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尚璇千寻
    推荐

    全书分为八卷。卷一:“引辞”至“老夫人莺莺做道场”,卷二:“孙飞虎率兵围普救寺”至“张生献解围策”,卷三:“白马将军来援”至“红娘请张生鼓琴”,卷四:“张生鼓琴”至“跳墙受责归舍闷卧”,卷五:“张生梦见莺莺”至“酬简幽会”,卷六:“老夫人拷问红娘”至“张生廷试及第”,卷七:“张生赋诗报喜”至“郑恒离间张生来会”,卷八:“张生睹物兴悲”至“崔张团圆”。本书节选卷六,此卷包含经典桥段——长亭送别。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子心
    推荐

    红楼梦中多西厢情,读了西厢记,可以更好的把握红楼中宝玉和颦儿的某些言辞和情感。 西厢记的故事很简单,人物极少,剧情也不复杂。红娘反而比主角更加出色一些。 精彩的是里面的曲词,有很多特别出彩的,让人喜不自禁。 这本书还是蛮不错的,只可惜变成了电子书后,翻阅起书中的解释来,实在有些费劲。这种带有解释的书,变成可点式(一点,解释就自动显示出来)的就好了。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锦墨江南
    推荐

    谁家秋千绿鬓人 红晕樱桃粉未匀 短珮长带羞无那 黛眉香腮妆奁新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冷月公子
    推荐

    据说《西厢记》很受文人推崇,金圣叹把它称为“第六才子书”,赵景深称《西厢记》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之所以推崇,大抵是张君瑞与崔莺莺跳脱封建婚姻家长制,私自同居的这样一种大胆作为,敢于挑战礼制的思想观念吧    《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生性格忠厚,他对莺莺一往情深。 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对张生虽亦一往情深, 但欲前又却,内心曲折。红娘伶俐机敏,敢于抗争,有勇有谋,在“拷红”一场中, 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充分有力的表现,而且个人认为这本元曲缺谁都可以,唯独不能缺红娘,个中缘由也不是三两句就可言明     军将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带兵合围普救寺,想娶崔莺莺为妻。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冒险写信给他的朋友蒲关守将杜军实,杜军实带兵解围,然而老夫人赖婚。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莺莺心存疑惧,好事多磨,张生相思成疾,卧病在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大怒。红娘据理力争,抓住老夫人的弱点,使她不得不认可既定事实。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遂张生赴京赶考。之后与崔莺莺原有婚姻的郑恒却暗中设计骗婚,再度横生枝节。最后张君瑞考中进士,终与莺莺圆满结婚,期间正可谓是起起伏伏、坎坎坷坷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Mazarine
    推荐

    还是自己读的有感觉,只听老师们讲和看教材太有指向性跟立场感了。我为什么不在上半期开始读古代文学呢,遗憾。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甘棠故人
    推荐

    看完这本书,只谈《西厢记》,很多地方是速读浏览的,但有许多感想。 一是关于情节。情节总体是合理的,张生和崔莺莺从偶遇到相识相恋,从心动到挣扎再到你侬我侬,我觉得至少要比因在牡丹亭下做了个梦便爱上一个人要合理,当然这要排除古代大家闺秀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但有几处不明,比如张生倾慕莺莺,被莺莺泼了冷水害了相思,再到后来两人成了好事,这期间,想必莺莺有过更丰富复杂的心理和思想,文中没有交代,也许正是因这些没有交代彻底的地方,才让读者多了些思想的空间。再比如,5000贼军怎么就让一个和尚跑了出去?张生爬墙头难道真没有任何惊险?崔家其他的丫鬟仆人哪里去了?一个尚书之子怎么就配不上宰相之女了呢?等等。 二是关于爱情。张生并不了解莺莺,怎就爱的死去活来?还不是因为莺莺长的美丽?这是因色而爱吗?那么后来会不会因色衰而爱驰呢?莺莺也不了解张生,为什么就因为张生得了相思病,便投怀送抱跟他睡了呢?不禁让我想起西门庆对潘金莲说的“娘子救救我吧”。作为一个男人,我也有过曾想扑倒的女孩,但确未曾体会到真的害了病的程度!说张生痴?可他不过是因色而痴啊!说莺莺呢?怎么就那么轻易地投怀送抱?也许除了张生相貌堂堂之外,还因为张生的才情,自古多少佳人爱才子,张生诗文动莺莺,也说的通吧。 三是关于元曲。我向来喜欢宋词,唐诗次之。因为我觉得宋词抒情细腻,长短句错落有致,犹如二八佳人;唐诗虽韵律严格,但总觉比宋词粗犷得多,犹如外貌匀称又有情怀的汉子。总体来说,没有几首唐诗如锦瑟无端五十弦,却有很多宋词能吹皱一池春水。今读了《西厢记》,才发现,元曲真是集各种文章典故于大成者,这可能与王实甫本人的才情有关系,不过他确实扭转了我对元曲的偏见和看法!不仅如此,元曲更加朗朗上口,唱出来更加顺当贴切,以后可要多读一些了。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兰亭听雨
    推荐

    作者给了个圆满大结局好快意人心,有情人终成眷属只限于超越现实寄托于文学的美好愿望,不知道为什么古代喜欢写穷书生娶富家千金,现代则喜欢写灰姑娘嫁王子,都属偶像剧 ! 自古一心扑向爱情的女子没一个好下场,纵然是才华横溢的卓文君又如何?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灰度男人
    推荐

    一、《西厢记》探源         首先,作者是谁?众说纷纭。一说王实甫作。此说最早见于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其资料又是钟的友人陆仲良从吴克斋处得来。二说关汉卿作王实甫续。三说关汉卿作。四说王实甫作关汉卿续等等。凡此种种说法,均无足以推翻王实甫作的确凿证据,当今基本认定为王实甫作。         其次,王实甫何许人?众说不一。关于王实甫其人,也有种种说法,但都有矛盾,未可置信,当以钟嗣成的《录鬼簿》所载为是。王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据推断,王实甫为元代前期作家,他出入勾栏(类似于戏院等娱乐场所),与艺妓相熟,生活在社会下层。         第三,《西厢记》的故事源远流长。《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经诸如宋代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演唱文学的推动传播,受温庭筠《干潠子.华州参军》的文言小说影响,直至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对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但只有经过王实甫的天才创作,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 有评曰: “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 二、为何叫《西厢记》?         故事的女主人公——19岁的崔莺莺,因其父前朝相国崔钰去世,母女扶崔相国灵柩回老家博陵(河北安平),路途遇阻,暂居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普救寺(武则天时期建,崔相国重修)法堂西壁,即西厢。男主人公——23岁的洛阳张珙张君瑞,欲前往京城西安应考,途径山西永济看望在此为官的同乡兼同学杜君实,在普救寺游玩,偶遇莺莺后有意借宿西厢之旁,从而在两人间发生的爱情故事,故名《西厢记》。 三、《西厢记》讲了什么?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燕瑾先生校注的《西厢记》共五剧本,每剧本四折:          (一)第一剧本写崔莺莺母女暂居普救寺西厢之下,张君瑞游园偶遇莺莺,被莺莺美貌吸引,通过寺中长老,有意借宿西厢之旁。张生借莺莺夜间为父做法事期间,吟诗: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吸引莺莺,莺莺以诗回应: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二)第二剧本写时值政治动乱,当地主将丁文雅治理不当,造反头目孙飞虎闻听莺莺貌美,率五千人马前往普救寺欲抢掳莺莺。当僧众无法抵挡、众人无计可施之际,崔母许诺谁退贼兵就将莺莺许配与谁。于是张生设法搬救兵——镇守蒲关的元帅,即其同学杜君实退了贼兵。崔母设宴答谢张生时又失信改变了婚许,于是张生月夜在莺莺窗外弹唱《凤求凰》一曲: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此句董解元版为:聊写微茫)。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三)第三剧本写莺莺听张生弹唱《凤求凰》后,又收到张生托红娘(崔家丫鬟)送来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信件,莺莺更加心绪难安,亦托红娘送张生暗含约会之意的情书一份: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自此,张生便心旌乱摇,患相思一病不起。         (四)第四剧本写莺莺在红娘的牵线搭桥下,夜晚借烧香与张生偷会初尝禁果。后张生赴京赶考,崔母设宴相送,莺莺、张生洒泪别离。途中张生寄宿草桥,梦见与莺莺相会。         (五)第五剧本写与莺莺作别半年后,张生高中状元,因公干且身体欠佳不能立返,便托琴童捎信一份于莺莺诉衷肠。莺莺收信后回赠汗衫一领、肚兜一条、袜子一双、瑶琴一张、玉簪一枚、斑管(毛笔)一枝,表其思情: 汗衫:和衣而睡,就像和我一起睡; 肚兜:紧紧系(记)在心头; 袜子:管住他的脚,不要乱走; 瑶琴:因诗相识、因琴相会,两不相忘; 玉簪:别像簪子一样抛之脑后; 斑管:舜亡后尧二女恸哭,湘竹因沾泪而生斑点的典故。 期间莺莺表兄、幼时被父母指婚的郑恒赶至普救寺欲与莺莺完婚,造谣张生在京城娶了尚书女儿。待张生赶回,揭穿郑恒谎言,在长老、红娘和已经晋阶为将军的杜君实同学等的帮助下,张珙、崔莺莺终成眷属。 四、《西厢记》的价值         (一)古今中外评价非常之高。 文学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西厢记》和《红楼梦》。 贾仲明说: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伯良说: “实甫《西厢》,千古绝技;微词奥旨,未易窥测。” 陈继儒说: “千古第一神物。” 李卓吾说: “化工之作。” 金圣叹说: “天地之妙文。” 美国大百科全书称其为 “以无与伦比的华丽的文笔写成的,全剧表现着一种罕见的美。” 《西厢记》沾溉人心,泽及中外,迄今未艾。         (二)作者王实甫被称为中国的但丁。如果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那么王实甫则是中国的但丁,但丁是意大利的王实甫。         (三)题眼具有人类永恒的理想。《西厢记》题眼: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不仅恩被古人,泽及当代,成为人们的婚姻理想。王实甫用他的艺术之犁耕耘着人们的心田,他播下的,是诗一样美的爱情的种子,也是没有族群之分的普世的大爱,产生着千古不衰的艺术魅力。         (四)《西厢记》不但思想上高于前代、同代婚恋作品,爱情喜剧中也无二。艺术上完美无缺,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情绪之跌宕、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都堪称绝唱。 仅举三例,供各位品鉴: “行待纴针关,却便纴针尖。待裁领衫段,系着的裙儿胡乱剪,胡乱剪!” 穿针时将针尖当成了针眼、裁衣料却将系着的围裙误剪......将莺莺因相思,心不在焉的样子描绘得入木三分。 “觑著红娘,认做张郎唤。” 眼见红娘进来,却脱口叫成心中想着的张生名字......将莺莺因想念张生,精神恍惚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去年此夜,犹自月圆人在。不似去年人,猛把栏杆拍。” “猛”、“拍”二字便将莺莺月夜倚栏,内心的思念、渴盼、焦躁、惆怅、无助、哀叹等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直叫看书人“猛把案拍”!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九月菊
    推荐

    《西厢记》本来是元曲,后来改编成了京剧。荀派的著名剧目《红娘》是我的最爱,后起之秀耿巧云和管波的演唱,令人心醉神迷。我跟着录音自学了红娘的几个唱段,时不时的唱一唱,自我陶醉一下,乐在其中^O^ 红娘虽然只是一个婢女身份,但她活泼可爱、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有同情心,《西厢记》的故事能画上完满句号,红娘功不可没。 在莺莺与张生感情处于困境的时候,红娘以其特有的智慧使矛盾获得解决。在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压迫下,她的出现令《西厢记》不仅仅是单调的男女爱情故事,她使故事主题得以深化,使张、崔成为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人物。她最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两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被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镴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批评莺莺的言不由衷,明明思念张生,却不流露;对老夫人,她勇敢机智地反击,为崔、张两人辩护,使老夫人理亏,不得不答应了两人婚事。最巧妙的是,她用来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第四本第二折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得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冲击封建思想的代表,虽是个小小奴婢,却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她身上反映着市井阶层的人生态度。因为较少受到传统教条的束缚,所以她富于正义感,最终促成崔、张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可见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因此京剧《红娘》就成了荀派的代表剧目。我曾经看过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刘长瑜、宋长荣等荀派传人的演出,真是美妙无比,新一代传人(耿巧云和管波)的表演也令人叫绝,百看不厌。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慎独
    推荐

    中国的文化意境深远,而且有个特点,就是在某一时期就会达到一个顶峰,突破不了以后,就会另辟蹊径,比如当春秋战国时候屈原把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以后,浪漫主义就陷入低潮,直到一千年以后,李白的横空出世才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豪放派也是如此,苏轼以后,直到南宋才有出现个辛弃疾;而文学方式就更有时代特征了,如唐诗以后是宋词,宋词之后则是元曲,每种文学都承接前面的一些优点,内容则更加丰富动人。元曲在元朝时期毫无疑问是一个发展的巅峰,光流传至今的大家就有四位,优秀的作品也曾出不穷,《窦娥冤》、《单刀会》、《汉宫秋》、《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等,但真正作为古典四大名剧的流传至今的,元朝却只有王实甫的一部《西厢记》,而且名列榜首。 以前学习的时候不求甚解,总是追求一些课外知识,所以初中时期就知道了这四部剧,也了解元曲四大家的一些代表作,但确实读不下去,可能也是没有足够的阅历,所以,对于其中所讴歌的故事也难有共情,而真正让我体会到其中的美,则是当代杂文大家李敖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他说中文的意境是别的文字比不了的,虽然有些意境没有相关的字来体现,但通过文字的组合,却可以把那种美好的意境表达出来,而李大师引用就是《西厢记》的那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配上一些古典乐曲,真是堪称神来之笔。而这也是促使我读原著的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因素。 《西厢记》是改变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不同于原小说的见色忘义和始乱终弃,王实甫则为结局设计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非常饱满和具有人性化。故事的大致内容如下:书生张生在河中府普救寺游玩的时候,遇到了在此寄宿的崔莺莺,张生是一见钟情,爱慕难舍,而莺莺也是有此心意,可以说是两情相悦。为了能够求娶佳人,也借宿在普救寺的西厢房,等待机会表明心意。此时,孙飞虎也爱慕崔莺莺的美貌,欲率兵强抢回去,做压寨夫人,这危机局面给了张生一个机会,因为崔母答应谁能解此危机,便改变原来定下的亲事,将莺莺嫁给他。张生此时挺身而出,给友人杜将军去了一封信,化解了这场危机。但崔母却食言了,幸得红娘相助,冲破了崔母和郑恒的层层阻挠,最后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中主要人物: 红娘:她是这部剧里的关键人物,敢爱敢恨,若没有她的穿针引线,结局是否圆满还真的难说,而且面对最大的阻碍崔母,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这番话,说老夫人哑口无言,只能顺水推舟,成全二人好事,而面对莺莺的欲拒还迎,红娘也直截了当,可以说是本剧情节发展最关键的人物。 张生:《西厢记》里的张生不同于《莺莺传》的张生,他才华横溢,对待感情始终如一,且有担当。而且,为了能够赢得崔母的认可,最终考上了状元,取得功名的同时,抱得美人归。 崔莺莺: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美丽动人,但有着大家闺秀的一面,受礼教影响较深,所以面对张生的信笺,心口不一,但在红娘的鼓励下,对待爱情迈出勇敢的一步,也最终赢得了自己得幸福。 崔母:封建礼教的代言人,同为女性,对待子女感情的态度并没有感同身受,时刻抱着礼教的大旗不放,哪怕是孙飞虎包围普救寺的危机时刻,拒绝的理由依然是“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 ”而当张生崔莺莺二人突破了礼教束缚,有了夫妻之实的时候,被迫以“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无奈答应。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老顽固。 元朝时期,程朱理学已经出现,封建礼教也达到了顶峰,这种背景下,二人在没有过门的情况下就有了夫妻之实,在当时的冲击力可想而知,所以说《西厢记》歌颂了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绝非虚言。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相对于古典小说,《西厢记》的原著篇幅并不长,但内容非常丰富,里面的写作技巧也极为精妙,对后来的《红楼梦》的写作影响也非常深,尤其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黛二人触景生情,宝二爷对林妹妹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就是出自《西厢记》,而且除此以外,曹雪芹还通过《红楼梦》里其他的人物嘴里,多次提及《西厢记》,可见《西厢记》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不愧是古典剧目最高峰的典型代表。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小小的读书笔记,对于这样的经典作品,肯定会反复阅读的,也期待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读书感悟。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阿里
    推荐

    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也算是翻版翻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故事了,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大团圆结局是中国人的偏爱,相较于略显薄情或是灰暗的现实,虚构的故事则更倾注了人间的愿望。 西厢记体裁为杂剧,而剧的创作是基于舞台表演的,场景或是环境视觉可看性很强,某些段落是要和曲而作的,韵律感及整齐性好,如此才能朗朗上口,满足舞台剧的要求。相较而言现代的小说文字性很强,情节千回百转,在心理描写中更是淋漓尽致,有的场景虽然也有很强的视觉性,但相对于西厢记所属的时代,还是略显不如。当然承载故事的书籍,很大程度上契合读者的需求,如今的书籍面对的只是读者,读入心中,似有身临其境之感,由心而看而听,但西厢记面对的则更多的是看者或是听者。 虽然是很熟悉的故事,但看了原作还是很有收获的。像诗词那般,浓缩不累赘,短短的几个字就可以描绘出一个场景,寥寥数语便将故事中的一个个场景连贯一体。文字段落间,红娘的机智,崔莺莺的貌美,张生的秀才气质,便呈现眼前。每每阅读古文题材,或诗,或词,或剧,总令我耳目一新,习惯了冗繁的现代语句,不禁为他们的凝练赞叹。 看完这部书,感觉若是没有红娘,成不了西厢记,可见她的重要性。很多人不知道张生崔莺莺,但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红娘,她从一个故事中的一个人升华为一种牵线爱情、撮合婚姻的代名词。受到大户人家家族教育的崔莺莺,观念上已经接受了社会的相关礼教,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古来讲女子矜持为美,这种倡导本身就是与真背道而驰。反而是散养般生存的红娘言行举止更贴于人之本心,也更容易接受遵循人的本性。身份是思想的基础,思想上的差异更深的影响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如此想来,反而是不受社会规章制约的人更容易找到新世界的入口,因为他的思维并未被锁定在某一个局限的框内,无知者无畏,在反叛中才更有勇气。因为于他而言,没有那么重的枷锁束身,更易受真性情的主导。 有些书面世是依附所属时代的文化,而某些时代的文化变迁有可能是因为某些书,而西厢记足可以称之为后者,这也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西厢记所描述的爱情故事对如今这个时代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看点,情节也不够跌宕,矛盾也不是很激烈。以我们这种阅尽百家小说的人来看,这本书在故事情节上若没有文化作用的支撑,还真是没什么欣赏性。但在曾经那个重亲情,重友情,重名利的时期,婚姻也只不过是一种需求,更何谈爱情的位置。西厢记被誉为追求自由爱情的先驱,曹雪芹的红楼梦亦深受其影响,可以说,它在那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开辟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这是他用想象创造的世界,迎合了世人心底的需求,这个概念开始缓缓的扩散,逐渐的在社会中有了它的身影。但封建制度是那么牢不可破,我们如今所言的蒙昧迂腐是那个时代的主场文化,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矛盾点也正是如此,试图解放的自由爱情的情感,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新文化与旧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博弈。虽然结局中我们看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成果,并不代表新文化的胜利,红娘说服老太太的理由并不是人自身情感的重要性,反而是无再嫁之女的老观念,作者理想化的给了张生能够与崔莺莺匹配的身份,让崔相国所定姻缘的郑桓如此不堪,人们看到的是他们之间才貌相宜,饱腹诗书之男,与诗琴女工之女的登对,除了红娘,别人并不了解他们之间那种心心相印、情感契合的相爱之心。王实甫也尽力了,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依旧不够完满,所追求的爱情,自由只是制度下偶然的附属品,并未为其光明正大的自由爱情正身。 对于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我也有疑问。貌美的崔莺莺令张生害相思,诗琴机智的张生令崔莺对于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我也有疑问。貌美的崔莺莺令张生害相思,诗琴机智的张生令崔莺莺迷恋,这爱情来得有点单薄。他们之间,相见很少,更谈不上相处。最初张生对崔莺莺所谓的一见钟情,我感觉仅仅是相中了她的美貌罢了,并非倾慕其才德,而崔莺莺对张生,则更多的是一个深闺小姐对爱情的幻想罢了。对于他们彼此幻想时所用的字词,有些现在看来很直白和露骨,我最初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最后打消了这种印象。文中的许多词语不能拿现在的定义去看,以前是贬义的现在可能扶正了,以前褒义词也许就换了味道。我们不了解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拿如今的词语世界去定义。 书中我最不喜欢的一段就是张生应举,崔莺莺的谆谆话语,功成名就勿将我抛弃,一举中第书信往来时所送的东西,也无不是想将其心牢牢绑缚,一心向我,莫恋他花,唯一让仆人带的话语,并非嘘寒问暖关切之词,却是“哥哥休别继良姻”,将女人的姿态摆的那么低。但那毕竟是一个男权社会,男女不是一个阶层,女性再优秀也只不过是女人罢了,依旧附属于男性。红楼梦里王熙凤和探春哪点比男人弱,不还是低人一等。看过这本西厢记,倒是更能理解薛宝钗了,不是她明知宝玉所爱还要与他走近婚姻,而是面对父母之言,她没有发言权,那是家族之间的事,而不是她自己的事。她就和这崔莺莺一样,命运在别人手里。若没有红娘,崔莺莺也不过是是另一个薛宝钗。 对于书,我更喜欢那种写尽一生悲欢离合的故事,觉得那才是有始有终。而大多数故事都是见好就收,遇见最美的时光就定格在那里,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缺憾。悲观者总会想之后的日子依旧那么美好吗,能有多长久。看完之后,我在想,若郑桓所用的计策成为现实,大富大贵有权势人家的美貌女子若果真存在,在现实中考验他,他会不会沦为莺莺传里的张生,未可知。 古往今来,爱情、婚姻、制度之间充满了矛盾,三者之间说不上那两者之间是完美的契合,似乎第三者的身影总是徘徊在侧。被制度绑架的婚姻把爱情当做第三者,而希冀自由恋爱、步入婚姻的人又批判制度的插足。是社会文化的变迁摒弃了制度,成全的自由之爱,还是兜兜转转,三者之间的矛盾自始至终亘古未变。我看最重要的是需求导向吧,古今历史中不乏不要江山要美人的主,也有为爱情舍弃所有的人,而今天这个自由平等的世界中,依旧有婚姻绑架者,并非只有制度,权利与金钱也尾随在后,总之,情感之外总不得见一片万里无云。所以,在完全不同的时代会发生同样的事情,相同的时代,人们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 那么,感情到底如何定义,情深似海、情比金坚,人们试图量化它的存在。其实就像老生常谈的幸福一样,感情的自主性太强,是无法定义标准的。或许感情承载者本身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我们看来别人的感情大同小异,太伤的不觉得伤,太美的也不觉得美,但当事人会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放大,所以连当事人也不是可靠的,最后就是感情是虚拟的,不可度量。 如果就感情来定义这本书,一词启蒙即可。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王书峰
    推荐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的王实甫作。描述的张崔之间爱情故事。语言优美,大团圆结局,雅俗共赏,在戏曲文学发展史上影响很大。金圣叹将王实甫的《西厢记》评为“第六才子书”。与《红楼梦》被后人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故事梗概:白马解围、老夫人许婚、张生期望婚配、俏丫头红娘帮忙、莺莺勇于媾合、与郑恒之力争元配。 雅:不见时准备著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他急攘攘却才来,我羞答答怎生觑。将腹中愁恰待伸诉,及至相逢一句也无。则道个“先生万福”。 俗:你休要呆里撒奸;你待恩情美满,教我骨肉摧残。他手檀着掿棍摩娑看,粗麻线怎过针关。直待教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待去呵,消息儿踏着泛;待不去呵,教甜话儿热趱:教我左右作人难。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ㅤ ㅤ
    推荐

    來源: 《牡丹亭》《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 《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风微台殿响笙簧,空翠冷霓裳。池畔藕花深处, 清澈夜闻香 。 人易老 ,事多妨, 梦难长。 一点深情 ,三分浅土 ,半壁斜阳。 梦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西廂記》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总是离人泪。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风流犹拍古人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長生殿》 生平早奏 , 韶华好 , 行乐何妨 。 愿此生终 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 惟愿取,思情美满,地久天长。 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行过处,辨不出紫陌红尘。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离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无限情思。 谁知道此翼分飞连理死,绵绵恨无尽止。 《桃花扇》 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羞二三分。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人不见,烟已昏,击筑弹铗与谁论。黄尘变,红日滚,一篇诗话易沉沦。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克莱因蓝
    推荐

    古今中外,经典无数,独爱红楼。想当时读红楼,黛玉暗读西厢,实在可爱!幸而今时不同往日,“堂而皇之”读西厢,有何不可?哈哈! 掩卷而思,有两处不甚认同: 其一是:自西厢“解禁”以来,拜读、研究者无数,读者评论始终不离封建、礼教二词。上网查阅,评论众多,概似出于一人之口——莺莺冲破封建礼教,勇敢追求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感人至深。此主题自是有理,毋庸置疑。但须当警惕!我赞赏莺莺勇敢追爱,但反对她与张生不过萍水相逢,隔墙吟诗浅唱几回,就背着母亲与人私通。戏剧结局可以皆大欢喜,然现实不是戏剧。世上多有张生样的青年才俊,但不是人人都似张生般衷情守信。一见钟情诚可贵,长厢厮守殊不易;自由婚姻合情理,父母忠言也要记。婚姻关乎两个家庭、三代人,择偶须慎重,以相爱为前提,以人品为标准。虽已是21世纪,亦不可胡学莺莺,亦不可以“自由、个性”为由,随意放纵,于身、于心,皆有后患。 其二是:西厢早已“解禁”,然今日仍有读者指责西厢言辞淫荡、有害健康,实不敢苟同!此时正值多媒体时代,信息大爆炸,试问电脑上、手机里弹出来的恶俗窗口和网站还少吗?相比之下,西厢记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研、习文学者,必读西厢。西厢文辞优美,音律和谐,典故随手拈来,奉为经典不为过。且,其中记莺莺君瑞闺帏之事不过寥寥数语,何苦揪着一处瑕疵不放?成年人读西厢,偏要佯装道什么“少儿不宜”,实在可笑!西厢记污染不了纯洁的心灵,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救不了邪恶的人。多说一句,小朋友固然不宜读西厢,但无需担心,小朋友也读不懂。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熹文
    推荐

    唱词很美,功底很深,内容看看就行了,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事情。 【经典唱词】 1.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2.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 3.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4.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5.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 6.【拙鲁速】对著盏碧荧荧短檠灯,倚著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7.【幺篇】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有一日柳遮花映,雾障云屏,夜阑人静,海誓山盟——恁时节风流嘉庆,锦片也似前程,美满恩情,咱两个画堂春自生。 8.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9.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10.【仙吕】【八声甘州】恹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11.【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12.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13.罗衣不奈五更寒,愁无限,寂寞泪阑干。 14.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 15.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16.【圣药王】果若你有心,他有心,昨日秋千院宇夜深沉;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抵千金”,何须“诗对会家吟”? 17.情思昏昏眼倦开,单枕侧,梦魂飞入楚阳台。 18.当日个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 19.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20.【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1.【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22.【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23.【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剌剌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 24.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25.【挂金索】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26.似这等泪斑宛然依旧,万古情缘一样愁。 27.长安望来天际头,倚遍西楼,人不见,水空流。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