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蕊
    推荐

    #社会# 在开放三胎的情况下,还能在微信读书里看到这本书,可以想象现代社会的自由度,已经开放到何种程度。 很庆幸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虽然每天出门需要戴着口罩,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若无选择,此刻便是最好的选择;若有选择,遵循本心便是最好的选择。 这本书里面有16篇文章,16个关于如何会成为丁克的故事。 看完这些故事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人选择丁克都不是一拍脑袋的事,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人生重大的选择,也是经历了痛苦而反复的漫长过程。 其实通过这书中的故事,你会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最负责的群体。特别是他们意识到自己都无法自救的情况下,又如何能确保能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 他们认为与其冒着风险,利用孩子的出生来治愈自己童年的伤痛,才是最自私的父母。毕竟他们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此生能保证自己过好就已经是最负责的人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这本书会发现原来散落在世界的角落里,零零星星还有这么一些被痛苦折磨着的群体。由于身体或生理上无法有小孩,它们唯有让又蠢又了不起的大脑来说服自己。若别无选择,丁克也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不要听到对方说选择当丁克,便开始用社会标准去衡量对方。多一些欲言又止的善意与尊重,相信那是对方最好的选择,就是你最好的礼貌方式。 因为阅读,所以理解。森林里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叁思
    推荐

    我是通过B站上的一个up主发现这本书的。我是一个思虑过重的人,总是会担心在遥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至今无法接受死亡这个事情,想到有一天我可能会死掉,我会伤心到抑制不住眼泪。但即使如此,我也没有想过通过一个孩子来把我的血脉继承下去,因为要付出的代价过重,而且我也没有觉得过我有多么优质的基因。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动心,因为我和我现在的恋人其实都十分愿意选择没有孩子的人生。但是我还是会被世人的眼光围剿,也会被自己的内心追问:当我老了怎么办?我会不会在老年孤独的坐在椅子上,遗憾的说我真应该要个孩子。或者是当我没有生育能力的时候,看着别人家中有孩子的笑颜我会不会感到落寞。正是在这种时候,我幸运的遇见了这本书。我很开心,书中的作者在人生的后一阶段,对于自己没有孩子这件事情没有太大的遗憾,在很大一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些信心。那来说一说我自己的想法,我一直在要与不要之间动摇思考,但如果要对比我会坚定的说不要孩子的理由要多上很多。我在父母的眼中一直是个自私的孩子,到现在我已经不想多解释什么。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我拥有的很少,不过就是我自己,所以只关心关爱自己,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如果非要给我扣上自私的帽子,那我认。无私的人也有,我也喜欢那样的人,因为他把人人都放心上,但我肯定不会是这种人。因为我自私,所以我不希望有孩子来分享我的生活,来分享我辛辛苦苦奋斗所得来的一切东西,虽说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我需要金钱去支撑我想要获得的生活,如果有了孩子,意味着我需要为他牺牲付出,意味着我要放弃部分的自我,也要放弃我去看看世界的机会,也要放弃我人生的更多可能。我的人生可能只会剩下孩子、丈夫、苦不堪言的工作,我来这世界上可能创造的更多的可能性都消失了,我想为自己活。 我觉得每个孩子生下来像一张白纸,最早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的是父母,而我不相信自己能勾勒出最完美的一笔。这张白纸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不完全靠父母,还有社会的打磨,但是我对社会我没有太大的信心,焦虑、恐惧、病毒、攀比、浮躁充斥着整个社会,我明白社会会越来越好,但是就现在而言,我对整个社会环境也没有太大的信心。其实社会是其次,最主要的还是我自己,常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也非常了解家长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生育孩子是对我身体的伤害。可是养育孩子是对我精神的考验,而我的精神可能并不能经受得起这种考验。前面说过我是思虑过重的人,孩子出生,我可能会担心我无法给他最好的生活,我可能担心他会交到坏朋友,我可能担心他出门会遇到交通事故,我可有操不过来的心,我恨不得给他做个漂亮的鸟笼子。我不止思虑过重我还是一个及其没有耐心的人,我问过我妈,我说和我爸结婚到了现在六十来岁了你的脾气有没有好一些,她的回答是她的脾气大部分都已经被两个孩子磨平,但其实但现在我妈还是一个非常固执、坚持己见、坏脾气的大人。很显然我非常的像我妈,甚至在坏脾气这一方面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是最神圣的工作,最需要耐心和爱心的人,但是我甚至我不是,我没有。我可能有点爱心,但是耐心却是十分差劲,所以在教师生涯中,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一崇高职业的成就感,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很显然我也没有成为一个温柔的良母,让他感受世界的善意。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有我这样不稳定的母亲。 总之,我没有做好成为一个母亲的准备,而这个准备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好。毕竟教好一个孩子不如教好我自己。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推荐

    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很多原因,自己希望选择一种不婚不育的生活,可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当然同时也会放弃另外一种道路上的快乐。 有时我会觉得迷恋这种逃避主流的想法,好像这种与众不同,带给我一种看见自己的机会。但是读完本书以后,我才发觉自己的想法透露着一种自然的傲慢,是我没有发现的自以为是,所以在我看来,读完本书后,最起码在观念方面可能有了些许的成长和成熟。 并且我认为这本书无论是以后想要子女的还是不想要子女的人,读后都不会感觉被冒犯,因为你可以从这些作者的笔下看到一种真挚的坦然,我相信人类总是希望将自己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展示出来,但是我从这些作者中看到了他们将自己内化的思考尽可能真诚地书写下来,我觉得这是十分可贵的一种精神,最起码我认为我自己暂时还没有,虽然一直在渴望能够认真分析了解展示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但依然带着虚伪和自负,总是用傲慢和偏见看待世界,这也是我需要成长的地方。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一定是值得一读的,不管读后你觉得喜欢还是不喜欢,但是我相信你都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关关
    推荐

    21岁,想象不到未来的我会有小孩,好像那对我来说太遥远了,所以当我想写,我不会生孩子的时候,我又觉得是不是现在的我太幼稚了,没有办法为未来的我代言。不过我真的会生下一个孩子吗?生下一个无穷无尽的麻烦,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还有可能丧命,未来的我真的这么伟大吗?难以想象。。。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推荐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探讨生育与单身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对父权制的起源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人们总是默认女性的话题可以被加入公共讨论,比如“你怎么还不要孩子?” 明明是个人选择总是被宏大叙事要挟,总之,管好自己,人们能做的也就是和自己相关的事情。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推荐

    书里面介绍了关于一些自愿选择不生养孩子作家们的想法及他们对于此决定的一些心路历程,所遇到的困难,面临的选择,指责等等。 他们并非如刻板印象中的“自私自利”(对我来说,人都是自私的,无论是否生养孩子,都需要承受相应责任)“讨厌孩子”“憎恨孩子” ,如果对不生养孩子这一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翻翻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者勇气。 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一些“对于自己未来不生孩子”这一点的确认。以前我想过我会有我的孩子,但画面通常不到几秒,就消失了,随着长大,通过读心理书来了解自己,治愈自己时,我也明白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么重要。 女性因为生理,在生养孩子方面上比男性需要承受更大的代价,养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爱,以及很大的金钱和精力。 我的心理问题在于无法承诺,也无法承担责任,自我的复制也可以是多样的,教书,尽我所能照顾我身边的小孩,让他们好好长大等,无数种方式可以让我的精神延续。 我们都无法确保自己做的是最好的决定,但我们都需要承担作出决定所带来的后果。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郭天芳🌵Fun
    推荐

    13个不生育人生自述,有太多关于生孩子的讨论,有太少关于不生孩子的探讨。 主动选择不生孩子,他们是怎样做出决定的? 他们经历了什么? 他们后来有没有后悔? 拥有孕育器官是拥有生育的权利,而不是生育的义务。家庭和社会对生育有太高的期待,稍不坚定就被裹挟了,半推半就的孕育1胎2胎。 有能力的鼓励二胎三胎,没能力的主动灭绝基因,量力而行(意愿、情绪、经济、家庭氛围、无私的爱和奉献甚至牺牲自我的综合考虑)。不只是要有生育的意愿,还需要具备生育的条件。 买定离手,一旦决定生或者不生,就要相信自己做出了基于当时情况的“最好的决定”,且不断给自己洗脑“对!就是这样!” “好”和“不好” “好”和“最好” 只有孕育者自己能下判断 [机智]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2022年书单📖book.1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保持清醒!
    推荐

    脑子清醒了的人读读看吧,主要的话题就是生育,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值得阅读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推荐

    “所有想要孩子的人都一样,所有不想要孩子的人各有各的道理。” 非常坦诚的一本书,本来是想搭配着《厌女》一起读的,但是手里的在读实在太多了,就暂为搁置了。书中16位作家不同角度的陈述自己不生育的原因,但是这16位作家里,男性只占比3位,由此可见,社会对女性生育的桎梏仍然在紧紧的压迫着,比如书里的: 1.“对于在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女性,羞耻感是最难克服的一种情绪—因为你自私,不像个女人,甚至或不能生养。”撇开性别,羞耻感从猿人用树叶蔽体始就刻于我们的基因之中,现代文明的开化社会更加对此类行为深加斥责,不管是别人扣上的帽子还是过度自省的结果,这种情绪都将影响我们的一部分抉择,让我们那陷入精神上的痛苦,但是在生育这件事上,女性当然承受更大的压力,也就更容易觉得“羞耻”。 2.“生物特性决定了由女性担任生儿育女的责任,那就该有许多社会性的补偿来平衡这种不公正,但如今的社会给予女性的补偿远远不够,为什么这方面的进步如此缓慢?因为女人们总会忘记去伸张,去索求补偿,因为女人们过于确信:这种社会安排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心甘情愿地把不公正称作“自然”现象,我们就这样吧自己送进了当今社会的傻瓜专用通道。”这个问题就得追溯到一直以来的社会体系,从父系社会开始就开始从精神上奴役女性,灌输女性是笨拙的、软弱的、容易驯化的,久而久之,女性开始逆来顺受,如中国的“夫为妻纲”“夫唱妇随”,都是对女性独立思想的打压,时代需要进步,我们需要反抗,而且终将取得胜利。 还有一个大的类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久久无法疗愈,变成执念。几年前,我事事不如意心力交瘁的时候,也经常拿父母关系极度恶劣的原生家庭作自己低谷期的挡箭牌,但是经历更多以后回头看,也更能理解父母当时的处境,所以这并没有让我走上“不生育”的道路,我依然渴望着创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就如“有很多人的童年也不尽如人意,但他们生儿育女,或是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然而过度自我的我,可能也注定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母亲。 当然还有很多很好的角度,就不一一赘述了,总而言之,本书带来的思考很多,也是我做笔记最多的一本书。当然,本书也存在局限性——囿于精英阶层的“不生育”,但是全球情况来说,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平庸甚至是贫穷的群体选择不生育,他们的理由,他们的原因没有人去倾听。就像现代的我们,很多都是为了下一代不被这高昂的房价压垮、不被内卷的潮流淹没、不被愈来愈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吞噬。 “最好的决定”并不是不生育的决定,而是更彻底的剖析自己后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是糊涂的跟着大部队走,过上了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也不是当下的年轻文化中,为了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为了证明自己开放前卫而违背自己本心宣称将终身不育。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微疯铃铃
    推荐

    花了两个晚上,近9个小时读完这本书,太畅快了,说出了我一直表达不出来的女性困惑。真希望我的爱人(未来如果有的话)能认真读一读,作为一个单身女士,总免不了被问“你想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以前我总回答不上来,看了各种过来人的分享,有一些共同点都在说“人品”,我们家的老人说法是「人要贤惠」。现在我知道了,如果真要问择偶标准,对我来说极为重要的一条是「他具有真正的男女平等意识」。我希望他在我说职场困惑的时候,不会像其他男性那样搪塞:“哎呀,你们女生有什么烦的?又不用你们买房买车。”我实在不理解,不用买房买车难道女生就不能有职业上的困惑了吗?况且我们女生也很想买房马车!我希望我未来的爱人能清楚的认识到,如果我们考虑是否生孩子,这件事最该商量的人是我,不是他自己,不是他爸妈,更不是他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真正的男女平等意识」可难了,至少二十几年了我都没碰到过,真的是我「要求」太高了,不怪别人。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聂想念
    推荐

    “不管是出于蛮勇还是怯懦而不要孩子,我们这些人终究构成了先锋式的存在,因为自己的选择,比起其他人,我们被迫带着更少的妄念,或者说是更少的安慰,去面对存在的本质问题,我们每天都必须重新向自己证实:灭绝不会否定生命的意义。” 敬每一位探险家,敬生命中其他的更多的选择!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JJ🍀
    推荐

    读完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自以为是的从自己的角度来认为别人应该怎么样或者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猗兰
    推荐

    互联网上现在会看到很多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你:不要为“大多数”而裹挟,不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正常”,要做自己,你可以选择单身,也可以选择不生养。 当我感觉到全世界都在肯定我的想法时应当警惕,他人发表一个观点、发出一种声音很容易,唯有我自己是要为我的选择而承担责任的,所以我会尽量不要只看自己认同的观点立场,也要看看相反的立场为什么与我相反,这样有利于检验出关键的矛盾和冲突,方便我搞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看法是,无论你本身是否想生养,看看就得了,别太上头,把书中的观点当成为自己抗辩的理由、底气和信仰。 首先,这本书选取的样本非常典型但是不够接地气,并不是随机样本,这就导致其结论适用性存在问题,书中描述的情况适合对应故事的那个人,未必适合你我,而且他们所谈论的问题其实没有超出我们的想象范围,很多都是我们已经在生活中听腻了的话,这种反感天然存在,恰好被作家们精准地总结出来,看到“回怼”的言论会有爽的感觉,但是他们没有提及他们没有生养以后的负面的或者说不如意地方,没有百分百完美的决定,凡事都有利弊,大小不同、心态不同罢了。 其次,此书不是通过田野调查、采访结果整理而成,是每一个身为作家的当事人亲自书写的内容,客观性有待商榷。加上作家天然有一种专属的浪漫修养,所书写的文字是润色美化过的,也就是加了“作家滤镜”的内容,每个书写者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发声、为自身抗辩、为现有情况寻找合理化的解释(或者称之为借口)。 李诞在《候场》里有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自传全是假话,日记首先骗自己,小说将把真相不受控制地显现在虚构中。 作家这个身份就意味着他们对于语言就相当不错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自传里他会把自己写成他认为自己该有的样子,就像镜头前的爱豆人设,而小说里暴露的作者本性,就像是一些介于镜头前和镜头外的蛛丝马迹,都是指向真实的逻辑和证据。这里作家们讲自己不生养的故事大概与自传同理,听个热闹得了,别太当真,把里边的观点当作指导人生的至理名言或许有些草率。 你以为不生养是你自己的选择,非常“做自己”,坚持这个很了不起很伟大,要与全世界对抗什么的这种中二的骄傲感得到了满足,其实很可能不过是时代裹挟下的最优解罢了。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而是想清楚这样选择的原因,这样更利于自己获得幸福。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玉瓜
    推荐

    值得注意的两个地方: 1.英文书名是《selfish shallow and self-absorbed:sixteen writers on the decision not to have kids》 (加粗的词汇很能说明问题了,中文书名太鸡汤,但也许很安全。) 2.这16篇文章里作者为男性的只占3篇。 (在不生育这件事上,严肃思考的女性比男性多,女性也比男性思考得更严肃。因此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男性作者们的文章好像更有意思,看下来我甚至觉得还有点幽默。毕竟他们好像真的只要考虑自己啊,那种自我意志跃然于纸上,而女性(作者)就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都blabla说完纵向说横向,说完社会再说个人,这就正正说明了女性不生育要面临的困境绝对不止是个人的困境。 看完这十六篇我还发现,人类不生育的原因也没有很多,来来去去就那几个。但在现实中,要能让别人听得进去这几个原因都很不容易了,人们就还是更乐意污名化(参考英文书名)不生育这一“不作为”以及不生育的人(特别是女人)。 “母亲”这个“天职”被构建出来太久了,久到如今我们女性不过是要使用自由意志,都要感到愧疚。“母性”和“童年”都不过是一些欺骗性观念,我读这本书最深刻的收获是这个。 这些作家还基本上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不生育也不后悔因为同样过得很充实。有一些非常漂亮,鼓舞人心的句子,本想摘抄,但想想还是觉得,这个意思始终没有脱离出“生育了才完整”这个语境啊。(不是怪作家们的意思,当然很难脱离,我们谁都很难脱离。)什么时候能,不生育就是不生育,不用充实和忙碌作底气也能选择不生育呢?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杜芊芊
    推荐

    16个作家讲述了自己不要孩子的故事,3个男作家的文章看起来更轻松,甚至还有些诙谐,13个女作家的文章更严肃,心路历程更纠结,让人心有戚戚焉,那种纠结、那种个人价值与抚育孩子之间的矛盾,更让我这个二胎妈妈感同身受。孩子带来的幸福时光和感觉是真的,对身边单身女性朋友的羡慕也是真的。另:中译本的书名太鸡汤,但在鼓励三胎的时代也更安全,看看英文书名吧,是该书内容的最好概括:selfish shallow and self absorbed。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