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小小咩
    推荐

    至此,汪曾祺的书都看完了。被美食吸引,被满满的生活气息打动,被其中透露出来的精神感动,仍然意犹未尽。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在他的作品里这种感情藏也藏不住。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
    推荐

    听闻今日是汪老先生百年诞辰,想起来两天前刚翻到的这套书,故评分留念。 汪老先生的书断断续续读了四五年了,《人间草木》和《大淖记事》两本更是喜欢到来回看了数遍。很是欣赏书里带着烟火气,而又带着出世态度的文风,有着人文风骨又不落俗套。很庆幸没有太早、太晚开始读汪老先生的散文,能够处在读得懂深意又尚有回味的阶段实在是阅读的一大乐趣。过去读,现在读,未来也还会读下去,汪老先生的散文大概会一直是我的散文白月光。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翛然尘外
    推荐

    这应该是微信读书能找到的汪老的最全的集子了,甚好!汪老的小说散文在新时期文坛堪称独步,一篇在手怡然忘忧。此集于闭门抗疫中始阅,耗时颇多,但佳文时解枯坐之烦闷与无聊,可记也。编者亦花费了不少精力,但集中一些文章还是不免有重复处,尤以谈饮食者居多。集中所选游记大多平平如流水账,较其忆旧人物评论文章少生气,疑为付文债之急就章,可见文章圣手作文亦须从容。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ship
    推荐

    拿起来就放不下,普普通通的内容读的你兴趣盎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充满了情趣和哲理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PROMETHEUS
    推荐

    《邂逅集》,文化生活出版社,    1949.5 《羊舍的夜晚》,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3.1 《晚饭花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 《晚翠文谈》,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3 《蒲桥集》,作家出版社,1989.3 《旅食集》,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2.4 《汪曾祺小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0 《菰蒲深处》,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6 《草花集》,成都出版社,1993.9 《榆树村杂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9 《塔上随笔》,群众出版社,        1993.11 《老学闲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 《逝水》,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3 《矮纸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3 《独坐小品》,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11 《去年属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8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哈勃望远镜
    推荐

    我是被作者的栀子花这篇文章圈粉的。小时候家里门前屋后都是栀子花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藝彤🦋
    推荐

    读汪曾祺,喧闹的心静下来,生活的滋味透过一字一句溢出来,常常感慨,偶尔口水横流,也会噗嗤一下笑出声来。 读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间值得[玫瑰][玫瑰]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雁声书法教育 营造诗意栖居
    推荐

    读汪曾祺先生作品时,脑中总是萦绕一个问题,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那么多波诡云谲,那么多惊心动魄,在先生笔下永远是云淡风轻,怎么可能呢? 先生写南下的小说也有一篇的,是写迷路,依然没有剧烈的冲突,更遑论刀光剑影,亦或战火纷飞。其实我们都是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还有文革,先生笔下依然有那么多有趣,那么温和。 我曾经特意驱车去过坝上,去过先生笔下的沙岭子农科所所在的坝上。也曾长时间接触过不少的张家口知青,也即汪先生笔下的人物,老实说不像先生笔下的样子。 其实我所疑惑的先生自己给出过答案,他在一篇重回沙岭子的文章中写到:重回沙岭子,我似乎有些感触,又似乎没有。这不是我所记忆、我所怀念的沙岭子,也不是我所希望的沙岭子。然而我所希望的沙岭子又应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也说不出。我只是觉得这一代的人都胡里胡涂地老了。是可悲也。 先生的公子汪朗写过一篇纪念汪先生的文章,题目叫《你们都被老头骗了》,颇值得玩味。 这是读后感的第四篇了,以汪先生《受戒》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梦,当然应该是美的!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远山
    推荐

    读汪老的书是一种生活的慰藉,像靠在林荫下的藤椅上,远处日光倾泻而来,光影斑斓清凉,绿意阳光自然之声悄然涌动。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戴岸
    推荐

    汪曾祺写出来的句子,句句都是“四念处”,如坐禅定。人生实苦,读汪老可得解脱。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典典酱
    推荐

    终于看完了十本汪老的作品集。喜欢他接地气随遇而安的性格,喜欢他自然流畅素雅干净的文笔。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对自然,对风景,对吃食的态度。汪老是热爱生活的作家,他的文字都是写给平民老百姓看的。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妙龄童
    推荐

    看完汪老的作品后,身处浮躁的时代,更加明白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即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读书 。汪老的文字,使人内心多了几分从容,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热爱。既来之,则安之。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bestronan
    推荐

    汪曾祺于1940年代末期表现出京派回忆型小说不绝如缕的传统。1948年出版的《邂逅集》收入他早期的作品。后来以另一类小说为典型。首先是人物形象都具轻利、诚朴、守节的平民风尚。再是对逝去的美的倚重。汪曾祺小说有写“最后一个”的模式,像最后一个掌握孵化绝技的农人,最后一个使用木车床的匠人,还有像《异秉》里写的最后一次檐下设摊的小贩王义成,都能激发起人们一丝永恒的怀旧情绪。由现代社会的缺憾,引出京派作家内心深藏的那块人类童年土地保存的那点古朴人情美、自然美的光影,象征着他们对现代社会人性完美的无限向往。他的小说结构貌似散漫,叙述似乎缺乏高潮,气氛的营造却足够浓厚。这是正宗的文化小说的路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Stacy
    推荐

    非常喜欢汪先生的作品,很朴实,充满生活气息,凝结了他的经历和感悟。与现在很多网络小说有着天壤之别!

  • 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推荐

    线与面      物理学上认为一个点是零维度,因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比如宇宙大爆炸前的奇点。      两个点相连,成了一条线,就变成了一维,点可以在直线上自由移动。无数条线组合在一起,变成了面,成了二维。无数个面组合,就变成了有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的三维空间。      一把面粉,加水调和,摔成面团。或抻拔拉伸,或撕扯切削,或压揉按挤,做成长条形状,下锅煮熟,称之为面条。这不就是从点到线再到面嘛,所以说这吃,才是宇宙的真理。      我喜欢吃面。之前在大连时,曾经连续吃了四个月一家叫兄弟拉面的连锁面馆,竟未觉得腻烦。拉面师傅关东大汉,一膀子力气,把砖头大的面坯摔得山响。扯就三千细丝,甩入滚沸的水锅,搅和至九成熟捞出入碗。浇以大骨熬制的酱汤。雪白的蒸汽在嘈杂的面馆中翻腾,好一处人间烟火。     北京南城小吃不少,好吃的却可遇不可求。刘家窑地铁口有一家陕西面馆非常好吃(不敢说是否地道,因为没去过陕西)。招牌刀削面汤头浓郁,卤肉酱香扑鼻。臊子面中筷子粗细的面条饱满,不规则的酱肉沫映衬其中,橙色的三角形胡萝卜片,黄色方形土豆块,绿色的圆柱形长豇豆,黄白相间的菱形鸡蛋丁点缀左右,浇一勺火红的辣子油,任那油花把碗中秀色渲染。大口吃面,啜一口酸汤,突然就懂了许多年前未曾学会的几何课。 因为味道好,服务周到,这家面馆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常客。 有一位北京大爷,常在傍晚来到面馆,坐在固定位置,点一盘切得薄薄的松花小肚,一碗宽叶刀削,两瓶啤酒,再从怀中掏出一瓶扁二,一人独酌,喝到尽兴处,不时同服务员大妈开几句不荤不素的玩笑,悠得自在。      另一对常客是一对以夫妻相称的大爷大妈,总在周日下午出现。二人点几个小菜,喝酒极多,之后就开启吐槽大会模式。大爷是怼天怼地怼空气,一副愤愤不平。大妈则多是吐槽自己儿子,一把鼻涕一把泪。最后两位痛饮杯中酒,人醉不知归。      从小就对面条情有独钟,多半是受了家里人的影响。 姥爷是山西人,无面不欢。生于山东的姥姥蒸馒头喷香扑鼻,蒸带鱼鲜嫩酥香,可都拦不住姥爷一颗吃面的心,仍要自己下厨做顿面条过瘾。他老人家自己擀的面,极劲道,有咬头,有黄河水和黄土高原的粗犷,霸道,雄浑。     老妈擀的西红柿汤面,老爸做的肉丝炸酱打卤面,都是心头好。记忆中爷爷多年前煮的挂面条,跟周杰伦爷爷泡的茶一样,有家的味道。 作为一个馋人,我爱看描写吃食的文字,看了不少大家手笔。    梁文道的美食文章如同其人,学识渊博,考据讲究,但总觉得学术性太强,不够美味。 作为吃货出名的大才子蔡澜,笔下的世界各种美食历历在目 见识极广,而且段位极高,令人高山仰止,但总觉得太仙儿了,离我太远。 陈晓卿文字泼辣敦实,够解馋够味,画面感特强,就是有点跳戏,看着看着就想到他拍的舌尖上的中国。      当然包括以上几位在内的很多大家,写美食都是水平极高的,但说到真正写出境界的,我觉得还是汪曾祺。     汪老会吃,会做,会写,会生活。笔力已达化境,任你什么吃食,娓娓道来,妙笔生花处,待看客的馋虫即将爬出时,戛然而止,绝不拖沓。让人意犹未尽,念念不忘。     汪老极少用形容词,形容词这东西如同调味品,能迅速给食物增加味道,但是会令人生腻,多了会厌烦。 其实烹调手法高明的话,食物本身的味道才是最美味的。就如汪老的文章,在动词和名词上下很大功夫,而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如诗人一般的炼字,但尽量减少修饰,返璞归真。俄罗斯许多作家也是这样,因为俄语中的词汇本身意义就非常丰富,无需更多的修饰,那样只会腻歪,就像菜里放了过多的味素和鸡精。 学素描的时候,老师讲过,画布上只能有一种元素,那就是直线。一切的圆,弯,角,都必须用直线切割而成,笔触切不可弯折。而一切的明暗对比,也必须用直线画出的调子构成。这样画成的素描作品,干净、清爽、对比强烈,像高像素的相机成像。而功力不够深厚的学生,或是拙劣的画师,常偷奸取巧,用橡皮和手指反复涂抹出阴影,自认为有石膏般的质感,殊不知行家看来,那即是油腻肮脏的代名词,如同隔着窗纱看物,朦胧模糊,不得其法。只需纯粹的线,就能切出无限的面,不必画蛇添足。 人间至味是清欢。美食如此,写文章如此,作画如此,生活也如是。若要好吃,别太油腻,无须过多的花样,让食物本身发出香味,少放点调味品,多用点心。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