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存在的意义

人类存在的意义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人类存在的意义
    Mr.World
    推荐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未读初听这本书,很好奇怎么将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毕竟禅是具有佛性和神性的,而摩托车维修只是一门机械技术,有点违背人的认知习惯,带着疑问走入书中世界。 主人公通过肖掏扩这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旅行,通过不断寻求“良质”,经过一路的反复思考与对灵魂的追寻,终于找回自我。很难想象书中的苦苦寻找的斐德洛竟是主人公自己,而主人公竟是本书的作者。 通过骑车,修车,露营,爬山,将所见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摩托车维修,与哲学理论联系在一起,这是一场哲学之旅,将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理论进入了深刻的思考,书中对西方世界的二分法或二元论,如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等相对意识,进入了详细的分析。作者开始将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古典认知是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骑摩托车旅行是件浪漫的事,但是维修摩托车却全然是古典的行为。 一般哲学家研究的要么是一元论,比如说上帝,将世界的本质解释为单一事物的表现;要么是二元论,比如说心与物,将世界解释为两种东西;也可能研究的是多元论,将世界解释为无限多的事物;黑格尔说绝对理念是一切的源头,印度教的吠檀多、道家的思想,甚至佛陀都被视为绝对的一元论;但随着深入研究,斐德洛打破了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理念,开创了良质、主观和客观三元理论。根据斐德洛的见解,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质。良质就是佛陀。良质就是科学的现实。良质就是艺术的目标。 个人对哲学的引申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观点;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主张精神为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属于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目前当代主流的哲学还是以马哲为主。 其中书中引用了数学理论,颇为惊喜,几何学的公理是被“伪装”起来的定义,然后以此为基础证明其它定理。如果公理是错误的,那么以此推导出来的定理也是错误的;但公理又不能被证明是对的,那如何确定它理论的正确性,这一点突然让科学确定的基础的不再确定了。比如欧几里得几何是片面的,只限于平面,黎曼几何最好的描述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进入三维空间,是一个从直角坐标系进入空间坐标系的转换。而一个几何学不可能比另一个更正确,它只可能是更方便。几何学与对错无关,而与先进与否有关。我们对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其他方式更真实,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为方便。 数学不只是规则应用的问题,至多是门科学。它不只根据某些固定的法则去做最多可能的组合。如此得来的组合会是过量的、无用的而且累赘的。发明者的真实工作在于选择这些组合,以便减少无用者,或者设法避免制造它们的麻烦;而指引这一选择的规则是极其精美而微妙的,几乎不可能精确地描述它们,它们必须被感觉而非被陈述。庞加莱说,“潜意识自我”注视着一个问题的一大串解决方案,但是只有有趣的可以闯进意识领域内。数学解答是由潜意识自我所选择的,是基于“数学之美”,数字与形式的和谐,以及几何学的优雅。庞加莱说:“这是一种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实的美感,可是世俗者对此是如此无知,以至于经常想笑。”但是这和谐、这美丽,是它整个的核心。 禅与摩托车维修有很多相似之处: 禅讲究物我两忘,而摩托车维修也需要全身心投入;禅需要内心的平静,维修摩托车也需要内心的平静;作者将内心的平静,分为三个等级:生理的平静,即肉体的平静;精神的平静,即消除杂念;而最难是价值的平静,即无欲无求。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外面的那部机器和里面的这个人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会一同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 对现实的意义: 1.我们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好好交谈,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得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时间都去哪儿了,同时又遗憾于它的流逝。 2.人生最终的目的就是活着。人终有一死,然而毕竟活着就是人生最终的目的。 3.如果你不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或得到更差的结果。 4.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5.恐惧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 6.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 7.不要抛弃任何东西,永远、永远都不要再抛弃任何东西。 8.真理、知识,是不因任何人的意见而改变的。 9.一个具有进取心的人,不会闲散得无事可做,在一旁忧心忡忡。相反,他总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火车头上,观察着铁轨,一旦发现有什么出现,便立刻迎上前去。这就是进取心。 10.现在我是一个开拓之人,正望着应许之地。

  • 人类存在的意义
    格物覺一
    推荐

    不哭不足以证明没读太懂,呜~李老师,我终于看完了…… 好看是感谢作者的良质,就个人感知和理解力而言,难以评断好看还是一般,但为什么一定要做评断呢? 留待经历再回首吧~虽然阅读过程觉得文字显得“啰嗦”,但似乎正是在这样一种“啰嗦”中,心,平静了下来。 是为初读碎语。

  • 人类存在的意义
    shadow
    推荐

    不知有多少人是被奇怪的书名吸引而翻开这本书的,至少我是其中之一。作者是怎样把禅和摩托车维修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写进同一本书里的呢? 作者写了一场横跨美国的摩托车骑行之旅,而在这层外壳之下,则是另一场追寻价值与意义的精神之旅。 作者自述「其实有两本书在这里被揉为一体,一本关于思想,一本关于人物。」 骑行之旅关于人物。 作者先是着墨于“我”和朋友约翰人生观、世界观的差异,用他们代表当下的两种对立而割裂的人群。 在后半部分,作者重点写作“我”与克里斯的父子关系,以及“我”与另一人格斐德洛的关系。在经历过可怖的电击疗法后,“我”将斐德洛这一人格掩埋,把自己活成一个取悦大众、懒于思考、庸庸碌碌的人。但那个不断思索、追寻哲理的斐德洛的“鬼魂”始终存在,并在这场旅程中渐渐苏醒,与“我”融合。“我”也终于明白,父子间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正是因为斐德洛的消亡而产生,也就由于斐德洛的回归而消弭。 精神之旅则关于思想。 “良质”是整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概念。这个概念是无法定义的,与“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类似。它凌驾于主观与客观之上,先于主体与客体而存在。 作者认为良质这个概念是原始而古老的,直到古希腊时期,才被追寻唯一真理的柏拉图颠覆,而后又被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等以二元辩证和理性为基石构筑的哲学体系所淹没。理性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科技进步,但也因其对良质的轻视和忽略,造成了现今科技带来的割裂感。科技造成的恶果并非在于科技本身,而是在于科技强调二元对立之后,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物化,进而导致价值的模糊、意义的缺失。 解决这种割裂感的途径,就是把良质找回来,用良质一元论的视角去看世界。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有尊重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权威、做每件事都用心去经历而不只看结果、在暂时找不到出路时果断停下来等具体途径。这也许就是类似“禅”的心境吧。 摩托车维修在这里被当作一个载体,作者用它举例或比喻,以对哲学思想进行阐述。 例如,通过对比“我”和约翰面对摩托车维修的不同态度,引出科技使古典与浪漫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割裂的问题。 又如,通过描述在摩托车维修中会遇到的种种困难,解释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背离良质的陷阱。 虽然我不喜欢作者唠叨琐碎的语言和刻意混杂的叙事风格,但这本书的思想十分契合成书时的60、70年代经济腾飞、实用主义的美国,也十分契合当下的中国。 作者在意识到科技带来的人的异化时,并未一股脑地反对科技本身,而是尊重科技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反省科技背后的理性至上和二元对立带来的物与心的割裂感。 在工作被流程图和deadline锁死,娱乐被算法和奶头乐支配的当下,跟着作者来一场奇妙的禅意之旅,让被压抑的良质回归,是具有其时代意义的。 最后我要说,旅途的风光、父子的关系、对良质的阐释都不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我敬佩作者极端痛苦却仍不放弃自我拷问和追寻价值的精神。 一位书友说:「哲学本来就是一种心理安慰,难道不是?」 我想,哲学是无所谓对错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环境下最合适、最抚慰人心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无论你是否信服良质一元论的世界观,无论你是否感知到理性这个西哲基石上的裂缝,你都要自己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这将艰辛痛苦、困难重重。 「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

  • 人类存在的意义
    绿荷写夏
    推荐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的著作。它是最深刻的畅销书之一,也是一种奇异的结合,将维修摩托车的技术与哲学思考紧密结合,而修理摩托车和哲学思考,都是在一趟父与子的旅程中进行的。书籍出版时的时评是“深刻而重要。充满对我们生活中的两难处境的洞见,是最高等级的精神娱乐”,睿智得令人难以置信。 本书的作者是罗伯特.M.波西格,是一位智商奇高的天才,据说有170,他9岁就进了大学预科,14岁上大学。他很早就展露出化学方面的天赋,却因无法从科学研究中发现任何真实的终极意义而纠结困惑,继而止步。他曾陷入抑郁,无法专注于学业因而退学。其后,他参军去了韩国并接触到东方哲学。回国后他学习哲学,又去了印度学习东方哲学,然后回到美国学习新闻专业并成为自由撰稿人。与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后,他短暂的在大学里教授英文,之后在芝大学习哲学。他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后,接受了很多次电休克疗法,康复后决定开始写一篇关于摩托车维修的随笔。继而,他与儿子克里斯开始了摩托车之旅并开始写本书。在被一百多个出版社拒绝后最终由一家勇敢的出版社出版,获得了评论和商业的巨大成功,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 从最终意义上讲,这是一本关于活着和怎样活着,并发人深思的书。简要概括就是,这是一位男人的自传体作品,一切回忆和思考都发生在讲述者和儿子一起进行的摩托车旅行中。这个男人曾经发过疯,并且认为现在的自己和发疯时候的自己完全不是一个人。在这场摩托车之旅中,书中的讲述者(并非作者)必须面对自己和曾经的自己,以及自己11岁的儿子克里斯,一位被医生诊断出“精神疾病前兆”的男孩。本书成书于美国六七十年代经济腾飞且实用主义盛行的时期,非常有启迪价值。在意识到科技会带来人的异化时,作者并未一味反对科技本身,而是尊重科技带来的品质提升,同时反省科技背后理性至上和二元论带来物与心的割裂。 一场横跨美国的摩托车骑行之旅的表象下,是一场关于追寻价值与意义的精神之旅。旅行途中,作者经常描写美丽的风景或残酷的气候变化,经历和旅途遇到的人,叙述中穿插着他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思考人生的态度,也思考关于形而上的哲学。叙述与思考,在思维的延伸和停顿中彼此联系与应和。 关于旅途和人生的思考,书的前半部,作者先着眼于“我”和同行朋友约翰夫妇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差异,用以代表当下的两类人群,有着迥异的生活态度,从而引出关于古典主义(理性)与浪漫主义(感性)之间的冲突。后半部,重点写“我”与内在的人格斐德洛的关系,以及和克里斯的父子相处与冲突。斐德洛是一个善于思考、追寻意义并沉浸于思考的人,或者说是人格。在经由可怕的电休克疗法以后,“我”将斐德洛“宣告死亡并埋葬”,把自己活成善于取悦大众却懒于思考的庸人。但“我”仍然时不时会感觉到斐德洛依然还在,并在这次旅途中逐渐苏醒,“我”回忆起许多斐德洛的往事,有的像噩梦,有的像迷梦。“我”从不理解这一个曾经的人格,到慢慢理解,再到与其融合。最后,斐德洛回归到“我”的身上,与此同时,克里斯与“我”的关系也从冲突、隔阂到融洽,这位父亲才明白,儿子怀念的,一直是斐德洛。当斐德洛回归于“我”,隔阂自然消弭。 在哲学思考中,经由斐德洛的回忆提出了本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概念——“良质”,但“良质”无法被定义,虽然作者用了大篇幅文字来讲它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定义,但正如“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一样,它无法运用语言准确描述和定义,它先于主体客体而存在,也在主观和客观之上,似乎是来源于人内心深处一种极为自我的诉求。 但“良质”是原始而古老的,作者认为“良质”的概念和存在始于古希腊时期,后来被柏拉图为了奠定唯一真理的地位而颠覆,后被亚里士多德和其后的黑格尔、康德等人以二元辩证和理性为基石构建的哲学体系所淹没。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时代,并没有所谓的心与物、主体与客体、形式与本质,这些所谓的划分都是日后辩证法所发明的。而斐德洛关于“良质”的理论和思考和这一切是冲突的,反而与古希腊的智者较为接近。 “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就是“良质”。“良质酝酿神话的诞生”。人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一切的源头;也不像唯物论者和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的,是被动的观察者。创造世界的良质呈现为人和自身经验之间的关系。人是创造万物的参与者,所以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良质”这个词,对应的是希腊原文中的“卓越”。 卓越是赫拉克利特学派提出来的,后来被定义为美德或善,但希腊原文是“卓越”,该学派认为永恒的起源是变与动。随后出现了另一反对的学派——巴门尼德学派,他们提出“善与真并不必然同一”,他们认为变与动是幻觉,真正恒常存在的是寂然不动,而将该学派思想发扬光大的是苏格拉底。在两派的争论中,代表“善”的赫拉克利特学派输掉,而西方世界的文化被代表真理的学者继承并传承。苏格拉底的牺牲和柏拉图的著述表达着他们对真理的观念。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人类系统化的作为,都紧紧围绕这一观念得以建立。它是现代文明的核心。但柏拉图应该并不想毁掉“卓越”,他只是将它塑造为固定不变的理念,永远不变的永恒真理,所以他把“卓越”变成“善”,仅次于真理的地位。但他的追随者却无法接受“卓越”。 柏拉图是高远的唯心主义,是对终极的追求者,殚精竭虑地寻找宇宙存在的源头,而亚里士多德是永无止境的分析,代表维修摩托车的技术人员,喜欢世间万象。从此,“卓越”不再在思想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真”理完全占领了人类思想,没有任何其他的思想,甚至如今“真”理也已经被科技发展到极致开始走向恶化。这种极端理性并重视技术的应用主义和思维方式导致任何组织架构都在理性的基础上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级共同构成系统。理性带来了飞速的技术进步,但也因为对良质的忽视,人类社会被科技的飞速带来了割裂感,而解决的途径,就是把良质找回,用良质一元论的视角去看世界。 良质,并不是相对主义的伦理,也不是原始的美德,而是卓越。早在理性主义之前,早在本质出现之前,早在形式之前,早在心物之前,早在辩证法之前,“良质”就是一直绝对的存在。真理并不是不好,只是会比较片面,而且多数人类都缺乏理智,无法做出有效正确的决策或选择,所以“真”无法得以完全被诠释和彰显。因此在人群中,有一些人开始反思,发现了尘封已久的卓越,即作者说的“良质”。“接受良质的地位并不会破坏科学的实证色彩,反而能扩展它的领域,强化它的能力,使它更接近实际的科学经验”。 在此基础上,作者引申出自己关于“禅”的思考(非正统禅宗佛教的相关理论),即: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尊重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权威、做每件事都用心经历力求卓越但不只看结果、在找不到方法时停下来思考,等等方法途径与态度,“禅是山的精神,而不是山顶”。而摩托车和摩托车维修技术作为讲解,恰好作为一个载体与他观点的呈现。摩托车维修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波西格以此举例或比喻,用来解读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背离良质,过度二元论的陷阱,以呈现他关于良质的方法和态度的诠释,以及他自己哲学思考的阐述。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禅代表了非理性和浪漫主义,使思想专注于此刻,体察和觉知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摩托车维修代表了切实的理性和古典主义,是理性思维的缩影。作者的观点是:科学和艺术不能分开。若你把修理摩托车的理性过程转变为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人生艺术。正如东方哲学的“禅宗花费了许多功夫想带给你的:经由调息、打坐,让你的心灵腾空一切杂念,产生像初学者一样谦虚的态度。这样你就处在了知识列车的前端,在现实自身的轨道上。” 作者推崇的是治学和生活上的独立人格与思辨能力,以及坚持独立思考后需要支付的代价与所获颇丰,作者的经历自然也是他论点的旁证。但这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除了摩托车维修技术探讨在非机械专业人士看来本已枯燥,还有大量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如果没有西哲基础的话,读起来简直如同天书一般,更有前半部大幅段落的铺陈极其冗长,路途与寻求真理的叙事线索有时不那么关联紧密也不明显。无论是关于精神与技术在生活中彼此分裂的问题,抑或古希腊哲学的分歧和论点的碰撞,都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作者既从“我”的角度去呈现他对斐德洛这个思想者的态度,也尝试代入观众视角,从第三者的角度切入自己的思想,以便读者理解作者本人的哲学和心路历程。 前半本,虽然我明白哲学与我们的紧密联系,也明白他关于科学和艺术、理性和感性的分析十分精辟,但因为“良质”这个词非常像是民科民哲自己发明出来的概念,我几乎要弃书了。但他的哲学思考却又是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并与生活态度与生活本身的状态息息相关的,所以我断了一段日子,又拿起来读,直到“我”带着儿子登山这个部分开始,我开始入迷并津津有味,慢慢渐入佳境,到后几章“我”将“良质”与古希腊先苏哲学的一些观念相联系和结合并延伸解读,还有关于修辞学、辩证法与二元论的来源和解读,我简直欲罢不能了,心中大为感叹“还好我没有半途而废”。 这一场旅行,路上风光各异,有凄风苦雨有颠簸险境有酷热严寒,他们见识过美景,也忍受过煎熬,他们遇到过善良的人,也遭遇过不友善的人。这一场旅行,父与子从隔阂冲突到关系融洽无话不谈,“我”也从压抑厌恶“斐德洛”到理解他,再到唤醒“斐德洛”并接纳全部的自我。这一趟旅行的路,像求知的路,更像找寻自我的路。我们的阅读体验,也从味同嚼蜡的坚持,到豁然开朗的拍案叫绝。 “如果人类所有已知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体系,那么心灵的高山地带就出现在这个体系的最高处,它是所有思想当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无论你是否认同波西格关于良质一元论的世界观,我们都要自己去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以我们可以偶尔避免按照固定的行程前进,随心所欲地走走停停,因为旅行本身其实远比赶赴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无论是在看风景的旅程中,还是在人生的旅程中,也许你在某个瞬间和某个未知的风景中,就可突然认识和触摸到了自我的另一部分,正如作者说佛陀或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齿轮边修行,也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上一样自在。 我们虽不能至,但可心向往之,不是吗?

  • 人类存在的意义
    小小丫
    推荐

    应当常放案头翻阅书本之一。我很喜欢!!!   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名字有点怪,读起来连篇累牍,主题生僻,哲学话题难以理解,但却异常的吸引我。从最终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关于活着和怎样活着 并使你深思为什么的书。这是一个男人的自传体作品,故事发生在他和他儿子一起进行的一场摩托车旅行中,这个男人曾经发过疯,他认为现在的自己和发疯前的那个人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     这本书,正如书名所说,与禅有关,与摩托车维修有关,但它也关系到精神感受与技术思维的整合。书中提出,上述二者的分裂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充斥着深刻不满的精神根源,并给出了一些非正统的解决之道。     这本书睿智的难以置信,充满智慧,趣味和忧伤,的确是一部天才之作。最后引用文中的结尾段落,我很喜欢,“人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但是我现在有一种我以前没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深入内里,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 人类存在的意义
    芳很幸福
    推荐

    摩托车维修艺术只是一个隐喻,在维修的过程是你与机器一同亲近或远离良质的过程!波西格过于痴迷什么是良质这一问题,一直逼迫自己去寻找出答案,结果让自己走上了精神绝路从而患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哲学是一门会让人发颠、发狂、发疯、精神失常的学问,对于哲学只能浅尝辄止,切莫深究!毕竟有些哲学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所以抛开哲学的范畴,在我们生活中什么是良质?是人之初性本善,是你焦头烂额时小孩还在捣蛋,你凶他冲他发脾气说不喜欢他了,他还凑过来奶声奶气地说:可是我喜欢你呀!这时引起你内心里的那份柔软;是成长中面对困难不逃避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去追求卓越,是你工作没有头绪停下来时依然在思考寻找最佳解决方法;是良知,是永远与人为善!永远不做让自己羞愧的事!是活泼泼的生命力,是自强不息,是保持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与可持续性发展!是人生不言弃!是选择比努力重要,是旷达的聪明,是大智慧,是懂取舍知进退!是接近于道!是微妙玄通!人身难得,人生值得,人间更值得,生而为人要珍惜拥有,感恩生活,更要认真用心生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感受美好事物的,用这种心态去面对生活,去追求真善美,去追求能让自己内心平静又自由的人生艺术,千万别做一个无明又卑劣的人啊!

  • 人类存在的意义
    提壶灌鼎
    推荐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完才不觉得这个书名突兀。 禅,并非特别地指向东方的禅宗,象征广泛的古典哲学和理性主义。 摩托车,现代工业革命科技的产物,理性主义的机车系统和人文浪漫主义的统一。 禅修和摩托车维修艺术,被作者赋予一种哲学层面的所谓“良质”,某种专注和理性的修行。在作者看来,艺术体现其特有的“良质” ,而技术则未必。所以,特别强调“摩托车修理艺术”,而不是更通俗的“维修技术”。 于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包涵了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等相对意识。 良质,本书的核心概念,英文原文为quality —— 质地,特性。译者为了凸出其特殊涵义,中文译作“良质”,反而造成了某种刻意,强调了某种道德评判。但是,翻译作为两种不同语言体系的相互置换手段,本来就难以达成百分百的纯粹。何况,quality、质地/特性、良质,本身在各自语言体系之内也是不好清晰界定的概念,只是一种混沌含糊的符号或代称。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说它是一本游记,或者自传,都有点勉强。说它是一本哲思录则更为恰当——从头至尾都没有离开哲学层面的思辨。只不过在文体上借用了游记的线性结构。 一个中年男人携同尚少不更事的少年儿子,驾驶一辆摩托车,自东向西,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穿越高山、峡谷、高原、戈壁、雪域、沙漠,最后达至深沉遥远太平洋海岸,完全没有通俗意义上旅行的轻松,倒更像是一场精心酝酿的苦修。更不用说一路上关于东西方古典哲学的比较,包括自己对于佛学、禅宗、道德经和圣经、对话录在内心的褒贬亲疏;以及对海德格尔、黑格尔、康德、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大胆质疑和批判。 觉得作者并不曾真正地精神错乱,世界观错乱则是另一回事;克里斯(儿子)也并没有精神疾病(父亲对朋友这样说更多是出于一种对儿子的保护而不作过多无谓的解释),而是因为与父亲突然隔离所造成的抑郁焦躁不安和歇斯底里。反而觉得他身上有一种超越年龄的隐忍与克制,让人心疼。好在结局很美好。 一次苦修,一次世界观的梳理,一次精神的逆旅,一次父子亲情的疗愈,一次重生。 不少人吐槽这本书,并非这本书有多么的不易读,而在于阅读者急于从中获得某种阅读快感或意义,却不耐烦读完。类似有关哲学内容的书籍大多晦涩难懂,难以消化,不易切入。以本书的哲学视角来看,读书和维修摩托车都是一种禅修,一门艺术,须要具备某种禅心与良质。否则,内心的心浮气躁,其所获的回馈大抵上也是杂乱无章的。 打四星是因为某些段落没有完全读懂。

  • 人类存在的意义
    孟宪章
    推荐

    书摘: 1.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到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沉印在你的脑海中。 2. 问题不在于摩托车,也不在于水龙头,问题在于他们无法忍受高科技的产物,这样一来,发生的各种状况便明朗起来了,我知道是因为科技的关系。思微雅曾经很不喜欢一个朋友,因为对方认为电脑程序设计是很有创意的东西。 3. 佛陀或是耶稣坐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如果情形不是如此,那无异于亵渎了佛陀——也就是亵渎了你自己。 4. 那架收音机是一条线索,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是没有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的思考,只不过是玩弄几把扳手罢了。如果你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或许会更愉快一些。 他们动作的速度是另一条线索,他们把东西到处丢,而且也不记得丢在哪里。如果你不反省一番,你就不知道这样做往往会浪费时间,而且成效不佳——也就是说需要花更多的钱。 但是最重要的线索似乎是他们脸上的表情。然而实在很难解释,虽然他们看起来很随和,友善,轻松自在,但是却没有投入工作之中,他们就像旁观者一样,你会觉得他们只是在那儿晃来晃去,然后接过别人递给他们的扳手。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认同感,不会说:“我是师傅”。一旦到了下午五点,八个小时一满,你知道他们会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即刻离开,然后可能地不去想他们的工作。在这一方面,他们与约翰和思微雅一样,虽然想运用科技的成果,但是却不愿和它发生任何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的确有关系,但是他们都没有投身其中,而保持冷淡疏离的态度,他们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关心它。 5. 人们认为关心自己所做的事一点都不重要,要么就视多为理所当然。 6. 而科学家所面临的矛盾是心。心既非物,也没有能量,但是他们并不能否认心存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之中。逻辑存在于心中,数字也只存在于心中。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7.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 8. 我想你可以称之为个性,每个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一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这个个性常会改变,多会变得更糟,但常常也会变得出人意料地好,培养这种车子的个性正是维修保养的真正目的。 9. 我从理智,知识的角度去看修理把手的问题,其中牵涉到金属的所有科学上的我。而约翰却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待它。我是从内涵着手,而他却是从物的表象开始。我看到的是这个铝片的意义,而他看到的却是这个铝片的外观。所以,如果你只看到铝片的外表,当然会沮丧,谁会喜欢在一台新买的摩托车上安装废铝片呢? 10. 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和科学相对的艺术往往就是很浪漫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理性或是法则,而是依赖于感情,直觉和美学。在北欧的文化当中,浪漫往往和女性有关,但这并不是必然的现象。相对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的法则——它们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在欧洲的文化当中主要与男性有关,同时科学,法律,医药等各学科都受到了古典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大部分的女性来说毫无吸引力。

  • 人类存在的意义
    重庆岩民
    推荐

    主题词:禅、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样分拆开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人类存在的意义
    木兮
    推荐

    很好的一本摩托车维修说明书。步骤详略得当。切中肯綮。一针见血。摩托车小白一本,可以很快掌握摩托车架构,各部分功能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摩托车高手一本,也可以从独特的角度里看到不同的东西,获得不同的启发。总之,这本说明书很好(๑˃̵ᴗ˂̵)👍

  • 人类存在的意义
    🌨
    推荐

    实际,作者所提倡的良质早就已经通过古希腊的智者(赫拉克利特学派)提出来,当初被定义为卓越(善),他们认为永恒的起源是变与动。而随后出现了另一反对学派,即巴门尼德学派提出“善与真并不必然同一”,他们认为动与变是幻觉,真正恒常存在的是寂然不动,将这个思想发扬光大的人是苏格拉底。继而两个学派开始斗争,最终代表善的智者输了,于是世界的文化开始被这些代表真理的学者统领,后来由柏拉图继承并将其传承下来,他们的思想是现代科技文明的核心。实际柏拉图的哲学是上述两种学派综合的结果,他并未想要毁掉卓越,他把它包装起来,塑造成固定不变的理念,由此转化成僵化而无法改变的永恒真理。他把卓越变成善,是行事最高的指导原则,是所有理念当中最高的,仅次于真理。但是本派的其他学者却无法接纳卓越,其中代表人物就是亚里士多德,于是卓越沦为形式,徒有其表。从此,“真”理就完全占领了人类思想,没有任何思想可以与之抗衡,直至如今“真”理也就是“科技”发展到极端开始走向恶化,人类才开始反思,开始寻找可以与之制衡的思想,然后发现了被尘封了的“卓越”,也就是作者提出的良质。“真”实际并不是不好,只是它比较片面,它若在一定的“度”里则对人类是很有益的,只是由于它被人类所利用,根据二八定律,不理智的人占人类群体的八成,人类这个集合群体存在着相当大的劣根性,所以不要太指望人类这个群体能做出有效正确的决策或选择,由此可以预见“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除非它发展到一个人类无法承受的极端。现代21世纪这个科技时代就处在这个极端中,人类这个群体感受到了痛苦,开始怀疑“真”,于是占二成的理智人的声音终于被群体注意到了,然后越来越多的理智人开始发声,能与之抗衡的“善”获得了自由,开始出来解放人类。但是,最终是否能获得成功还不得而知,静待.....但是,不管哪个学派最终成功了,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衡对象,世界早晚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人性使然...所以,即使最后“善”胜利了,没了制衡对象,它早晚也会走向衰亡,这是必然的,因为宇宙的本质就是“无常”。

  • 人类存在的意义
    Qiu
    推荐

    这本书的中译本,我实际上只想给3点5分。这扣掉的0.5分,主要是觉得译者没有很好的表达出原作者的本意。就拿“良质”这个书中的核心概念来说,英文的原词是quality,译为“良质”我觉得不是很恰当。如果说作者想表达的quality是主观意识到客观存在时发生的事件,那么从翻译上说,加上“良”字就容易引发歧义。因为我直接想到了劣质,它不也是主客观相遇的结果吗。而实际上quality可良可劣,不良不劣(比如你从未吃过中国菜,第一次吃是不能判断它的quality的。当然这也包括你认为事物不好不坏,介于中间的情形),或者既良又劣(比如病毒致死率低对人们来讲是件好事,但传染性强对人来说就不好了)。原作者是一位教修辞学的教授,我想他对语言的使用应该也和他修理摩托车一样,都把它们当作一门艺术吧。如果哪个关键的零部件使用错了,就会影响整部机器的运行。所以我建议有条件的读者,最好还是去读一读原版书。 说回书本身,这种将游记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写法是我第一次遇见,很新鲜但阅读起来也有难度。有的时候这两条线的交叉切换很自然,有时让人觉得有些突兀。我最开始的时候并不太适应这种写法,但是也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哲学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生活中日常遇到的很多冲突或者不同的见解,当我们深入思考下去,其实跟我们的哲学思想是紧密联系的。比如约翰夫妇对科技的恐惧和作者对修理摩托车的热爱,跟他们对理性和感性,科学和艺术的认知是分不开的。 一直读到作者描写登山的部分才感觉有点渐入佳境。旅行和求知的道路何其相似啊。“如果人类所有已知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体系,那么心灵的高山地带就出现在这个体系的最高处,它是所有思想当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 很少有人到此一游,因为你不能从这一趟旅程当中获得任何实质上的利益”。“大部分人望着灵性的高峰,但是一生从来不曾攀上过,只是听听别人的经验就已经很满足,而自己不愿意花费任何心血”。“那些成功的人要比别人更明白,其实登山并没有惟一或是固定的路线,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就有多少条路”。“过了一会儿,这里的高度变得有点儿令人毛骨悚然,我想要赶快下去,下到底下去。” “所有的桥都断了,没有回去的路。而现在连前进的路也没有了。” 在读完下山之后,我又有些阅读困难了。禅究竟是什么呢?作者似乎没用太多的笔墨来阐述禅的含义。“禅是山的精神,而不是山顶”。“哲学上的神秘主义认为真理是无法界定的,自有历史以来就存在,只能通过非理性的方式了解。这就是禅的根基,但是这并不属于学校研究的范围。而学校这座理性教会主要就是研究那些能被界定的事物,所以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神秘的主义,他就应该去修道院而不是去大学,大学要研究的是能够形之于文字的事物”。读完之后,我又去搜了一下其他人对于禅的看法,发现有一点是共通的,禅不可言说,要靠悟。禅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语言也是应当扫除的,然而不借助语言文字,要想进入禅就很困难。禅师们常常将其弟子逼到思想或意识领域的死角,然后要他们各觅生路。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能够冲破这一关,则呈现眼前的是一片海阔天空。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修持上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这是禅的最大特色。 如果说禅代表了非理性和浪漫,那修理摩托车就是切切实实的理性和古典的代表了。然而作者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开的。“保持内心的宁静在机械工作上并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工作的核心。因为只有内心宁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机器没有感受力,除了人施加给它们的东西。要想测验机器的好坏,就看它给你的感受,没有别的测验方法”。“所以你要面对的真正的机器是你自己。你的内在和外在并不是分离的,它们会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 据说这本书曾被出版商拒绝过120多次才最终得以在1974年发表。本书其实是作者小说化的自传。作者借助了斐德洛这个人物,给自己也给别人进行了一次漫长而有丰富的肖陶扩(Chautauqua,一种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同时也指其集会教育形式。一般于暑期在野外举行教育集会,提供宗教和成人教育的课程方式,举凡娱乐,演戏,音乐,讨论,报告均有)。 读完作者的哲学思考和十七天的摩托车旅行,我不禁想到那句话,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遇到多少人,见到多少未知的风景,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认识了自己。

  • 人类存在的意义
    推荐

    【83】一周以前可以说我是带着颤抖的心情读完它的。给我的心灵撞击远远大于成书于几十年前的《在路上》。感动点很多,最令我感动的是父子关系。我看到很多人评论这个父亲无情冷酷,比如经常放任孩子独自去树林或者哭泣,不,完全不是,作者是个热爱哲学的曾经被高校劝退的学生,他认真思考同时精神分裂,他儿子也有这种倾向,他们都是被社会不理解,不认可,被抛弃的那一类人,他想拯救儿子,也想自救,他在思索也在实践。于是,他带着八岁的儿子上路了。成书后十年,他儿子二十出头意外被人杀死,在他写十年,二十五年记的时候,令人动容。整个书就是波西格哲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他对哲学的思考是非常认真严肃且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还有人说,这书为啥总说摩托车修理啊?我是这么理解的,在路上,就不可能永远一路风光,我们必须停留低头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包括维护好路上的重要伙伴摩托车,静默思考是禅修,认真修车亦是禅修,心向远方,何惧路长。

  • 人类存在的意义
    最后一枪
    推荐

    这是一部公路电影。 这是一部哲学读物。 更恰当的形容则是,这是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 所谓哲学书籍,大多晦涩枯燥。这本书却在“自驾”途中不断展开“肖陶扩”,让思想的脉搏奔流与沿途的景致一同蜿蜒。 作者是个极其睿智的人,能把思维里的火花转化成系统的理论,进而和维修摩托车这件事结合起来,反复剖析,确实也是别出心裁,但也功力较深,充满“良质”。 东西方哲学其实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或许因为不论智者身处何方,超脱的思想总是相通的。随着作者的一路骑行,贯穿在旅程的论点也在活泼的跳动,看书的过程中,部分段落甚至让我有错觉在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把思想观点散布在每一个看似无关的段落里,却又让你不觉突兀,这是一个优秀作品的独到之处。 散文的文笔很重要,尤其翻译而来的外国作品,脱离了母语环境,和对该作品文化背景的不甚了解,都会造成阅读的一定障碍和理解。但本书的翻译基本上比较到位,也有助于读者揣摩作者的话外音。 老子的“道”也好,王阳明的“心学”也罢,从这本书里都能看到不少影子或者直接的描述。哲学的疆界里不应该有东西方的人为界定,建立知识架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才是正道。

  • 人类存在的意义
    宏恩
    推荐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今年的第23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有点怪,不过也很能吸引人,说实话我就是被书名吸引来看本书的。 这是一本讲佛学宗义和禅的书吗? 这是一本讲如何维修摩托车的书吗? 抑或是通过讲禅来演绎出如何维修摩托车? 抑或是通过维修摩托车来归纳引伸出禅的要义? 或许是吧,或许都不是。 先说出我对本书的观点吧:这是一本上乘之作,5星推荐! 作者通过两条主线交叉叙述不至于让本书显得过于枯燥,一条主线是作者骑摩托车带着儿子横跨美国的自驾之旅,中间又穿叉了一些对于摩托车维修方面的看法,并引出了“良质”的观点。一条主线是作者关于哲学方面的看法和感悟,以及作者对于人生态度以及对哲科方面的思考。 另外,作者的文学功底很深厚,不要仅仅将其作为一本哲学书来看。就像作者所说,这本书本身就是对本书的主题“良质”的最好诠释。 题外话两点: 一、本书的翻译水准特别高,本书原书写的也好,翻译的更精彩,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 二、正文读完后一定要再看看附录的部分,相信看过附录后你会对本书以及对作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