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辉辉 (学习学习再学习)
    推荐

    感触最深的是作者一开始解读“二周”。 之前没有见这么解说过: “二周”同为希腊古风感染者。 只是一个秉承了希腊古风中的斯巴达精神——成了“斗士”周树人。 另一个继承了希腊古风中的雅典精神——成了“爱智者”周作人。 殊途同归,一脉相承。 由此引出后面的启蒙文学、左翼文学、民间文学之分。 我也是来自民间。所以还是对民间文学最亲近喜欢。这其中,尤喜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老舍的《四世同堂》。 可惜,作者解读的却是萧红的《生死场》和老舍的《骆驼祥子》。实话实说,后面解读的不够前面“二周”那么过瘾。有两章我还读不懂,可能我对那些文体还没有开窍吧。 总体,确实很好!

  • 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Amanda
    推荐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本现当代文学的入门之作,大一在图书馆里发现这本书,当时作为中文系的新生,对于文学史的概念和文本分析的概念都是很薄弱的,这本书算是给我打了一个基础。 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民间”这个概念。整本书反复在讨论民间。文学是什么,民间立场是什么,文学在民间的体系里是怎样发挥出价值的。在我毕业若干年后,我从事的工作和文学关系不大的时候,我又一次读到这本书,我想是不是可以稍微记录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民间”当然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所有生活的人,社会结构,民俗风情、知识分子价值取向等等。这个话题延伸到文学这一领域的时候,文学甚至某种程度上只能成为它的一小部分,因为“藏污纳垢”的民间社会本身是文学的滋养。借用这本书里给出的一个概念:“大致说来,这里的‘民间’指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已经出现,就其本身的方式得以生存、发展并孕育了某种文学史前景的现实性文化空间。”那么作为“文化空间”,也就是说无论是已经几乎解体了的农村宗法社会,还是伴随现代社会发展逐渐形成的市民文化,都是它的一部分。现代性带来的城市化进程的民间文化有着破碎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但它们都具有言说的价值,只是说这种价值形态更多从集体转向了个人。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学,文学的价值就很广泛,很扎实,看这本书里十五篇文章的选择,就很理所当然。比如张爱玲那部分,一开始我很好奇到底要怎么从民间角度谈张爱玲这个“海派”作家,书中解释“海派文化”是一种“不是指上海本地的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外来的、变化中的、逐渐在上海发生影响的文化。”张爱玲的贡献在于:“她在创作中提供了一种都市文化构建的记忆因素。”这样理解张爱玲,就有了更高的文化视野。 不论是从启蒙角度出发,还是从市民角度出发,从根本上都是在于一种真诚的表达,需要深深扎根于个人的生活体会。还是张爱玲这个例子,她自己在人生中没体会到很温暖、很扎实的爱情,因此她自己也没办法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这就是张爱玲的局限和遗憾。 这本书有一个观点让我觉得非常感动,书中也反复地谈到,就是陈思和老师坚定地认为文学是一种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反应真实的社会风貌,有着强大原始的生命力的。关怀这个社会底层的人,这是文学应该具有的使命。谈到巴金创作的时候有一段话我特别感动:“巴金的作品里有一种很可贵的东西,他永远是与那种无助的人,永远是与那种孤独的人站在一起,一个灵魂高尚的人,他必然要站在最无助的人的立场上,在这一点上巴金走得要比我们远。很多作家,作品写得很高尚,但恰恰是在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立场上,他们就不如巴金。” 这番话于我“振聋发聩”。我自己思考的时候,我反思我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我做了什么,我能去做些什么?我可能没有能力解决大的问题,那么我对身边的鲜活的个体,就真正关注、理解、包容他们了吗? 很显然,做得是不够的。真诚和关怀,两者缺一不可。 进一步思考,怎么去表达这种真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真诚需不需要反思,观察是不是容易沦为“看客”的视角,时代的进步带来的舆论的喧嚣和引导等问题……鲁迅当年犀利而敏锐提出的问题,到今天依然需要不停地探索和思考。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暂列举几句。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对鲁迅思想性的阐述:“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是不会回避时代主题的,不仅不回避,他要包容、穿透这个时代主题,使自己的思想超越这个时代的共鸣。”谈鲁迅思想和语言的现代性:“所谓的现代语言,就是尽最大的力量,表达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表达现代人所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谈到贾平凹《秦腔》,书中说:“文学本来就应该从个人生活的感受出发,只要是具体的真诚的经验感受,都会触及时代的某种真相以及面对生活真实的情绪反应。” 这本书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现当代文学的入门书籍,和文学史教材不一样的是,这本书很好地把人生中一些真实的体验灌注到文学作品的讲解当中,文学本身是人学,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掉。我个人的收获中有一点我认为很有价值,就是说不管在文学的阅读体验中,还是在自己生活的体验中,不管面对怎样的生活境遇,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还是要投入更多的真诚和关怀,这两个词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一种人生信念,要让自己相信一点确定的东西,有信念感,对自我和人生多一些扎实的信任。这也是对“民间”这个概念,我个人的一点呼应。 2020年3月31日

  • 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清越
    推荐

    竟然看了8个多小时, 从开头文本细读深深吸引,原来还可以从星星和天空的关系看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多么浪漫又有趣,多了一份神秘与朦胧,却是如此的真挚。陈思和老师许多思考很有意思,他让我理解了作家原来多受他生活环境影响,有优点,有局限。 我很喜欢老舍,是因为找到了一些经历相似之处,也体会到了老舍对于生活的热情,看到了他笔下所构建的市民世界,多的是一份同情也是一份赞叹,如此露骨而真切。我想深入了解老舍和他的作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推荐推荐!无论是学完现代史还是未学完还是未学还是只是对现当代感兴趣,“老少皆宜”哟哈哈哈

  • 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Ting.
    推荐

    陈先生在后记里说到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厚古薄今的传统,我自己当然也一样。这种“厚古薄今”不是因为我对古人有多么深厚的理解,又或者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他们的言说技巧或者思想表达,实际上我对此知之甚少,但我却仍然倨傲地“厚古薄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时也在看钱理群先生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所以陈先生的书我读到张爱玲的部分结束之后,就先暂且停了下来,直到我读完钱先生的书再回过头来,接着王安忆的部分读下去。 或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一开始进入这里,是为了几个特别的名字,比如鲁迅,比如张爱玲,他们是我们讲述民国,或者说现代中国无可回避的最为璀璨的部分,每一次走近他们,无论是作品还是生活,都会被再一次触动,这种触动引导我们重新去理解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表达、他们的求索与坚持。但是比起这些,令我触动的还有许多陌生的部分,比如周作人、巴金、萧红,陈先生讲述的是一种非主流的文学叙事,作品之外,还有作者自身作为人的艰难。你甚至可以从里面感受到,在鲁迅与周作人之间,在这两种看似相悖的性格与风格之间,内在流淌着一种一以贯之的,寄托于血缘也寄托于时代的困境,“说与不说”,以至于最后“如何说”,这样的矛盾始终困惑着中国知识分子,直到最后莫言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这也仍然是他无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这样的困境与窘迫中,我们重新去理解鲁迅,也重新理解周作人、理解巴金、理解沈从文,也理解所有当代心存探求的欲望与真诚的善意的写作者,当我们看到了这其中血脉相连的艰难,那种经由“厚古薄今”以自我抬升的刻薄与偏执可能会减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热泪盈眶。 历史,或者说时间会不断地给予那些过去的,所有好的作品以更多的质量,让它们像树一样更加广阔、挺拔、坚实、根脉深邃,但我总会想起从前读布鲁姆《西方正典》时的一个想法,其实所有的写作,都是经由未来的写作生生不息的。就像无论王安忆是否认同,我们仍然从她那里看到了通往张爱玲的上海的一条影影绰绰的弄堂,从莫言那里找到了鲁迅、左拉与拉伯雷,从阎连科那里找到了浮士德及其魔鬼。或者那种影响更深远、更隐晦,一个人的阅读史与写作史也是他的成长史,不仅仅是作为创作者的成长,还是作为“人”的成长,因为只有真正地成长为“人”,才能真正地理解“人”、书写“人”。就像莫言在诺贝尔的演讲稿中这样写道,“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于是我们就知道,鲁迅代表着一种人的立场,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战士的立场,一种始终反思,始终批判,始终直面的立场,而周作人也是一种立场,一种不同于沸腾的洪流的立场,一种隐忍缄默的操持,或者千隐万瞒背后隐约透露出的守定与艰难。 当然这样的立场还有更多,属于张爱玲的上海和属于上海的王安忆,为了无政府主义激奋、失落、自省的巴金,阎连科的魔鬼与情欲,贾平凹燕子低飞一般清水街上的尘土气息。在这其中可以感受到文学大于一切的包容,它所负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还有它内部千丝万缕相互纠缠、驳难的复杂,一种不断被质疑,被颠覆,被重述的故事的模式,以及更深处坚实的、共有的内核。 所谓的厚古薄今,有时不仅仅只是对当下一切社会问题以及对描写或尝试解答这些问题的人的傲慢与偏见,也是对于通往历史的那条溯洄的航道的傲慢与偏见。戴锦华老师曾经在讲述六十年代历史的时候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切近的是遥远的,遥远的是切近的。”我们似乎可以更熟练地谈论民国,唐宋元明清乃至于更古早的历史,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却对于当代史以及当代史的叙述者无比陌生。 王安忆以及所有与她同代的探索者,那种严肃的、矢志不渝的探索与追问,其实为我们照清那个模糊扭曲的当代提供了一个线索,无论是沿着苏州河还是呼兰河,我们最终都是要经由一个人,通向另一个人,最后,通往并抵达我们自己。 清晨上班的路上,听到契诃夫在萨哈林岛的旅行,又读到莫言向母亲哭诉自己的丑陋,忽然觉得昨晚自己那点蔓延了多年的纠结显得无比的微不足道,因为我们总得让自己走出去,无论是走出高密乡还是走出库页岛,不仅仅是为了探索灵魂所能承受的边界,了解自己的实在与虚无,了解自己偶尔的真诚与不真诚,更重要的是,在无限拓宽自我疆界的时候,那些因为一叶障目而囤积多年的苦闷,竟然被轻而易举地打开了。 如果我去问契诃夫,他或许也会给我一个鲍勃·迪伦式的答案:“答案在风中飘。”

  • 习近平重要论述学习笔记
    俊杰
    推荐

    跟随陈教授一起细读文学,来一场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享受一次文学之旅,美哉。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