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
    推荐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都会有跌跌撞撞,磕磕盼盼的时候;缺憾遗憾比比皆是,只要尽力就好。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柯务酷
    推荐

    16个切片几乎道尽了女性在生育决策方面所面临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困境。倒不必神圣化或是故意贬低生孩子这件事,它不过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个。愿我们都能拥有做出选择的自由。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桃酱
    推荐

    选择一条大多数人走的路或许不需要思考 但选择小众的道路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喜欢这样的合集,可以看到每个人从童年到中老年关于生育选择的思考轨迹 也许每个人选择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既然选择,就要为此做百分百的负责。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小径分叉的花园,我们并不能一览全局,心怀感恩,行动迅速,毕竟这是你的人生。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一往而深
    推荐

    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理由,讨论到了很多问题,即使不能获得答案也可以作为案例思考,内容逐渐深入,最后谈论到意义这个问题,为点睛之章,不管何种选择最后都要回归自身,或有遗憾但不后悔。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博麗靈夢
    推荐

    16位美国作家讲自己为何选择不生育的合集,看完觉得美国其实也是个跟中国很像,很保守刻板偏见很多的国家。 几个作者说来说去理由无非是,年轻时不想要,想要孩子的时候怀不上了;童年阴影,看到自己母亲不快乐;对生物科学的认知得出生孩子的风险;人口已经够多了让人没有继续造人的欲望等等。 我也算是其中一个吧,根本无法想象自己会有小孩,虽然可能会跟小孩相处的不错,但无法接受把自己的缺点投射在孩子身上,自己没有能力独自养育孩子。 作家可以比较条理地书写下自己的故事,但更多不是作家的丁克族群又得承受什么样的外界压力和自我挣扎呢? 可能会有也可能会没有,只是感觉现在的世界父辈的常识早已不再通用,选择晚婚不生育的人并不是少数,即便有小孩,也不能把他们当成逃避思考自己人生意义的工具。 与其传播生物基因不如选择更环保的传播文化基因。我倒是都没奢望,可能本身生命力就不够旺盛,能够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已经拼了全力了。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吉吉🌈🍀🐯
    推荐

    原本我是个不想要孩子的小姑娘,现在我是个快乐妈妈,虽然养育之路坎坷又艰辛,如今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自己还没老,我觉得这样也挺好。但00后的女儿以及她的同学多次开玩笑说到以后不想要孩子。所以我走进这本书……我很理解。 多个作者都谈到了所谓人生意义,这也是现实中很多生娃的家庭会大谈特谈的一点,仿佛没有孩子就等于人生没有意义。但是生活不一定要遵循传统模式,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不需要任何理由。 不管要不要孩子,生活都是美好的,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最好的决定,我们对自己的任何决定负责就好。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梅子黄时温绿蚁
    推荐

    不论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有过怎样的经历,都可以不想生育,因为不想就是不想。这些作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共同点。 我很喜欢这些作家的坦诚,他们认真的剖开自己并承认自己的自私、无力、厌恶和恐惧,是否生育的人往往只有一念之差,而非绝对对立和截然相反。许多篇都提及了伍尔夫。 “本书的女性作者远远多于男性作者,确切的数字是13:3。在我看来,这个比例多少说明:和女性相比,男性在生儿育女之事上(至少在孩子出生之前)鲜有严肃思考,而女性自打出生就要面临这个问题,耳濡目染之下,一辈子都会对这件事有所思量。” 的确,女性作家给出的理由更加充分且具体,详尽的担忧和面面俱到的说辞,深思熟虑可见一斑。看到他们竭尽全力的向读者自我辩解,我得承认我得到了一种微妙的快感。以及,希望我不会是本书最小的读者:)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XinyuY
    推荐

    生或者不生,一类人有一类人的理由。去了解每个人背后的理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同时为我的自我探索提供了很多参考。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推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路要走啊。 路上必然会有后悔和不圆满。有时候人们强调的那种不圆满,也并不一定真的是你如此在乎的东西。就像有人觉得不能开上名牌汽车和背不上名牌包很痛苦,有人就完全无所谓一样。是啊,怎么会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呢?想要自由自在的度过一生,或者因为早年的遭遇而失去了强大的精神……这些都和没有子嗣,没有婚姻,甚至没有亲密关系有关。但没有这些又怎么样呢?人怎么怀念自己从未拥有的东西? 一种对于幻梦的哀悼罢了。只有握在手里的每一天,才是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人生。 没有就没有呗,吃点别的。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宁檬酸
    推荐

    我想我知道,我算是养成看书的习惯了,看了很多人的书评,很有感触。知识还是那些知识,但每个人的感触有不同。知识随处可学,感触不是时时都有。我想我找到看书的乐趣了……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Lydia
    推荐

    “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这是一个愚蠢的决定。”“所有想要孩子的人都一样,所有不想要孩子的人各有各的道理。”互相尊重很重要。人有千百种,就有千百种生活方式,不要轻易拿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同理,也不能因为自身的纠结伤害到他人。敬佩书中16位作者的坦诚与勇气,敢于直面内心才能收获幸福。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假装在冰岛🍧
    推荐

    在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做了不婚不育的决定,因为在现有的父权社会机制中,婚姻怎么看都是对女性的剥削,两性生理结构的不同注定使得母亲承担养育的大部分风险和需要耗费的精力,更不用提职场上对女性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让人无处可逃。这本书里的作家们做决定各有各的缘由,童年遭遇带来的不安全感、同性取向的阻碍、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而我非常乐意坦然地承认我选择不婚育是因为我想要将精力金钱全部留给自己和家人朋友,我不在乎所谓民族、血统的传承,似乎传宗接代在我这里没有多大权重,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最多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当下的社会变好,我死后的世界是与我无关的。希望这也是我最好的决定。回到书本身,看完了就会觉得,虽然每个人故事不一样,但是大同小异,好像没给我留下什么,最大的用途便是从不同角度佐证我做这个选择的正确性。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曹小佳 😘 💤 💤
    推荐

    不同的人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决定自己不生孩子的护士,书的创意不错,就是很多部分写的有些拖沓。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推荐

    如果可以,我希望周围所有的朋友都能读一读这本书。无论他们将来是否决定生育,相信每篇文章都能带来新的观点和视角。

  •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枫叶小筑🦊
    推荐

    考特尼·侯德尔 这不是一个沉湎于当父母的时代。像我父母那样的孩子,一结婚就开始生小孩,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就当了父母。 劳拉·吉普尼斯(读) 将儿童浪漫化的开端,只有当孩童的实用价值降低,也就是说他们不再被当作辅助劳动力。因为养孩子的花费高于孩子给家庭的贡献,我们便需要正当理由生育。 生物特性决定了由女性担任生儿育女的责任,那就该有许多社会性的补偿来平衡这种不公正。 1、科技进步降低生育死亡率 2、女人养育非“自然”决定,不能忽视在养育过程中情感和劳动的付出 3、生育率保证需要协助育儿高薪团队,社会需要意识到通常由母亲免费担任的抚养任务,需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否则压力会转向“鸡娃”) 凯特·克里斯滕森 在我想来,没有孩子的生活就好比沙滩上的一个洞,海水很快就会灌进去。只要有空洞,就会有填充。大自然憎恨真空状态。没有孩子,成百上千的别的事就涌入了我生活中空闲的地带,它们占据了我的时间和精力。 或许年轻时我们相遇,我会努力抚养孩子。但我们很可能就此变成另一个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拥有不一样的关系:更疏离,更烦恼,更有责任,更成熟。 莱昂内尔·施赖弗 我们可能是医生、教授、护理员或法律顾问,但我们也都是孩子。我们经历过真切的童年:压抑的、克制的、期待逃离,因而,我们很清楚,失而复得的童年绝不容荒废。也不算逃避。 西格莉德·努涅斯 我们很少问自己是否在为崇高的社会目标献身,反倒更可能关心自己是否幸福。 安娜·霍尔姆斯 从历史上来看,我始终认为是更优秀的性别承担了不堪重负的生育方式及其代价。 女性进入照料状态也需要时间,为了迎合孩子的需求必然精疲力竭。 米歇尔·休内芬 业力:婆罗门教术语、后被佛教沿用。代表生命延续的力量。 在紧闭的家门背后,各种尊重都消失无踪,不满、愤怒和其他情绪肆意妄为,家庭内部的战争暴虐盛行。 写作成为了独自解决童年问题的方式,也不会有意无意给他人带去残留到成年的痛苦。 丹妮尔·亨德森 世上的痛苦、伤害远比快乐和幸福要多得多,所以,光是想一想——把一个新人带到这个让人头痛,复杂不堪的世界上,这主意让我吓得半死。 我们处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社会默认女人把生养排在第一位,其重要性超过别的任何事情; 帕姆·休斯顿 1973年的“罗诉韦德案”的影响被美国人视作等同于第二次内战。两位女权主义者选中了一名希望堕胎的21岁女子,化名为简·罗,韦德(Wade)则是当时达拉斯县的检察官。几经周折,1973年 1月22日,美国联邦高院最后以7比2的表决,确认妇女决定是否继续怀孕的权利受到宪法上个人自主权和隐私权规定的保护,这等于承认美国堕胎的合法化。 不要花费至少18年、平均23.5万美元去生养一个孩子? 也许就像南·诺威克说的那样:主流规范已教会了这一代年轻女性如何自我监控。 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相信我可以拥有一切。 我当然可以理解,爹妈都想让孩子们得到最好的东西,这是崇高的爱。但我担忧的是倒退: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是更崇高的事,那就等于倒退了一大步。 珍妮·赛佛(读) 要走上这条通往自我实现的道路,需要我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我本该有或希望自己有却偏偏没有的感受。 “坚决不”也常常意味着同意:同意那些或许并不普遍但实际上和你本人的想法、感受完全一致的观点。你要支持真正的自己——而非理所应当的那个你——才能主张自己的利益。 真正的自我接受,真正的解放,都需要清醒认知自身的局限,而非自以为是地否认其存在。 杰夫·戴尔 有了孩子,人们会更有意识地关注他们开创了怎样的世界,或者说,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怎样的世界。 有孩子的人生活里充满了责任和义务。没有一件事是为了有趣而去做。孩子成了约束性责任的源头。(牺牲)—-顿悟 而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正是那些阻碍物的混合体。这是一个非常刻意、异常简单的过程,精心编织了这张自欺欺人的网:设法说服自己你想要做的事情被阻止了。大部分的人不想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人们想要被阻止与被限制。 罗斯玛丽·马奥尼 我认为,为人父母是最高级的艺术,也是最难的艺术。擅长此道的人寥寥无几。 艾利奥特·霍尔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杀前的遗书中写道:“我敢肯定我的病又要发作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多承受一次那种痛苦的经历。 就像皮特·D.克雷默[43]在《对抗抑郁》一书中所写的:“抑郁症的发作会越来越频繁。后期会有自发性的发作,不需要有明确的诱因,持续时间更长,对任何干预的反应都很差,(当症状有所缓解时)缓和期也会更短。 蒂姆·科瑞德 这个星球上一切生物的使命 活的更长 自我复制 叔本华——把自杀定义为道德选择和自由意志的终极行动。 不管是出于蛮勇还是怯懦而不要孩子,我们这些人终究构成了先锋式的存在,因为自己的选择,比起其他人,我们被迫带着更少的妄念,或者说是更少的安慰,去面对存在的本质问题,我们每天都必须重新向自己证实:灭绝不会否定生命的意义。 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在于孩子的意义,他为什么会来,女性为什么被桎梏于“生育惯性”中,不明所以之中已经身为人母。我也非常想要避免类似发生,在看到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牺牲所有,双眼无光的片段时,我不禁想到自身的家庭与我不完美的童年。 婚姻中的恶劣行径(发生婚变时停止保护措施)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拍拖和勉为其难地下榻,孩子不能成为捆绑双方的工具,而我也更希望不去将就。 事业和家庭也总是难以兼得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