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燕儿潇
    推荐

    人生因孤独而丰盛,安静地孤独好过热闹的独处。人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不思考的人生是混沌的一生。人之所以高贵在于灵魂,只有把外在的形式转化成内在的体验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而感知幸福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灵魂,所以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除生存以外,所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感知,才是人生的意义吧。很好的一本书,理解不是多透,值得我一看再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淡然若水
    推荐

    静下心来,拿起一本书,并不是从中寻找思想,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聆听另一个生命。 人是自然之子和自然交融,享受大自然,享受阳光,空气,这也是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给人莫大的快乐,活的越简单越快乐,让生命回归单纯。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尊,自爱,使自己有一个坦荡,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 人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我们不是为生命而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而活。我们把它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能做到无欲无求。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节奏走,享受每一个当下,欣赏沿途风景,静心做事,安心过日子。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金马飞翔 赵红卫
    推荐

    摆脱年龄桎梏,有向前奔跑的勇气,不断超越的果敢;静心耕耘、永远不停止生长。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九月菊
    推荐

    《人生因孤独而丰富》,因为但凡灵魂丰盈者,同行人都少之又少。所以,只能独行。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享受孤独,是一种非常潇洒的活法,我行我素,乐在其中^O^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頑石齋主
    推荐

    記得很久前《讀者》時不時都有其短文刊登,覺得挺好的……現在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與其說為哲學家,不如說作家比較合適。 這次閱讀是有書友問,是否推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牛牛_law
    推荐

    大年初二,读完了先生这本书。 周国平的作品读了很多,总的来说,哲思细腻,但不知是不是电子书排版不够严谨,语言有些拖沓重复。 附上一则我写的小感言吧。 “年”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周国平有本书叫《人生因孤独而丰盛》,讲述的是孤独带来的种种好。日常里,我们独行在这人世间,虽然每天置身于各种热热闹闹的关系,但本质上还是一种独行。 我们独自处理事情,处理情绪,处理麻烦,处理关系… 这种独行,有一种讨生活、被迫成长的无奈。但人,远古基因带来的本质生命属性是群居的。尤其中国人,重视族群和宗亲。我们怀念小时候的“年”,被农家鸡鸣狗叫吵醒的大年初一的清晨,被欢笑叫嚷的小朋友们拉着到四邻拜年的场景,历历在目。即使这些仪式感的年味越来越淡了,我们还是挣扎着摆脱现实喧嚣,奔向故乡,奔向亲人。 杨绛先生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仨》,她在书里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我们仨”,就是她、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这三个灵魂在这个世界上相遇了。她和钱先生都是大学者、大作家,但她并不认为这算多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有这一个好家。钱先生和钱瑗相继去世,这是最大的痛苦,她在书中不断地叹息,我们仨失散了,永远地失散了。我很理解她的感受。如果你有一个好家,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总有一天会失散,而且再也没有另一个世界让你们重逢了。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人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得麻木,对生命不敏感,有必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和错过了人生中那些最珍贵的价值。 所以,年的真正意味,就是在和我们亲密的家人朋友欢聚中,找到自己身体的加油站和灵魂的归所。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深谷幽兰
    推荐

    我以为在生活中随意捡一残枝,随手一插,便能伸长出一首诗意而又很仙的生活。我的观点不一定人人会认同,但我相信走这一程一定会有人与我同路。书读完了,感觉好好。《人生因孤独而丰盛》这本书中作者在揣摩孤独这层意义的同时,他向外延伸其实并非孤独,因为有爱;有智慧;有真诚,又有自己的领悟,所以他的一生是丰盛而有意义的。读完本书后,让我又一次清晰的理清了一下生活的脉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活,这样才不会在生活的这条道路上偏离正途。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半声
    推荐

    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生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而另一种人却永远只有看着别人燃烧,让别人的光芒来照耀自己,那种人才是聪明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卢异
    推荐

    上帝是孤独的,恶魔才拉帮结派,从今以后过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过你应该过的人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寧靜致遠
    推荐

    内心空虚的人往往害怕孤独,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外物来掩饰,然而愈追求物欲,愈感到空虚,因为他们不明白,灵魂的独处才是治愈内心空虚的良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LEI
    推荐

    离人远了,离神就近了。 "孤独之所以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翻看近来拍的一些图片,听的一些音乐,常透着一丝孤独感,不过并没有因此而苦恼,反而觉得舒适自在。阅读周国平这本关于"孤独”的书,发现它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灵魂永远只能独行,离人远了,离神就近了,人生可能因孤独而丰盛起来。 本书共六章,周国平分别从生命、独处、爱情、人生、生活、灵魂角度分享了生活的感悟。 现代社会,充满着喧嚣与浮躁,人们的生活愈来愈复杂。得到了许多物质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了许多便利,却并不自由。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通过外界的满足来让自己的快乐,而是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世界愈喧嚣,我心愈宁静,内心的满足往往也只能向内求。 内心空虚的人往往害怕孤独,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外物来掩饰,然而愈追求物欲,愈感到空虚,因为他们不明白,灵魂的独处才是治愈内心空虚的良药。 近来在清理旧物,捋了捋以往嘈杂的记忆。断舍离掉一些不重要的东西,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过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一个人把许多精力给了物质,就没有什么闲心来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灵了。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推荐

    《生命中的那些灰》 对快乐的感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在感受到快乐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工作也能保持充沛的活力和激情,在快乐的状态下生活,生命充满了阳光、明媚和希望。 情绪像风,飘忽无定却如影随形,总在不经意的瞬间纷至沓来,毫无预兆; 情绪像雨,时而绵绵细丝,润物无声,时而狂暴雷鸣,震天撼地; 情绪像云,如朝霞般绚烂多彩,振奋人心,如晚霞般恋恋不舍,落寞中透着人间晚情; 而我更喜欢用颜色为情绪打标签。 红色表示激情,绿色预示着希望,橙色代表丰收,黑色催人警醒...... 而我独爱灰色。 灰色是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种色调,相比白色,缺少了那种出场即光芒四射的气势,多了一份内敛与羞涩,相比黑色,也没有那般先入为主,逼仄沉闷的控制欲,能与环境恰到好处的进行融合。 但灰色在情绪的晴雨表中,常被人打上厌恶的标签。正因如此,灰色作为情绪的色调,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计划也不是一切都能如期完成。如此,产生的结果是,一部分人情绪低落,暗自嗟叹,却也能从过往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慢慢恢复,收拾心情,再次重振旗鼓开始新的征途;另一部分人,经不起失败的打击,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生活失去目标,未来丢失了希望,在痛苦的泥淖中挣扎;还有一份人,他们选择了逃遁,一次重大的失败,让他们心灰意冷,再也无法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得过且过,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心态,如白日行走的一具躺尸...... 如何学会掌控情绪,并成为情绪的主人是一个人真正内心强大最有力的表现。规避失败,最大化降低失败带来的损失,是我们的本能;避免争吵,心平气和的沟通,是我们成熟的气度;懂得宽容与退让,标识着人性的涵养与深沉的智慧;不抛弃、不放弃是整个社会进取与人类创新并得到延续的希望和力量。 对情绪的控制,实在很难说有一些通用的方法和规则。大抵来说,人们对于情绪的掌控,更多依赖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譬如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深度,对于职场社交的规则掌握的全面性,对于一个交付与你的事项的整体管控能力、协调分工能力与目标达成结果的推进能力的考量,更甚一点,需要你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之后依旧能够如期达成目标的能力的锤炼...... 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么一句话值得思考,你在参与这个社会分工协作过程中,不管在如何曲折艰难的困境中依旧能高效达成社会对于你价值的考量,你便具备了初始的很好的掌控自我情绪的能力。 事与愿违,并非人人有机会在这种高效的社会分工合作体系中得到一份锤炼的机遇。更多的时候,人们总是徘徊与穿梭于各种细碎的工作于生活中,升职加薪受阻,社交关系不如想象中的顺滑,就连家庭关系往往也不那么如意,总归一句,当理想与现实发生了脱轨,甚至更深远的疏离时,情绪真像泄了匝的洪水,淹没一切阻挡它的目标。 时间会告诉我们,接受负面情绪也是生活的一堂必修课。于我来看,不仅要学会接受它,更要懂得包容它,呵护它,走进它的心里,倾听它的诉说。经验表明,当社会的运行节奏加快,人们能够承受孤独的能力越来越脆弱,对孤独感越来越敏感。要知道,人的负面情绪一旦积攒过多,且无法得到合理的释放于派遣时,人的心理在接受新生压力得能力将会越来越弱。 学会在孤独中释放情绪是一门学问。享受孤独不是让我们刻意的与社会疏离,而是在独自宁静的空间里,去认真思考那些给情绪携带了枷锁的点滴,与他们做深入的探讨与对话,说通了,讲透了,就放下了,释怀了,人生,说到底,就是一场在孤独的空间里与自我情绪进行较量的过程,过程总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结果总是,你强我弱,或我强你弱,没有绝对的赢家,但想通了这问题,至少你在已经站在了被情绪支配的肩膀上。 善于接受那些生命中的灰色情绪吧,坦然受之,怡然处之,正是那些灰色的主题,让成长多了一些灿烂的色彩,让生命多了几分坚韧的力度,也让整个生活充满了那么多探索的希望。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临江仙
    推荐

    滚滚红尘,灵魂永远只能独行。让自己有一个坦荡又充实的灵魂,才能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みなもと
    推荐

    长书评大概从我读本书第一章开始,便期待着写,备考太忙,断断续续一月有余终于完结可以动笔。 如果书评采用5分制,我给3.7;前后纠结最后还是打了个【一般】。为何?4.5分给思想深度、文字功底、逻辑才思,-0.8给部分观点偏颇,特别是第一、三章内容。 ❶阅读初心 翻开本书的确是个偶然,因书友在读,又被这书名吸引,看着页数不甚多,便翻开来看。不读也罢,一读,嘿这第一章就"吵"起来了,而我就偏爱这思想碰撞。举两例以说明: 我现在跟你们说也是白说,以后你们自己体会吧。我只有一条建议,不要做丁克族,应该要孩子,没有的时候,你不知道孩子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也就不知道不要孩子是多大的损失了。 看到不少书友第一章至此就快读不下去了,我十分赞同。此前读《断舍离》时,我就有了这样一个标准,那就是读时用两种态度读,一是客观,二是主观。客我完全中性,仿佛只是读字机,单纯将内容筛过一遍;而主我就色彩浓烈了。当时读《断舍离》,觉得全书最值得一读的就是书名三个字,但还是坚持读完,无他就为写个差评。放到这本,同理 “为什么女人和小人难对付?女人受感情支配,小人受利益支配,都不守游戏规则。”一个肯反省的女人对我如是说。大度之言,不可埋没,录此备考。 此非大度,在我看来,反而是受限于文化束缚,在所谓规则下的顺从。回看女子原话,有两点我觉得不妥: 🌠"女人受情感支配" 人之所以为人,因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高级心理功能齐全,方列于动物之上。"情感",人皆有之,若人没有了情,何谈自己是人,不如自称木头——朽木不可雕,烂透咯。男人亦受情感支配! 比较好笑的是,刻板印象将温柔、入微、细致、敏感等品质划为感性,并一一对贴在女性的模板上。时至今日,"感性"似乎都变成了个贬义词,而"理性"反倒被奉为圭臬。"你怎么那么感性!理性一点!" 两者原皆为中性,怎么就染了色呢? 借周先生前文一句式,改编,言之:倘若众人不是对感性如此神往,并且惊恐于这感性,感性如何成为下品呢? 🌠"都不守游戏规则" 这个"规则"一说,我在很多书里都拿《人类简史》的观点佐证过。所谓规则,包括法律、道德,甚至是语言在内,都是人类为了欺骗自己所自行设立的体系。 那么此处,"游戏规则"指的谁,我个人认为是父权社会所指定的那套。这让我不禁想起波伏娃在《第二性》序言接受的采访问答。面对质问,她不能回答女性如何、女性视角如何,而是回复"这就是事实"。在男性框架、规则、语言下,女性如何平权(广义),实在值得深究。 吴:仅以两例做解,但事实上,观点对立极为正常,这是非常主观的。但正是因为这种主观差异驱使我继续度下去,我想看看到底他想表达什么?能表达什么?而我,又能从中学习什么?或驳斥什么?或许,这样也不失为一种自省。 ❷形而上&辩证、唯物&唯心孰是孰非? 是非,不适用于这两种划分,但本书中的确又存在交互作用的情况,回想起来十分有趣: 人不只有一个肉身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外在生命来自自然,内在生命应该有更高的来源,不妨称之为神。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只有外在生命状态单纯之时,内在生命才会向你开启,你活得越简单,你离神就越近。 客观唯心主义下的辩证,真是有意思。仿佛内外拮抗,你死我活;外部堆积影射内部空虚,外部纯简映透内部丰盈。至盈则满,满溢即亏,遂再趋盈。 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价值的主次,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事件是经历的成分,每件事单独拿出来都有其重要性,但这是相对历史尺度(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而言的。局部的时间段,因其短促而让人意识狭窄,难免陷入牛角尖苦苦挣扎。 一个赢得了精神生活的人,他虽然也生活在“即刻的现在”,但他同时还拥有“永恒的现在”,即那个“包含一切时代、包含人类一切有永恒价值的成就在内的现在”,他的生活与人类精神生活历史乃至宇宙生命有着内在的联系,他因此而有了一种高屋建瓴的立场,一种恒久的生活准则。相反,那些仅仅生活在“即刻的现在”的人就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盲目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绝对现在与相对现在对立统一,绝对是站在"高屋建瓴"的立场,相对是具体实在的波流;精神生活便是基于二者而立,在相对具体的实在中向绝对现在无限趋近。 ❸孤独与丰盛 开头说过,读本书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这书名,"人生-孤独-丰盛",这样的主题拿来做辩论、散文都适宜且吸睛。这不,我就被这【孤独】吸过来了。 读第一章,家庭、恋爱、痛苦、粉丝来稿,这与孤独何干?读第二章,独处是一种能力,心念"好歹是回到正轨"。随后三四五六,才发现内在联系: 吴:以生活为引,述孤独;回谈爱,为例证分析;延伸至智慧人生,剖析孤独本质;讲简单生活,初步应用孤独;终引灵魂人生,独行而丰盛。 这样看来,书名"营销之嫌"便打消了,而我在这"消嫌"一路收获了不少新知。比如,孤独如何定义?丰盛又从何而来呢?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爱为源,爱是心灵的功能;由孤独至爱,由爱至心灵,由心灵至精神。 奥伊肯的结论是:“精神的实现决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我们必须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赢得。” 孤独何以转变为丰盛,"必须去赢得它",需要个体的主动与努力。 —————————————————————— 备考虽忙,但每天抽几十分钟阅读实在令人心悦。本书多处书评都结合了专业课、近期看的电视剧等等,让读书也变成了一种复习,因而不觉惭愧浪费时间,又习得新知,快乐哉! 如此一来。孤独备考的我,在写书评的思索间,怕是也丰盛起来咯。 2021.10.25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翀熙
    推荐

    哭着来   笑着走 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所有人都在哭,而我希望自己在笑。 即便生活再坎坷,也要带上微笑,从容以对。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