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似水流年
    推荐

    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以三年三十六封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往来的信件整理成书。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母亲与八十年代出生的儿子,两代人对话,思想世界观的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对人生的态度的选择对物质价值的追求,让我们开阔视野,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搭设了一条母亲与儿子沟通的桥梁!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民族,看待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情,让人脑洞大开。东西方文化碰撞,教育关念的差异,融合与发展创新思维模式的不同,贫穷与富裕,城市与乡村,社会地位高低差距产生的矛盾;东西方文化,两种思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的差异,决定人生的态度。 母亲历经人生历练,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朴素、严谨、博学,求实、认真;儿子在三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母亲缓慢被动的的交流,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代人的代沟都在沟通过程中字里行间融化了,做到了换位思考,相互理解,互相包容,給儿子青春留下厚重的色彩! 十八岁的天空允满梦想期待,有着独特的视觉眼光看这个世界,十八岁梦想与希望,彩旗与飞扬,还有失败与成功并存,跌倒了爬起来,向着心中的理想目标努力前行……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一切都是小小的、个人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有“伟大”的任何特征。”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你们这一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艳多姿的热带鱼啊。但是我思索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你们这一代“定锚”的价值是什么?终极的关怀是什么?你,和那个甘肃来的疲惫不堪的少女之间,有没有一种关连?我的安德烈,你认为美丽的热带鱼游泳也要在乎方向吗?或者,你要挑衅地说,这是一个无谓的问题,因为热带鱼只为自己而活?” “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跑得不够快就会被淘汰。读书是为了多一个选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放假在家就松懈了,希望从今天开始,不负时光,青春不留遗憾。”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紫衣侯
    推荐

    很合我的口味。 龙应台女士和两个孩子之间的交流其实也折射出了很多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我喜欢龙女士开放、包容的心态。 不拒绝新事物,不拒绝成长,不给自己设限。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Serenity
    推荐

    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教条式而又略带矫情的书籍,一个人静静读完,却感动,却震撼,却迷惘。         先生的笔尖里处处是柔情,不只是作为母亲,不只是作为女人,而是作为这天地间的一员,历经着自己才知味的经历,对底层大众,对弱小生命发乎心的爱。           先生的文字处处是智慧,处处是思考,所有和安德烈讨论的话题,何尝不需要我们去深思。牛奶我该选哪杯,文化究竟该如何定义,kitsch是不是真的只存在于个人不同的文化里,香港真的没有民主吗……太多问题,我自己没有找到答案,而龙先生并没有自负地给她笃信的答案,她不断地反问,辩证性的反问,或尖锐,或温和,却都戳人心扉,因为你也不敢答不好答甚至没想到说服自己的答案。            龙先生的诉说里处处也是无奈,安德烈和菲利普能如此与她沟通与交流,实属母亲中的幸运者。可是,自然能感觉到,她为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距离,难以进去和理解的世界,难以等同的爱和陪伴……依然有哀愁。她是一个睿智的母亲,不多加干涉让他们自由,不强加思想让他们成长,可这一切都是基于理智而隐忍自己的内心做出的伟大之举,依然有无力有失落。她仍旧是万千中国传统母亲中的一员,明知不可追,仍在那个路口默默看着背影久久不肯离去。        能够这样交流,作为母亲作为儿子都是幸福的;对人对社会的思考,对文化对阶层的见解,能以这样平和又博弈的姿态来体现,是真实而可贵的。你有你的玩世不恭、张扬和激情,我有我的清风明月,深邃而皎洁;你是象牙塔的贵族样子,我是人世间的难民天后;我们很难肩并肩抵达同一个地方,但我们都在用头脑探索这个世界,用心在看每一次发生。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常曉鳳
    推荐

     2017年读完的第三本书。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这是关于《孩子你慢慢来》的简介。我最初知道龙应台,只知道她是一个很犀利的杂文作家。是后来才知道她的“人生三书”,三本书,我最先看完《目送》,然后发现我看书的顺序有些颠倒,应该是先看《孩子你慢慢来》,然后《亲爱的安德烈》,最后是《目送》,可我却颠倒了,最先看的反而是《目送》。在学校期间,看了一半《亲爱的安德烈》,就没再看。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孩子你慢慢来》,就果断借出来看了。利用在学校的时间,一个下午就看完了,有感动,有温馨,更为她的万丈深情点赞。写得真好。我记得她在文中写安德烈,小小的,身体是短短粗粗的,肉乎乎的,没有很深的体会。直到我放假回家,看到我三个月的小侄儿,才觉得果真是像龙应台写得那样的,他小小的,胖乎乎的,真是可爱,我就体会到龙应台作为母亲的温柔。那本书看完了。昨天晚上又把《亲爱的安德烈》看完了。感觉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真的很到位。通过书信,母子间进行了对话,充分理解孩子,又不强迫孩子,也能给人一些启示,真的不错。看了这三本书,获益匪浅,强力推荐👍。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tracy
    推荐

    很难想象,巨大的文化差异下,一对母子之间可以这么平和,平等地去沟通,说是朋友之间,貌似不够豪爽,说是亲人,貌似也没有那么细腻,朋友和亲人之间的沟通,既没有面对父母的小心谨慎,怕父母的过度担忧,又没有朋友之间的完全坦诚,会留有一些不可言说的小心思,安德烈和龙老师能坚持通信这么久,聊的这么深,在当时乃至现在的家庭文化下是很难的事情,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有大人在身边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父母总会担心我们吃不好穿不暖,实际上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渴望父母的关爱,但是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总想出去闯一闯,晃一晃,世界是不是父母眼中的样子,同一件事情,我和父母又会有怎么不同的视角,越来越觉得,中国的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是一种为孩子活着的感觉,倒是想等孩子到了一定年纪,父母们试着放手,让孩子们去探险,感受这现实的冷暖,才能更好地独立,父母也应该有时间为自己而活,享受和老伴的二人世界,期待着儿孙带来的惊喜; 工作之后保持一周一个电话的频率,每次都能唠好久,妈妈和我讲邻里乡间的琐事,爸爸和我说他的人生哲理,我倒是感觉父亲母亲不是那么“深沉”了,最近几次他也竟然也会称呼我为“宝贝”,也会说“想你”,有时情到深处只是望着视频这端的我一个人流泪,明明我们刚分别两个多小时,原来他还有这么柔情细腻的一面,最近他也会跟我说他的人生态度,这些东西都是在他心里藏了好多年的,不曾对任何人说过的信仰,或许是现在年纪的我听懂了人生的几分心酸,备受感动,他们的举动我一时间诧异,竟招架不住他们的爱意,就如书中结尾那般,孩子如大人般淡定,倒是父母像小孩儿一样冒冒失失的。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詹玲玲
    推荐

    这本书有时候看,有时候边化妆边听,这本书会看到安德烈与妈妈的对话,通过写信的交谈方式,喜欢这种沟通; 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像是母亲就是母亲,孩子就是孩子,而是母亲和孩子是朋友的角色,互相交流心里话,说出的自己的感受,所想所悟所思,对彼此的不理解行为,通过描述,互相知道,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当父母与孩子成为朋友,你会悄然发现,孩子更愿意与你谈心里话,交心,以心换心,真诚的交流,你懂我我懂你。 有时候小孩子的思想和见解也是很独到,就像水果这件事,我记得如若先吃坏的水果,那好的水果留到明天岂不是也坏了,为何不享受好的水果,丢弃坏的水果呢?就像《Ted演讲》邹奇奇演讲大人也应该像小孩子学习。 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互相彼此真心对待,而不是以角色决定关系,当朋友的子女和父母关系,更加和谐和幸福。 同时文中最后一段话,也让我耳目一新,顿时觉悟,“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这个是真正的教养,做一个言语表达舒服的人,不要做一个暴力沟通的人,未经他人苦,莫评他人言。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宁静
    推荐

    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一一马克.吐温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木犀
    推荐

    喜欢龙应台的文字,从她的文字中感觉到她身上有和三毛一样的气息。龙应台是难民的女儿,没有根,所以不断在找寻灵魂的归宿,三毛也一直在找她的撒哈拉。 他们讲到积极的和消极的道德,消极的道德是指无法解决本质问题。但是我觉得从来就没有什么积极和消极的道德吧,你的心中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那我们都可以认为是积极的。有些小事虽然不能完全地解决问题,但也可能是积极的。比如说给路上的乞丐钱,不能保证他以后的生存,但是对于需要的人来说那几块钱可能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小小的行为也是积极的道德;对于生态的破坏对于生物的被屠杀,你无法凭一己之力去改变什么,只能要求自己不去做这些事情,不浪费不奢侈,这是积极的。 其实一开始很不喜欢安德烈和MM讲话的态度,他总是会用嘲讽的语气猜测MM会怎么说,事实上MM很少会那样想,大概是年轻人的他怕老一辈的MM接受不了他的想法提前打的预防针吧。年轻人,或者说,很多很多人,都是倔强得很,喜欢用嘲讽的语气来自我调侃。 虽然和安德烈同龄人,不过有时候我会站在MM的这边,身为父母一边爱着自己的子女一边接受失望和落寞去放手让他们成长,是需要很大很大忍受的勇气的。 看着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我越发觉得我的母亲是个伟大的人,因为她童年的生活是物质充裕的,但是看到贫富差距的她没有认同阶级存在的必然性,而是生出一颗悲悯同情的好心肠。最敬佩妈妈的一点就是可以很独立很有能力,而且有一颗嫉恶如仇、很善良的心。 看到很多典型的中国孩子一直受制于自己的父母,才发现其实我已经很自由了,爸爸妈妈会询问我对未来的打算,会担心会提建议,但是从来不会强迫我做决定,我可以做出自己的决定——这也代表了要对自己负责。而且爸爸妈妈给了我足够的信任,他们一点都不担心我将来会变成冬天的蟋蟀——说实话我自己会害怕。 最后的最后,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所以回来之前特意去图书馆借了带回家给妈妈看,妈妈老了,看得很吃力,2天是看不完的,但是她说过几天去金石买一本回来。 顺便说一件开心的事:我发现我开始喜欢和爸爸聊天了!我想了解爸爸的经历,了解他对国家大事身边小事的看法,想知道他看到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即使带着一些主观色彩。我觉得这是个好的苗头。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哆啦A梦是 ɞ猫
    推荐

    书评推迟了一周了,内容也有点模模糊糊了。这数封信联结了母子之间无人跨越地情感,让数人羡慕。子女渐渐成长,父母慢慢老去,这是亘古不变地轮回,人们都认为年龄地差距带来思想地差距,生活方式的差距,看事处世的差距,这道鸿沟难以跨越,可是书中这些唠家常的信件,却让现在的我们知道,其实没有谁进入不了谁的生活,谁的世界,需要的是愿意花时间,愿意用心,去走进每个年代的生活。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二十刚出头的我们,好像正在反叛期,可是对于我来说,似乎并没有反叛的时候,自小便是按照爸爸妈妈认为正确的路在走,当然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确实如此。可是,确实思想不再受父母控制 自己想好的事总想不做不是 尝试不罢休,但好在,我与我的父母始终都是无话不说,可是多多少少心中会隐藏些想法,说不出口,因为感觉说了或许他们也理解不了。 小学时,我生气爸妈不懂我,写信给他们说自己的心里话,写的过程中,泪扑棱扑棱的流,委屈的呀。长大后,喜欢在家时听爸妈讲他们那个时代的事,讲他们的经历,然后慢慢理解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教育方式,他们的期待,其实都有时代的印记 ,然后心慢慢贴近,面对面说话会不会比写信更好呢。 成长 二十几岁,面临毕业,面临工作,面临一个人生活,压力慢慢袭来,会因为不想让父母担心,而依旧在他们面前老不正经,嘻嘻哈哈 难道,你已经知道,“毕业”藏着极深的隐喻?难道,你已经知道,你不仅只在离开你的小镇,你的朋友,你同时在离开人生里几乎是唯一的一段纯洁无忧的生活,离开一个懵懂少年的自己,而且是永远地离开?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安德烈,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这一切的未知都让人有种恐惧,会担心自己应对不好,适应不好,而后迷迷茫茫。 所以我的感觉就是,在外面我是一个要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成人,但是一踏进家门,我马上变成一个“反叛期青年”。我有一个内部角色转换:一边在思索股票操作的最佳策略,一边要对妈妈解释为何昨晚凌晨五点才回家。跟你说真的,后者比前者还难。 工作的找寻,都不知道是否合适自己,就想着先做做再看下一步该往哪走。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所以,还是要自己去慢慢体会,慢慢找寻,只希望这过程中有父母一如既往的支持。 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失败者,如何从四脚朝天、一败涂地的地方,从容地爬起来,尊严地走下去? 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从一张白纸,慢慢给它填满色彩,虽孤独却也向往吧。 卒子一过河,或动或静都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每个选择,都需要很大的决心去做,因为你不知道哪个是最好的选择,哪条路是最好走的路,但随心很重要,回不了头可以拐弯呀,可以回家呀。 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假装聪明 别人的期待,我们好像总会去在意,自然也总会被束缚,但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满足自己的期待才是正事。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给河马刷牙
    推荐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柒点墨
    推荐

    好特别的一本书,两代人,母与子,三十六封信,互相文字的交流。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 书信中不仅仅是亲情,还有很多宏大的价值观,人生观,关于国家,民族,还有很多现实的分析。 不禁感叹,也是羡慕,母子之间能这样交流的,也只有安德烈和龙应台了。 人生就像走起来的“卒”子,再也没有回头路。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骆文霞
    推荐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渐渐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的脚步。 《亲爱的安德烈》里,母亲渴望走进孩子的世界,并想法设法交流,渴望那份对等的爱与理解。但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认知体验和生活态度,时代和年龄差距都是明显的代沟问题,最理想的状态只能是走近罢了。 书末的“几个月不见,我热情澎湃的拥抱,”他说“妈妈,你真是小题大做,几个月不见,就好像几年不见了一样,”爱往之,回应而来的还是不耐烦。 我们都明白,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爱,作子女的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代表还和孩子小的时候一样相依相随,天真无邪的无话不谈,所以遵循雏鹰羽翼丰满之时,翱翔于广阔天际的规律吧,即使万般不舍。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zhhello
    推荐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我以为龙应台是一位父亲,直到真正看这本书的时候,才意识到龙应台是位母亲,准确的讲她是一位很伟大的母亲。原谅我是个文盲。这些信,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模式。这本书会让我想到各个方面的事情,可能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思索很长时间。 《十八岁那一年》中我知道了龙应台十八岁时的台湾生活,有关落后,生存与战争。愚昧的渔村没有给她足够的知识,但是给了她悲悯的能力,就像我们父辈们他们生活的时代。我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偏远乡村的人们,他们的物质生活可能匮乏,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绝不匮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朴实的生活。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因为,经验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我们能否也有能力让我们日后面对权利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伪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像龙应台那样真实呢? 《为谁加油》有关国家的问题,很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虽然这个历程还是十分艰辛的。当龙应台为台湾当局所做的各种事情感到耻辱的时候,我们大陆同胞有没有为大陆人做的各种事情感到羞愧不已?当我们在肆意浪费水和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那里的人们还没有得到安全的水源? 《逃避国家》安德烈是德国人,很多德国人都要假装“以身为德国人为耻”,因为德国在二战期间的纳粹历史。可是,事情过去多年,德国人仍是小心翼翼的生活。当然,这样的的好处就是政客不容易操纵普通百姓,多数人都能够冷静的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反观我们今日的微博等社交平台,一旦爆出什么事情就人云亦云,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仅仅通过只言片语就肆意诽谤,这种行为真的是让人无法忍受。 《对玫瑰花的反抗》这一篇中龙应台写道玫瑰花象征着中产阶级所有保守的价值观,而遥远的、非本土的竹子,就隐隐象征了对玫瑰花的反叛。看完这一篇总感觉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和龙应台当时台湾的教育模式相同,也就是龙应台所说的那种集体思维。脱离集体是一件可怕的令人不安的事情。我们被教导,个人是为了集体而存在的,读书求学固然是为了国家的强盛。我想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吧。我们被要求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而西方的很多人是闯荡世界,满脑子都是玩。好在现在很多家长意识到了这个深刻的问题,他们开始明白让孩子们玩,我们也有足够的时间与好友消磨,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时阶段才能够这样。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所以呢,还是要珍惜年少时光,趁着我们还年轻,尽量多出去玩,出去浪,去体验新奇的事情。 《两种道德》给我的感触很深,因为平时在生活中也会经常和各种人讨论这个话题。类同龙应台的消极道德,我的妈妈说她很少吃海鲜之类的活的生物,我就非常纳闷啊,你说海鲜是活的,那鸡肉呢?植物也有生命啊?照这样说当你有这个想法认为有生命的事物不能吃的时候就是你要绝食那一日,我妈妈就像龙应台一样的说辞“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的、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突然觉得妈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女性啊!)但是不管怎么说,我是不可能放弃最爱的海鲜的,毕竟也是生物链的一条嘛,当然我不会去吃野生动物之类的这可以算得上我的消极道德底线。而对于积极道德,我认为这就更加难以实现了,我们会去抗议一个愚蠢的决策,会对权利诱惑不妥协,会努力的为建成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但是结果如何我们是不得而知。是不是真有效,那是另一回事。 《阳光照亮你的路》这一篇也很值得我们思考。“在民主体制里,也有人选择跟着腐败的权力走,还振振有词说,进入体制,站到高处,可以影响当权者,造福社会。可是还没造福社会,个人已经先享尽了权力的好处。”我想,每一位当官者最开始的时候都抱有一颗清廉之心,但是不知道是体制本身祸害了人还是人变得贪婪,最终的结果都是腐败。每当去办事情的时候,心里总想着以后要变得强大,绝不受制于人。现在想来,当哪天不会受制于人了,我们还会有一颗朴实的心吗?会不会也是一副盛气凌人的的样子令人讨厌?自己和“多数人”格格不入时,是坚持还是妥协?个人被权力打击时,是反抗还是接受?为何接受又为何反抗?如何接受又如何反抗?苏格拉底依靠的是一个理性的逻辑。《左传》里也常有理性和权力的两种逻辑的冲突。对于这些问题,我只能说顺其自然吧,现在考虑的再怎么多也没有现实生活的瞬间变化来得快。安德烈遇到感情问题时,龙应台告诉他“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对此我只能深表同意。我一直认为世界上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即便有感同身受那又有什么用呢?当我们将自己很痛苦的事情告诉别人的时候,往往他们会说“没事情”之类安慰自己的话,可是只有自己知道很多痛苦短期内不会消失,它就痛苦一段时期而别人很少能体会到,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希望人在处于痛苦的时候,能够坚强的克服这种痛苦。痛苦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即便做不到以后会对痛苦说谢谢,好歹也要坦然走出痛苦,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走向未来。 《给河马刷牙》应该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一篇。每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总感觉自己的妈妈好棒啊(妈妈绝对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龙应台和我的妈妈的理念很相同啊),最近一段时间总是陷在将来要不要考研,考研去哪,以后做什么工作,去哪找对象这种很宏大的问题中,觉得自己就应该每天“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三点一线”,导致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的压力都变得很大(有一种杞人忧天的感觉,害怕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又怕有后顾之忧)。而且觉得自己哪个方面都没有别人好,自己是一个智商不高成绩也普通十分平庸的人以后该怎么办?但是妈妈的暖心电话让我感动到哭,她说她不想让我以后后悔啊,我不需要考虑过多其它的事情,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要尝试去考研,大不了失败了再去找工作,总会有适合自己的路,我还年轻没有必要过早承担什么事情。就像龙应台这篇文章一样,“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父母希望的是孩子以后可以快乐,而不是成就有多大。 《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慢》这一篇也十分符合我现在的心态,安德烈争取交换留学落榜了,也就是失败了。于是看到了“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跑得不够快就会被淘汰”,少时城乡差距、贫富不均造成的不公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弥补的。中国古语“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但是倘若连资源都没有,这样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在我的大学同学和高中同学圈子中,往往都是家境较好的人,而我在其中就显得十分平庸甚至是笨拙。因为很多方面他们做的事情的确是比我好(这点我真的是无法否认),而我即使很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做的都不是很好,那像我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在年少的大部分时间错过了很多事物的学习,导致以后的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艰辛痛苦却又不能停止脚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停下来,即使自己走的很慢,但是只要在前进就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读了很多次,每次读完都很暖心。我想可以把这本书给自己的妈妈看,在很远的地方有另一位出名女士,竟然和妈妈的教育方式如此相似,很庆幸自己的妈妈是这样的,要永远做妈妈的小棉袄。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玫瑰心语
    推荐

    做父母是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的职业,做父母是一门学问,不但需要学习,也需要同孩子共同成长。全书三十多封信给两代人二三十年时间的间隔 隔阂 沟通 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是两代人之间沟通一个典范。因材施教是王道,龙应台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值得借鉴。        孩子是有思想的个体,父母需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低下身段与孩子平等交流。“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希望孩子拥有生活的选择权,尊重孩子的选择,使其快乐成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万次地把你护在身后,不如放手去训练。父母学会放手,给孩子成长空间,使其独立健康成长。        结尾一句马克•吐温的经典语句:“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是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表现。

  • 太平洋战争:布干维尔战役
    林墨
    推荐

    有很多似是而非,有很多懵懂记忆,有很多不知所谓,有很多攻苦食淡,有很多沧海桑田……… 刘二,加油������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