后想要通过所获而写下这篇书评的主题:教会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曾说过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当你面对痛苦,你无法解决痛苦,你便成为痛苦。 写《独居日记》这本书之前,梅·萨藤正处于声誉正隆之际,突然选择隐居避世,只因此时的她正与抑郁症相互搏斗,随选择独居自疗。 暂且不说抑郁症的可怕,从《独居日记》里所呈现的文字你便可以看出此时的梅·萨藤完全是以极其诚恳、真实,甚至尖锐的心态去剖析自己和看待外界,她既是在做自我调节、自我挖掘,也是在将内心的痛苦以一种更赤裸的方式——文字记录来展现,而这种方式使读者看见了一个真实脆弱却富有思考力的写作者,或者说是一位灯塔的“守望者”。 下面我会分三个部分:自由的痛苦、表述的痛苦、生活的痛苦来具体讲述。 自由得到限制,才有了想象空间 2015年刮起一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风,对于安守岗位的人来讲这看似是一次投抱自由的机会,凭借着对工作环境的不满意、对困囿于生活的不情愿、一腔冲动之下选择了离开,似乎只要离开就有了新的可能,但现实往往教会我们什么才叫残酷。 对于此刻的梅·萨藤来讲,她声誉正隆,作品备受读者喜爱,原本可以以此作为契机让自己得到更多机会,但她选择隐居,从热闹非凡的人际中脱离,从与对她感兴趣的人们一次又一次会面中逃离。 自由常被人念叨,但是对于真正的自由,我们常常忘记它是在指在限定下所规划出的范围。比如人们辛勤工作,得到报酬可以养活自己,同时工作中的麻烦和人际中的难题成为了衡量自由的一个尺度,不用去经历便是获得自由,但是当失去这个尺度后,你所谓的自由便有了新的界定,一环永远扣着一环。 而对于梅·萨藤来说,她是误入大海的鱼儿,虽然大海广阔无边,可以见识到更多鱼类,但小溪中安静一角才是她真正的归属。所以她选择隐居作为疗愈,不是她任性冲动,而是她做足了对自身的了解和能力的认知。 在《独居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保持生机的唯一方式是强使自己遵循常规”。仔细回想自己日常的生活,你是习惯于别人的安排,还是拥有自己的节奏?这句话延伸而来的是,你所想要的自由只是因为一时对如今的不满,所以企望从此地逃离,还是你已经拥有了本属于你的生活方式(或者是能力),可以随时离开。 在《独居日记》里梅·萨藤讲到她每日侍弄花草、写诗、回信、阅读、思考,有时会见朋友。她可以透过日常生活琐碎去获取他人无法看见的所悟所感,不仅借由它们使自己获救,更甚者愿意将它们写下来。她将工作作为一种休息,将与他人生活与需求作为一种负担。可以看出自由在她眼里是工作、是减少与外界相处,并且因为这份工作可以帮助到人们,她所获得的价值感远高于与人应酬、积攒名誉。 就像梅·萨藤在《独居日记》里写道的,“不管生活中出现什么样可怕的风暴,只要你生活坚实稳固,你就会受益于它而顶住可怕风暴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对于梅·萨藤而言,独处便是她的避风港,写诗和创作其他作品便是解决痛苦的方式。而对我们来讲,自由的痛苦不会因为离开便得到解决,而是需要获得那份使你生活坚实稳固的依靠,不因外在的一切变化瞬间让你崩溃,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家的使命,必须记录真相和赤裸灵魂 在日常中,我们的言行举止并不会引起人特别注意,但作为作家或者明星,所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这既是作为一种被外界的检视,又是一种对自身使命的呈现。 在《独居日记》中梅·萨藤写道,“一个人要相信个人的不幸,深度审视的话,是带有普遍性的,所以如果把它表达出来,它就有了超越个人范围的价值。” 记得看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经典书籍后,我产生了一些疑惑,不明白是我个人的感悟力不够,又或者是我阅读方式有问题,读完后并未有太多感触,后来我找到一位书友询问。 问她,“为什么看完这些书后,我个人感触不大,甚至觉得还没有读完一本现在的小说来得深刻,并且书中这些人性描述和行为并不吃惊,是我自己的问题吗?还是书籍之间的相通性?” 她的回答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算是后面这些书的源头,很多作家写自己看的书,小说的师承都会提到他们,可能你看了其他的更跟得上现代的用词造句方式,再看托尔斯泰就觉得他很传统,或者很多东西并不觉得有什么感受,都是蛮正常的。” 原来书籍与书籍之间也是带着借鉴和超越,并且借由这份常见的人性却常被隐匿的普遍性去表达。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某些非同寻常的素质:谦卑、格外的诚实,以及一种使命感和认同感。 作为一名作家,梅·萨藤认为自己身负重大责任,特别是对当时的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上,她指出这份道德观念仍然是清教徒式的,是建立在一种禁锢、限制、伦理准则的基础上。 在这里就要说一下当时美国的文化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小说更注重寻找个人的存在为当时写作的重要文学题材。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言语使中产阶级有了更多的选择,改善了少数民族的处境,使妇女问题,例如性别歧视,成为美国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的文化与理智环境也在此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资料来源于《当代美国文化》) 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黑色幽默,成为美国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约瑟夫·海勒、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等作家为代表。其中冯内古特以《猫的摇篮》来谴责当时美国通过政治与宗教勾结,利用宗教麻醉人民,讽刺当时整个时代的问题。而海勒的小说《出了毛病》更是十分真实的描述了美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反映了60年代弥漫于美国社会的精神崩溃和信仰危机。 作为处在这样社会背景下的梅·萨藤,她所担负的重大责任便不仅是完成作家的本职工作,更重要的是她想借由文字去使得她的读者意识到:“没有多少人可以称之为是幸福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关系是多么复杂苛刻,又有多少痛苦、愤怒、绝望被大多数人掩藏着。而这是因为许多人认为他们自己的痛苦是特别的。要知道我们大家同乘此船,命运是一样的。知道了这一点是一种宽慰。” 这其中包含的命运不仅是指社会问题,种族关系,还囊括了个人生存中对性别、家庭、孤独、创作、爱等等与之生命有关的必需品,它们看似代表着私人化的不安,却是一道不折不扣的社会难题。 在读《独居日记》时我看到了梅·萨藤对这些方面都有所讲述,她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就如同是在塑造灵魂,并且直言只有从自己的生活中造出神奇,我们才能懂得活着的意义。这既是她个人正在经历的困惑,也是整个人类的状况。 可以用“我本身在经历着他人,他人也在经历着我”这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ps:因字数过多,无法发表,剩余内容请在留言里看。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疯华绝代的四喜,写作者,阅书写感悟,希望所写内容帮助人成长,给人力量。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Amy.a
    推荐

    尚处在成年早期(20-40岁)的我,面临最大的人生冲突莫过于建立亲密关系还是选择孤独。不得不说,二者我缺一不可。感谢梅·萨藤和这本日记,让在孤独面前仅是畏惧羞怯的紧张逐渐从容向往起来。 生活,生活…我们好好的过。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紫陌不语
    推荐

    居家第四周,遇见这纠结又通透的文字,走不出的自己,却又回到自我的深处,这个自我由于一直处于过于沉浸和过于挣扎的状态。心境相同,有缘读到如此契合的书,难得。 一个人,安静的时候,不断的自问,爱人与爱己,从未给过足够的距离及适宜的谦卑。还是那个我,一如既往的清冷和疏离。 一夜夜,来自心灵的叩问,要经历多少次和现实棱角的碰撞之后带着痛感的治疗,而后痊愈。 春天开始,春天结束。 一个人,和这房子,独身自处。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段华洽
    推荐

    五十年前的一本日记,记载了一位五十九岁的单身女性的独居生活。其实,她只是住在乡间,还不是到城里和人们聚会。即使在独居的时候,她也不乏来人留宿,况且还有X与她同居,带有性爱的内容。不过,对天气变化、自然物候以及动物植被的描述,充满了感情色彩。间或的一些文摘、评论和感慨,说明她的独居并非置身世外。其实,我们大可不必选择在哪里独居,只要善于在独处和交往之间建立一个平衡的杠杆即可。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Vera Lebleu
    推荐

    和年龄无关,也无关乎职业。人有很多绚烂的明媚的时刻,但总归人就是孤独的。有爱人很好,更重要的是有爱着的人和物。哪怕是像作者这么功成名就的人也会被生活的琐碎消耗,瞬间原谅了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偶尔的疲惫和失望。这一生要撑下去,要珍惜被爱,也要学会爱人,更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出创造力。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加油加油再加油
    推荐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真的很孤独,可能也正是因为长期的孤独,才会创造出有价值的思想吧。目前我的境界还没有达到享受孤独,宁愿孤独这一层,也一样日后的日子里少一些孤独,多多珍惜我的朋友们💕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Y
    推荐

    一打开,就被相似的感觉深深吸引… 我想知道这样敏感、善良的女性 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独处, 一个人生活地有品质是否有可能?…🌿🌷……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唐福韬
    推荐

    还是挺不错的,一开始我没什么耐心看,偶尔断断续续的读一天到二天的内容,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一直读完它。 这是作者的独居日记,写了作者内心的声音,因此书的内容很芜杂,书里探讨的一些问题确实我们现在也面临着。 总的来说,作为一本闲书来看的话,这本书是完全够的。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水寿
    推荐

    寂寞是创作者的宿命,自甘寂寞自然成为创作者必备的素质。独居并非孤独的代名词。独处是人与灵魂相对的时候。有了独处的空间,精神才能得到伸展,精神才具有宽度和深度。 美国日记体作家梅·萨滕,是一个终身独居的享有者,她不是你想象的总是哀怨缠绕,总充满过份沉溺和偏执的性情,其实她生活丰富多彩,通过自己的日记,她写下了心情、友谊、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看似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其内心充满的无限的爱。 历史上文人骚客都有共同的方式:离开市井,再观人生。这是智慧的,也是生活能力的印证。《独居日记》中曾经煎熬挣扎的内心终归平静,人生的美好时光,梅·萨藤在宁静的海边居所,开始理想中的独居生活。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JooYooooo
    推荐

    读了三分之一,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 可能作者表达的那种状态和我想要的不太统一,主观感受这种东西,只能因人而异去看。 文笔很细腻,情绪很琐碎,表达的情感很朴实,流动的氛围很安静。但是慢慢读下来都是一样的感觉,读多了就觉得有些过犹不及。 曾经我也觉得独居是一种让心灵平静下来的最佳方式,远离人群某种意义上也是远离世俗和平庸。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真的足够喜欢并且享受独居的生活,并且有足够多的东西向内探寻,而不是空洞乏味的重复。 但是目之所及的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因为逃避,所以才去刻意的美化这种离群索居。内心明明有强烈的,人类最本能的,被认同的心理需求和被需要的社交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害怕麻烦或者怯懦受伤,而不断自我催眠。 “独居才能探寻内心,远离人群才能出尘独立” 这才是有些人选择离群索居封闭自我的真实原因。 可是,慢慢的我觉得,真正的内心平静和睿智内涵,应该是“大隐隐于市”的气度。即使在喧闹中也能维持平和。可以在世俗和人群中游刃有余,但是内心始终不动摇。既能挖掘自我的情感,也能胸怀世界接受他人。 所以在这方面,我一直很崇拜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深刻且炽热的感受过爱情,在文学,音乐,戏剧,语言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我觉得他是为佛而生的人。那句“一朝马死黄金散”,让他早早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他很小的时候就心知肚明自己最终的去向,但是他仍然去热烈的感受其中的过程,而不是省略掉这些世俗直接奔向结果。母亲走的时候,他一滴眼泪没掉,一边弹琴一遍唱歌。爱人追随他来中国,他仍然决定出家忘却红尘。最后死前留下“悲欣交集”四个字,平静的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弘一一生足够精彩,但内心的方向始终没有动摇。 我觉得这才是我更追寻的理念。也是我穷尽一生想要修炼的态度。 不过每个人眼里的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也许这本在我眼里有些矫情和狭隘的书,在别人读来是阳光积极且平和温润的也未可知。 所以以上观点,仅仅是主观感受。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阿星
    推荐

    看到显示全书完心揪了一下……希望她能再写一些,谈谈同自己相处时那些不可思议的细节,即使她已经说的极其细腻,一天一周一个季节一年都已经描述完毕,那些独居时偷食的浣熊,生崽的野猫,死去的鹦鹉,离开的热恋之人,在抑郁和自省之中横跳的情绪,对于年龄所带来的威胁的反思,与朋友之间的交谈……每当出现一个日期,意味着那天汹涌的一切已经离去,再睁眼,若对着镜子审视自己,应该会感受到身上所出现的陌生之气,是自然生长出来的,逐渐接近本真的自己。 碰巧有过大半年的独居生活,在33楼的顶层一个人复习准备,走十个台阶就到了广阔的天台,离云层很近,偶尔也会看到浑圆的太阳气势汹汹的落下,另一边白色的月亮挂起,天色暗下来的时候栋栋高楼灯火亮起,一个光亮代表了一个家庭。然后回到房间,和自己周旋,深刻的感受到房间里的大象所带来的逼仄感。有时候十天半个月只和家人简单的通话,放下手机能听到寂静所发出的巨大轰鸣声。朋友来找我会兴奋大半天,在离开后又变的很阴郁。我以前总觉得要避免说自己孤独,仿佛它是盯上腐肉的蚊虫,但说真的,孤独到底意味着什么状态呢? “我开始认识到孤独不好也不坏,孤独不过是一种集中和无限的自我意识,一种诱发全新的感觉和意识的起点,这起点会导致一个人从根本意义上深刻地感触他自己的存在和别人的存在。” 人还是会很长时间和自己待在一起,如果感受到有那么一段时光,那就看看这本独居日记吧。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局外人
    推荐

    一个人,怕孤单又怕被打扰,有的东西没有答案,需要独自慢慢化解。

  • 人间烟火: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赵冬梅作品)
    梁雅娴🐰
    推荐

    从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到《独居日记》,自从四月搬进自己买的小房子里,快八个月了,我在这个房子里勉强做过几顿饭,健身了若干次,整整六个月都在复习法考,现在考试结束了,我终于有点可以放空的时间同这没有存放太多家具的水泥壳子好好过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