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好名字可以让你的朋友更容易记住你
    推荐

    爱死伍尔夫这个女人了,怎么这么会写!一天的事情可以写成一本小说,细腻到直接用笔描绘了电影画面似的,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倾斜出来,一字一句如时间的针脚,绵绵不绝,把心理状态的那种流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意识流吗?这简直是用笔在描绘每一帧世界进行时的电影!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独角兽
    推荐

    《到灯塔去》 偶然一次的投稿,收到《到灯塔去》和《小王子的领悟》的纸书奖励。 在这崎岖不平、充满波折的日常生活道路上,周围还是会有一些闪闪发光,值得期待的人和事物。 寒假期间,一个人待在家里,被寂静笼罩,感觉十年前,十五年前发生的事情,都是幻影。整个人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曾经的人,已经不在了;发小突然订婚了;身边的人也是肉眼可见地变老了。“似乎经过一夜的睡眠,十年的时间就朦胧恍惚地消逝了。”这种捉摸不定的,难以言传的心理活动,在读本书人物的时候被描述出来了。那种混乱的,空虚的,认不清人生意义和自我本质的感觉,在故事情节中找到发泄口。 爱,战胜时间和死亡。学会自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世界的平衡。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总分不上105不改名
    推荐

    关于阅读方法:读伍尔夫的小说,最大的好处也许是不用猜测。不同于传统小说,伍尔夫的小说里没有旁观者,读者需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和上帝视角,与人物一起开展一场主观世界的旅行。如果做到了这点,一切(包含情节、人物关系、主旨等)就会非常清晰且不言自明。拿<<到灯塔去>>为例,小说的绝大篇幅都在描绘主要人物内心意识长河的流动、起伏和延展过程,每一个意识微妙变化的瞬间都在伍尔夫的笔下清晰形象地展现出来,读者要在脑海中描绘出作者笔下也就是人物心中的场景,随人物的意识流动一起流动,做到真正沉浸式的阅读。 关于小说主题:与之前读过的伍尔夫的短篇小说不同,这部<<到灯塔去>>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外,还寄托了作者更深沉的哲思和内涵。什么是永恒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在意识的瞬息变化中,在人有限的生命中,什么可以被永久保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也都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作为学者的拉姆齐先生想寻求真理,完成从A到Z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思想探险,他认为当他的探索和功绩在历史上留名,就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永恒。作为家庭主妇的拉姆齐夫人力图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用爱与美对待它,在生活的某个瞬间,某个付出情感并得到回报的瞬间,某个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瞬间,她感到了永恒。拉姆齐先生和夫人选择的是两条不一样的道路,但是历经战争、不幸和死亡,拉姆齐夫人留给周边人的美好印象,她的爱与美支撑着人们继续生活和重聚,就像远方的灯塔始终向小岛投射灯光。最终,拉姆齐先生变相地屈服于拉姆齐夫人了,连同他们周围的人,莉丽、詹姆斯、塔斯莱、班克斯、保罗等,都受到夫人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精神上受到激励。这就是伍尔夫的回答:这种爱与美,这种美好的情感纽带和伟大人格,可以真正超越时间洪流达到永恒,即使拉姆齐夫人已逝,她的美好仍在活人的心中停留,并且永不消散。无怪乎有些评论家认为伍尔夫笔下的拉姆齐夫人是另一位圣母,但夫人的形象不是超越的而是世俗的,夫人的魅力不是抽象的恩典而是弥散于生活之中,夫人的境界是人可以达到的境界。面对永恒与速朽的矛盾,伍尔夫想表达的是,人不必舍近求远再去寻找上帝,爱与美,真与善就在日常中,就在人与人间弥足珍贵的交往中。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美谶
    推荐

    伍尔芙生的冷清,文字也是高度深邃,她一落笔就像一张大网幻象出萦绕多年的画像。 《墙上的斑点》一书中,从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了无限的联想,伴随着意识流过的每个足迹,揭示出内在世界的丰富无限和无端变化。 而《到灯塔去》更是深层次的意识,作家将环境抽离出作品本身,让人物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伸展与流淌。 第一遍读时并没完全懂,只是觉得好。她的文字拥有着完整而宽阔的腹地,留给读者足够大的空间去自由遐想,任凭你发挥猜测,有着强大的的张力与功底,能纵揽全局、掌控全场,到节点了也能够自如地结绳收网。 所以一直觉伍尔芙,就像喝酒一样,后劲很大、余味绕喉、意犹未尽。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Gehör👾Außen解构主义
    推荐

    她想:它会挂在阁楼上;它会毁坏湮灭。然而,她扪心自问:这又有什么关系?她重新提起了画笔。她望望窗前的石阶,空无人影;她看看眼前的画布,一片模糊。带着一种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好像在一刹那间她看清了眼前的景象,她在画布的中央添上了一笔。画好啦;大功告成啦。是的,她极度疲劳地放下手中的画笔想道:我终于画出了在我心头萦回多年的幻景。 拉姆齐夫人是一个萦回于人们心中的幻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她如灯塔,一望无垠的海浪沿着她的视线集聚,铺展。她是谦卑的中心点,所有人围着她,却感到被她所环绕,服务。她是一个象征性的集合体,海纳百川,包容万物。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小新
    推荐

    2022.01.09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看了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理不清的一些思绪在胡乱地织网。拉姆齐夫人,对周边的人是一种灯塔般的存在,在茫茫大海上的雾霭或黑暗中航行的人,她为他们辨别方向,指点迷津。路过那座灯塔的时候,人们肃然起立,然后继续各自的远航。渴望着陆的人,将她视为慰藉,踏上归途。 这本书,全程看下来让我感觉如此:在下午的某个时段,微风正好,阳光不燥,指尖滑过书架,停留,取下了这本《到灯塔去》,然后我坐在窗前,心无旁骛,沉浸其中,同拉姆齐一家度过了美好的下午以及夜晚。后来啊,读完第一章我沉沉睡去。桌上未合上的书,被风翻动着,时针也仿佛被一只不知名的手任意地拨动着,每一次的触碰,都是一轮春夏秋冬。醒来时,我发现世界已随书页翻去了十年。 这栋房子里存在过的一切动人的的美,在拉姆齐夫人逝去之后,这栋房子里存在着什么呢?墙角的大丽花起初灿烂至颓败,不知名的野草肆意生长,海浪的声音以及海风从四周罅隙中钻进来,白天窗边的日光或强烈,夜晚灯塔的光或苍白或柔和地投射进来。那些动人的美已经转瞬即逝了,留下的都是千万年间不曾消减的。在时间这条长河上,我们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黑夜。 万青有一句歌词,婉婉唱道: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我想这是对所有母亲最好最恰当的评价。无论能力知识有多高,大部分的女性在步入婚姻中,总是成为那个自甘奉献,不求回报的角色。像拉姆齐夫人一样,不是没有能力踏足男性的领域,只是她选择成为那个牺牲者,为家庭付出她的所有。 我的妈妈,她也是把所有的精力都付出在了我们的家庭上。不止是用于抚养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从她那里得到的数之不尽,尤其是待人处事的方式。尽管她也会不厌其烦地唠叨一些日常琐事,她指的路也不一定是我要去的方向,但我曾在那里汲取灵感,辨明我要去的方向。正如拉姆齐夫人总会告诉莉丽,她应该结婚,她适合和威姆斯先生在一起。莉丽没有遵循,但是她确实跨出了一步,她渴望被人理解,她也得到了期待威姆斯先生能理解自己的那份满足。 借这篇读书笔记,我把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记录于此。我曾想过记录,但一直没有提笔。对于我从她身上学习的,以下我仅从某些方面展开: 有一次和老爸散步,我曾和他争辩,我说如果以后我嫁的人出轨了,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我一定会和他离婚,我不能忍受婚姻有一丝的背叛。我爸说我太决断,继而与我争辩男人的压力,以及出轨要看是什么原因。我曾对此感到不可理喻,我说你想我活在这种不快乐之中吗?(是的,当女生生气起来,生气的已经不是辩题了,而是辩题中的这一人物可是你亲爱的女儿。)于是,这一辩题在我们互相不理解中结束。 后来我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我爸在厂里遇到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有着淡雅的美丽,也许在这布满尘埃的工厂里,都不曾削弱她十分之一的美(我不曾见过,这一切从我妈口中道来)。我爸非常愿意帮助她日常能及的小事,比如修理一些家电之类的。有一次在食堂排队打饭,爸妈与她偶遇,看她一人吃饭,我妈看到我爸想邀她一起同桌吃饭,但我爸不好开口。我妈鼓励他说,去吧,人家出门在外孤伶伶地,叫人家过来一起吃饭没什么——后来我爸照做了。然后他和妈妈谈起说觉得人家应该是没有结婚的,我妈说人家一定是结婚了(源自于女人看身材的犀利眼光)。有一次这女子让我爸帮他写信还是发短信来着,果然如我妈预想一样,因为收发人是她的老公。当然,这样的关系最后我爸是淡然处之的。 按我以前争论的想法,我觉得不可原谅,这是不是属于精神出轨了呢?而让我惊奇的是这一切我妈妈都看在眼里,但她竟不曾嫉妒或者质疑责骂。相反她说她知道我爸是什么样的人,他喜欢一些文静的,勤劳而又不失美丽的女性。她说起的语气表明她信我爸的为人,她知他不会僭越,为此放弃他们之间的爱情,抛弃家庭的责任。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可以这样去处理婚姻中的一些关系。 后来我谈了一段感情,我也曾在他睡着时翻过手机(相信他这个人,然而也想看他会聊些什么)。发现他一朋友问他:“过年时候你俩看电影的票根你还要拿吗?”在和我之前,他和高中喜欢的女孩子一起看电影,然后票根拿来过塑,用以珍藏。我看着竟不觉生气,而且内心哼哼一笑,你这点举动,小儿科了。高中时候我和喜欢的男生聊天,我可是把跟他聊天的记录全部抄下来了! 是的,像我妈一样,我也允许对方心中也是有白月光的存在。那些喜欢的人曾经存在或是一直存在,都没关系,我们知道不会因为这人的存在去破坏现在的爱情。 还有很多我妈日常让我觉得很有智慧的事情。比如爷爷奶奶带孙子,总是在责骂,嫌弃小孩调皮,总说在烧火做饭的时候来捣乱。而我妈对此不以为然,同一个孩子,她不觉得难带。她说小孩粘着你,并非为了捣乱,你只要让他们有参与感,比如你在扫地,你让他们捡点小树根放一起,让他们轻易完成然后也要夸他们做的很好,这样就是两全其美。 我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能够鼓起勇气结婚,对此我就像是不想结婚的莉丽,又像是那个内心担忧着温室的处理费要五十英镑的拉姆齐夫人。对于结婚,说起压力,爸爸也许会说我们还不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也把你们养大了;而妈妈总是体谅我们,她希望姐姐结婚的原因绝不是像爷爷奶奶那样觉得她年龄大了,怕她没人要了(她一直确信她的孩子比这好的太多太多),而只是觉得姐姐她太累了,有个人照顾她会更好。 ... 伍尔夫对拉姆齐夫人的描写,她对女性被自动分配到家庭中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角色表达了不满。现在的社会中,女性平权依旧没有达到理想的位置,但一直在进步着。 而从其中,我知道这本书,也渗透着她对母亲深深的爱意和怀念。不止是拉姆齐先生,伍尔夫本人也一定从她身上获得巨大的能量,用以对抗这纷纷扰扰,不公平的世界。这些能量,让我们都能说出那句:“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it sucks,you gonna love it.”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洛尔迦
    推荐

    孤身投入意识之海,不在意下坠的速度,四肢伸展扑棱想要握住碎裂的泡沫。她穿着灰色衣服寻找失落的眼镜盒,偶尔起身打量远处的灯塔,蝴蝶飞来,翩翩的翅膀越过草地,径直堕入飘渺的白雾。风浪涌起,波涛撞击巉岩,船只蜷缩在港口,渔夫攥紧缰绳咬紧牙关,整个天地如墨色昏黑,凯姆自然也辨不清方位。混沌成团的日子如书页卷起又落下,金鱼在大厅里投射的阳光下自由游动,老太太不利索的腿迈过霉菌与灰尘,敏泰的胸针早就受风雨侵蚀,一声惊雷击穿了安德鲁的身躯。一场挣扎纠结的父子战争,一次向灯塔的朦胧眺望,一幅莉丽笔下无可言说的抽象画,变形的篱笆,扭曲的树木,思维跳出此刻,即是永恒。 “他们已经登岸了。”是的,我们活着,死去,曾搏击过,也只是经过,灭亡了,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陈超
    推荐

    意识流小说不习惯看,但这本小说还是不错👍灯塔似乎是某种象征……或许类似于渡到彼岸的意思吧?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祝开心
    推荐

    “我们灭亡了,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意识流小说了,伍尔夫让我爱上了意识流。 灯塔到底是什么样的隐喻呢?全文多次提及,但却从来没有具体描写过,或许是希望,是幻灭,是终点,或许什么都不是。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阿莱夫
    推荐

    建议读完正文之后再看译文前言,不然会被译者的分析局限,虽然译者分析的还不错,但是这种具像分析对一个尚未进入或完成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具牢笼,建议用于事后回顾参考即可。 伍尔夫似乎很擅长捕捉瞬间延长瞬间,在她的每一个瞬间里似乎都蕴含着无数个永恒。这本书中对景物的描写占有不低的份量,而且经常与人物内心世界融为一体。虽然只有读到最后全书的主题和构思之妙才逐渐呈现脉络,此时再来回顾全书,就会发觉精彩绝伦之处其实无处不在,但阅读前半部分的时候尤其是占全书近三分之二的第一部时,我始终觉得书中人物的意识世界有种飘渺的感觉,明明有什么从眼前飘过,想要伸手抓住什么却又似乎空无一物无从下手,这种飘渺使我怀疑究竟是自己还不够专注还是伍尔夫的意识世界太过疏远淡漠,她把她与世界的疏离感带进了自我世界?但读完全书后再来回顾《到灯塔去》其实主题很清晰明确,并不复杂,但要到后面才更凸显,占幅过长的第一部似乎也拉长了伏笔铺垫。 另这本书的章节长短分配也挺有趣,有很长的瞬间,觉得自己似乎就要被困在这种永恒之中时,又会遇到很短的一句或一段的简洁章节,让读者怀疑自己的眼睛。 在伍尔夫的书中似乎始终存在着一种极其明确的性别对比,她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和丰富,对某个男性或者男性统治世界的反抗好像一直都存在于她的潜意识之中。在这本书中灯塔除了是一种象征一种指引,也是引发反抗的一个点。 在第一部中是想要去灯塔的拉姆齐夫人和儿子詹姆斯对擅长唱反调泼冷水的拉姆齐先生和塔斯莱的内心反抗,以至于在幼小的詹姆斯心中埋下了想要拿刀直捅父亲心窝的想法,十几年之后在去灯塔的船上依然如此。在岁月流逝事实变迁之后,拉姆齐先生强迫儿女一起到灯塔去时,他的暴君行为再次在儿女的内心激起激烈的情感,迫使他们想要反抗…… 而另一个拉姆齐先生的崇拜者,自卑又自负的塔斯莱先生说过的话,“女人可不会绘画,女人也不能写作。”也十几年始终在丽莉耳边萦回…… 詹姆斯对拉姆齐先生霸权专制的反抗和丽莉对塔斯莱男性统治的反抗都是清晰明确的,拉姆齐夫人的婚姻家庭生活和丽莉独身不婚的坚持自认也是一种对比,拉姆齐夫人屈服于了拉姆齐先生的统治,虽然似乎她总能安抚引领拉包括拉姆齐先生甚至丽莉在内的所有人,但在她的内心世界里是有缺失的,她投降了。 没有任何事物简简单单地就是一件东西,就像詹姆斯看到的两座灯塔对他来说都是真实的。对每个人来说,除了人们看到的外表,总是存在着这种无限丰富的内心感觉,人人都是如此,“在这外表之下,是一片黑暗,它蔓延伸展,深不可测;但是,我们经常升浮到表面,正是通过那外表,你们看到了我们。” 对他人或者这个世界,甚至自我的认知从不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对外的认知都需要回归到对内的探索。何况世事纷繁,每个人都会有想要摆脱羁绊追寻自我的瞬间,不必再顾忌任何人,不为他人所左右,只想孤独自一人待着,退缩返回我们的自我——一个楔形的黑暗的内核,某种他人所看不见的东西,在自我的世界里享受自由自在,甚至可以经历最奇特的冒险。 也许,就在这个瞬间,你也会想要到灯塔去。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威威
    推荐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1882-1941) 出版于1927年,其一生的巅峰之作。她在日记中写道:“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还有圣·艾夫斯群岛;还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等。但是,中心是父亲的性格,……。” 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1832-1904)是出身剑桥的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传记家和登山家。《英国人物传记词典》首任主编,撰写了378个条目;为《英国文学家丛书》写出五部传记;撰著了进化论的《伦理科学》(1882年),《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1876年),《英国功利主义者》(1900年)。她的母亲曾是油画模特。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拉姆齐夫妇的原型,就是伍尔夫的父母。伍尔夫的姐姐文尼莎认为,《到灯塔去》对于她父母性格的刻划是非常成功的。 伍尔夫家世显赫。1941年4月3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伍尔夫的讣告,其中一段写道:“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萨克雷的外孙女,达尔文家的亲戚。伍尔夫家当时与诸多文学名家有来往,常来拜访的有斯蒂文森、拉斯金、罗厄尔、哈代、梅瑞狄斯等。” 以致后来有人说:“奥斯汀在世界的一隅嘲笑全世界,伍尔夫则在世界的中心看轻全世界”。(此段部分摘自纪念伍尔夫逝世80年 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吴靖) 微读书友乔冶他老爹说,单纯从意识流小说的地位来看,《到灯塔去》和《喧哗和骚动》《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的四大名著。阅读这类小说于我而言,较费劲。《追忆似水年华》看过电影。2002年第75届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的《时时刻刻》,讲述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看得云里雾里。《到灯塔去》单就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划而言,还是令人深刻。 2017年5月我和朋友在英國康沃尔的圣艾夫斯(St. Ives)住了3晚,仅在这美丽充满艺术氛围的小鎮就整整呆了一天,也看到了“伍尔夫的灯塔”。 读罢此书,回味结尾,莉丽 “望望窗前的石阶,空无人影;她看看眼前的画布,一片模糊。带着一种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动,好像在一刹那间她看清了眼前的景象,她在画布的中央添上了一笔。画好啦;大功告成啦。是的,她极度疲劳地放下手中的画笔想道:我终于画出了在我心头萦回多年的幻景。” 我想说,在伍夫尔逝世80周年,终于看完她的巅峰之作了,留下了一个美丽模糊的幻景。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奔奔
    推荐

    细读的第一本伍尔夫。应该得益于一开始接触的是英文原版的有声书,(而且在几个版本中挑了最多好评的Juliet Stevenson 诵读版本,)有惊艳的感觉。听的第一遍完全被语言迷住了,如诗如歌,头一回感受到英语的音韵之美。正如翻译唐诗宋词,这些语言中的音节韵律极难翻译出来。而诵读出来,即使不明白意思也能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其实这一遍真的没完全明白所有的情节,尤其是听书时稍一走神就不知转到谁的叙述角度了。可是诵读者喃喃细语的各人心理活动和其中描述的各种意象会不时地打动内心,让我觉得故事情节已经不重要了,只是极为佩服伍尔夫在各人内心活动之间转换自如,感情细腻且语言优美。然而读到后来又萌生了要好好理解本书的欲望,于是又找了电子书,边听边看,这样听完第一遍。 第一遍之后看了这个中文版的部分翻译和序言。这个序言对理解本书很有帮助。从书的自传性背景,作者家庭,到小说结构与乐章结构的联系,很有启发。看了一些章节的翻译算是不错,但还是少了一些诗意,音韵节奏就更难译出来了。 因为本书很大程度是基于作者父母的性格,于是查了一下伍尔夫的家谱,发现很有意思,也觉得对理解本书中的人物有帮助。她父母的结合在双方都是在原配伴侣去世后的二婚。伍尔夫父亲(Leslie Steven) 原配是作家萨克雷的女儿,两人育有三个子女;而伍尔夫母亲(Julia Jackson) 和伍尔夫父亲原配的姐妹是朋友,也因而与Steven 夫妻相识,甚至在Steven原配夫人去世时也在场。彼时Julia Jackson 已经寡居,因为欣赏Leslie 的写作而与他相交,并且在他丧妻后时时安慰,后来还帮他搬家到自己隔壁做邻居。结合书中对拉姆齐夫妇的描写及拉姆齐先生丧妻后向莉丽寻求同情的一段,完全可以想象现实中的两人性格。有意思的是,一段时间后,Julia拒绝了Leslie的第一次求婚,只愿意保持朋友关系,后来才接受了第二次求婚。两人各自的婚姻和共同家庭一共有八个孩子。伍尔夫和同母异父的姐姐Stella关系亲密,也许因为她13岁丧母,伍尔夫也视长姐如母,因此Stella在母亲去世两年后也去世时,伍尔夫受到第二次精神打击。 伍尔夫的另一个亲生姐姐,Vanessa Bell, 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画家。她们几兄弟姐妹发起了文艺团体Bloomsbury Group布卢姆茨伯里派,聚集了年龄相仿的一群英国文艺圈年轻人,颇有影响。Vanessa的社交生活也很丰富,她和丈夫采取开放婚姻,同时和布卢姆茨伯里派多个圈中人都有情人关系。我想本书中的莉丽有伍尔夫自己和她姐姐Vanessa的影子,也有伍尔夫对她们同时代女性独立性的想法。 带着这些背景知识听第二遍对故事线和其中许多场景的细节确实会比较好理解。 另外一个本书一情节引起的题外话。书中几处夹杂了拉姆齐夫人给孩子讲童话并引用了《渔夫和妻子的故事》。我小时候读的都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回才知道原来不是金鱼,是比目鱼,俗称龙俐,广东歺馆常吃的啊。好吧,颠覆了童年印象。不过英文这段'Flounder, flounder, in the sea, Come, I pray thee, here to me;’ Flounder 喊起来比较铿锵,和后面狂风巨浪的情景比较相合呢。相信伍尔夫也是特意选择了引用的句段,不仅意像贴合,音韵也恰到好处。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NMM
    推荐

    作为意识流的先河之作,反应人们如何捕捉、消化其感知到的外部经验并以此来呈现人物画像、人物关系,是小说的第一主题。整本书也像是一幅现代主义画像的绘制过程,由意识流的马赛克一幕幕拼接出来。以下仅取一幕,也单挑战争这一元素说几句,避免工程浩大。 “巨浪落在海滩上单调的响声,在她的心目中,多半是一种有规律的、镇定的节拍,好像在她和孩子们坐在一块儿的时候,令人安心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某一首古老催眠曲中的词句,那是大自然在喃喃低语:“我在保护你——我在支持你,”但是,有时候,特别是当她的心思从她手中正在干着的活儿稍微转移开去,突然出乎意料地,那浪潮声的含义就不那么仁慈了,它好像一阵骇人的隆隆鼓声,敲响了生命的节拍,使人想起这个海岛被冲毁了,被巨浪卷走吞没了,并且好像在警告她:她匆匆忙忙干了这样又干那样,可是岁月在悄悄地流逝,一切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彩虹罢了——那原来被别的声音所湮没、所掩盖的浪潮声,现在突然像雷声一般在她的耳际轰鸣,使她在一阵恐惧的冲动中抬起头来。” 只有伍尔夫能做到,把景物、心理、象征三者毫无违和地统一起来,融合进一小段优美的文字里。 故事发生在一战前后。如果窗外让人心慌的“浪潮”象征着此时山雨欲来的外部局势,那么写拉姆齐太太“在一阵恐惧的冲动中抬起头来”,她必定是敏锐地感知到了一些预兆,因为整部书中,她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对于这个家乃至故事里的所有人,她象征着稳定、安详的家庭生活。 然而这一段的景物和心理描写中,那曾“保护”、“支持”着每个家庭的“大自然”恐将“不那么仁慈了”。宛如那一直规律而镇定的海浪节拍,它曾充当着每个温馨家庭生活的背景音,然而此刻它也在酝酿着一场不测风云。 不久,窗外将是“雷鸣般的轰隆作响的巨浪”,埋头于庸常琐事中的人们,此时将不得不“在一阵恐惧的冲动中抬起头来”,面临这一场浩劫。 这本书对战争一笔带过,却又似乎总在映射其影响。甚至可以说,没有一战,这本书就失去了一半的厚重感。因为故事的根基就在于此,没有浪潮就凸显不出灯塔的意义。 茨维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描绘了十九世纪末到一战爆发前欧洲的市民生活。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何没人能预见战争的爆发以及它对欧洲人不仅是生活层面更是精神层面的颠覆: “这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这是最确切不过了 …… 好像它的一切都会天长地久地延续下去,……拥有财产的人可以精确计算出每年有多少盈利,公务员和军官看日历就能知道他会在哪一年升职或退休。…… 有房子的人把房子看作留给后代的万无一失的家园;农场、商店则代代相传。就连襁褓中的婴儿,也已经在储蓄罐或储蓄所存下第一笔钱,……谁也不相信会有战争…… 这种安全的感觉是千百万人的财富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唯有在这样的太平世界里,生活才具有价值。” 再跳回到本书,伍尔夫对拉姆齐太太这段心理描写就不难理解了: “海岛被冲毁了,被巨浪卷走吞没了,并且好像在警告她:她匆匆忙忙干了这样又干那样,可是岁月在悄悄地流逝,一切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彩虹罢了……” 一战强烈地冲击了欧洲人几世纪以来习以为常的生活和价值体系。稳固的旧秩序被巨浪拍得粉碎,而乱世飘摇中的人们此时急需抓住某种恒常不变的精神依托 —— 彼岸那座灯塔。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梁涵Sophiaaa
    推荐

    “我们如此默然相对,不是能够表达更为丰富的内容吗?”伍尔夫太擅长写那些人们没说出来的话。

  • 基层党建工作实用手册
    Bingo
    推荐

    作者似乎是文中的每一个人,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写活了,很细腻,读完有更深刻的领悟。有两性的关系的塑造,有女性地位的思考,更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拉姆齐先生——理性、善于思考、打破不切实际的幻想、知识分子; 拉姆齐夫人——美丽大方端庄,热爱自然和生活,充满幻想; 理性与感性的碰撞;男女两性的差异;生活中琐事;矛盾与对立。 但不管生活怎样,我们都心向灯塔,有希望,有热情。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