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长卿
    推荐

    第一感觉就是这些文章学究气太重了,就房价那篇,一个观点反复变换说法,来回用长句,很多高大上的定语,像宰制,显得作者好有文化底蕴,其实根本讲不清楚,读起来像是啃蜡。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瑤
    推荐

    哲学有时候看似深刻又遥远,实际贯穿在世界和人之间的丝丝缕缕中。这本书文字啃起来慢,但能让人保持深刻冷静的思考,褪去一些浮华和虚无的热情,做清醒的现代人。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冯朋伟
    推荐

    今日读完。 读的过程,有的篇章能够读懂,有的篇章似懂非懂,就象我读英国亚当•斯密的《富国论》还能理解,而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似懂非懂读不下去。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我觉得象一部混杂了哲学、政治和现代中西文化的观察、思考、交流的杂感记述著作,内容不太集中也不通俗易懂,也许这是作者广泛的国际视野与我们狭窄的主要国内视野不同造成。 书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中国青年》潘晓来信引发的人生观讨论记述内容是当时大部分青年人的真切感受。社会发展在改型,政治人生同构的思想受到危机。以前总要强调“志同道合”,甚至父母子女“划清界线”,今天终于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政治和世俗社会要相对分开。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许多领域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 看到这里,我在网上查了作者刘擎的资料:1963年出生,15岁上大学,先后获得化学学士、硕士学位,后又到美国留学,获政治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香港和内地大学从教,有多部著作出版,现在也活跃在媒体上,网上有他的节目视频。真是能学且善学的学者大家。 中国的崛起,是经济、政治、哲学、文化诸多方面全面的崛起。我们要学习,要交流,要有全球的国际视野。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红彤彤の彤🧊
    推荐

    如果不是出任《奇葩说》第七季的导师,刘擎教授应该不会被很多学术圈外的人注意到。 以为这是新晋网红教授的新作,翻完才知原来是学术旧作捆绑付梓,除了书名和开篇自序,整体来说,所有文章的论述观点和语言表述都是正统艰深的学术范儿。好在我过去有些政治学底子在,迅速翻阅,第一部分主要是书评book review,政治学者的学术基本功在此,其中还有一两篇小说和电影评论,竟然评述起来也是浓浓的学术腔;第二部分收录的主要是他近年发表于一些期刊的学术文章,仍是相对艰深的政治哲学视角。 对于不打算进入政治学或者政治哲学领域做研究的人来说,启发性非常有限,主要问题在于这本书(论文集)顶着公共写作的帽子,却达不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属于比较难消化的内容。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陈新
    推荐

    刘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说:因为奇葩说突然火了以后自己非常警惕,觉得自己不应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在对时代或时局发声时往往比较自信、断然且决绝,所以要警惕自己的声音被放大之后成为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假先知”。他希望的公民的精神应该是反省的、沉思的、谦逊的,这也是他给这本书起名《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原因吧…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梅书军
    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当下时代,针对我们所面临的宏观的、微观的、经济的、精神的困惑而引用哲人观点来寻找新思路的一本书,其含金量远高于鸡汤,也许读完这本书并改变不了什么,但还有下一本,下下一本,以下是摘录的有意思的段落: 1.“全球化”究竟是什么?在一次讲座中,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教授巴格沃蒂曾给出一个自称“最为真确的定义”,那就是“戴安娜王妃之死”。何以如此?他的解释是:“一位英国的王妃,带着埃及的男友,在法国的一条隧道里撞车,开的是一辆德国车,安装着荷兰的发动机。司机是一个比利时人,喝多了苏格兰的威士忌。追赶他们的是意大利的狗仔队,骑着日本的摩托车。为她治疗的一位美国医生,用的是巴西的药品。这个消息是一个加拿大人传出的,使用的是比尔·盖茨的技术。而你可能正在一台电脑上阅读这个消息,这台电脑用的是中国台湾造的芯片、韩国产的显示器,由一个印度的卡车司机运输,被一些印尼人截获,由硅谷的码头工人卸货,然后由一个墨西哥非法移民运送给你……我的朋友,这就是全球化。” 2.杰出的文章往往是学理与评说相映成辉,执着于真理与良知,又避开偏执和狂热,彰显理性的慎思和公允,行文晓畅却不流俗。 3.在西方哲学中,“本真性”有更为特定的含义: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这是应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 4.现代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却也陷入了空前的意义迷失。这成为现代文化深刻的困境。 5.:事物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必须针对一个背景而言,他称之为“视域”(horizon)或“框架”(framework)。这个背景框架在人类活动最基本的方面界定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并塑造了我们的“道德与精神的直觉”。 6.英国脱欧、美国退守、经济和政治的民族主义勃兴、分离主义、反移民和排外浪潮的汹涌、贸易争端的加剧,以及全球化的衰落。的确,在过去的一个年代,我们见证了历史方向的逆转,分裂与离散开始主导时代潮流,人类的共同目标似乎已经退隐了。 7.巴黎,这个浪漫之爱与激进政治的圣地,是激情与灵感的不竭源泉,是梦想者的精神故乡,是“生活在别处”的寄托。但同时,巴黎也可能是蛊惑人心的幻影,是“左翼幼稚病”的幻觉,是乌托邦引导的一场噩梦。 8.如果传统教育体制的垄断终将结束,那么我们需要一个更开放的象牙塔。这意味着学院体制将接受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将此转化为自身变革的动力,这也要求一部分心怀伦理与社会关怀、学术训练良好的教师走出象牙塔,进入并改良新兴的知识市场。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中坡居士
    推荐

    清醒也是相对的,在我看来,这本书蛮有深度,确实让我产生了一些有益思考,这条自觉自悟的路总是很长,古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推荐

    存了好久的一本书,两天听完了,刘擎教授的文笔亦如他的气质,简洁而富有洞察力,取本书最后一段做个总结。 “如果没有这种清明和成熟,我们的道德判断永远会处在“偶像崇拜”与“极度幻灭”的分裂两极,会在无限赞美与恶意诽谤之间反复摇摆。但这不是对良知的考验,而是对心智的绑架。”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小艺仔🎃
    推荐

    值得读一二三四五六遍的书 刘擎教授的这本书,上部分书评,下部分社会性事件讨论,文章的内容涉及到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行文充满了思辨的妙处。 但不得不说的是,确实很难“读”,因为对阅读者在哲学与政治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很高,虽然教授有在进行解释,但很多知识性内容无法瞬间理解,所以全程都需要阅读者非常投入的去理解,分析,思考,而不是一味读字就能明白。 我表示,文章中对于公平,自由,人性等等问题的讨论真的给人很大启发~ 虽然必须承认,很多内容读不懂,但每读一遍就能多加深一层理解也是很快乐的!部分章节配合刘擎教授另一本书“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起食用,效果更佳[可爱]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博集小卷
    推荐

    “他总在追问最重大的问题,但并不急于找到答案,而是引领着读者探寻沿途层峦叠嶂的风景。”这次他依旧没有给出定论,而是用他一以贯之的方法,将一个个社会议题娓娓道来,以干净而准确的语言向大家展现他的思辨逻辑。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杨绪堂
    推荐

    从书中寻找答案,或许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但愿做一个善于思考、头脑渍醒的现代人。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l🎞
    推荐

    是一本较为宏观政治化的读物,很难从中获得更多的共鸣。尽管如此,文章的语句之间还是有着较为易懂的逻辑的,阅读时不容易中断思路,还是较为容易从中轻松明白其中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的。 对于辑一,我认为更多可以说这是一本读书笔记。以下我是挑了几个我看了之后深有体会的观点。 ①现代文化人陷入了本真性的错误认识。关注自我不是独白式的而是要通过与他人的对话的基础上订立的。我们关注自我是一个值得捍卫的理想,但也容易陷入唯我的自私,我们自我除了发现自己真实还要寻找自己存在的社会意义。 ②我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害怕死亡了就失去了和爱的人的联系。 ③现代学术不能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甚至还会将我们与社会割裂开。通过学术我们发现了世界的真相,但却无法回答我们人应当如何生活,而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可以让我们明确当下应该如何活。所以人应该信奉什么,应该是自己的主观道德选择。 ④我们往往都认为文化主体性十分核心,但作者却从各种思想家政治家中的文章中悟出了其实对待他者我们最好是以他者的准则来理解他者,不要以己度人,以他者作为参照并超越他者。 ⑤群体疯狂到歇斯底里的叫魂,是一种怎样的蒙昧? 辑二无疑比辑一更通俗易懂。但不过可能是基于我的阅读能力有限,在辑二部分我认为个人主义的篇幅太多了,而且许多都是根据学术观点堆积起来的,未免有点晦涩不接地气。我个人认为,自由主义的雷点首先是避免虚无的个人主义,其次是避免将自由主义作为武器这种倒因为果的行为,最后是完全否定他的社会意义,要知道所有理论都有他的社会基础,尽管他的缺点确实存在。不过还是有几个方面我特别有感触的。例如: ①爱国主义激情是一种本能,但不能说爱国主义因此是自私的,自私是个体的自我,且有着损人利己的疑点,但爱国主义是一个共同体,有着关怀和奉献的品格,并不一定要取损别国而利本国的方式。我们爱国,也应该承认别的国家的人民爱国,通情达理的爱国主义者应该尊重他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也可以与国际正义的原则共存,服从世界秩序的公平。 ②民主和权威不是对立的,起码在教育上不是如此。民主教育带有权威是为了确保教育可以达到这么一个承诺:培养审议式民主思维的人才。 ③作者对房地产价格的态度主要是从原因入手说明“理由”(合理性),学区房“赢在起跑线”等这些原因不见得是合理的。所有的“财富”都应该在自己规定的范围内,就如有钱人可以拿钱住豪华的房子,去高级的餐厅,但不能拿钱贿赂。“富者不能通赢”,同理,“房产经济也不能全归结于市场经济”。 ④我们肯定知识的开放并不意味着知识的付费,有时候建立对知识的“销售业绩”或许像我们购物一样,给予一个外部世界的挑战,通过比较让我们慎重挑选对自己更有用的知识。 ⑤科学探索更多是从社会歧视方面展开的,高智商的个体就有理由歧视其他人为“脑残”,或者高个子也就可以正当嘲笑矮个子为“二等残疾”,那么“正常人”对残障人士的歧视就更为正当了。伦理批判不应导向刻意回避或压制严肃的科学探索,而应当着眼于改善我们的政治与文化观念,在接受差异事实的前提下,以平等的尊重方式去对待差异,这才是政治正确应当着力的关键。 ⑥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马丁路德金原来还存在论文抄袭时间,而且是经过多证实的。但从更客观的角度看,美国黑人文化对于知识产权,对于作者权是不重视的,甚至是不承认的,他们更倾向“声音的交汇”,因此也许金的抄袭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他本能就认为抄袭不是一种坏道德,即使后来接受的教育告诉他准确的学术训练。但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知识界还是应该保持理性的,不要回避,要学会自我反思。我们不要永远处在对偶像无限的赞美或者极度幻灭的极端中,这种对偶像“道德完整性”的愿望很可能会落空的。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常萌萌
    推荐

    入伏第三天,我像被女鬼吸走元神的落魄书生,蝉鸣是困在心上的咒语,在草木葳蕤的盛夏一时落一时起。 昨天上海最高气温37度,上高速的时候仪表盘亮起黄灯,显示胎压不稳,不知道是车胎扎了,还是天气太热导致的。 晨跑是真正煎熬的时刻,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五公里过后人跟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心肺和腿脚都不太跟得上节奏。还有三十多天出伏,除了死磕似乎也没别的办法。 朋友圈里很多人出去旅游了,西北、云贵、三亚或者拉萨,照片拍的清凉,我在热浪滚滚的上海隔屏幕看,心里也跟着减少了热意。 不能出去的时候,总会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街头巷尾,拍过的芸芸众生,吃过的各色美食,见过的悲欢离合。 五月去北京,在后海酒吧街点了一杯莫吉托,笙歌起伏的夜晚,民谣和摇滚携手而来,既相互交错又相得益彰。 搁前几年,这样清丽的夜晚,一个人旅行,除了自在,心里肯定会无端生出一丝惆怅的。但现在,我心里只有宁静。 那是千帆过尽后,一个漂泊数载,未来仍旧持续漂泊的中年人,与生活真诚地握手言和。 一个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一部分人先结婚,一部分人后结婚,还有一部分人永远不结婚。 一个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一部分人先高雅起来,一部分人后高雅起来,还有一部分人,永远高雅不起来。 一个包容的社会,应该允许一部分人先叛逆,一部分人后叛逆,还有一部分人,终生叛逆。 好了,今天小萌萌唠叨课堂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Huang Hui
    推荐

    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在身份构成上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做成的”,因此,在理论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民族身份不具有“天然的真实”,全球身份也并非永远的“虚妄”。 当然,理论逻辑并不等同于实践逻辑。有效的身份建构与所有意义建构一样,并不能单纯依靠理念的任意构想来实现,而必须符合相应的社会实践。当人们的生活彻底困于家族和部落的时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是不可思议的。同样,如果日常的社会实践完全局限在民族国家内部,全球身份也至多只是少数理论家的奇思异想。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意义地谈论全球主义或世界主义,恰恰是因为全球化实践已经逐步地、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当今世界,在物质与文化上与外界隔绝的“孤岛”已经不复存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了物资、信息、文化、资本和人员的跨国界流动。全球化已经变得现实而具体,正在影响人们的自我理解并改变其身份认同的结构。然而,全球化的影响在人群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在欧美国家,教育水平较高、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更容易认同全球主义,而对其他许多人而言,民族国家内部的实践仍然是自我理解的主导部分,也更倾向于信奉民族主义。但这种非均衡的分布一直在逐渐改变,而且每个人的身份认同都是多重性的,不必在民族身份与全球认同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近年来,民族主义在一些欧美国家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复兴,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主义是虚幻的,而只是表明民族主义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被远远低估了,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精英及其主导的媒体将自己的立场过度投射,造成了一种脱离现实的舆论错觉。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视野来把握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的关系。

  • 1948-1956:北京整肃与保卫行动纪实
    漠梦杨history
    推荐

    冲着作者来读这本书,刘擎教授在得到上的西方哲学特别有意思,还有就是在奇葩说上听到过很多刘教授富有哲学见解的观点表述。 哲学其实就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人才会做的事,普通人更多的还是谋生。可是谁还没有个突发遐想的时刻呢?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去哪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这是谁也避免不了的。那么,偶尔看看哲学,想点大事也是应该。 读书不一定富贵,但能让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多一分,看得更明白,想的更透彻。做个清醒的现代人,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现代。并不是眼前就是,现代区别于古代到底本质是什么?刘擎教授在书中从制度方面做了解释。如果做到清醒?就得有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能被政治家朝三暮四的技巧扰乱了心智。更不能被既得利益者的虚假口号愚弄,变成盲目的大多数。 书中概念性语句很多,整理了很多值得反复琢磨的语句。有很多读来生涩的东西,自由主义巴拉巴拉的,但也有一些感触很深的地方:一,爱国主义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吗?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国家?书中解读视角很不一样,耐人寻味。二,教育的意义。是赢在起跑线更重要,还是顺利走到终点更重要。到底怎么样的人生才是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三,现代社会里的宗教问题。科学可以证伪,但不能证实。可以告诉人们上帝不存在,但不能告诉人们活着的终极价值。摧毁了宗教,但不能抚慰灵魂。信仰的崩塌是可怕的,信仰科学的人在葬礼上是不能安慰别人说,没事,大家都会变成尘埃的。人们还是需要人文主义关怀,还是需要一个精神家园的。现代社会里的人大多都是分裂的,一边是肉体需要在物质的社会里用科技解决现实问题,一边是精神游离在不可知的科学边缘用道德寄托一个追寻的准则。可能在这方面,古代的人要比现代的人更幸福。因为他们不是分裂的,信仰与现实是统一的,有一个人生终极价值值得他们奋斗。四,叫魂案。群体性疯狂如何可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以至于有人说历史的车轮总是会绕圈重复出现。打着爱国主义的打砸日本车,疯狂抢购食盐,这些就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与几百年前叫魂案又什么区别?说不定还是那帮人,轮回在历史中把曾经的事再做一遍而已。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