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燃朔
    推荐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瓦尔登湖那种清幽,又警醒誓言。教会了如何一个人用心思考,处事方式。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wins
    推荐

    一个10岁成书的天才少年,在20多岁时已博览群书,然后选择实践自己的理想,破除物欲的遮蔽,用最大的勇气向这个天地寻找自己要找寻的自我。正如文中所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永远比外部世界更值得探究和把握。 这本书只能是算读过,太多的描述并不理解,但不管写景还是写人还是写动物,梭罗就像一位超脱人世的观察家,发掘着世界的美好和不可思议。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Tom zhang
    推荐

    耗时半个月,终于读完了。说实话没有读的特别懂,但是在我所理解的部分中,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本好书。这一类的书在现在应该没有人能写出来了吧,毕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愿意抛却一切去隐居山林,然后观察自然,写下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呢?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建立在我们已有的水平上,对于超出我们认知的东西,如果单纯去一棒子打死,那也太片面了。这世间有太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深奥的科学,复杂的哲学,当我们理解到达这个层面,我们会跨越时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李彦爽
    推荐

    梭罗的《山居杂记》,卸掉了不必要的物质负担,只身重返自然,天人合一,过着极简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用自己的脚步和古老的方法测量瓦尔登湖的深度与四季变化,居然与后人科学仪器的测量结果非常接近。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时期,感悟自然的伟大,人类的渺小,亲近动物,悲天悯人,格物致知,很像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 阅读此书可以让人心瞬间安静下来[微笑]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肉多多大王TG
    推荐

    另一版本看了两章之后,换了这个版本后继续读完。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更需要简约而智慧的生活。不管生活有多鄙陋,直面而生,切勿逃避,不必名之艰辛。人在豪富之日便是赤贫之时,挑剔的人身在天堂也会吹毛求疵。纵然生活窘迫,应该满怀热情,即使处身寒舍,或许也能享受欢乐、兴奋和荣耀。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楠榴木
    推荐

    读完之后有点害怕,可能自己是经济学思维,出于人性的原因,天生对不一样的观点产生害怕心理。 不容否认,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必然有其独到之处,然而我不敢想,我也无法认同其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书中的思想有点厌世了。《简单的生活》中批评的是社会极端的浮躁,而我觉得其描述的生活有点极端的自闭了。 看着像道家的思想,但言语间却比道家极端得多,道家讲究出世,但不讲究厌世,个人觉得书籍对社会批评有点多了,很多批评也不过是一己之见,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 简单说一个点。 书中关于分工的问题。梭罗似乎不喜欢分工,但并没必要否定分工的意义,《国富论》的分工理论讲得很清楚。追求精神生活固然没错,但否定物质生活我不敢苟同。文中的各种价钱计算,建房所需材料的价格购买,其实也是出于货币发展而来的,没有人能离开分工的社会。倘若买不到这些材料,倘若没有专门的工人制作这些材料,一个房屋所以材料全凭自己做,怕是也没那么简单吧。 当然我也只认真看了前面部分,后面没看,书评也自然不全面。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无水的湖
    推荐

    已经记不得第一次捧起《瓦尔登湖》是什么时候了。后来,每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学着梭罗的样子,或借着阴天濛濛细雨、或趁着满天雪花飘飘、抑或清晨鸟语花香,一边品着清茶,一边习惯性地把书翻到《远离喧嚣》或《湖》,嘴里不由得细细读来:“这是个迷人的傍晚,整个身心被一种感觉收摄,每个毛孔都充盈着怡悦。一种奇妙的释然荡漾在心田,任我在造化之中任意去来,跟她融为一体……晚风阵阵,细纹粼粼,了无风暴气息,湖面不啻平滑如镜……” 这一次是我春节过后难有的清闲时光,索性重读《瓦尔登湖》。虽然,不再有第一次品读此书时那样的新奇感叹、疑惑疺解,但是,畅快始终萦绕着我,我不得不说,又一次被梭罗小小教育了一番。 心得:不谈“风月”只谈“主义” 被誉为美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美国精神的奠基者之一的梭罗,同时也是一位自然主义者,其代表作《瓦尔登湖》是自然随笔的先例。 尽管梭罗从不否认人们称他为大自然的“隐者”,但他也绝非超凡脱俗、销声匿迹、遁世隐居之士。他在畅游山水、流连自然、沉吟草木虫鱼的时候,“并没有忘却自己的时代,更没有忘却对人类价值体系的反省和批判”。 我过去不太喜欢读第一章,感觉这一章很乏味,总想快一点能读到他寄情山水的文字,就越觉得第一章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我认真地从“简约地生活”开始读起,发现梭罗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隐士”。 梭罗避开繁华的闹市,归隐自然,游离山水之间,是逃离现实社会对人的羁绊吗?非也!梭罗在这一章开明宗义:“我立意移居湖畔既非省钱,亦非放任,而是为了摆脱干扰做些私事”。那么,他都做了哪些事呢? 我们知道梭罗在哈佛大学研修了科学课程和四门现代语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此我们看到:“我曾想过,瓦尔登湖应该是经营商业的理想场所,不仅因为那里有铁路和冰块交易”,那里有很好的基础,是一个天然“良港”……“我一直在用心培养训练有素的商业习惯”。梭罗来到瓦尔登湖后,并没有“采菊东篱下”、逍遥山水间,而是满脑子的商业思想,甚至他都想到了应该先从会计学起。同时,梭罗对港口运行、吃穿住房、能源燃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认为我们正“处身于这个表相文明的世界,去尝试一种朴野原始、富有拓荒意味的生活也大有裨益,或许可以借此明白什么是生活的基本需要”。梭罗所说的“生命之必需”,“那就是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 书中梭罗着重强调了着装和住房的重要性。 一 着装 “想到人类着装的目的:一则为了保暖,二则,处身社会,用以遮羞”。这是梭罗总结的,然而,梭罗发现“我门的外衣,通常是华而不实的单衣,是一层外皮,或者说假皮,跟我们的生命没有关系”。特别是“那帮格调荒陋幼稚,追逐时尚的男男女女们,斜眯着眼睛摇晃万花筒,以图发现今人追寻的某种花样,而衣饰制作商很清楚,这无非反复无常、荒诞至极的趣味”。梭罗痛恨有钱人在着装上挥霍无度:“有人偶然一朝暴富,仅其衣着行头、车马仆从便足以赢得几乎倾国倾城的敬意”。可是“我们在穿衣方面的诸多折腾,出于实用的考虑很少,更多地受制于对翻新出奇的热衷和对大众观念的迁就”。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热衷高档消费品,不仅出手阔绰还相互攀比,可是一百多年前梭罗就为此痛批道:“绝大部分奢侈品,及不少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毫无疑问,是阻遏人类进步的一重障碍。”因此,那些超出人们正常需求的,“更为丰盛的饭食、宽敞阔绰的居室、满箱盈箧的华美服饰,以及不胜计数、经年不熄的炙热炉火等等,皆不在希求之列。” 二 住房 隐逸之士,大都了却凡事,与世无求,寄情山水,采菊东篱,粗茶淡饭,布衣草履,足以。梭罗却不然,他虽然瓦尔登湖畔侧居,无一时不在想着吃喝拉撒睡,不过他对吃什么喝什么睡在哪的要求并不高。 例如住房,书中不惜相当多的笔墨写到了150多年前人们的住房问题:“说到庇身之所,我并不否认现在它是生活的必需”,“人类需要家园,那是个温暖安逸的去处,最初意在保暖,随后则满足情感需要。” 他在书中说:“在原始时期,每个家庭都拥有最好的住所,这足以满足他们粗陋简单的需要。” 然而,当下“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却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所。在文明尤其普及的重镇和都市,拥有自己住所的人寥寥无几,其他人得为这身最表面的外衣支付年租,以应对难以免却的寒冬酷暑……现在却弄得他们终身受穷”。 对于普通劳动者无力购房的现状,梭罗还算了一笔细账,昭示世人房价成本远远超出了购房者劳动所得:“如果断言文明就是对人类状况真正的改进——我想也是如此,尽管唯有智者才会趁势有为——那就肯定说明,修建更好的住宅并没有耗费更高的成本。在我看来,物价,就是为了换取物品需要付出的生命,不管是现时支付还是长期兑现。这附近一套普通住房的价格差不多需要八百美金,即便一个劳力不受家庭拖累,要攒够这笔钱也得花上十到十五年时间。”“农夫一旦据有住房,不但不会因之变富,反倒却会为之更穷,那是因为房子据有了他。” 在我看来,梭罗从来就不是一个隐逸之士。他喜欢大自然而又不流连忘返,他寄情山水而又无时不忘读书,山中的草木动物他都给予了人的灵性,天上的云朵水中的涟漪他都联想到了生活中的现实。所以,梭罗从来没有逃避现实,只是为两年后重返现实积蓄能量。因此,这次我从书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文青”梭罗,更多的是看到了“愤青”梭罗。他在书中时时刻刻不在找机会疾世愤俗,就拿普通人无力购房来说,他不无感慨地疾呼:“一个阶层有多豪奢,另一个阶层就有多贫穷,一边是宫殿,另一边是救济院和“沉默的穷人。” 三 回到现实 我说梭罗一直都是现实中的人,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梭罗会选择当一个农夫、猎人、工程师、建筑师、会计、面包师、园艺师……“我乐于回归自己的方式,不愿在盛典宏仪中列队行进,不愿在显赫醒目的地方现身,如果可能,我倒愿意跟宇宙的匠师同行。我也不愿生活在这琐碎扰攘、紧张喧嚣的十九世纪,而愿置身局外,伫立凝神,端坐沉思。” 因为梭罗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永远没玩没了的磕磕绊绊,有些可以自己解决,有些自己一时无法解决。但是梭罗始终告诫自己:“不管生活有多鄙陋,直面而生,切勿逃避,不必名之艰辛,它还不至糟到你之为人的那种地步。” 因此,我断定梭罗一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不,在书中快要结尾的时候梭罗充满希望地告诉世人:“如果有人能够满怀自信地在梦想之路上前行,努力践履构想的生活,他就会收获一种通过寻常方式难以预期的成功。 ” 梭罗成功了!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Polly要去远方
    推荐

    不能说完全读懂了这本书,不过至少是有自己的一点想法。 这的确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静静地去阅读的书,在人潮拥挤的地铁和嘈杂的公交都是不太适合的场景,若是读者心浮气躁状态,就只能是每个字你都认识,但不知道它们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原计划一个月还是半个月读完,却是一拖再拖。幸亏有画线做笔记,中途停了看看目录,看看自己的标记,但也能想起个大概。 读完后,我并不觉得梭罗是在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读到的是他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有百态,你可以也有权去选择任何一种,来回切换也无可不可。重要的是坚持本心,不要拘泥于他人的看法,活出自我。 生活本身无所谓艰难不艰难,重要的是你的态度,看法与作为。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小满
    推荐

    某日,梭罗离家去钓鱼,遇到雷雨,于是躲入一间以为被废弃的破旧小屋。 其实里面住了一个爱尔兰人和他的妻儿们。他们聊起生活,爱尔兰人倾诉起生活的不易。他在沼泽中为农场主干活,为了换得十元/亩的酬劳。 梭罗现身说法,想要用自身经历来开导他如何轻松生活。 1.自己建的房子密实亮堂,干净整洁,而造价几乎不会超过这间破屋的年租。而且一两个月即可打造。 2.不喝茶、咖啡,不吃黄油、牛奶、鲜肉,所以不必为了获得这些干活。 3.不必卖力干活,所以吃得不必多,开销小。 4.粗重劳动特别消耗衣物,常会破损更换。 5.花一两个小时就能钓到够吃两天的鱼,或者挣够一周要用的钱(打零工)。 这正是他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缩影。自建房屋,家具寥寥,自己种菜钓鱼烹饪,饮食简单。 “我发现,每年只需大概六个星期的劳作,就能满足我的生活开销。几乎整个夏天,还有整个冬天,我就可以无所牵挂地从事研究。” 如果梭罗是现代的一名博主,我一定是他的粉丝,跟着他过极简生活。😂😂 梭罗并非隐士,去瓦尔登湖只是他想要体验的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相反,他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人的思想,积极参与政事活动。 他说:“我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一样喜欢交际,只要遇到血气旺盛的人,随时会像水蛭那样咬住不放。我当然不是隐士,若有必要,我可能会安坐在酒吧间,并且比屁股最沉的常客坐得还久。” 他也说:“我发现大多时候孤身独处有益身心,与朋友在一起,即便最要好的朋友,很快就会让人感到乏味倦怠而身心散逸。我喜欢离群独处,从未觉得有什么伙伴比独处更能让我享受美悦的友情。很大程度上,我们觉得置身人群比独处室内更加孤独。” 享受独处和享受有质量的交际一点儿也不冲突。此处话题很想延展开去,不要用喜欢独处来定义自己内向,然后抓到借口不去社交不去发表看法,是从《被讨厌的勇气》里顿悟的。和梭罗的这个言论相得益彰。 他移居瓦尔登湖时仅28岁,2年后《瓦尔登湖》已有初版,正式出版时他37岁,距离他离开人世只有不到8年。那时,《瓦尔登湖》都没有受到很大关注。但在时间的打磨之下,这本书内的光渐渐为人所见。虽已有170年+的高龄,但却丝毫不显老态,历久弥新。 我超级喜欢这本书的译文,文字优美,行文流畅(原谅我找不到更多的词了)。我相信一定没有给梭罗的原作减分。因为好奇,特地去了解了下译者仲泽的情况。 仲泽,生于1973年9月,甘肃人,现执教于兰州文理学院和兰州大学。 18岁在乡村小学当老师,三年后考入大专,再过8年,读研究生。再到大学教书。而后开始全面学习英语,从事翻译。 看着他的这一路历程,也是感慨万千。是什么让人的生命得以升华?唯有热爱啊! 酷爱阅读、勤奋好学、锲而不舍,凭着自己的努力一路得良师。 他译有多部梭罗的作品,而目前正在翻译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已经进行了10年了!为严谨的付出致敬!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宋爱华
    推荐

    2022年读完的第21本书,作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内心的宁静,平和是我们向往的,人世间处处是美好,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有这份宁静与平和。不为外界环境所左右,找到灵魂深处真实的自己。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静静
    推荐

    结合我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本书对我很是适合。 追求物质真的是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么多年的经历告诉我,有钱真的是不快乐。钱买不来我要的爱情,我要的平静。 本想着过几年就去北海隐居,其实我现在的生活和隐居也没区别。不过我还是喜欢一打开窗户,就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一念
    推荐

    【离群的工蚁——读《瓦尔登湖》】 冬天是非常适合读《瓦尔登湖》的季节。每当年底临近,我总习惯休个长假,从一年的忙碌中挣脱出来,略作休整,读读书发发呆,想想下一年的计划。 就像一只被风吹离既定路线的工蚁,突然离开了机械跟随的蚁群队伍,不再随着人流无意识重复,而是有时间休息一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一下周围,想想自己该往哪里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 梭罗解释了去瓦尔登湖的原因:我立意移居湖畔既非省钱,亦非放任,而是为了摆脱干扰做些私事。 他并不是打算做个隐士,也不是迫于生计。瓦尔登湖是梭罗心灵的港湾,他在这里怀念去世的兄长,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自然的气息,阅读先贤的著作,准备下一段的旅程。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瓦尔登湖。对我来说是纳木错和洱海。 去纳木错是刚毕业的时候,对生命的意义感到很迷茫。在五台山看到磕长头的藏民,突然很羡慕他们有虔诚的信仰,于是买了到西宁的票就出发了。那时候青藏铁路还没通,一路辗转到纳木错的时候一下子被震撼了。在雄伟的自然面前,突然觉得生死、得失、荣辱都变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洱海则是家乡的味道。每次回家,只要远远看到苍山洱海,整个人就会无比放松,感觉时间也瞬时变慢了。有事没都喜欢绕着洱海走一,那种亲切的感情是没有任何其它地方可以替代的。它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湖,而是存在于心灵的深处,就像瓦尔登湖之于梭罗。 拥有即是被拥有 梭罗关于财产的看法深得我心:“他发现身旁的青年之所以不幸,乃是继承了田产屋舍、仓廪畜群,以及各种农具的缘故,因为这些物什得之则易,弃之实难......农夫一旦据有住房,不但不会因之变富,反倒却会为之更穷,那是因为房子据有了他......我曾将三颗石灰石置于桌上,而我无比惊恐地发觉,我心里的家具尚待擦拭却要我每天替它们除尘,于是满心嫌恶地将它们扔出了窗外......物价,就是为了换取物品需要付出的生命,不管是现时支付还是长期兑现。" 拥有即是被拥有,选择即是被选择。你开了汽车,就得花时间在加油、停车、保养等,就不能说走就走,不能去徒步到达的山顶看日出;你穿了正装,就得小心翼翼行为端庄,就不能开心时舒展蹦跳,下雨时迎风奔跑。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的精力实在太有限了。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拥有的东西越多,我们就会越不自由,越发被关在越来越小的牢笼中。有时候我真的分不清是手机拥有我还是我拥有手机,工作拥有我还是我拥有工作,我拥有娃还是娃拥有我。。。同样,选择即是被选,我们面临一次次选择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被命运选择。 目标迷失 梭罗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最快的旅人都在步行,而不是坐火车。因为你若乘坐火车就得先挣路费,然后在明天某个时候赶到,如果你交了好运能及时找到工作,或许也能在今晚到达。照这样看,今天你不是去菲奇堡,而是花大半天时间在这里干活。 为了替人生最糟的阶段争取某种不靠谱的自由,有人不惜挥霍生命的黄金阶段营求金钱,这让我想起了英国人,他们起初前往印度发财,意在返回本土像诗人那样生活。如果是这样,倒不如当初就爬进阁楼。 这是多么真实而深刻啊! 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工作,但时间都消磨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了。 我们为了健康而锻炼,结果变成追求各种奇怪的方法而弄得一身伤病。 我们为了赚钱实现财富自由而炒股,结果成了节衣缩食形容憔悴的持续赔钱。 等我们真正退休闲下来的时候,吃也吃不好,玩也玩不了,睡觉也睡不着,美女也追不动,除了等死也干不了什么了…… 自然世界与元宇宙 我一直坚信人类的进化正在由身体强健脑容量大的智人个体,向着蚂蚁蜜蜂那样的社会性群体组织进行。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身体、脑容量都不在重要(其实是在退化),自我意识也逐渐消失,与自然的联系日渐消失。再下一代的人会以虚拟的元宇宙为生活的主要部分,再往下一到两代就会进入黑客帝国那样的纯虚拟生活。 我小时候常常被嘲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如农家的同学懂得多,但现在的孩子又比我差远了。那时的孩子每天都有很多时间去野外疯跑,捉鱼摸虾,抓虫抓蛇,爬树偷瓜,不像如今的小孩基本就是家、学校、课外班固定路线。 梭罗是最早意识到这点的,他聆听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去体验让我们生而为人的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唤醒我们色生香味触法的本体感觉:屋顶拂过款款的清风,跟掠过山脊那样滋润和畅,它捎来若断似连的曲调,那是将大地之音滤过后剩下的天籁之响。早晨的风儿永不停息,造化的诗篇永不间断,却鲜有耳朵去聆听。奥林匹斯本在人间,举世皆然。 无所思 小时候玩累了,常常就躺在草地上发呆,什么都不想,白天看云起云落,晚上看斗转星移。所以我特别理解,也特别羡慕梭罗可以每天晒着太阳面对湖水发呆。 这段时光并没有从我的生命中扣除,相反,它恰恰在上天施与的光阴上又增添了不少,我因此领会了东方人放下劳作,沉思默想的用意。 很多时候,我并未存意于时光的游走,那推移的时日似乎在点化我的工作。黎明来了,啊,转眼又是黄昏,一天下来,并没有做任何值得回忆的事情。 人必须在内心觅得立命之所,的确如此。自然的光阴无比宁静,不会苛责你的懒散。 也是这个原因,小时候我并不害怕生病。偶尔一次的感冒发烧让我有机会从日常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躺在床上发呆或胡思乱想,让生病的记忆也有趣起来。 如今很久没有这种体验了,哪怕再短的时间,我都会抓起手机看点什么,哪怕现在左手骨折了,我还在用右手打字…… 更进一步,就是什么都不想的禅定止观,可惜我还没有入门。 格物致知 梭罗饶有兴趣的测量瓦尔登湖的深度:“最深处刚好一百零二英尺,如果算上后来上涨的五英尺,那就是一百零七英尺”,测量湖上的气泡:“这些气泡直径从八十分之一英寸到八分之一英寸不等”,注意,八十分之一英寸是一个不到0.32毫米的数字! 中国自古也有很多隐士,但几乎无一例外,这些隐士们都只关心圣贤之道,而鄙视自然科学知识,这有点走偏了,也一直被人嘲笑中国没有哲学没有科学。 其实,格物致知是儒家三纲八目的基础(“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可惜后人只记得修齐治平,而忘了格物致知。 我认为“格物”就是分解、度量客观事物,近似于学习研究自然科学,是偏向唯物主义的。我们知道近代西方科学是基于还原论或还原主义的,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要研究动植物,就进行解剖,一部分一部分弄清楚;要研究物质,就一步步分解成分子、原子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医和西药,检查身体各部分找到病灶,然后双盲实验,确定药是否有效。相反,中国文化是基于整体论的,讲究天人合一,比如中药也是把身体当成一个整体来调养。 “格物”之后的“致知”,就是建立自己思维框架。查理•芒格认为我们需要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将我们的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通过阅读等手段得来的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这个框架的基础就是前面的“格物”,是各学科的核心知识,比如历史学、生理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等。这可以保证我们看事物时保持多元、理性、独立和客观。(细节请看我公众号文章《我的双轨分析框架》) 但后世“大儒”们都不再重视格物了,甚至东汉郑玄、唐朝孔颖达、明朝王阳明等都往善恶的唯心主义方向解释去了,这很可惜。儒学不信鬼神,其实已经西方世界大大领先了,如果能把格物的精神作为儒家最核心的要素传承下来,很可能中国就不会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缺席。 老夫聊发少年狂 我一直非常羡慕梭罗移居瓦尔登湖的勇气和决心,我内心曾无数次有过这样的想法,但离实现还差了十万八千里。近些年的目标是参加一次30天甚至7天完全与世隔绝的禅修,但自从当了父亲后,这个目标也变得遥不可及了。 梭罗认为:“人们到头来劳作不止,日益难得闲暇以呵护真实完美的生命,难以大方自由地维持人际往来,劳动价值也在市场上打了折扣,终其一生,他仅仅在充当一部机器......人之所需,并非要什么,而是做些什么,或确切言之,是成就什么。"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成为让我们这些俗人顶礼膜拜的大师。 人生如旅鼠——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自我意识,只是浑浑噩噩人云亦云,随动物脑随大流而行。虽然我们无力抗争,可做的也有限,但我还是每年都尝试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比如:去湖里游泳,跑马拉松,参加铁人三项,冬天洗冷水澡,赤脚跑10公里,去佛学院上课,去五台山磕长头,读书打卡等等。我知道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没什么意义,但合在一起,能证明自己曾经活过,偶尔有生命的活力Libido,偶尔有自我意识,偶尔能从蚁群之外来审视自己。 看书与学习 梭罗提倡阅读经典,比如荷马和埃斯库罗斯希腊语原作,而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当代读物及低俗泛滥东西。 有质量的阅读,亦即对真正的书籍发乎真意的阅读,是一项高贵的练习,需要耗费巨大的气力,远甚于时流所许的其他练习,因为它需要运动员经受的那种训练——认定目标便毕生关注,永不改易。阅读书籍须像它写定之际那般宁静内敛,深思熟虑,即便会说该书所用的语言也还不够,因为口语跟书面语,即用以聆听跟用以阅读的语言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 然后将官能挥霍于一种所谓的休闲阅读了却余生。我们的流通图书馆就有为数甚多的图书名为“小读本”,我还以为那是我没有去过的某个小镇。有人简直就是鸵鸟和鸬鹚,因为无法容忍浪费,遇到这类东西会照单全收,纵然酒足饭饱依旧如此。如果有人是加工这类饲料的机器,他们就是消耗这些饲料的角色。 这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看书和学习的本质区别。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大学时候的专业很重要,被称为科班出身,对后面三四十年的工作都有影响。但其实大学就四年,一学期学一门课的总时间细算一下也就40/50个小时,这和后面几十年比起来微不足道,但为什么这四年学的东西对人的影响那么大呢? 因为人在这四年是在“学习”,即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圈。系统的课程安排让我们不得不学那些我们讨厌的课程,正是这种困难让我们收获颇丰。 但工作后的“看书”则不同,由于自己有很大的选择自主性,我们只看那些带来愉快体验的东西,典型的如抖音头条知乎,基本属于没营养的奶头乐。即使静下心来看书,也大多是局限在自己感兴趣的少数几个狭窄领域,形成封闭的圈层。 类似的锻炼和训练也有本质区别。每天跑步的人(比如我)不一定厉害,因为他可能是每天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距离同样的强度,这是锻炼而不是训练。训练是什么呢?有计划有挑战,比如训练长跑,就有有间歇跑、长距离跑等安排,目标就是让身体难受,肌肉(微量)撕裂损伤并产生超量恢复,这样提高比锻炼快了很多倍。 这也正是同读的优点和意义。 财务自由与时间自由 梭罗是实现了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的人。财务自由是因为他生活得很简朴。人若活得简朴,只吃自己种的粮食,且够吃即可,也不去交换数量甚微的奢侈用度和高价物品,那么,他只需垦殖几杆土地就行;还有,用铁锨翻地要比牛耕划算,随时耕种生地要比为熟地施肥划算,而那些必要的农活只消动动左手,就可以在夏日的闲散时间完成,因此不必像眼下那样被牛啊、马啊、猪啊什么的拴死。 时间自由是因为他对自己有完全的控制,完全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既不会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也不会焦急烦躁迷失方向。我们常常讨论财务自由,但其实时间自由才更重要,才是问题的根本。 我们周围很多人都比梭罗有钱得多,但真正主动退休的人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很多人哪怕已经有足够的存款,但还是继续忍受枯燥乏味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很多年后,我认为是大家没有实现时间自由。大部分人的时间都是围绕当前工作安排的,要改变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提前退休是一个很难的事,因为你的时间需要完全靠自己来规划,而没有新公司通过各种制度来“帮助”你。 所以对提前退休来说,时间自由比财务自由更重要。时间自由是我自己造的词,是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围绕这个目的有效安排时间。这个目标可以是“阳春白雪”的,比如“我要写本书”,“我要环游世界”等等;也可以是“下里巴人”的,比如“我要打游戏”,“我要天天葛优躺”等等。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大部分你脑子里想要的东西其实都是短暂而不能持久的。你打一天、一周、一月游戏很爽,你试试一年还爽不爽?这其实和我们的人生观相关,你认为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时间自由的关键就是:我们是否按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我们的目标上,实现效用最大化? 很多人其实是工作日的时间利用效率更高:早起、送娃、上班、健身、吼娃一条龙。但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利用效率直线下降,基本上一天计划一两件大事,剩下的时间刷刷手机就没了。可以想见,这种状况下,如果我们立即离职,那生活会是一团糟,而不会有想象中提前退休的美妙生活 所以,要为提前退休做准备(也包括正常退休),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训练自己实现时间自由: 1、想明白自己内心深处潜意识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练习对时间的控制和利用。 我自己的习惯,是周末和假期保持与平时一样的作息时间,比如起床、跑步、吃饭、睡觉,这能减少生物钟的负担。 回归社会 梭罗其实是清朝时代的人,他移居瓦尔登湖是1845年至1847年(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45岁去世时是1862年(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而给我们老气横秋的王国维要比他小半个世纪(1877年-1927年),同时代发生的事感觉如此之不同。 我们读《瓦尔登湖》会感觉很亲切,仿佛就是现代一个辞职去洱海生活的朋友写的文字,完全没有疏离感,这和读其它世界名著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但梭罗并不是在瓦尔登湖隐居,我们也终究离不开群体,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瓦尔登湖”短暂休憩思考后,我们还得回归社会,就像离群的工蚁终会融入消失在蚁群中一样。 当我们从瓦尔登湖的世外桃源休息过后,当让人热血沸腾的网游Game over后,当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的网络爽文完结后,快清醒清醒,快滚回去带娃加班当社畜去!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Foodisenemy
    推荐

    我不愿意读译文的,只因为我还没那么傻(超傻),看到译者为多凑字数使出浑身解数往字里行间加所有能加进去的废话废字我就气不打一出来,1000字的原文非要翻出2500来。 可我喜欢这个译文,1000字的原文翻了900,字字珠玑,可背诵。爱梭罗,爱译者[可爱]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推荐

    语语惊人,字字闪光。        一夲让人心归宁静、自然自由、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       “花了一个人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来赚钱,为了在最不宝贵的一部分时间里享受一点可疑的自由。”

  • 我们台湾这些年Ⅱ
    郑青
    推荐

    仰慕垂涎梭罗的名篇《瓦尔登湖》已久,2019年11月终于和爆裂书会的书友一起拜读了,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双十一”、“黑五”这个月读,成功抑制了过度消费-:) 一行评论:梭罗1845-1846年在瓦尔登湖边建一小屋居住两年又两月,试验人的最低物质需求到底是多少 — 如果不为物质所累,一年三四十天的劳作就可以维持生计,剩下的所有时间都可以用来滋养精神之需。除了读书、写作,梭罗因极简生活得以充分接近大自然之动物和植物,领悟自然之美及无穷的智慧;反思人们如何不假思索地沦为物质的奴隶、如何热衷于探听和传播蜚短流长的各种无用的新闻、如何将教育彻底脱离了实践,不加验证地接受古老的理论和行为还志满意得、如何将“人们”的意志当作绝对的权威被绑架,也在不动声色地绑架“人们”的意志......梭罗的语言极其凝练、隽美而犀利,从印度佛经、中国的孔子、老庄、孟子处汲取智慧的精华。他的最可贵处,是从不盲从,保持觉知,直视真相,用实践验证真伪。 一行邂逅:“我走近丛林,是因为我想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生活,以图直面生命的本质,以验证我能否领会它蕴含的启示,以免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活过。我无意过那种缺乏意义的生活——生活何其美妙!我也无意顺从天命,除非十分必要。我想深切地活着,吸纳生命所有的精髓,活得像斯巴达人那样刚劲强毅,以彻底革除并非生命本质的一切;披荆斩棘、斩草除根式地开拓出一条道路,将生命逼入死角,滤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如果生命注定卑琐,便彻底掘出劣根公之于众,如果生命注定崇高,则用自己的经历予以印证,能让它在我下次的游历中得以显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