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䒕䒕儿1
    推荐

    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万千世界中平凡的植物、人,却有在无意中点出生活的真谛。 "你写这些昆虫什么意思?答曰:我只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lucky
    推荐

    《慢煮生活》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放慢脚步,时间慢煮生活,品其味而生其乐。步履太匆匆,快乐也会在匆忙中流逝,不留痕迹,渐渐生活里缺失了趣味,无味而平淡常常会吞噬了对生活的期待。一花一草一木一世界,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最美莫过于这样驻足用心观察。想想生活里多久没有这样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冬天的树,已经出了一些比米粒还小的芽苞,裹在黑色的鞘壳里,偷偷地露出一点娇红。冬天的树,很快就会吐出一朵一朵透明的,嫩绿的新叶,像一朵一朵火焰,飘动在天空中。很快,就会满树都是繁华的,丰盛的浓密的绿叶,在丽日和风之中,兴高采烈,大声地喧哗。”人,是美的,是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献给繁忙都市中渴望诗意栖居的你。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后青春期的诗
    推荐

    读汪曾祺《慢煮生活》2021.05.04 之前已看过几本汪老的散文集和小说集,像《人间草木》《人间有味》和《大淖记事》等等。很喜欢汪老的风格,简单寻常的生活琐碎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有趣,西南联大时期的艰苦求学经历也是乐在其中,特殊年代下放张家口劳动时依然能泰然处之。读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看文字本身,更是了解他那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体会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书的题目也很有感触,一下子就吸引到我了。“慢煮”二字让我想到了煨汤的“煨”字,有一种时间和温度在里面,给人以安心和温暖。而这些正是今日之生活所急缺的。如果说先生笔下的生活是“慢煮”的,那么今日之生活则是“煎炸爆炒”的,急功近利,焦虑不安,追求一夜暴富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在这个浮躁的环境下,汪老的作品算是一剂良药,就像一针镇静剂,让你能安定下来找到自己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多的就不赘述了,汪老的作品适合一辈子读下去。也正在看先生的作品合集——《汪曾祺作品全集》,两百多万字的恢宏大作,看完应该会有更多的感触和体会吧,到时候再写一篇详细和全面的读后感吧。闲言少叙,抓紧时间去读全集了。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暖阳
    推荐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小时候读不懂汪老,觉得一个咸鸭蛋有什么可写的,长大后明白了日子在柴米油盐里过成了诗意,也就真正懂得了这场人间烟火~ “我咽下苦难,只谈吃,只谈美好和温暖。” 大概只有像汪先生这样热爱的生活的人,才能将生活中平淡的物也写得饱含深情~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嘉禾乐天 | 孙云珠
    推荐

    看过汪老的多篇散文随笔,汪老作为一代学儒学富五车却没有一点酸腐气,生活中流露更多的是平和、达观的人生智慧,文中也经常提到他那个时代经历的人和事,个个都是闪耀着熠熠光辉的人物“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叶浅予、老舍”等等,他们博学、正直、谦逊、温雅、无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些巨匠泰斗陆续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汪老在离世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致敬汪老,致敬那些巨匠泰斗🙏🙏🙏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漠然
    推荐

    喜欢汪老的文字,干净而透明,温馨且美好,透露着诗与远方,又不失烟火气息!“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chenille
    推荐

    慢煮生活| 这个名字吸引了我,如今我很少能坐下来用书去经营自己的每一天,在2022年的也用汪曾祺先生一样慢品生活,书写生活。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山风岚
    推荐

    万卷书阅读第79本 该散文集收录了关于花草、美食、生活、行走以及对故人的怀念,这五部分人容。 作者文笔清新优雅、朴实无华,淡淡的笔墨却流淌出浓浓的人生哲学。 “一花一叶皆有情,一茶一饭过一生”,汪曾祺先生以悠闲平和的口吻,描绘了一幅幅细水长流的生活图景。 我们不妨把汪曾祺先生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现代“陶渊明”,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 愿我们在读完本书后,能用一颗真善美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真诚美好,在柴米油盐中,去体会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 试着安静下来,慢煮出生活的烟火气,品味怡然自得的诗意,奔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书中金句] 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菱凌澪
    推荐

    在这样的快餐时代,我们需要一碗小火慢煮的粥,而汪曾祺先生的书则满足这样的要求~~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Valkyrie
    推荐

    看汪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香气,食物的香气,生活的香气,人格的香气。 很浮躁烦闷的日子,因为看了汪先生的文字,就变得慢了,有种小小的幸福感也跟着慢慢溢出来。 我也很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那句话:“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人生在世,也不过求的潇洒二字罢了。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悟空
    推荐

    一如既往的汪老风格,质朴,平时。 一花一叶皆有情 一茶一饭过一生 生活,是很好玩的 万水千山走遍 花枝一束故人香。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甜甜圈
    推荐

    羡慕汪老从始至终对生活的感受力,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皆成诗,这该是对生活怎样的热爱!愿我也能永葆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用孩子的眼睛去探索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生命苦短,脚步匆匆,灵魂得跟上。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康淑艳
    推荐

    以汪老的得意之作做为2021年的读书收尾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读的散文不多,如果要读,首选汪老的文章。我喜欢他的恬淡适意,也喜欢他热热闹闹的烟火气。他的文章都是从极小的事入手,花鸟鱼虫、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见闻等,详尽展现了汪老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这是汪老的心声。2021,有困难、挫折、疾病、疫情,也有感恩、友情、幸福。再见,2021;2022,未来可期。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心有所属之与主相恋
    推荐

    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主日平安 天气多云☁汪曾祺️【慢煮生活】 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汪曾祺 1 这是我早晨拍完学校风景,发朋友圈的时候想到的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就借用了,放在我的朋友圈里面。我的朋友圈的每一条分享那都是很有诗意的呢。除了圣经经文诗歌,还有美图,美景,美文。所以很多朋友就说进入我的空间就感受了不一样的美好。 2 我本人还是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的,很干净透明,又很温馨美好,透露着诗与远方,又不失去烟火气息。汪曾祺先生的很多回忆都留在了昆明,他写过昆明的花与昆明的雨,我还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因为我现在也在昆明呢!这边的气温都还好,不太冷也不太热! 3 在昆明这边,不像我在东北读本科的那几年,10月份就开始下雪。到次年四月份还在下雪。在这边,我还没见识过雪呢,但各有各的美好吧。北国的豪爽,南国的婉约,我都见识了。 4 这本书叫《慢煮生活》,看着这书名,尤其现在中午,我就已经饿了。今天我的生命中还发生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就是我的学校的饭卡丢了,我仔细回想我最后一次使用是什么时候,就是我昨天修完电脑去食堂吃饭,因为当时我拿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不知道随手把饭卡放哪里了。 5 我昨天晚上在寝室写东西,就没有出来吃饭,也没有注意我的卡在不在,今天早晨我才发现丢了的,我专门去食堂走了一圈,已经找不到了。我们学校必须使用饭卡才能买饭的,今天刚好周日,学校学生处办卡中心里面没有上班,我也不能补卡,只有等明天了。我现在已经饿了,我要去学校超市买点不是垃圾食品的食品了。 6 【诗歌分享】这是我的诗歌与远方 我曾经一路迷茫 细数我的忧伤 而现在新的我 一切都不一样 有一种爱的力量 为我指引方向 一路成长 软弱变为坚强 神若帮助我们 谁能成为我们的抵挡 不要怕困难险阻 即使面对再大的风浪 我们靠着恩典 安静等候生命中的光 神的儿女幸福写在脸上 我的夜被爱点亮 把黑暗都遗忘 看见那片天堂 是荣耀的盼望 主耶稣为我献上 安静等候生命中的光 神的儿女幸福写在脸上 慢煮生活【摘录】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豆汁儿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他带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警告我说:“喝不了,就别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我端起碗来,几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学问:“怎么样?”我说:“再来一碗。” 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唤头”(招徕顾客的响器),也不吆唤。因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准时候。到时候,就有女人提了一个什么容器出来买。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记》的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杆儿上的”(叫花头),所以家里有吃剩的豆汁儿,可以给莫稽盛一碗。 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澥”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类似油条,但做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北京的穷人喝豆汁儿,有的阔人家也爱喝。梅兰芳家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和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 豆汁儿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几个青豆嘴儿(刚出芽的青豆),极香。这家这天炒麻豆腐,煮饭时得多量一碗米,——每人的胃口都开了。 草木春秋 木芙蓉 浙江永嘉多木芙蓉。市内一条街边有一棵,干粗如电线杆,高近二层楼,花多而大,他处少见。楠溪江边的村落,村外、路边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处可以看见芙蓉。芙蓉有一特别处,红白相间。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个的花都是桃红的。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的叶丛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领导建议,以芙蓉为永嘉市花,市领导说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后来听说温州选定茶花为温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让一让。永嘉让出茶花,永嘉市花当另选。那么,芙蓉被选中,还是有可能的。 永嘉为什么种那么多木芙蓉呢?问人,说是为了打草鞋。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 现在穿树皮编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凉鞋、旅游鞋。但是到处都还在种木芙蓉,这是一种习惯。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乡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 在云南腾冲吃了一道很特别的菜。说豆腐脑不是豆腐脑,说鸡蛋羹不是鸡蛋羹。滑、嫩、鲜,色白而微微带点浅绿,入口清香。这是豆腐吗?是的,但是用鲜南瓜子去壳磨细“点”出来的。很好吃。中国人吃菜真能别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来的! 席间还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皂角我的家乡颇多。一般都用来泡水,洗脸洗头,代替肥皂。皂角仁蒸熟,妇女绣花,把绒在皂仁上“光”一下,绒不散,且光滑,便于入针。没有吃它的。到了昆明,才知道这东西可以吃。昆明过去有专卖蒸菜的饭馆,蒸鸡、蒸排骨,都放小笼里蒸,小笼垫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莹透亮,嚼起来有韧劲,好吃。比用红薯、土豆衬底更有风味。但知道可以做甜菜,却是在腾冲。这东西很滑,进口略不停留,即入肠胃。我知道皂角仁的“物性”,警告大家不可多吃。一位老兄吃得口爽,弄了一饭碗,几口就喝了。未及终席,他就奔赴厕所,飞流直下起来。 皂角仁卖得很贵,比莲子、桂圆、西米都贵,只有卖干果、山珍的大食品店才有得卖,普通的副食店里是买不到的。近几年时兴“皂角洗发膏”,皂角恢复了原来的功能,这也算是“以故为新”吧。 车前子 车前子的样子很有趣。叶贴地而长,近卵形,有长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叶丛中央抽出细长的花梗,顶端有穗形花序,直立着。穗不多,少的只有一穗。画家常画之为点缀。程十发即喜画。动画片中好像少不了它。不知道为什么,这东西有一种童话情趣。 车前子可利小便,这是很多农民都知道的。 张家口的山西梆子剧团有一个唱“红”(老生)的演员,经常在几县的“堡”(张家口人称镇为“堡”)演唱,不受欢迎,农民给他起了个外号:“车前子”。怎么给他起了这么个外号呢?因为他一出台,农民观众即纷纷起身上厕所,这位“红”利小便。 这位唱“红”的唱得起劲,观众就大声喊叫:“快去,快,赶紧拿咸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吃白薯吃得太多了,烧心反胃,嚼一块咸菜就好了。这位演员的嗓音叫人听起来烧心。 农民有时是很幽默的。 搞艺术的人千万不能当“车前子”,不能叫人烧心反胃。 紫穗槐 在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以后,我曾经被发到西山种树。在石多土少的山头用镢头刨坑。实际上是在石头上硬凿出一个一个的树坑来,再把凿碎的砂石填入,用九齿耙搂平。山上寸土寸金,树坑就山势而凿,大小形状不拘。这是个非常重的活。我成了“右派”后所从事的劳动,以修十三陵水库和这次西山种树的活最重。那真是玩了命。 一早,就上山,带两个干馒头、一块大腌萝卜。顿顿吃大腌萝卜,这不是个事。已经是秋天了,山上的酸枣熟了,我们摘酸枣吃。草里有蝈蝈,烧蝈蝈吃!蝈蝈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一会儿就能捉半土筐。点一把火,把蝈蝈往火里一倒,劈劈剥剥,熟了。咬一口大腌萝卜,嚼半个烧蝈蝈,就馒头,香啊。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我们刨了坑,放着,当时不种,得到明年开了春,再种。据说要种的是紫穗槐。 紫穗槐我认识,枝叶近似槐树,抽条甚长,初夏开紫花,花似紫藤而颜色较紫藤深,花穗较小,瓣亦稍小。风摇紫穗,珊珊可爱。 紫穗槐的枝叶皆可为饲料,牲口爱吃,上膘。条可编筐。 刨了约二十多天树坑,我就告别西山八大处回原单位等候处理,从此再也没有上过山。不知道我们刨的那些坑里种上紫穗槐了没有。再见,紫穗槐!再见,大腌萝卜!再见,蝈蝈! 阿格头子灰背青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斛律金这首用鲜卑语唱的歌公认是北朝乐府的杰作,写草原诗的压卷之作,苍茫雄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千多年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南人”,都从“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诗里感受到草原景色,向往不已。 但是这句诗有夸张成分,是想象之词。真到草原去,是看不到这样的景色的。我曾四下内蒙古,到过呼伦贝尔草原、达茂旗的草原、伊克昭盟的草原,还到过新疆的唐巴拉牧场,都不曾见过“风吹草低见牛羊”。张家口坝上沽源的草原的草,倒是比较高,但也藏不住牛羊。论好看,要数沽源的草原好看。草很整齐,叶细长,好像梳过一样,风吹过,起伏摇摆如碧浪。这种草是什么草?问之当地人,说是“碱草”,我怀疑这可能是“草菅人命”的“菅”。“碱草”的营养价值不是很高。 营养价值高的牧草有阿格头子、灰背青。 陪同我们的老曹唱他的爬山调: 阿格头子灰背青, 四十五天到新城。 他说灰背青叶子青绿而背面是灰色的。“阿格头子”是蒙古话。他拔起两把草叫我们看,且问一个牧民: “这是阿格头子吗?” “阿格!阿格!” 这两种草都不高,也就三四寸,几乎是贴地而长。叶片肥厚而多汁。 “阿格头子灰背青,四十五天到新城。”老曹年轻时拉过骆驼,从呼和浩特驮货到新疆新城,一趟得走四十五天。那么来回就得三个月。在多见牛羊少见人的大草原上拉着骆驼一步一步地走,这滋味真难以想象。 老曹是个有趣的人。他的生活知识非常丰富,大青山的药材、草原上的草,他没有不认识的。他知道很多故事,很会说故事。单是狼,他就能说一整天。都是实在经历过的,并非道听途说。狼怎样逗小羊玩,小羊高了兴,跳起来,过了圈羊的荆笆,狼一口就把小羊叼走了;狼会出痘,老狼把出痘子的小狼用沙埋起来,只露出几个小脑袋;有一个小号兵掏了三只小狼羔子,带着走,母狼每晚上跟着部队,哭,后来怕暴露部队目标,队长说服小号兵把小狼放了……老曹好说,能吃,善饮,喜交游。他在大青山打过游击,山里的堡垒户都跟他很熟,我们的吉普车上下山,他常在路口叫司机停一下,找熟人聊两句,帮他们买拖拉机,解决孩子入学……我们后来拜访了布赫同志,提起老曹,布赫同志说:“他是个红火人。”“红火人”这样的说法,我在别处没有听见过。但是用之于老曹身上,很合适。 老曹后来在呼市负责林业工作。他曾到大兴安岭调查,购买树种,吃过犴鼻子(他说犴鼻子黏性极大,吃下一块,上下牙粘在一起,得使劲张嘴,才能张开。他做了一个当时使劲张嘴的样子,很滑稽)、飞龙。他负责林业时主要的业绩是在大青山山脚至市中心的大路两侧种了杨树,长得很整齐健旺。但是他最喜爱的是紫穗槐,是个紫穗槐迷,到处宣传紫穗槐的好处。 “文化大革命”,老曹在劫难逃。他被捆押吊打,打断了踝骨。后经打了石膏,幸未致残,但是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他还是那么“红火”,健谈豪饮。 阿格头子灰背青, 四十五天到新城。 花和金鱼 从东珠市口经三里河、河舶厂,过马路一直往东,是一条横街。这是北京的一条老街了。也说不上有什么特点,只是有那么一种老北京的味儿。有些店铺是别的街上没有的。有一个每天卖豆汁儿的摊子,卖焦圈儿、马蹄烧饼,水疙瘩丝切得细得像头发。这一带的居民好像特别爱喝豆汁儿,每天晌午,有一个人推车来卖,车上搁一个可容一担水的木桶,木桶里有多半桶豆汁儿。也不吆喝,到时候就来了,老太太们准备好了坛坛罐罐等着。马路东有一家卖鞭哨、皮条、纲绳等等骡车马车上用的各种配件。北京现在大车少了,来买的多是河北人。看了店堂里挂着的挺老长的白色的皮条、两股坚挺的竹子拧成的鞭哨,叫人有点说不出来的感动。有一家铺子在一个高台阶上,门外有一块小匾,写着“惜阴斋”。这是卖什么的呢?我特意上了台阶走进去看了看:是专卖老式木壳自鸣钟、怀表的,兼营擦洗钟表油泥、修配发条、油丝。“惜阴”用之于钟表店,挺有意思,不知是哪位一方名士给写的匾。有一个茶叶店,也有一块匾:“今雨茶庄”(好几个人问过我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一家夫妻店,什么“茶庄”! 两口子,有五十好几了,经营了这么个“茶庄”。他们每天的生活极其清简。大妈早起擞炉子,生火,坐水,出去买菜。老爷子扫地,擦拭柜台,端正盆花金鱼。老两口都爱养花、养鱼。鱼是龙睛,两条大红的,两条蓝的(他们不爱什么红帽子、绒球……)。鱼缸不大,飘着笮草。花四季更换。夏天,茉莉、珠兰(熟人来买茶叶,掌柜的会摘几朵鲜茉莉花或一小串珠兰和茶叶包在一起);秋天,九花(老北京人管菊花叫“九花”);冬天,水仙、天竹果。我买茶叶都到“今雨茶庄”买,近。我住河舶厂,出胡同口就是。我每次买茶叶,总爱跟掌柜的聊聊,看看他的花。花并不名贵,但养得很有精神。他说:“我不瞧戏,不看电影,就是这点爱好。” 我打成了“右派”,就离开了河舶厂。过了十几年,偶尔到三里河去,想看“今雨茶庄”还在不在,没找到。问问老住户,说:“早没有了!”——“茶叶店掌柜的呢?”——“死了!” 一技 花 北门口有一家穿珠花的。我小时候,妇女出客都还兴戴珠花。每次放学路过,我总愿意到这家穿珠花的作坊里去看看。铺面很小,只有一个老师傅带两个徒弟做活。老师傅手艺非常熟练。穿珠花一般都是小珠子——米珠。偶尔有定珠花的人家从自己家里拿来大珠子,比如听说有一个叫汪炳的,他娶亲时新娘子鞋尖的四颗珍珠有豌豆大!一般都没有用这样大的珠子穿珠花的,那得做别的用处,比如钉在“帽勒子”上。老师傅用小镊子拈起一颗一颗米珠,用细铜丝一穿,这种细铜丝就叫做“花丝”。看也不看,就穿成了一串,放在一边(我到现在还不明白那么小的珠子怎样打的孔)。珠串做齐,把花丝扭在一起,左一别,右一别,加上铜托,一朵珠花就做成了。珠花有几种式样,以“凤穿牡丹”“丹凤朝阳”最多。 现在戴珠花的几乎没有了,只有戏曲旦角演员的“头面”上还用。但大都是玻璃料珠。用真的“珍珠头面”的,恐怕很少了。 发蓝点翠 “发蓝”是在银首饰(主要是簪子)上,錾出花纹,在花纹空处,填以珐琅彩料,用吹管(这种吹管很简单,只是一个豆油灯碗,放七八根灯草,用一根铜管呼呼地吹)吹得珐琅彩料与银器熔为一体,略经打磨,碱水洗净,即成。 “点翠”是把翠鸟的翅羽剪成小片,按首饰的需要,嵌在银器里,加热,使“翠”不致脱落,即可。 齐白石题画翠鸟:“羽毛可取。”翠鸟毛的颜色确实无可代替。但是现在旦角头面没有“点翠”的,大都是化学药品染制的绸料贴上去的了。 真的点翠现在还不难见到,十三陵定陵皇后的凤冠就是点翠的。不过大概是复制品,不是原物。 葡萄常 葡萄常三姐妹都没有嫁人。她们做的葡萄(作为摆设)别的倒也没有什么稀奇:都是玻璃吹出来的,很像,颜色有紫红的,绿的;特异处在葡萄皮外面挂着一层轻轻的粉,跟真葡萄一样。这层薄薄的粉是怎么弄上去的?——常家不是刷上去或喷上去的。多少做玩器的都捉摸过,捉摸不出来。这是常家的独得之秘,不外传。这样,才博得“葡萄常”的名声。 常家三姐妹相继去世:“葡萄常”从此绝矣。

  •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
    北国
    推荐

    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松驰的状态,不要拘泥,不要沉重,不要粗劣,比随遇而安要认真些,比轰轰烈烈要自然些,率性而有韵味,慢慢品味,乐在其中。生活百味杂陈,以苦为乐,以乐为苦,都如修禅修心修行。握住那些随缘而至的际遇,品尝世间万物的况味,才不负这璀璨人生,何苦斤斤计较一些表面之事,误了看这凡尘美景。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