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An Alchemist
    推荐

    阿兰的书作为当代哲学著作可以说完全是合格的,这本《身份的焦虑》尤其,应该是阿兰作品中的佼佼者了。 阿兰作为一名当代哲学家,不管对宗教和艺术还有社会的探索都是在致力于让人们认识生活本身,这和传统的哲学是不太一样的:十八世纪以前,西方主流哲学都在讨论人与世界的问题。从智者学派开始关注人性以来,哲学便开始逐渐脱离神学,开始主动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经历过黑暗时代和宗教统治以后,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后,世俗生活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中心,关于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以及人与世界的疏离感从何而来的讨论越来越多。哲学的形而上学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越来越少人关注世界,反而都开始关注自身。而这一转变,也是人类关于自我身份认识的转变。这也是人们产生“身份的焦虑”的原因,以前我们只关心我们是什么,我们被谁创造,我们世界的规则是怎样,这些哲学从黑格尔为止,算是咂摸了个一干二净,人们开始放过了这一命题。工业革命以后,人逐渐成为了资源和武器,也就有了自身的价值,人也就开始怀疑——如何能成为自我? 这就是本书第一部分讨论的问题:焦虑的原因。在阿兰看来,焦虑来源于以下几点:渴求身份、追求势利、过度期望、精英崇拜以及一些制约因素。 关于渴求身份很好理解,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身份渴求,小时候想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长大后想成为班级里的好学生、成年后想成为公司的好员工、结婚后想成为家庭的好家长……身份的渴求与人的一生息息相关,除非我们离群索居,否则我们一定会有关于身份的焦虑。但正如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不可能做到让人人都喜欢,所以我们总是会因身份的渴求而焦虑。 追求势利则可大可小,有的人一生想追求权力、有的人一生只想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这其实和过度期望是分不开的,我们有时候会过度期望自己应得的东西,如果不能哪怕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都会精疲力尽,比如我们想去追寻一个高薪的工作或者去追求一位优秀的异性都是同样的道理。 而精英崇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素,这一因素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也是天差地别的。社会幸福度越高的国家,精英崇拜越低。精英崇拜之所以会导致焦虑是因为在精英崇拜制度下人们致富无可厚非,同理,人们挨穷也不是没有缘由。正因为如此,一个人身份低微,其境遇固然令人同情,但一切也是咎由自取。 制约因素是影响身份焦虑最普遍的原因,我们会被自身的才能限制,比如一些满腔抱负、郁郁不得志的人;我们会被时代限制,比如梵高、普鲁斯特、王尔德;我们会被社会限制,比如一些无政府主义者、达达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我们生活在一个规则交错、规矩棋布的世界,我们为了在社会生存,就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的规则所限制。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说:“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而我们行差踏错就会导致失败,而失败的想法之所以使我们痛苦,那是因为成功是惟一可以使这个世界给予我们其友好的可靠因素。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阿兰为上述的焦虑,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哲学、艺术、政治、宗教以及波西米亚。 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帮助人类更好生活的学问。哲学是人类人文知识树上最丰富的一支,而它之所以能够让人避免焦虑是因为它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它能让你更加明确自信的来源,理解世界的非理性以及他人思想的空洞,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和认识,殊不知他人的大脑是你思想的地狱。哲学家们在他们各自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关于艺术,艺术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个性,人类因为艺术而精彩,因艺术而存在,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东西都可能被替代,但艺术不会,艺术是神赋予人类的最独特的美德。艺术能使人摆脱乏味、枯燥的生活,艺术能使人感受到美和崇高的伟大。艺术是为生活提供批判的学科,因为有了艺术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发现生活的美,挖掘生活的丑。古希腊戏剧让人成为可以被演绎的东西、音乐让全世界的语言互通、美术让时间被定格和重塑……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都在催促着人们往前跑,只有艺术在慢悠悠地愉悦人的生活和精神,即使在一个人最贫寒的时候,在听到一段悠扬的旋律时,他也会忍不住舒展眉眼,这就是艺术带给人类的安慰。 古往今来,通过政治斗争,不同的群体都试图改变他们社会的尊严系统,摆脱在既有体系中利益既得者的统治,从而为自己获得尊严。这些不同的群体通过一个投票箱、一把枪、一次罢工,有时候通过一本书,来重新确立社会标准,决定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拥有上层身份的位置。关于政治对身份焦虑的影响分钟其目的在于追求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比如我们会明白财富与美德并不挂钩,贫穷与低劣也并不相同。或许这样并不会停止我们追求财富的脚步,但这样会让我们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关于宗教,可以说宗教来源于身份的焦虑,宗教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身份的焦虑。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去追求归属感,迫不及待地想融入集体。宗教就是由此产生,基督教的起源——犹太教的产生就是来源犹太人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犹太人作为亡国的民族,被世界排挤,在各地流亡,在迷茫和沮丧的时候,只有宗教才能救赎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有一个精神之国去寄托。宗教开始大胆地讨论死亡,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于是宗教用死后的天堂和地狱来安慰警告世人,摆脱一切俗世的烦恼。因为人人害怕死亡,于是就有了天堂;因为人人觉得俗世不公,于是有了地狱。可以说宗教是世人的安慰奶嘴,在人们哭天抢地感叹命运的时候,适时地让人们含在嘴里,它不能让你改变悲惨的现状,但可以让你暂时忘却悲痛,寄希望于未来。 其实,不读本书,我们也明白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只要有欲望就会有焦虑,而阿兰所做的不过是肯定这份焦虑,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这就是身份的焦虑,也是身份的喜悦。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权victory$
    推荐

    现在的哟处于焦虑是因自身的懒惰性占于主导  是我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外少许也会在意他人对我有所成就的看法与评判 其实duck不必  该努力时就认真努力 活的开心点就好 (并且这本事后面部分很哲学化  略过了…)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小云tongxue
    推荐

    这本书其实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宁愿精致穷,我们向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我们渴望流量和网红。因为社会生活很多给予了我们诸多的身份焦虑。生来丑陋就该生活在底层,干脏活累活吗?生来残缺就该遭人耻笑和非议并且展开独立生活困难重重吗?生来贫穷就该与嫉妒、偷盗等不良品格划分在一起吗?人们有许多的刻板印象,对于我们自身也有许多的身份焦虑。为什么?我们该问自己为什么要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我们生而为人,作为平等的个体,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也理应得到人类的相互尊重。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远方
    推荐

    不知不觉努力已经成为“政治正确” 了,真正让我们感到焦虑的或许并不是自己在努力的时候不够努力,而是自己在休息放纵时候的自责。 努力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推荐

    初中的时候看过作者的《哲学的慰藉》,今年遇到这本书还很兴奋,发现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而我又在不同的年龄段可以带着由衷的喜悦去阅读他的文字。作者在书里讲了形成焦虑的原因和种种应对方法,让我对世俗的评价标准制度和心灵上的评价标准制度做了更深的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平衡好世俗的我们自己给自己下定义去获得的过高的“目标”和心灵层面深刻的自由、智慧、灵性与爱呢?大多数的人并不能直接放弃世俗的追求,我也一样,但是又怎么能把欲望限制在一个范围里面不对自己抱有过高的苛刻的期待也是很难去把控的。因为我觉得人都有贪着之心,你去追求某样东西了,你对它,或者说是对自我一定是抱有某种程度的期待的。生活在现代的工业化社会我觉得跳脱出来这种焦虑是很困难的,唯有不断的察觉什么是外在事物带给你的,本来不该存在的焦虑。不断的精进智慧,知道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才能慢慢的摆脱痛苦。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Yuan
    推荐

    🖌️本书框架 1. 身份的焦虑是什么(What)         身份的焦虑: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从而被夺取尊严和尊重。 2. 为什么会产生身份的焦虑(Why)        原因一,本能: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因此渴求别人的尊重和关注。         原因二,社会环境:群体性观念过分强调社会地位等于人的价值。精英阶层的势利观念影响整个社会,使所有的人为了赢取别人的爱和认可而开始热衷于那些他们原本毫无兴趣的所谓追求。         原因三,观念:平等文化的灌输,让人们对自己产生不恰当的期望。过高的期望导致焦虑和痛苦。        原因四,文化:社会充斥着精英崇拜的文化氛围,社会普遍价值观逼迫着我们不断向着阶层跨越和财富增长的方向拼死前进,贫穷越来越不被社会所包容。         原因五,不确定性:现代社会废除世袭的特权身份,使社会身份完全取决于个人成就,而个人成就的获得受到多种不确定性的制约。我们的需求和世界的不确定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衡,而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身份焦虑 3. 如何应对身份焦虑(How)         方法一,学习哲学:通过学习哲学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层次。训练出自己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提高心性,从而减少大众观念对我们的影响。         方法二,拥抱艺术:针对我们生存的缺陷,在艺术中寻找解释和解决方法。         方法三,了解政治:从政治角度分析,理解并接受所谓理想的身份都只不过是人类的创造物,它缺乏理所应当的合理性。         方法四,了解宗教宗教:1.通过思考死亡使我们生活追求减少世俗的成分,增加精神追求的分量。2.通过宗教教义赋予人们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即世俗身份和灵魂身份,帮助虔诚之人摆脱对成功的片面理解,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         方法五,了解波西米亚式的生活理念:波西米亚是极端关注精神追求的亚文化人群,是对抗资产阶级糜烂文化的运动之一,我们可以适当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第一部分 焦虑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一章小结:         我们为什么渴求身份?为什么想要追求社会地位、财富和名声?         因为我们追求这些是想获得别人对我们的关注。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综合起来,就是为了追求爱。这里的爱包括肉体上的性爱和世界之爱(即哲学意义上的博爱)。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二章总结:         我们之所以渴望去追求身份,一是因为自己想要获得爱,而是因为整个社会太过势利,裹挟着每一个人慢慢成为势利社会的一份子。精英阶层的势利观念足以影响整个社会,使所有的人为了赢取别人的爱和认可而开始热衷于那些他们原本毫无兴趣的所谓追求。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三章总结:         叔本华认为,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欲望。当人们的欲望无法得到实现便会痛苦,而当人们的欲望实现了又会感到无聊,继而继续在实现下一个欲望的旅途中疲于奔命。         叔本华的核心观点和本书作者的核心观点一样:降低欲望,会使人获得幸福。         然而我们生活中的大众媒体、生活环境都不断地暗示我们要寻求更多的刺激、财富、声望。消费主义裹挟每一个人,制造出只要消费更多获得更多才能更加幸福的假象。成功学鸡汤文裹挟着每一个人,制造出只要你更加拼命卖命,就可以获得幸福的论调。         消费是否能够过得短暂的幸福?可以!努力工作拼命学习能否让生活的质量提高?可以!         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梦想,但无尽地追求物质享受和别人的眼光带来的是不是幸福,就不好说了。         降低欲望,降低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期望,不代表不努力不上进不奋斗,不代表要降低生活质量。本文作者和叔本华的核心观点是,降低那些本不应该裹挟和压迫你的欲望,这样人生就会轻松得多,快乐也会慢慢变多。         那么,尝试降低欲望的关键点在于改变自己的思想。比如开始刻意的去抵抗各种成功主义消费主义的洗脑,比如开始培养阅读和思考的习惯,阅读大量的书籍思考大量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以提高自己的心性和精神层次。         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宁静才是幸福的极致。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四章总结:         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精英崇拜的社会,并且目前的社会普遍价值观和氛围都逼迫着我们不断向着阶层跨越和财富增长的方向前进。社会越来越不能容忍穷人,笑贫不笑娼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从前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向世上不幸的穷人传达了三个观念:其一,平民百姓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理应赢得尊重;其二,在上帝看来,世间的地位并不代表任何的道德意义;其三,从任何层面看,富人都不值得尊敬,他们冷酷无耻,而且终归在即将到来的无产者正义的革命风暴中灭亡。         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对于贫穷的人和不幸的人都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鼓励性。         而现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却无时无刻给我们宣传和暗示以下观念: ①富人而不是穷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②身份同德行相同;③穷人是有罪的、堕落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蠢;④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在如今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中,许多人被整个社会大环境裹挟不断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引发越来越严重的身份焦虑。许多人越来越在乎物质基础而疏忽甚至放弃了精神世界的构建。这也许就是如今年轻人很难快乐的原因之一吧。         我个人认为,解决过度的身份焦虑,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对抗整个社会扭曲的价值观(也不能说扭曲吧,但至少是很累的),重视自己内心精神生活的构建,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当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达到了一定层次的时候,就像叔本华说的,离动物性越来越远离神性越来越近。如此,身份的焦虑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不过我觉得想要达到这个层次,还是需要多读书多思考哇,挺难的感觉。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五章总结:         我们在等级社会里为何无法稳妥地获得或持有一个自己渴望的位置,原因如下:1. 受变幻无常的才能的制约。2. 受运气的制约。3. 受雇主的制约。4. 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5. 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在获得身份的领域中并存着两种需求:其一为经济需求,它要求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赚钱。其二为人性需求,它使员工追求经济的安全、他人的尊敬和对职位的保有。         我们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的不仅是金钱财富,也需要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荣誉感、归属感以及他人的尊敬。然而外部经济环境具有不稳定性,社会地位越低的人,工作的浮动性就越大,人的不安全感就越强。所以为了抵御经济水平滑落的风险、安全感归属感的丧失等等,人们不得们拼命往上挤。即便难以实现阶层跨越,但为了保住自己已有的阶层和经济水平,就需要时刻对可能遭遇的风险保持警惕。这也就是焦虑的由来。         无论人们处在各种社会阶层,富人也好穷人也罢,只要外部经济环境不是长期稳定的,人们都会焦虑不止。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第一章 哲学         作者对于身份的焦虑提出了第一个解决方法:学习哲学。         学习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在于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训练出自己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提高心性,从而减少大众观念对我们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不自信,那么不自信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可能天生就有身体上的缺陷,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的人可能遭遇了一些苦难,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也有可能有的人本身就生活在大众认为的快乐幸福之中,已经拥有了许多平常人得不到的物质和情感,但他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处处都要把自己和别人拿来比较,对于自己比不过的方面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自信的原因太多,心理学上面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是本文作者并非从心理学的层面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从哲学上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即,无论是自卑还是焦虑,本质上都是内心的煎熬,都是自己给自己思想上强加的压力。而学习哲学,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降低我们对他人评价的敏感度,可以使我们在精神上产生相对的富足,使内心安定。         就以天生残疾的人为例子,大众都认为一个天生残疾的人就一定会自卑。这也属于社会普遍认识和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偏见。那如果当事人不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不加思考和辨析便接受了大众的主流价值观,何来不自卑呢?         对抗大众价值观很难,无视他人头脑浅薄的偏见也不容易。但是学习哲学,学会思考,坚持下去,等到自己的精神生活足够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深度足够深邃了,我们也就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偏见和中伤淡然了。 🌱第二章 艺术         悲剧促使我们摒弃日常生活中对失败与挫折的简单化的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与过失。如果这个世界中的人们从悲剧艺术中汲取了经验教训,那么我们的失败可能导致的后果就不会如此沉重地压在我们的头上。 🌱第三章 政治         现代身份理想是工业生产和政治组织发展的产物,而工业生产和政治组织发端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然后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洲。报纸和电视节目所灌输的对物质至上主义、企业家精神和物质精英论(“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都反映了那些控制整个经济体系的人的利益,而普通大众则需要依赖这个经济体系来养家口。理解了这一层道理,并不能奇迹般地消除身份理想所能导致的诸多忧虑。理解内情与政治上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气象卫星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理解并不是总能防止问题的发生,但它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能够教会我们很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受害的感觉、被动的感觉和困惑的感觉。或者我们可以更加野心勃勃地说,理解这一切将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以此开始我们可以改变或者挑战社会理想,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把尊严和荣誉教条式地、不加质疑地赋予那些依然踩着高跷的人的可能性会有所降低,即使是非常微弱的降低也罢。 🌱第四章 基督教         只要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其可贵的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我们对各种社会环境和社会行为模式做好心理准备,洞察其人为的特征,那么对普通人的观点将会去掉更加负面的含义,从而相应地,追求成功的欲望和想独自躲在坚实的墙壁后面的欲望将会减弱——当然,这对所有人的心理健康不无益处。  🌱第五章 波希米亚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并不是只有法官或药剂师的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D版doggod🐕
    推荐

    简单易懂,值得一看 方便get到点 实用的,当感到焦虑,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去一眼瞅一下。沧海桑田,皇城相府尘归尘土归土。因胆小怕事或循规蹈矩,亦或思维麻痹于那一隅,焦虑于自己一亩三分地上的三瓜俩枣,未见天地之大啊也未睹古今圣贤风采。 退一步海阔天空。钻出那件旧衣服,无常的还是在无常,但兴许自个琢磨出一条有趣的道道沿着走几步呢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lana
    推荐

    把身份焦虑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论述得非常清楚,我居然在2021年末才发现阿兰·德波顿这个宝藏! ◆ 1.焦虑起因 >>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 当然,在一个理想世界中,我们可能更坚强一些。我们会固守自己的底线,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我们,也不会顾虑别人的臧否。可能有人曲意奉承我们,但我们并不因此而自鸣得意;同样,只要我们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人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境遇。然而,我们对自己特性和品质的认识总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中飘忽不定。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无定的情状下,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会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仿佛我们对他人的情感负有亏欠似的。 ◆ 1.1 焦虑起因之势利倾向 >> 本质上,成人阶段的爱同幼年时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爱并无差别,正因为如此,势利者以身份取人的做法会让我们难于接受。 >>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惟一根源,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对势利有清楚的认识。对那些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有把握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心思去把成心矮化他人当作某种消遣。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 1.2 焦虑起因之过度期望 >> 18、19世纪政治和消费生产的巨大进步尽管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为人类心理造成了难言苦痛,因为同社会体制和生产进步一起伴生的还有一种全新的理想——每个人都深信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任何理想。 >> 在贵族社会里,底层的仆人能泰然地接受他们的命运,用托克维尔的话来说,他们能“愉快地生活,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不失自尊”。然而,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有的只是报刊和社会舆论没完没了的鼓噪,让每个生活在底层的人都相信他们总有机会攀上社会金字塔的塔尖,有机会成为实业家、大法官、科学家,甚至是总统。这种无限机遇的论调在一开始也许能给人一种盲目的乐观,对那些底层的年轻人尤甚。但在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最优秀的幸运儿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实现他们的梦想;而多数的人,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正如托克维尔所言,他们会转而变得意志消沉,内心极度痛楚,并轻贱自己,同时也憎恶自己的顶头上司们。 ◆ 1.3 焦虑起因之精英崇拜 >> 人们开始更倾向于认同这样的观念,即人的才识往往能影响或决定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这种认同反过来赋予了金钱一种新的道德涵义。过去,社会上的财富是依据血亲关联世代相袭,金钱的涵义自然只是昭示某人有幸而生于富贵之家,因而,人们自然也不会将金钱视为一个人智识和才能的指标。但在精英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没有相当的才干,他不可能有一份高声望、高薪酬的职位。故而财富成为一个人良好秉性的象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 >> 因为经济的精英崇拜制度的兴起,在世界不少地区,穷人已不再是不幸的人、需要慈善救济且让富人怀有负罪感的人,而变成了人生的失败者、让那些凭着积极心态自我进取的精英阶层所不齿的人。富人们已然不再因为他们奢华的生活而觉得羞愧,也不会对曾经和他们同伍、而今已被他们远抛身后的穷人们施与同情。 >>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 1.4 焦虑起因之制约因素 >> 持续的焦虑绝非歇斯底里的体现,而是对经济环境的现实威胁所做出的真实反应。 >> 这些感情反应向我们指出,在获得身份的领域中并存着两种需求:其一为经济需求,它要求企业的首要任务就是赚钱。其二为人性需求,它使员工追求经济的安全、他人的尊敬和对职位的保有。虽然这两种需求可能长期共存,而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冲突,但任何依赖工资的工人都无法在其生活中摆脱持久的焦虑,因为他们明白,只要这两者遇到冲突、需要从中选择时,根据商业运行的逻辑本身,胜出的一方永远都是经济需求。 >> 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对爱的需求保持稳定不变,且丝毫不亚于孩提时代;因而在我们的需求和世界的不确定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衡,而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身份焦虑的第五个关键原因。 ◆ 2.解决方法 ◆ 2.1 解决方法之哲学 >> 在与他人观点的关系中,哲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因素,这一因素可以形象地描绘成为一个盒子:公众的观点,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首先纳入其中进行分析,然后把正确的观点赋予新的活力置入自我形象之中,而把那些错误的观点一笑置之,将其摒弃在外,从而不使其产生任何伤害。哲学家把这个盒子称为“理性”。 >> 哲学并没有完全摒弃成功与失败的等级对立,而只是重新确立判断过程。根据哲学观点,主流价值体系有时候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蒙羞,同样,有时候也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赢得尊重——在一些不公正的情形下,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种信心,即就算我们没有得到他人的溢美之词,依然有资格赢得他人的爱戴。 >> 我们经常处于一种自虐过程当中,在没有搞清他人观点是否值得关注之前就去寻求他人的赞赏;但只要我们对某些人的思想稍加研究,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然而我们往往在弄清楚这一切之前就竭力想得到他们的爱戴。我们应该停止这一自虐过程。 >> “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华如此说道。 ◆ 2.2 解决方法之艺术 >> 小说通过呈现被遗忘人群的生活,对占主导地位的等级观念在想象的领域起到抵制作用。在小说中,整天忙于做饭的女仆可以是兰质蕙心、品格高尚,而笑起来声音嘶哑,拥有银矿的男爵则可以是品格低下、尖酸刻薄。像简·奥斯丁或乔治·爱略特一样,这些描绘日常生活的伟大艺术家能够帮助我们纠正一系列势利观念,从而对人世间何者应该受到尊重,何者应该获得荣耀得到全新的认识。 >> 如果说悲剧作品能让我们对他人的失败给予比平常更多的关注,那主要是因为悲剧艺术能够引导我们探究失败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对实际情况了解越多,我们就会更易于理解他人,原谅他人。一件悲剧作品可以巧妙地使我们了解各种细节,认识男女主人公的富贵与衰败之间微妙的关联,明白意图和结果之间荒谬乖张的关系。虽然在阅读报纸上仅有大致轮廓的失败故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产生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的想法,但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这种心态。 >> 最杰出的漫画家能够处理那些我们无法直接面对的弱点;我们总是隐藏着一些最令人尴尬的东西,而杰出的漫画家能够把我们从这些尴尬的东西身边拽开。忧虑越隐私、越强烈,引发的笑声就可能会越大,笑声成了把那些无法言说的缺陷拿来公开处理的有力武器。 >> 最为和善的漫画不会就我们对身份的关注进行嘲笑,而是进行调侃:他们对我们提出批评,但同时认为我们依然相当不错。由于他们的才能,我们才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带着爽朗的笑声,承认自己身上的一些痛苦的事实,而这些事实如果以平常的、责备的语言传达给我们,我们就会因为惧怕危险和伤害而拒绝接受。 ◆ 2.3 解决方法之政治 >> 关于人的理想标准并非像石头一样一成不变。身份的理想标准长期以来都是,将来也一定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词就是政治。 >> 在《给那后来的》(1862)一书中,约翰·罗斯金同样对经济精英观点持反对态度。他花了40年时间,对不同国家的数百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受调查者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然后他用讥讽的口吻对穷人和富人的品格状况作了一个总结:“发了财致了富的人,通常来说,勤奋、果断、骄傲、贪婪、雷厉风行、有板有眼、理智、缺乏想象力、毫不敏感和无知。而那些一生贫困的人往往是极端愚蠢的人、极端聪明的人、懒惰的人、莽撞的人、谦卑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呆板无聊的人、想象力丰富的人、敏感的人、知识丰富的人、毫无远见的人、毫无规律且受情绪支配而使坏的人、拙劣的恶棍、公开的盗贼,以及那些完全是菩萨心肠的好人。” >> 让雅克·卢梭和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在开篇之际就宣称,不管我们认为自己在思想上多么独立,我们实际上并不理解我们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现象。我们的灵魂很少直接说出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才能够使自己满足,或者即使它们有时嘟哝些什么,它们的指令也往往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之上,或干脆自相矛盾。卢梭认为,我们不能把心灵比作身体,因为身体知道需要吸收消化什么,才能保持自身的健康,而心灵则不然,心灵更像以下状态下的身体:在它需要喝水的时候大声呼喝上酒,在它需要平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坚持继续跳舞。外界有各种声音在不停地告诉我们,应该获取什么,然后我们才能得到满足,我们的思维极易受到这些声音的左右,我们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点点微弱的声音将会淹没在这些外界声音之中,而我们也会很容易地受到误导,从而使我们偏离了对我们生命中何者真正重要的谨慎而艰苦的求索。 >> 那些被社会重量级人物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际上往往是相对的,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一旦认识到了这一层,一种政治上的觉悟就会随之产生。报纸和电视节目所灌输的对物质至上主义、企业家精神和物质精英论(“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都反映了那些控制整个经济体系的人的利益,而普通大众则需要依赖这个经济体系来养家口。 ◆ 2.4 解决方法之基督教 >> 他浪费了自己短暂的一生,这让他痛苦,然而更加令他难以释怀的是他意识到他周围的人所喜欢的仅仅是他的身份,而不是他真正的、脆弱的自我。他因为是一个法官、一个有钱的父亲、一家之长而受人尊敬,而现在这一切身份都即将消失,在痛苦和恐惧中,他知道他不能指望任何人能够爱他:“最折磨伊凡·伊里奇的是没有人能够给予他同情,而这是他最渴望得到的。在经过长时间的折磨之后,他最希望得到的是(虽然让他公开承认显得有失体面)有人能够像对待生病的小孩那样疼他。他希望有人抚摸着他、亲他、抱着他哭,就像生了病的小孩一样被人宠着,被人抚慰着。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重要官员,而且胡须已经花白,因此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不管怎样,他都渴望得到这些。” >> 除了对我们自己必死的命运进行思考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思考他人的死亡来摆脱身份的焦虑,特别是那些取得很高的成就使我们自卑和嫉妒的人的死亡。 >> 遗迹能够让我们放弃辛苦劳作,放弃我们自以为是的完美感和成就感。遗迹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可能抗拒时间,我们只是自然破坏力的玩物,而我们只能暂时压制自然破坏力,不能真正地克服它。我们可能会享受一时的成功,我们可能会在短短几年内赋予混乱以秩序,但任何事物都终将退回到以前原初的状态。如果这种想法能使我们心情宁静,那是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焦虑来自于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的重要性。由于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评价过高,我们便因此受到惩罚,进而接受理想的折磨。 >> 基督教的伦理学家们长期以来都明白,要安抚焦虑者,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像乐观的心态教我们的那样,告诉他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的——相反,我们应该告诉他一切事物最终都将变得非常糟糕:屋顶将会塌陷,银行将会变成废墟,我们将会死去,每一个我们所爱的人都将去世,我们所有的成就,甚至连同我们的名字都将深埋于地下。如果这样的想法能够安抚我们,那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本能地知道我们的痛苦与抱负之庞大密切相关。如果从1,000年的角度来看待我们那些渺小的身份焦虑,我们将会非常难得地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从而获得心情的宁静。 ◆ 2.5 解决方法之波希米亚 >> 一个人没有钱可能仅仅意味着他自愿选择把精力投入到别的事情上面,而不是投入到商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他在别的方面变得富有,而不是在金钱方面。梭罗没有用贫困来形容他的境况,他喜欢用“简单”一词——他认为“简单”表明了一种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迫接受的物质状况。 >> 波希米亚人认为,我们在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生活方式中维持信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在贴身的小环境中起作用的价值体系,依赖于我们所交往的人的种类、我们所阅读的书籍和我们所听到的话。波希米亚人因此在选择交往对象方面特别注意。一些人,例如梭罗,完全逃离了社会的不良影响,而另外一些人则坚持不懈地选择性情相投的人组成一个交往的小圈子,而拒绝接受那种自然而然地落在我们头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我们在学校、家庭和工厂与那些生活在一起的人交往时很容易感受到的。 >> 如同波希米亚人有时冒着极大的危险想要证明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受错误思想的误导,他们的生活也并不像平常所表现的那样令人心醉神迷,一旦认识到这点,就再也没有必要受到资产阶级的身份观念的影响,从而使自己深陷焦虑之中。很多优秀的思想都令中西部人震惊,但并非所有令他们震惊的思想都很优秀。正因为法官和药剂师的事业如此顺畅,让他们去质疑或偏离自己的行为方式或思维方式将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 再则,一些波希米亚人的立场可以帮助那些因主流身份体系而焦虑不堪的人认识到,避开主流身份体系的行为源远流长,而且偶尔辉煌一时。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巴黎诗人、达达主义运动的游戏性和颠覆性,以及超现实主义乡间野餐会。 ◆ 3.总结 >> 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希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小角色,而这五个领域的革新者们通过上述的方式,赋予这些人以合理性。他们提供了好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并不是只有法官或药剂师的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肖茜Abby
    推荐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小角色。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星。
    推荐

    01  摘自文末:“ 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波希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姜楚阳
    推荐

    《身份的焦虑》阅读总结 对待身份焦虑的解决办法: 从哲学角度,①哲学家认为应该用理性原则看待身份,有了理性,身份可以由我们的理智良心来决定,不受市场上他人一时的想法和感情的左右。主流价值体系也不适用于所有人,应当确立自信。 ②“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上的观点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公众舆论通常是最经不起推敲的,是最不值得信的观点,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思想都是极其愚蠢的。“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华如此说道。 从艺术角度,伟大的艺术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或绘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这些作品中总有一种声音在谴责现在社会的种种弊端,纠正谬误,引导我们发现美丽,帮助我们了解痛苦,重新点燃我们对事物的敏感,通过让我们忧伤或大笑,培养我们的共情能力,或者让我们的道德观念平衡发展。 从政治角度,在每个社会里,总有一个特定的群体会获得高度的尊崇,一些素质和技能在一个地方能够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在另外一个地方则有可能变得无关紧要或为人不齿。关于人的理想标准并非像石头一样一成不变。身份的理想标准长期以来都是,将来也一定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词就是政治。 通过政治斗争,不同的群体都试图改变他们社会的尊严系统,摆脱在既有体系中利益既得者的统治,从而为自己获得尊严。这些不同的群体通过一个投票箱、一把枪、一次罢工,有时候通过一本书,来重新确立社会标准,决定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拥有上层身份的位置。 从宗教角度,人终其一生都要面临死亡,我们注定要在无助和落魄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在弥留之际肯定渴望像小孩一样被人关怀,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极为清晰的理由,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最能够经受住我们身份变化腐蚀的人际关系。向死而生,就能明白哪些是真正应该去追求的。 一切都是虚空,再声名远扬的人,死后也只是一堆白骨,相比较于永恒,那些困扰我们的其实并不重要的外部因素实在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以遗迹作比,遗迹能够让我们放弃辛苦劳作,放弃我们自以为是的完美感和成就感。遗迹提醒我们,我们永远不可能抗拒时间,我们只是自然破坏力的玩物,而我们只能暂时压制自然破坏力,不能真正地克服它。我们可能会享受一时的成功,我们可能会在短短几年内赋予混乱以秩序,但任何事物都终将退回到以前原初的状态。如果这种想法能使我们心情宁静,那是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焦虑来自于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的重要性。由于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评价过高,我们便因此受到惩罚,进而接受理想的折磨。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Lily
    推荐

    读了《格调》之后被推荐的书目,豆瓣了一下觉得还行,虽然也有人说是满屏金句但是读完觉得空无一物,不过我倒是还读到了一些零碎的思量。 全书的结构很明确简单,分析了焦虑的五大原因和五种解决办法,读原因的时候时刻觉得AWSL,每一种原因都真实残酷、句句戳中。读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又开始觉得,哦,这样啊。有人说人生大道理不过是“算了”两个字,不过我也觉得,这个算了,要真的算了,还是要“说服自己”。说到底,不管怎么样,不能总是既跟世界拧巴,又跟自己拧巴。 五种焦虑的原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待、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精英崇拜这一章,前段时间《奇葩说》特别“火”的导师罗振宇,我实在是不太喜欢,看了几个片段和他的一些观点,我觉得罗振宇先生就是典型的自诩精英类型,他总是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和选择都是应该被褒奖、被承认的,甚至于,也不能从别人的反对里理解对方的态度,怎么说呢?自信这种东西,还是要适可而止,使用过度,必然油腻。 制约因素里,作者总结了五种,我也想跟着聊一聊,第1种是说受变幻无常才能的限制。我其实不是个自信的人,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发挥不太稳定,大概是因为该死的责任感会不允许自己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也会给人留下靠谱的印象。那些靠谱的时刻就会成为我自己发挥还行的记忆,然后也会想要留住这个印象而无端给自己更多难以稳定发挥的“难题”。这种焦虑的后果很明显,会很难让事情let it go,就像电影情节回放一样,不断复盘怎么样会发挥更好。但怎么说呢?其实总结只能基于过往,但未来总会有各种新的难题出现,归根结底,这种焦虑是不会消失的。 第二种制约因素是运气。有人说,“你只是差了一点运气”这句话里,藏了人生绝大部分亏欠的答案。想来不算什么道理,但也觉得能接受,越努力越幸运也是有的,但我不会要求自己一年365天都能元气满满,正面和背面都是人生。 第三种因素是受雇主的制约,这部分提到了一本书,叫做《三英亩地与自由》,书里提倡人们果断放弃为别人工作这件事,而是离开办公室,去美洲以适当价格购买三英亩地建立舒适的家园,从此过上再也没有必要对同事和上司拍马溜须的生活。也见过很多“回归自然”的宣称式生活追求,我作为对都市喧嚣十分警惕的城乡结合部居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去到某个需要自己种菜、养牛的极简生活中,一方面,我实在已经习惯了这花花世界的便捷和高效,我可以解放初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当然我也承认自己的懒惰和笨拙,靠自己种菜怕是第一个饿死自己。职场的不自由和自由,也许很多时候是一种选择与感受,更何况,自由本就是虚幻的东西。职场是商场的人力资源价值交换市场,要让自己有价值,或许就不应该把舒服当成首要KPI,而是能在舒服和能尝试接受的挑战之间,找到合适的位置,也就能坦然看待来自雇主的制约。 第三种和第四种分别是受雇主盈利模式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没什么切身感受,故略过不表。 全书第二部分讲了应对焦虑的五种方法,分别从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来分析,和产生焦虑的五种原因并不一一对应,不过也算分条缕析、有理有据,这一部分的阅读感受会love and peace 很多,能从文字里感受到一种挣扎之后平静接受的释然������ 哲学的部分,很多振聋发聩的观点,尤其是对叔本华的很多引用,读起来冷静而残酷,比如这个“如果我们队他人的观点进行仔细分析,就可能会发现一个令人沮丧不堪,同时又让人产生奇特轻松感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的观点上都充满了严重的混乱和错误。”“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情感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猝不及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的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渡重视他人观点的人,都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听起来,是具有哲学高度的人际交往指点。 第二个应对之法是艺术,很直白,开篇说了“艺术没有用处”这一被广泛接受的论点,但,也许艺术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一种?艺术是让普通人有机会接近星辰大海的最有可能的途径。尤其记得书里说过的关于悲剧的解读,“悲剧能让我们对他人的失败给予比平常更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悲剧艺术能引导我们探求失败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对实际情况了解越多,我们就越容易理解他人、原谅他人”。一生的时间实在有限,能通过艺术了解和感受更多,也许是一种增加生命厚度的方法吧。悲剧会使我们摒弃日常生活中对失败和挫折的简单看法,使我们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我们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愚昧和过失。 第三关于政治,听过一句话,personal is political。没错,看起来是跟政治相关的权力,其实也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最近关于北大、财大、PUA等新闻实在避都避不开。权力会来自于金钱、地位等,也会来自于伪装成爱的控制。对权力的警惕,让我们成为自己。这一部分还讨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焦虑的关系,很多时候,金钱的多少、物质条件的充裕等,不仅会成为一个人基础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能为一个人带来尊严。我一向认为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深究起来也是这个原因,一个人自立的能力,就是最基本的尊严来源。 但其实,我们也不具备根据收入水平来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平的特权。众多外在事件和内在品质在综合地起作用,使一个人富有而使另一个人贫穷。这些决定因素包括运气与环境、疾病与恐惧、偶发事件及其后继发展、良好的策划和欠佳的运气。 生活事关在友好、好奇、敏感、谦逊、虔诚等方面变得更富有——这些素质被称为“生活”。而生活的能力,包括爱的能力、快乐的能力以及欣赏的能力。 第四关关于基督教的部分,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书里关于教徒们在合唱团里时光流逝之后,产生明显的亲近感,从冷库的外表走出来,与身边的人共同经历的这段短暂时光变得十分有价值。教会、做礼拜、合唱团等,都让信仰宗教的人们有了情感上的亲近和认同。“在大城小镇的上空耸立的大教堂一直在给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精神第一的想象空间。”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浪漫爱艺术的波西米亚人如何抵抗焦虑,波西米亚人慵懒而务虚,他们喜欢悠闲和在整日的艺术沉醉里消遣,物质生活并不重要,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富有程度和他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的多少是成正比的。被物欲裹挟的现代人啊,也许需要多从实物之外获得一点乐趣吧。 当然全书最后并没有得出我们不该为身份焦虑这样的论调,而是说,不管身份的焦虑多么令人不快,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理解并不总是能预防问题的发声,但是它能在最小范围内,教会我们很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从而大幅度降低受害的感觉、被动的感觉和困惑的感觉。成为主动选择和承担后果的自己吧,直面焦虑或许是最不焦虑的办法了。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是啊
    推荐

    是看了《爱情笔记》后,同作者找到这本书,本以为会是心理学那一套,其实不然:作者是从三观对身份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组织展开调查研究。 相当于对人类社会史上的几大三观来源及其发展变化做了梳理,让我们看到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而这些不同的可能性也赋予了我们对自己身份的解读的不同可能性, 从而有了缓解焦虑的可能。 五大三观来源: 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 对于那些汲汲于单一三观持有者,或许有些启发作用, 大脑可以多开几扇窗。 如此,则对自己对他人都会变得宽容, 少些苛责,少些评判,少些焦虑,多些从容,多一些悠然自得。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Echo93
    推荐

    1. 我是谁? 2. 我有什么? 3. 我希望别人怎么看我? 《身份的焦虑》一书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就会执着于第三个问题,随之而来,你便陷入焦虑的状态。叔本华告诉我们:人的幸福取决于第一个问题——我是谁。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们就不会执着于“希望别人怎么看我”;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我是谁”,我们可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焦虑,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自在。 可是,我们又如何知道“我是谁”呢?这里的定位不以你的社会关系为参考依据,而是你要认识到你自身的的自然属性,比如找到你内心真正热切喜欢的事情,了解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或社会强加于你的价值体系。你要有自己的意识觉醒,当你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明白自己的行动方向,并对此抱有坚定的信心和信念时,你便不再费心盘算自己的经济地位,也不再执着于别人对你的评价。这时,你掌握了焦虑或幸福的自主权。 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己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身份”这个词在本书中更多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当你的昔日好友在大城市买房买车、升职加薪、婚姻幸福、儿女双全,而你却在三线小城孤身一人、居无定所时;你会郁郁寡欢,怨恨自己一事无成。当你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独自闯荡,由于你忙于工作,无暇交友,时光荏苒,转眼你年近30,不幸成为所谓的“大龄剩女”,过年回家,面对亲朋的闲言碎语和父母的催婚,你焦虑不已;在他们眼里,只要你是“大龄剩女”,你便毫无价值可言,无论你的学历和收入,也不管你一人在外的辛苦。总之,作为一个高龄未婚的女人,在他们眼里,你只是一个“失败者”。不知不觉,你被别人的评论所裹挟,寸步难行;你被社会价值体系所评定,倍感焦虑。 《身份的焦虑》告诉我们,人在比较中获得幸福,比较的范围是和你处于同一圈层而不是让你遥不可及的人,只要你比同一圈层的人拥有相同或更多的东西,你便会感到幸运。然而你可能没有想过:我们的很多欲望总是与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关系。 其实,“焦虑”对个体的成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焦虑”是欲望的伴随物,倘若一个人进入“无欲无求”的境界,那便成了另一个极端的活着状态。只是我觉得,相比于远古社会,焦虑已然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它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你的生命活力。你疲于向前追求,你在无意识中和人进行比较,你内心在意别人对你的评论......你活得很努力却不幸福。那么此时,我们有必要警醒自己:是不是社会的价值体系确实存在可商榷之处?是不是一点一滴的公众舆论早已在你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塑造着你的思想?可是,你从未有过质疑,或者你即便曾有质疑却还是没有勇气坚守在你自己的园地。鲁迅借狂人之口告诉过我们:“从来如此,便对吗?”可惜,狂人或天才的结局多是不尽人意的。 我不是让你藐视社会规则,特立独行。不是让你像电影《南海十三郎》里面的十三郎那样坚持自我,不向世俗妥协;也不建议你像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思特里克兰德那样为了艺术而不惜抛弃一切。因为人确实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我只是想让你知道:那些被社会重量级人物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际上往往是相对的,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小角色,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其实,这本书不仅抽丝剥茧地剖析身份焦点的根源,还从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等5个领域探索舒缓和释放焦虑的解决之径。你值得手捧此书进入另一天地。最后,愿我们都能找到真的的自己,努力取得坚持自我和融入社会两方面的平衡。

  • 看世界=SEEING THE WORLD(英文版)
    光明此心
    推荐

    非常不错的书,阿兰•德波顿的书总是不会让人失望,也总是会引起你的哲学思考。由于水平有限,有很多地方也是囫囵吞枣,没办法跟上作者博学的节奏。 对于焦虑这件事,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的体验,焦虑的本质来源于恐惧,恐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自身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社会的原因。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了,这像是个悖论一样缠绕这我们的生活,我不想再把作者的观点再阐述一遍。 这都来源于攀比的心理,与身边人的攀比,我们往往不会跟比自己差的比,而是跟比自己好的比,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富人看到阿联酋王子的大私人飞机照样自惭形秽,感觉是五菱宏光和宝马五系的争斗。 也就说明物质的丰富度并不能安慰到我们的心灵,很多我们在追求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我们随大流的心让我们在物质的欲求中随波逐流,社会也在不断的推波助燃,似乎豪车豪宅财务自由是人生的标配,各种短视频都在催生这种价值观,而我们本身没有多少定力的思想也就不得不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失去了独立。 精神的追求似乎是比较高尚一点的追求,不过在我看来,无非是精神的满足更加难一点而已,相对于金钱的边际效应更加远一点而已。在科幻大片里的造梦,人只要躺在机器里就可以实现任何事情,精神满足也就变得很容易了,这样躺在机器里的生活恐怕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吧。 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是自己所定义的,也就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皆是对于你来说的,不管是追求物质也好,追求精神也好,都应该是立足于自我独立之精神上的,虽然独立只不过是相对的,无论怎样你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你脑子里所有的思想也不过是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视频的综合体。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思考了,还是只是人与亦云,你是否能说服自己。 还是那句话想过什么样的生活由你自己决定,但是社会应该是多元的,社会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不应该只用钱多钱少来评价。 当然失去了物质基础的精神评价也是空泛的,更多的应该取得一个平衡,不偏激,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走在中道上。 社会应该多远,追求也应该多元,评价也应该多元,每个人对自己都有自己的界定,那是最好的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是一个我们期盼的世界,生活也应该多姿多彩。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