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

后知后觉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后知后觉
    Christopher Cheung
    推荐

    阿城小说的文字平淡隽永,即使偶见机锋,也是点到为止,决不强作解人。“三王”小说中最动人的片段往往在于描写最委琐的生命时刻。像《棋王》中写王一生的吃相,早为读者津津乐道;《孩子王》中的教学场景,娓娓述来,自是活生生的启蒙新解。同样的乱世浮生,阿城与多数作家不同,总能别有所见,这些现象或是灵光乍现,或是荒谬突兀、或仅仅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即景。

  • 后知后觉
    橄榄
    推荐

    果然好,文字节好,故事讲的好。棋王痴,树王倔,孩子王真,深受时代的压抑束缚,却独一份坚持。纵然格格不入,即使招致祸灾,却得内心宁静自在。

  • 后知后觉
    E
    推荐

    我叫钟阿城,出书叫阿城,是一种负责。 棋王在我眼里是一种少年侠骨柔肠,尤其最后一对九的棋局比赛,就像金庸武侠的酣畅淋漓,但有分寸。 树王是一种自然的守护,学生砍掉树王,守护者亦死,棺材在原地燃烧,火光冲天,然后开出白花,好似累累白骨。 孩子王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诚意,原来早已看过同名的电影,陈凯歌导演的,文章不要抄,字典可以抄,懂的人不多。

  • 后知后觉
    杳远-
    推荐

    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将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看完。 意犹未尽,觉得不够,但又刚刚好。 放下书后,心中有一股无言的感动流过,这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缺少的,一种执着。 当时初看这本小说集的时候,我曾坦言自己是被一句推荐语吸引到的:“人,是最重要的。” 而整本书读下来,胸口闷闷,故事没什什么太大的起伏,但读者很轻易的就被感染了。阿城甚至不会去用华丽的词藻渲染情绪,但仍让人热泪盈眶。 阿城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敏感的时代,没有刻意去渲染,但却通过人物的言行将那种压力放到最大,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那种无力感。 棋王,王一生。 他的棋是同天下人所学,所以天下是他的。 阿城的笔法简洁有力,让我有一种看海明威的感觉,惜字如金,却字字戳心。 《棋王》中描写王一生最后下棋喝水的那个场景,两次端碗的样子,竟能让人跟着他在棋局里走一遭。 王一生在慌乱的时代下,仍然专心做他的棋呆子,无论是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是物质稍好的时候。 他是不幸的,在大背景对精神强烈的打压下,王一生颠沛流离,唯有一棋。 他是幸运的,母亲临终送棋,终究是不忍看他放弃所爱。 可也终究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棋王。 “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 树王,肖疙瘩。 这个故事除了讲人,还讲了树,讲了自然。 森林里树王倒下,人间中树王的薨逝。 简短的段落里几次对大自然的描述,无一不再暗示人类的渺小。 全文都围绕着砍掉“无用的树”,种下“有用的树”展开。 这明明是在说树,却让人感觉这是在说这个时代,说那些人。 肖疙瘩最后的舍命护树和弃树丢命,都将意象和意图用到了最好。 “那火的顶端,舔着通红的天底。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孩子王,老杆儿。 这个故事在情感上是叙述最好的。 老杆儿从一开始按照统一的课本教书到后来的让孩子们抛弃“红色思想”,去写自己的思想时,他的结局就注定了。 虽然《孩子王》让人心疼,但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人,果然是这三个故事里最重要的。 但他的人不是指仅有肉体的人,还有一种精神,一种在重压之下寻找出口的精神。 “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啦。我想,父亲就有了力气。” 这三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从人到王。 精神的力量和支撑,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显的尤为重要。 任何人都会向这个世界妥协,但不是任何人都会认输。

  • 后知后觉
    Karen Liang
    推荐

    发现阿城,实属机缘巧合:朋友圈一个爱读书的妹子,在我的读书分享下留言推荐了《棋王树王孩子王》。习惯使然,豆瓣上一查,吃了一惊,共有8个出版社版本,本本评分都不低于9.0! 终于等来纸质书,第一篇就把我看得久久不能平静。迫不及待地看完第一遍,如获至宝、相见恨晚。 同是写“文革”和“上山下乡”的作家,王小波是似虚似实、不羁戏谑的黑色幽默。而阿城的文字,则充满烟火气,能把吃喝拉撒的俗事,写得出神入化,叫你走近了、放大了看。 棋王——无冕之王 对于《棋王》,故事倒在其次,首先惊艳到我的是阿城的描写功力。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 这是写的棋王王一生吃饭的场景,根本看不到华丽的辞藻,也全然没有遣词造句的刻意。仅用最简单的言语,将棋呆子朴实执拗的形象刻在了读者的脑子里。 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 仍旧是吃饭的画面, “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这恐怕是每个人都稀松平常的生活小遭遇吧,平常到我们很难刻意想起来,而阿城就这样,于细微处,将带有时代烙印的棋王写活了、写得接地气。 说到故事,三王是阿城的代表作,其中,数《棋王》最有名。不过,通本读来,也是最简单的一篇,并没有什么大波澜,也没有令人揪心的感情纠葛。却独有一种气质——带有江湖侠义传奇的色彩。 不疯魔不成活,武侠中绝世高手大抵如此练成神功。这个叫做王一生的棋呆子,也是这样:从小偶然迷上了象棋,一发不可收拾,逢人便招呼下棋,痴迷到“心里就能下棋”的地步。全书的高潮,王一生一人力敌九位高手,从天明到天黑。旁观者的作者看到这个阵仗“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想到了项羽刘邦,而我则情不自禁脑补了金庸笔下的武林大战。 武有武道,在这个棋呆子心中,也有不可撼动的棋道。王一生的棋道是什么呢?我想了想,棋品上是捡烂纸的老头启发而来的道家阴阳之说,人品上则是受感于母亲谆谆叮嘱的感恩和移情。因此他断然拒绝了脚卵用家传棋换来的名额。 然而,虽然没参得了比赛,却一战成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 树王——无用和有用 阿城在意大利版自序中说到《树王》里潜在的是蒙昧的良知,不是科学的,是原始的,但它面对的不是科学,而是愚蠢,这就使双方都走向失败。愚蠢没有良知,所以良知即使是蒙昧的,对于中国,也是有价值的。 在那个红色爆棚的年代,一些所谓的价值观被吹捧宣扬,凡是打上主流价值观的旗号,那就是合理化合法化。继而受到一帮阿谀奉承的趋利者抑或明哲保身的怯懦者还有不知所以的懵逼大众的推崇,堂而皇之地胡闹。因为“完成垦殖大业”是“改造中国的伟大壮举”,所以要“砍树烧山” “种有用的树”。 “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有用的树!”肖疙瘩问:“这棵树没有用吗?”李立说:“当然没有用。它能干什么呢?烧柴?做桌椅?盖房子?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肖疙瘩仍垂着眼睛:“可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李立问:“证明什么?”肖疙瘩说:“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 树王肖疙瘩和积极青年李立关于大树有用无用的讨论,让我想起《庄子》开篇《逍遥游》中“瓠hù樗chū”的故事: 惠子眼里硕大无比的葫芦也许不能装米舀水,在庄子眼里却可以当做“游泳圈”玩漂流;野猫、黄鼠狼汲汲于追求物之有用,往往掉进陷阱,大樗不是好的木料,但可以种在空旷处供人纳凉。 如果说《棋王》还不太看的出来,那《树王》中带来的哲思让阿城的道家文化神韵袒露无遗。肖疙瘩是个粗人,自然说不出道家的这番道理来,却保有对自然的敬畏和信念,不愿破坏自然之性。 然而毕竟那个时代,最终大树还是倒下,树王也倒下了。虽然作者无力逆转情节,但是最后他附上了一个魔幻的令人有些毛骨悚然的结尾,证明了人与自然争斗的因果报应。 孩子王——红色时代的白太阳 若说《棋王》文字惊人,《树王》哲思敏人,那《孩子王》便是情感动人。 与前两篇不同,这次主角孩子王是“我”自己:生产队唯一一个上过高一的知青,因为场里缺老师,于是赶鸭子上架教初三学生语文。 阿城的笔触是细腻的,有种不露痕迹的热忱。虽然是写师生,却一反常态,丝毫不去渲染师生情。而是一方面,通过交代教师宿舍的简陋、教室的破旧、课本的稀缺等等,不动声色地还原教学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我”由于“和学生打赌”“不按教程上课”被罢职的结果,讽刺了当时国家教化的专制。 “班上的学生,写作文,社论上的话来得个熟,不用教。读了八年的书,很多字不识得,写的字狗爬一样,认都认不清”,可爱的少年们,本该接受良好教育、有着天马行空独立思想的年纪,却被沉闷的红太阳填塞了整个青春。 当“我”意识到教学的学以致用后,抛弃教材的那套教法,慢慢地孩子们的世界多了色彩。 比如,王福就写出了这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可当时的社会容不下不一样的色彩。总场教育吴干事一句话就将“我”遣返生产队了。 太阳依旧是白白的一圈。走着走着,我忽然停下,从包里取出那本字典,翻开,一笔一笔地写上“送给王福 来娣”,看一看,又并排写上我的名字,再慢慢地走,不觉轻松起来。 文章的最后,我想,对于用心教过的那帮学生,阿城应该也是抱有希望的吧。 写在最后 最后,都知道书里写的都是文革时期知青的故事,这样看来,阿城好像有点投机取巧了,看似躲了这个话题去了。事实上仔细读下来不难发现,文字中处处开了口子让我们去知晓:《棋王》里为什么每个人都很饿?《树王》里为什么无论知青还是小孩都馋着糖?《孩子王》里为什么学生没有课本?为什么买到一本新华字典却成了奢侈…… 时代的隔阂总是难以跨越,又有些历史被缄默不语,未曾真正体验过那种困苦无望的我们终究也难以了解,我们恐怕怎样都只能管中窥豹略知一二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