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寒星
    推荐

    地中海孕育了希腊文明,而希腊文明早在亚力山大大帝时代就凭借马其顿方阵直达波斯完成了一次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以致罗马征服希腊的同时反成了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君士坦丁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开启政教合一的渊源,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的黑暗里诞生,作为对罗马衰亡的祭奠欧洲迎来始自意大利文艺复兴。罗马的解体,法国大革命的征伐,一战的爆发,随着世事流转,自然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上帝不再是唯一的信仰,始自法兰西的启蒙文学很快经历现实主义时期来到后现代文学的天地,钱这个上帝似乎更万能。

  •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又又马
    推荐

    月初读完的作品,写个简短的追评吧。徐老师讲述了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概况,也向爱好文学的青年人推介了一系列的经典文学书单,对各个文艺思潮的起源和发展一一做了全景式的描绘,读完既弥补了自己在文学史学习上的缺陷,也对文学的发展史有了更为宏观的把握。我总是觉得现在对于我来说,读文学是一种奢侈。但是其实不然,接触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审美,甚至是一种生活。我们需要在单调琐碎的日常里去时不时体验一下他人的悲欢喜乐,也许里面有诗意的美好或是酸涩的苦训。正如徐老师在其《西方文学之旅》中的题记所言:“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西方的一些真诚的心灵探险家们,以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胆略和毅力,在宇宙浩瀚深邃的内心世界里摸索,顽强地向着它的神秘底蕴掘进。他们是情感的受难者,几乎没有一种痛苦与欢欣不被他们品味过、表现过。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和变幻无定的精神生态构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醒来的人们,沿着这条心灵之河走一走吧!你会惊奇地从中发现你自己。”

  •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辰·修
    推荐

    一向对欧美文学不得要领。巨匠众多是一个方面,作品、年代、风格也不大对得上号。这本通识丛书由清华中文系徐葆耕先生的讲义改编而来,非常适合非文学专业的读者阅读。个人感觉像是得到宝了,终于可以把以前的疑惑梳理清楚。不过这里想谈谈文学之外的一些领悟: 1. 犹太民族常常是华人学习的对象,都希望能像他们那样融入西方社会。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误解。中世纪政教合一主宰欧洲一千多年,犹太民族已经是其中一份子。如果不是近代纳粹的排斥,都没有必要建立以色列国。基于地缘政治利益,犹太人、以色列和美国已经紧紧捆绑在一起。当年中国出于善良的本性,确实帮助过他们的祖辈。但是没有必要像媒体上的那样夸大这件事的作用,千万不要指望他们报恩什么的。 2. 对意大利的看法更全面立体。以前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就是男人胡子邋遢,墨索里尼式的不堪一击。现在看来意大利远比这些伟大。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意大利处于教会管辖最薄弱的区域,是资产阶级最先出现的地方。《巨人传》中高康大建的修道院是自由的雏形,后来在法国大革命中明确提出来。文艺复兴三百年是欧洲开始领先世界的重要时期,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贡献应该排在前三。 3. 欧洲的工业革命、美国的高新技术革命和现在中国主要参与的绿色革命是一脉相承的,源头就是古希腊文明。美国是受益者之一,没有任何理由去排斥和打压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科学的土壤,中国的复兴决不是回望汉唐盛世,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国家。所以保持开放、与世界接轨非常有必要。长远来看,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贡献会越来越大于受益。

  •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科比永远的神
    推荐

    陈志毅老师的文章,分享一下,个人很认同他的观点。 一、外国文学影响简述 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文学初期的所有作家几乎都直接、间接受到外来文艺思潮和文艺手法的影响。本文择其要者按四大文学体裁简述如下: (一)小说 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形象,采用象征手法,“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成为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鲁迅在艺术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为我国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此后,许多作家运用这一形式进行创作。1928年1月丁玲发表了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成名作使之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41年茅盾发表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一个失足女特务日记的形式,暴露了国民党大后方酷烈的特务统治。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集中三篇小说均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明显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所写多是作家亲身经历,充满了喜怒哀乐之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其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它的登场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已越过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 (二)诗歌 郭沫若作为具有浓郁浪漫气质的抒情诗人,早期诗作多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影响,风格冲淡雅隽。五四时期他从美国诗人惠特曼那里找到灵感,诗作热烈、狂放、粗犷、雄浑,这便是收集在诗集《女神》中的诸多诗篇,如《凤凰涅磐》、《天狗》等。 1923年冰心的小诗集《繁星》、《春水》出版,风行一时,被李金发曾留学法国学习雕塑,受象征派先驱波特莱尔的影响,并称著名象征派诗人魏尔伦为“荣誉老师”,成为最早专门写作象征派诗而使这一诗派在中国引起广泛注意的人。受到象征派诗歌影响的还有著名诗人艾青、“雨巷诗人”戴望舒等。20世纪40年代以穆旦为首的中国新诗派诗人也在以艾略特、里尔克、奥登为代表的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了与他们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观念与形式。 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田间受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和苏联诗人马雅科夫斯基的影响,认为诗是呐喊,是鼓和号声,写于1937年12月的长诗《给战斗者》是其代表作,也是现代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三)散文 现代散文是在五四时形成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种类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散文,这与输入的西方散文理论、散文文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过其他文体。现代散文中一些重要的种类,如报告文学、散文诗等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瞿秋白任北京《晨报》特派记者赴苏俄考察,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的报道性篇章。“报告文学”这个名词的出现,是在30年代左联成立之后,其兴盛也出于左联的提倡。1930年9月柔石发表《一个伟大的印象》,这是30年代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夏衍完成了《包身工》,成为当时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一部象征主义的艺术精品,是他大胆采撷异域花果,为新文学增添的一朵奇葩。自从有了《野草》,散文诗这一新品种才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奠定了基础。 (四)戏剧 话剧作为一种外来形式,在新文化运动前已传入中国,但创作成就在很长时间里不及散文、诗歌和小说。1919年3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它明显模仿了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玩偶家庭》。尽管如此,该剧仍然是新文学最早产生一定影响的剧本。 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标志是1933年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的问世。该剧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这当然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滋养,但主要因素则是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经过消化、融会,使这一外来的戏剧形式为我所用。《雷雨》明显受到希腊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和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它将这些艺术的优点加以集1945年5月“鲁艺”师生集体创作的大型秧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轰动一时。《白毛女》是民族新歌剧创立过程中的里程碑,它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歌剧以音乐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掺以话剧的对话等,成为40年代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作家是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中国现代文学涌现了众多文学巨匠和名著,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作家大都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学修养,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这是他们接受外来影响的前提。作家们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再借鉴外国文学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学,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鲁迅、郭沫若、闻一多、老舍、巴金、茅盾等人无不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鲁迅早年受过严格的国学教育,在创作白话小说之前,曾写过文言小说;郭沫若不仅是诗人、剧作家,也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老舍不仅熟悉唐宋明清以来的小说和各种形式的市民文学,而且长于写作古文和旧体诗词;闻一多长期教授中国古典文学,通晓上起秦汉下迄明清的古典文学,对陆游、杜甫、李白、李商隐等诗人尤有研究;巴金为准备创作,曾背诵数百篇古代范文。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丰富的外来营养,造就了《阿Q正传》、《女神》、《骆驼祥子》、《死水》、《家》等彪炳史册的巨著。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作家如果只靠从外国文学中学到的一些技巧或本领来写作,或是在作品中搬来一套外国的主题或思想,那是很难成功的。现代文学大师们在借鉴外来文学的同时并没有代替或抹煞自己的创造,努力以民族的语言和形式来反映民族的生活和心理,使现代文学作品不断摆脱外来影响的痕迹,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奇葩。 他们中不少人是在忧国忧民的情怀驱使下走上文坛的,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因而作品思想深邃内容深刻,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民族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如《阿Q正传》提出了国民性问题,《家》揭露了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子夜》再现了民族资本家的历史面貌,《四世同堂》表达了反抗异族侵略的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结语 外来文学思潮和作品能否在中国落地生根、发生影响,作家是关键因素。新文学先驱者力求 做到从时代、社会和新文学发展的需要出发去检验和选择外来的东西,并注入新的因素,努 力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在当时发生重大影响的外来思潮和作品都有一个“中国 化”

  •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Ting.
    推荐

    读到拜伦的时候跑去找来他某一首诗的原稿,想要试着翻译,可不论怎么译,似乎都没办法平衡韵脚、用词、节奏和情感,弄的一塌糊涂。终于写完了最后一句,电脑突然死了机,再打开时一个字也找不到了,像被雪覆没一般。大概有半个月没有写过任何东西,分出了一些时间读书,偶尔记录某种感受,大多是记忆的回溯与联想,或者是自我重复。夜半熄了灯,躺回床上,脑子里反复过白日里读到的文字,一些名字清晰,陪伴我多年,另一些则颠来倒去,总说不清顺序,像成年之后身上突然多出的某颗痣,即将伴随你的余生,你却总摸不清它的位置。 文学史归根结底是一种梳理,不是梳理作品,而是梳理人灵魂的分量。大学时候文学类的书籍在图书馆一楼东侧,前面是现当代文学,往后走依次是日本文学,印度文学,俄国文学和欧美文学,拉丁美洲在最后一排,我曾经为了波拉尼奥和博尔赫斯在那里逗留了许多时辰。那时读过的一些书,如今大多只记得作者与书名,一些零散的细节,简短的语句,更清晰的是一种感受。关于游荡其中期待并确认使命降临的雀跃与哀愁。 再读到这本书时,心情似乎又归复到我幽灵一般游走在图书馆一层的时候,我终于又在他们的只言片语中获得了落泪的资格与勇气,那是我企图爬上这座高墙的初衷。 拜伦的那首诗,我没能找到满意的译本,但它的最后一句有一个很出名的译法,他写给恋人,而我借它致以那所有以生命写作的人们: 他日相逢,我当以何贺你? 以眼泪,以沉默。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