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麦田怪圈
    推荐

    关于 身体与灵魂 物质与精神 欲望与无所求 等等 人会思考 有理性思维 有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 幸福究竟是什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清山海水
    推荐

    抛开一切外在的附加,我只是我。生活在世上,享受着每一天清欢。多一点精神追求,离这物浴横流的世界远一点,也就更接近“神”吧!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蔡波
    推荐

    周国平曾说: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雨中的音乐
    推荐

    可能生之为人都会寂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寂寞,事实上只是延续自己的寂寞。也许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庆庆
    推荐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 此书是周国平亲选全新散文集,书中包涵了:1⃣️如何让生命回归单纯;2⃣️怎样去寻求智慧的人生;3⃣️如何做到简单的生活;4⃣️如何学会与孤独和平的相处;5⃣️怎样获得恰到好处的爱情;6⃣️怎样保持自己灵魂的高贵六大人生主题。其经典摘抄如下: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据以发挥,断言人是最合群的动物,接着说出了一句名言:“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人是自然之子,和自然交融,享受大自然,享受阳光、空气,这也是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给人以莫大的快乐。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 幸福是灵魂的事 可以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部分:肉体生活,不外乎饮食男女;社会生活,包括在社会上做事以及与他人的交往;灵魂生活,即心灵对生命意义的沉思和体验。 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在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过程中,孤独的经验都起了关键作用。释迦牟尼的成佛,不但是在出家以后,而且是在离开林中的那些苦行者以后,他是独自在亚穆纳河畔的菩提树下连日冥思,而后豁然彻悟的。耶稣也是在旷野度过了四十天,然后才向人宣示救世的消息。穆罕默德在每年的斋月期间,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隐居。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性遵循快乐原则,爱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遵循现实原则。这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彼此之间常常还发生着冲突。婚姻的困难在于,如何能在自身中把三者统一起来。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个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中国人供奉福、禄、寿,我曾恨其庸俗不堪,现在忽然想到,三者恰好概括了人生哲学的三大主题,即幸福、道德、生死。如果用孔孟的思想来解释,它们还可以是很高的境界:福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颜回之“乐”;禄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天爵”,而非“公卿大夫”的“人爵”;寿是精神健康意义上的“仁者”之“寿”。 时间分秒不停地在走,人怎么跑得赢时间呢?跑赢了岂不要累死,累死了也不知何所图。管它时间走得多么快,我就慢慢地走,按照自己觉得舒服的节奏走,享受每一个当下,欣赏沿途的风景。 人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风景。年幼的时候,我们沉浸在风景里,和风景是一体,自己还不会观赏,观赏者是父母和他人。长大以后,我们或多或少会观赏自己的年龄风景了,看自己青春的浪漫和寂寞,看自己壮年的成熟和努力。然后,老年来临了,好吧,让我们站在躯壳之外,笑看自己满头华发,满脸皱纹,脚步蹒跚,心情平和,恬然观赏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道风景。 人生许多痛苦的原因在于盲目地较劲。所以,你要具备不较劲的智慧,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不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要随性。你要认清自己的禀赋和性情,在人世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和别人攀比。 第二,不和他人较劲,对他人要随缘。你要明白人与人之间有没有缘和缘的深浅是基本确定了的,在每个具体情境中做到大致心中有数,不对任何人强求。 第三,不和老天较劲,对老天要随命。你要记住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平静地承受落在自己头上的不可避免的遭遇。 真正的创造是不计较结果的,它是一个人的内在力量的自然而然的实现,本身即是享受。有一位夫人督促罗曼·罗兰抓紧写作,快出成果,罗曼·罗兰回答说:“一棵树不会太关心它结的果实,它只是在它生命汁液的欢乐流溢中自然生长,而只要它的种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将结好的果实。”我非常欣赏这个回答。只要你的心灵是活泼的、敏锐的,只要你听从这心灵的吩咐,去做能真正使它快乐的事,那么,不论你终于做成了什么事,也不论社会对你的成绩怎样评价,你都度了一个有意义的创造的人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
    推荐

    2021年第52本书。偶然在微博上读到周国平的文字,一下子吸引了我。打开微读搜索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孤独患者,蒽,这本书有必要一读。书里面的好多解释,我都赞同,每个人都要一个人走下去,父母会老去,朋友半途会消失,你终将还是一个人与孤独为伴。孤独并不可怕,我喜欢一个人待着,看书,听音乐,逛街,跑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这样的状态刚刚好。可能是一个人待久了习惯了,身边多一个人会觉得烦躁,压抑。 —孤独终老倒也无所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太陽
    推荐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而靈魂不群聚只能獨行,目的在各自尋找上帝完成人生..淬煉的過程因孤獨而豐盈! 伊壁鸠鲁說:幸福就是快乐,快乐的定义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簡言之就是我們常掛嘴邊的祝福: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祝福各位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健康快樂!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领悟
    推荐

    自古才子出渣男。 渣男们的文字都是入骨的精髓,那是不同的女人带给他们的灵感源泉和灵魂拷问下的人生答卷。 干掉这一杯吧,这是人间值得喝下的灵魂精酿。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Miss_凡
    推荐

    人生因孤独而丰盛 又一次的印证了开卷有益这件事,这本书读过一月有余了,想到书评还没写,又重新导出读书笔记看了一遍。一次关于flag的即兴演讲也来源于此。 一句当时读到,不经意的划线,恰恰是这一个月的修行。 智慧是被逼出来的,知道困境不可改变,只好坦然接受,这就叫智慧。 除此以外书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哲学问题越研究越细,可是关于生活的本质,心的意义也许没有比之前高深多少。归根结底当除去重重的物欲之后,人的快乐是不依托于物质的。存天理灭人欲,心得快乐是很简单的。它如同所有的真宗教哲学一样澄澈透明,空无一物。 浩瀚的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比比皆是,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想一想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甜甜
    推荐

    孤独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学会自爱,也学会理解其他孤独的灵魂及深藏其中的深邃之爱,从而为自己营建珍贵的精神世界。越是丰盈的灵魂,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越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识着内在的贪乏。 人这一生就像飞鸟掠过长空,无处留痕,过好自己的一生,便是一部自在的时光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个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小园青青
    推荐

    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人性的秘密,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人性。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借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动物的凶猛仅限于本能,只是为了生存,人残暴起来可不得了,会做出对于生存毫无必要的坏事,以暴行本身为乐。自然界里找不出一种动物,会像人这样虐待和屠杀自己的同类。常有人说,人堕落了会沦为禽兽,我说这是对动物的诬蔑,事实是人堕落起来比禽兽坏无数倍 天不生仲尼,也一定会生伯尼,绝不会万古长如夜的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香香
    推荐

    安静并非停滞不前,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James Lou
    推荐

    独处,才是通往自由最好的路。孤独是自由的开始,自由是开始享受孤独。 唯有学会独处,才能放下世俗的标准,不再为了外在的热闹而依附他人,委屈自己。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推荐

    2022/2/23 晚(读完) 世界愈喧闹,我内心愈安静。 晚上刚刚读完《人生因孤独而丰盛》,再一次被周国平的思考吸引。之前读完了《人生答案之书》,已经解答了我关于成长的些许问题了。 而《人生因孤独而丰盛》,很明显,突出的是“孤独”和“丰盛”,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我都孤独了,都emo了,人生还怎么丰盛? 那让我们一起跟着周老,寻找答案吧。 第一章:首先,你要让自己的生命回归单纯。 “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的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这样一段话,不知道你看到了是什么样的感受。我算是醍醐灌顶! “透过社会推挤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的生命”,怎么理解,这是让你抛下这个社会所附加给你的光环也好、荣誉也好,挣脱现实给你套上的枷锁,掀开眼前的重重迷雾,去寻找独属于你自己的生命。 你可能会说,我不就是我吗?我现在就好好地在这里呀,还要找什么? 不,这不是你,或者说,这不是完全的你,抑或说,这不是真实的、原本的你。 你已经被太多的东西羁绊住了。像周老说的,你需要分清楚,“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的区别”。健康是生命本身的需要,适当的性欲是也是。比如,你已经吃了两个冰棒,你知道再多吃一个你的胃就会不舒服,因为现在你的胃已经在隐隐作痛了,可是你还是吃了,这就是物质的欲望。 有人可能会说,我现在赚的钱不少,可是我没有从前快乐了;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读了很多的书了,可能我的思想高度没有得到特别的提升、生活还是没有特别的改善;还有人可能会说,我的微信列表有上百个联系人,关键时候,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诸如此类的需求,是在说明我们已经活得很累了。 一、在薪水和快乐之间的抉择。就好像是选择在大城市打拼,还是留在家乡附近,方便照顾父母同样困难。我不能一个板砖拍死,有人以兴趣为职业,过得很开心。也有人家乡就是大城市,一直呆在一个地方就是最佳的选择。 这里只是讨论遇到这种情况的人,你会怎么选择。说实在的,我真不知道怎么选。 二、再比如,有人说,你高考填志愿,不知道填什么,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何不就报一个热门的专业,大家都在选,准没错,就算你不喜欢,工资高啊!比如,互联网行业,也就是像计算机、大数据、软件工程这样的专业,就业前景很好。一般来说,本科生毕业出来的月薪是在所有专业里面能排到前几的。对啊,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得赚钱呀,为了自己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买东西能不用那么拮据,为了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底气。 所以有些时候,又像是无奈的选择,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折,你懊恼、追悔莫及。 像《月亮与六便士》里面,可悲可叹的画家斯特罗夫执意要把斯特里克兰接回家来照顾,最终导致自己妻子抛弃自己追随一种未知的吸引力了,事后斯特罗夫百般挽回,甚至在街上下跪,只换来布兰琪更加的厌恶。 像《水浒传》里面,前面梁山好汉,齐聚义,替天行道,对抗昏庸无能的朝廷。后期,接受了任命和招安,去打了方腊,损兵折将,108将的最终结局都令人唏嘘。记得关胜是骑马摔死的、李逵是宋江给了毒酒毒死了、吴用没记错也是上吊了……这也是无法挣脱大时代背景下的选择。 而像《目光》里面陶勇医生,就不是这样,他有过怀疑嘛,有的,因为他手术之后,这双巧手再也无法上手术台去拯救那些个还满怀希望来北京看病的患者了。那他消沉了嘛,没有!不能动手术,不代表不能继续做科研,不代表不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成立基金会等等组织,不代表不能在节目、通过互联网传递医学的人文关怀。 同样,咱们可爱可亲的苏东坡,一生仕途可以说跟自己年少的梦想截然相反,用“几经波折”感觉都形容不了他奔波的几十年。虽然感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瞻洲”,即使“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他用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笑对任何处境。该治理就治理,该结交朋友结交朋友,他善于从简陋的环境中宽慰自己,上至官人,下至农村老妇,无不是他的朋友。 所以,当选择已经造成了结果,那你只能去接受,在当下看来,好像往后人生20/30年的路子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怎么办,一眼就望到头了,这对嘛? 不对,这是你基于现在的现实得出的结论,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想象、某些媒体报道出来的惊人数据、亲朋好友的好心劝告,然后暗自伤神:“啊!我这样下去能有什么出息,开摆!”同时,也不敢和旁人去诉说自己的感受和遭遇。这种时候,一个人呆着就成了常态,孤独也就悄然而至了。 这时候,周老师说。 第二章: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至今还记得,高一语文老师发下来自己写的一篇《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这篇小作文,里面谈到叶问,自己对着桩打了成千上万遍,最终悟出了闻名中国的“咏春”。 是啊,就在一个小房间里,外面是春夏秋冬老的四季轮转,叶子从绿芽到饱满,再到长斑,枯黄,下落,被大地吸收成养分,被雪海覆盖。而叶问,一直在打他的拳,在悟他自己的道。 这里周国平特意强调了,心灵上的“孤独”和性格上的“孤僻”的区别。 原文如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发生障碍。” 我同意,孤僻的人,印象里没怎么遇到过,因为总会有自己的圈子,或大或小,总有个圈子是不?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除非你足不出户,或者是在社恐,刻意这么做,那就是另当别论。孤独的人,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叹:“哎,没人理解我/没有知音”,这种其实你是渴望被人发现,只是苦于找不到这样的人才发愁的。所以区别显而易见。 既然孤独的人是有想法的,那么想法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创造,you can say:I create a new idea,right? 当你在创造的时候,你就是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你疏于在意外在世界,像人际交往这些。 “凡人群聚集之处,必有孤独。” 这话很有意思,就像一个大教室里,一个人坐一排的同学,他会感到孤独嘛?就像跟朋友去KTV唱K,躲在角落里看着别人尽情歌唱,吃吃零食的人,会感到孤独嘛?就像地铁上,大家都不认识,听歌的听歌、发呆的发呆、考虑接下来是换乘公交还是骑小单车回家的也大有人在;如此种种的“不合群”,是一种孤独。 孤独是应该是一个人的常态,如果你不希望一直孤独的话,可以说,孤独至少是一个人的宿命。因为我们来时说到底是一个人来的,走的时候,也不会找人陪我们一起走,一人旋生旋灭。我很喜欢周老的这个写法,忽地,你来到了世上;忽地,你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很神奇。 接下来,周老由多个方面,分享了关于“孤独的价值”的看法。这个提到的几本书也推荐给大家,有些微读还没有上线,期待以后会有吧。 英国医生安东尼·斯托尔的《孤独》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波伊提乌斯的《哲学的慰藉》 莫尔的《纾解忧愁之对话》 雷利的《世界史》 班扬的《天路历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 左丘明的《国语》 孙子的《兵法》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歌德的《浮士德》 在精神科医生的角度,如果一个人缺乏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么说明他精神成熟受阻了。但同时,他也提到了“孤独”对某些人来说的特殊意义,甚至某些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正是因为这一特质。 亚里士多德则表示“人是最合群的动物”——“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但后续亚里士多德只是对前半句进行了大篇幅的说明,对后半段的解释就基本忽略了。所以,即使伟大的大哲学家的判断,我们有时候也要谨慎得来选取参考。 下面是周老结合托尔斯泰的作品来揭示对“孤独”的理解的:现在人们认为,交往,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你要混得开”,这是一种能力。而对于独处的能力,则不那么重视。在平时生活我也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对话和事例,“你这样以后进社会怎么办呀”。或者是,某某家的孩子代替父母出席饭局,表现得体,敬酒、说一些场面话,受到了很多赞许。诸如此类。 所以说,信息差,影响了太多的东西。因为父母已经在社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深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这方面来说,他们希望孩子变得活络一点倒也没有什么错。只是方式、方法上面,希望能够是渐渐地引导,而不是呵斥和苛责。之前毛不易接受一段采访时,曾说:“你要允许一些人,有安静的青春。”大家觉得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适当的孤独是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总之,我们不能一头扎在外部世界和人际关系里,而放弃了对内在世界的整合。” 这里提到睡眠时,我们至少是一个人的,是独处的。接下来的一个事例我不太能搞明白,“另一个例子是居丧。对丧亲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他人的同情和劝慰,而是在独处中顺变。正像斯托尔所指出的:‘这种顺变的过程非常私密,因为事关丧亲者和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别人没有分享过,也不能分享。’居丧的本质是面对亡灵时‘一个人内心孤独的深处所发生的某件事。’如果人为地压抑这个哀伤过程,则也会导致心理疾病。” 我经历过家族里一些长辈的亡故,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就是因为跟他们关系不是很亲密,我没有哭,哀伤的感觉……说实在的,一点点。我尊敬他们,有爱嘛,惭愧,没有。我想,我理解一些了。写到这,我也有点害怕,如果以后到我的父亲母亲的时候,我会怎么表现呢? ……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孤独的作用在周老看来是“孕育、唤醒和激发精神的创造力。” 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这是我们中国的例子,如果从“孤独”的角度来看,这些先贤们都历经了苦难,这时候,外界的主动发力,造成了他们不得不“独处”。心中郁气无处散发,那么就把精力放到创作上吧。 而外国的例子,像大家熟知的失聪的贝多芬,仍旧创造了像有《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六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庄严弥撒曲》、《帝皇钢琴协奏曲》。 托尔斯泰又说了,“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在孤独的时候,人能够和自己的灵魂相遇,同时,也是在独处的时候,自己的灵魂才能和一切近乎神秘的事物碰撞出强烈的火花。 这里,给出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创始人都无独有偶得与“孤独”的有过一段往事。 1、释迦牟尼曾在亚姆纳河畔的菩提树下连日冥思,而后豁然彻悟。 2、耶稣曾在旷野度过了四十天,然后才向世人宣示救世的消息。 3、穆罕默德在每年的斋月期间,都要到希拉山的洞窟里隐居。 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无须一定要皈依哪一个宗教。这种奇妙的感受,相信这一生中总会遇到的。这里给到了弗洛伊德和罗素之间的通信,在罗素向弗洛伊德推荐宗教感觉的神奇的时候,心理分析本能上线的弗洛伊德只是将它归于人心里下意识地逃避,跟婴儿需要在母亲怀里寻求安全感一样,是一种精神退化现象。(大笑,果然,这就是“职业病犯了吧”) 接下来还是从精神科医生斯托尔的书里的观点出发,“孤独的最后一种价值好像是留给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接下来,周老结合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来看,得出,“凡是到过欧美的人都知道,斯托尔的描述至少对于西方人是准确的”。对啊,中国人讲究啥,“活到老学到老”,“饭后百步走”(能走几步就走几步就好,没硬性规定)。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公园里,街道旁——锻炼的广场舞大妈们,耍空竹的老爷爷,打太极的飘飘白衣(几年前看到的,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在中国,热闹得很嘞! 而对于创作者来说,目前的事例表明,他们晚年的创作更深入自己的精神领域,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她思考的都是简单的,却又都是极难回答的问题,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但用了至简的语言来阐述。这里我才知道歌德的《浮士德》从三十八岁开始创作,到了八十二岁才完成。(这个时间跨度很厉害了,沉淀这么多年。) 书中有这样一个论点;“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调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你怎么看呢? (此处省略书中关于《小王子》的情景概括和评价) 人在独处过后,会想要得到爱。我们也必须待在热闹的环境中一阵子。 在这寻找爱和热闹的途中,托尔斯泰如是说:“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泰戈尔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热闹的环境不要——“太喧嚣”或者“太张扬”,诚如莎士比亚如是说:“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我们必须保持冷静,也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下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接下来的“认识你自己”和“与自己谈话的能力”重在强调,对自己的真实。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人们对于自身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只有我们能够真诚地和自己对话,反省人生,就会带来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的最后——“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周老结合对自己喜欢的美国思想家、作家爱默生的观点的理解,分析了读书、人格独立、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问题。 很有意思,这里就分享一下周老关于读书的观点: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我想,不管是思想家,作为一个读者,如果你是对某方面感兴趣,去涉猎围绕某个主题的书籍,那么这应该是会加强你的知识库的,不同书籍之间相互补充、对立、解释,都有可能,完善了你的知识体系。那如果你说,我没什么特别喜欢的内容,随便读读,那么秉持着“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态度,辩证地看待你所读过的书籍,它们在帮助你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的同时也在重塑你的三观,理解力。“嗜书如命”,大可不必。生活,不止有书。但不能无书! 也比较感慨,爱默生,我之前是听说过的,但不曾了解过,加油了!小马!还有那么多伟大的灵魂,你还没有来得及去对话呢! (先写到第二章😬要理解内容不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
    Cosmopolitan
    推荐

    今年离人群越来越远了,回想起大一大二时那个活泼张扬努力合群的自己,觉得好遥远好陌生。明明环境没有发生很大的转变,现在的我,心境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爱玩手机了,手机里的app精简得要命;不爱刷朋友圈了,如今微信“发现”的那个页面一片空白;不爱和别人网上交流了,只喜欢现实中有意义的见面;也很少去参与他人的生活了,同学间的那些八卦不再饶有兴趣地去了解了。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还是那个对生活充满很多热情和好些求知欲的元气女孩。 我一如既往地爱运动,爱阅读,爱一切充满色彩的事物。我还是很爱笑,很爱哭,会在公共场合不在乎形象肆意奔跑。我依旧喜欢鲜花,喜欢美食,喜欢旅行,会不顾一切地骑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去嗦一碗有家长味道的粉,也会在经费充足时间充裕的背景下一个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真的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诶!我还喜欢记录下生活里遇到的每一个令人觉得温暖的瞬间,喜欢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喜欢一个人在书店里度过一下午的悠闲时光。这些都是我最真实的生活,别人口中的孤独的生活。 其实生活中的我很少感觉到孤独,或许有那么几个时刻会有触摸得到的孤独感吧。但是每天起床的时候我都觉得今天好珍贵喔,还是应该与自己的内心在一起。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