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鱼玄机
    推荐

    2020年第八十六本书《鱼翅与花椒》 “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回锅肉中的豆瓣酱,钵钵鸡里的藤椒,肥牛蘸的干碟,酸辣粉上的葱花……是我呼吸的空气。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译者说)”         很轻松闲适的一本书,很符合我这种不求上进的吃货懒人风格,作者有点可爱,译者译的风格也好。《鱼翅与花椒》书名就像幅画,成都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这句说的真好:“丢掉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单纯地待在四川,让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地指引我”,我也是这么做的让生活去指引自己,拥抱生活,让生活在身上施展迷人的魔法。中国美食让外国友人写的活灵活现,惭愧还没去过成都重庆,更惭愧的是这种民族自信还需要外国友人提点,看的过程中不时就让我笑出声来,从今天开始我又要踏上学习做饭的征程了哈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热情而精细地享受着食物,但正如作者所说,在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别忘了有人还吃不饱饭,应该有种歉意和感恩。 收录经典段落: 1:旅行在异邦,要完全适应当地口味并不容易。我们吃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2:那些最最简陋的“苍蝇馆子”端出来的中餐,也比在伦敦能找到的任何一家要好吃。 3:刀工是中国厨房里的基本功之一,与火候和味道一样重要。中国古代就把烹饪称为“割烹”,意即割切烹调。 4:原来爱情里的嫉妒叫做“吃醋”,生而为人所经历的疼痛与艰难叫做“吃苦”。在中国学习烹饪的语言,原来也是在学习人生的语言。 5:无论在什么社会,一流的厨艺都远远不止味道这么简单。和所有的艺术一样,这都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对话,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探索更丰富的内涵。要是你不懂菜品中展现出来的主题与传统,那就无法完全欣赏其美妙。 6:把你的人生想成一幅画。世界上什么都有,但你想画什么就是自己决定的了。你要选美好漂亮的事物入画,丑陋的就别费笔墨了。 7:古印度的和尚可以吃任何放进化缘钵里的东西,肉也可以,只要别人不是专门杀生给他们吃的就行。 8:沉浸到新的文化中,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其中风险很大,可能会破坏你内心深处的自我,甚至对你的身份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9:有一次,一个严格吃素的朋友告诉我,这辈子吃的所有动物,等我死后,都会来审判我。他说:“大多数人可能就是一两排法官:一头牛和一头猪,一只羊和一只鸡。但是你,想象一下吧,扶霞,你的法官肯定会像足球场的观众一样,一排排地坐着:果子狸、狗、蛇、牛蛙、肥尾羊、麂、鳝鱼,数都数不清。” 10:看看我们这些伪君子吧:一到假日就满世界飞,吃牧场上养的牛,觉得自然健康,但这些牧场曾经是珍贵的雨林;我们还购买世界其他地方涌进来的非应季食物,大家都是行走的二氧化碳喷射器;想想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用于乙醇燃料的谷物,如果用本该供给非洲贫农的谷物来供给你的车还不算饕餮的话,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算了。 11:原来小时候的不经意,是这么奢侈的幸福啊。         我觉得作者写的已经足够的客观真实,从他国朋友眼里看到中国的精彩和不足,看到一些人对作者最后几张揭露现存问题章节的抨击,为什么存在的事实不让别人指出来?痛定而后才能思过,如果我们连面对问题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复兴中华也只能是个笑话,我以为真正的民族自信是知道祖国哪里优秀哪里亟待提升,能听的进去别人说好话也能听进批评(更何况扶霞相当客观),更愿意脚踏实地的去为强盛美好添砖加瓦。1911年推翻帝制,不过一百年的时间,真真是日新月异,如何更理性的爱国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希望那些出国留学的学子能更多的选择回来建设祖国(那种国家公费留学的更是如此),仅仅是一种期待,能理解对更大世界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对那些心怀祖国扭头回来的人更为钦佩。          你好 我是鱼玄机        “做自己          然后去承受为换取个性而付出的代价”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蓝扣子
    推荐

    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回锅肉中的豆瓣酱,钵钵鸡里的藤椒,肥牛蘸的干碟,酸辣粉上的葱花……是我呼吸的空气。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安然Nico
    推荐

    “伏霞奇妙地以局外人的理性旁观融合局内人的怡然自得,映照出了各种饮食背后人性和文化的鲜活、自洽、丰满以至悠远。她似乎也以饮食为机缘,打通了身上的任督二脉,冲破各种束缚于心的框架与枷锁,令人艳羡地在‘我就是我’的这条路上一骑绝尘。”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亦箫😊
    推荐

    从另外一本书中知道了扶霞·邓洛普,她是作家中顶尖的美食家,厨师里最会写作的人。进而得知了这本《鱼翅与花椒》。 如果说一部热剧,是因为好的剧本遇到合适的演员;那么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译作,也离不开作者与译者的心心相通,一见如故。 扶霞有着英国人的幽默可爱,雨伽亦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川妹子,两人的合作,让翻译版的读起来那么地道,却有着不一般的视角,去剖析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看到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美味。 扶霞因为在中国留学,在成都呆了几年,正是因为这几年时光,不仅让她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偏见,还让她深深的爱上了中国的美食和这个国家。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是毫不掩饰的,同时在探寻美食的过程中,会思考到更多的社会现象等。 一个爱吃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人;一个热爱做饭的人,也一定是个艺术家,所谓厨艺,就是将各种佐料,食材变成色香味俱全,又深有意义的盘中菜。 一盘菜,做的一般,只能果腹;做的好了,不仅满足舌尖胃口还有心,还会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流芳百世。更重要的是有情感绵绵不断地流动。 小时候,爷爷辈的人,总喜欢吃一些我们都不喜欢吃的, 赶赴千里就只为一碗高粱面。后来异地工作了几年,发现自己竟然怀念起,儿时最不喜欢吃的浆水面了。一碗面,一段难以割舍的思乡情。 作者在写四川那段的时候,情感也是那般麻辣,又有些丝丝甜甜。 其实说到川菜,自己也是深有感触。作为一个西北人,平日里主要以面食为主,菜系较少。当第一次去四川,摆在面前的就是十七八个菜,不重样,各个都别具香味,妥妥的满足了口腹之欲。那种麻辣的香,让人着实着迷。 即便工作在沿海城市,饮食本该以清单为主,可总还是忍不住,放自己一把火,去吃一次重庆火锅,撸一次串串香.... 川味与粤菜,就像一个魅丽火辣的妹子,和一个清淡如水的姑娘。年轻的时候,总是干柴烈火,上了年纪了还是平淡些对身体好。 书中还有一点,是对细节生动的描述。比如很多美食,并不存在于五星级酒店,更多的是隐藏在不知名的角落里,就像成都的一些苍蝇馆子,香港的私房菜。再比如厨师的刀工,处理食材的种种描述。还有一段写甘肃的,画面感太过真实。 这是一部记录美食的书,也是一本作者在中国探险的记录,更是一部回忆录。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美食,包括作者提到了很多食谱,也看到她为了写书,天南海北的去了很多地方,尝遍各种食材,那些她曾经都想都不敢想的食材,到最后竟然轻而易举的将毛毛虫都能生吃了,这些功夫都是在中国慢慢练就出来的。 在书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九十年代的中国的发展,从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就能看的出来。 从食物匮乏,不同材料都能变成花样做菜,到餐桌上的各种浪费,除了礼节习俗,其实也有人们生活境况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也见过相同的情况,老一辈的人总是既节约又浪费。做饭的时候,经常怕有人不够吃,结果菜和饭都做多了,最后吃不完又可惜,就只能留着当剩饭。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变化。曾经追求吃的越精贵越好,现在追求越粗糙越好。作者对中国饮食的感情也是不断的被改变。一开始同绝大多数西方的人,对中国饮食有偏见,后来逐渐爱上川菜,连语言都被同化,甚至最后去学习如何做川菜。尝遍了中国各地的菜。可到后来吃稀有动物的那一段,她是有种深深的罪恶感与内疚;不过扬州一行后,最终还是回到原来那颗炙热的心。 就如雨伽最后的那段话: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回锅肉中的豆瓣酱,钵钵鸡里的藤椒,肥牛蘸的干碟,酸辣粉上的葱花......是我呼吸的空气。谢谢你给我最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尹口快乐心
    推荐

    读这本书正值年关将至,美味飘香,让人垂涎欲滴。这是一本很轻松愉悦的书,人家烟火,各地风俗,还有那些引经据典的历史文化,学之不尽,读之甚欢。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春诵夏弦
    推荐

    英国扶霞小姐的美食书,非常接地气,之前先看的《川菜》,然后看的这本成名作吧,讲一个外国人融入到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中,有趣,有料,有味。推荐。不过晚上别看,容易馋,变胖哦[微笑]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Julia Ju
    推荐

    与美食文化有关的书籍,上一本我读的是陆文夫的美食家,说起来,也应是2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对于一个资深吃货来说,既渴望了解到更多的美食传统与文化,又对当今一些胡编乱造的美食传言充满警惕,也算是一种常态了。 有以上感慨,是因为关于美食与文化传统方面,我觉得遇到了一本好看的书。就是这本《鱼翅与花椒》,而且,作者扶霞还是个地道的英国妹子。 ----------------------------------------- 扶霞是个牛津妹子,在川大留学期间首先爱上了四川美食,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探究中国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学习中国饮食文化,更甚的是,她居然还报了一个烹饪班,练习中国厨师的刀工、调料、火候。可是说,对中国菜的了解,从理论到实践至少会无情碾压90%的国人。 然后,她把这些学习体会通过美食书籍介绍给西方读者。 她的介绍分几个层次。 首先,是每一种菜系给她的感觉。这种感觉,通过她在眼睛看到,嘴巴吃到的每一道菜表现出来,描写得细腻、生动。 比如,她描写学校附近小摊上售卖的军屯锅魁,是“外皮烤得焦香。趁热吃,一口咬下去油脆脆的,里头的面又有嚼劲,味道丰富可口,花椒刺得你双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尤其是“在这么一个阴湿的秋天,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早餐么?” 比如,她写谢老板的担担面,“它看上去倒是其貌不扬:一小碗面,加了一勺深色的、松脆的牛肉碎。但只要你拿起筷子,把面拌一拌,就会唤醒铺在锅底的那些香料。每一根面条上都会裹上酱油、红油、芝麻酱和花椒混合成的调料,效果实在是石破天惊。入口短短几秒,你的嘴巴就会着火,你的双唇会在花椒的猛攻下不停颤抖,你的全身会散发着热气。” 比如,她在描写各种滋味的时候写到:“说到鱿鱼丸子这种食物,那就是有弹性了。海参的口感里面也有这种弹牙的拉伸感。‘嫩’就是烧得恰到好处的鱼或者肉,或者新鲜柔软的豆苗;‘滑’就是上了浆、过了油的鸡丝;还有种很棒的口感是‘爽’,指的是嘴里清新、鲜明、顺滑、清凉的感觉,比如说蘸了醋和红油的凉粉。” 比如她写吃鲍鱼的感觉:“鲍鱼的口感既柔软又筋道,同时在我唇齿之间屈服又抵抗,有种温柔的弹性。每一口咬下去,嚼到最后,都有点微妙的粘牙,十分和谐。” 比如她写吃螃蟹的时候:“啊,真是美味啊。蟹肉有一种环唇绕齿的鲜味,加上醋那种有点微甜的特别味道,以及姜那股强烈的辣劲儿,真是绝配,像一曲各种风味的动人合唱。我把另外几条腿也给拆了,满足得直出长气。最后,我终于开始对蟹壳里那果冻一般的肉大快朵颐了。这肉就像自然形成的鹅肝酱。最后当然少不了流动着金色油脂的蟹膏。” 伴随一次次大快朵颐的,是她从九十年代来到中国后,因为寻找美食而经历过的一次次事件。 这些事件,或者是她被当成“另类”被围观,被过份“友好”对待,或被“怀疑”动机不纯,一开始对妹子造成了一些困惑,不过她渐渐理解了也习以为常了,反而通过这些特殊对待反(未完,请查看我的笔记:书囚笔记)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wubba
    推荐

    2019/16 3星都给翻译 作者对美食的热爱和本地化风趣的文字真的很有好感,边看边觉得,哎呀呀,这外国人的描述能力比我还强啊,这地道的四川话,真的太强了。后来发现,强的不是作者,而是译者,译者是四川本地人,所以很多词汇用得很地道,真的体现了翻译是二次创作啊。 边看边流口水并且记录下了各种好吃的菜谱,到时候去四川找朋友吃饭可以吃~美滋滋、 要是没看过微信读书里有个读者看的英文版,我真的愿意给这本书打五星,毕竟那么热爱中国美食的,都是我的好伙伴,可问题是英文原版里,作者虽然口里说着热爱中国饮食,在书上(中文版)各种赞扬,可原版里的她并不认同我们的文化,还是西方至上的偏见。说好没偏见,可处处是偏见。“一九四零年,他出生在长沙郊县一个贫穷家庭,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后来,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做了很多好事,什么帮同志们补袜子啊、给领导沏茶啊,等等。”像这种语句,给领导沏茶是雷锋做的好事?你怕不是在讽刺他吧?讽刺中国人民的雷锋崇拜是被鼓吹的?而且谈到了毛主席的故乡时,言语中透露出,你们这群傻子,为什么还在搞这种偶像崇拜,真的是愚蠢,还是我最聪明。 是好久之前发表的书,中文版的删除了很多作者原文的观点,所以让国人觉得,哎呀,一个外国人这么喜欢中国美食,我也好喜欢她的书呢。大概也算得上某种诈欺吧,就是骗人不去看原版,所以啊,翻译看的是译者的观点呢,可是要去看喜欢的书的原版,也有点难呢~ 给个三星吧,全都给我中华美食。 既然那么不喜欢中国人的文化,还是回英国吧,不要来了。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悦己
    推荐

    这本书是很早就加入书架了的,但由于时间关系一直没打开,最近有幸读完谈点感受吧! 说实话最初打开本书时心情是愉悦的,虽然我不算一个资深吃货,但看到好的菜谱也会跃跃欲试,毕竟大部分人对美食的诱惑都是无法抗拒的。书里很多描写美食的场景都让人唇齿生香,垂涎三尺。 但读完以后反而是美食以外的故事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中国吃饭一直是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从古代帝王奢侈的御膳到动辄上万贿赂官员的饭局,这些都是中国人时空见惯了的。 其实人也和植物一样,适量的养料阳光水分就能健康成长,可就是这点小小的要求在中国都很难满足,到处充斥着激素、农药、防腐剂、人造香精……和化学工业原料的味道,我们何时进化到玩火自焚的地步…… 谢谢作者和翻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我眼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我们不该借老外这面镜子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吗? 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都要慢慢消化,毕竟我们有个中国胃。 在这个特别时期我只想呼吁广大美食爱好者不要再吃野味了!!!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余晓Michelle
    推荐

    翻译挺好的,虽然我也没读原文,比较好奇原文怎么表达一些中国特色饮食词汇。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雅尼苏苏
    推荐

    白雪的鱼翅 剑桥阳春 巴人的花椒 成都下里 舌尖上的因缘  鱼翅遇见花椒 欢喜的味道  成都遇见剑桥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王磊
    推荐

    一本外国人写中国美食的书。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样的体裁没有什么太高的期待,可没想到序言的第一段就把我彻底吸引了。作者写她第一次见到皮蛋:“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天哪,这是多么牛的文字,细腻精致、生动传神,完全写活了一个外国人面对皮蛋时的惊奇、厌恶与惶恐。再读下去,发现这样精彩的文字到处皆是。她写担担面:“只要你拿起筷子,把面拌一拌,就会唤醒铺在碗底的那些香料。”写鱼香肉丝:“肉丝慵懒地与黑木耳和绿莴笋缠绕在一起,发出柔软的光泽。”写大闸蟹:“蟹肉有一种环唇绕齿的鲜味,加上醋那种有点微甜的特别味道,以及姜那股强烈的辣劲儿,真是绝配,像一曲各种风味的动人合唱。”写淮扬菜:“淮扬菜是另一种比较温柔平和的存在,就像《红楼梦》中贾家的某个姊妹,在精美的园林中,戴着金玉的发饰,在大理石桌前作诗。其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清远收敛、柔和淡色、悉心熬煮的高汤、抚慰人心的柔嫩口感,以及那种微妙又鲜明的咸甜之味。” 除了美食本身,这本书更多写的是作者寻访、品味、学习和感悟中国美食的过程。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和写作中国美食的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尝遍了八大菜系,但她理解最深刻、情感最浓厚、着力也最多的,还是成都,还是川菜。整本书的将近一半是写四川和川菜的。她笔下的成都,“温暖的秋夜,空气中绵延不绝地流动着豆瓣酱、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她笔下的川菜,“先是用适量的红油唤醒你的味蕾,再用麻酥酥的花椒调动你的唇舌,辣辣的甜味是对味觉的爱抚亲吻,干炒的辣椒也在对你放电,酸甜味又使你得到安抚,再来一口滋补的浓汤,整个精神都舒缓下来,真是过山车般惊险刺激的体验啊。”作为一个不但懂得欣赏川菜,而且还正经学过川菜烹饪的外国人,扶霞骨子里早已成了一个四川人。所以,当读到她在扬州被当地一位美食专家提醒“淮扬菜没有你们川菜那么麻辣”时,书中的作者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笑出了声。这笑声的背后,有对中国美食和中国文化征服了外国人的骄傲。其实,扶霞在书中还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表达她对美食与环保、生态甚至政治的关系的看法,但我更在意、更欣赏、更有感觉的,还是她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从陌生到熟悉、从冲击到认同的过程。《风味人间》第三集中,扶霞也以一个中外美食文化使者的身份出了境,还飚了飚颇为纯正的四川话,看到这里,我又一次笑出了声。这笑声的背后,是对这种平和而非强制、内敛而非张扬的文化自信的欣赏与认同。 读完这本《鱼翅与花椒》,忍不住想起另两位擅长写美食的作家:汪曾祺和陈晓卿。同样是写美食,汪曾祺的文字像广东的老汤,工稳醇厚、回味绵长,食材是精彩的人生故事,用岁月当佐料慢慢熬将出来,人文俱老,历久弥香;陈晓卿的文字像江南人家的家常菜,食材新鲜、精致可口,既有极致的味觉体验,又有熟悉的乡土味道;扶霞的文字则像极了四川火锅,热烈奔放、丰富生动,满满的烟火气,不同风格、不同气质的中国美食被放在一起,既通过对中国菜的深刻理解保留了食材本身的风味,又用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让它们和谐地融为一炉。 最后必须提一下翻译。这本书的翻译是我近年来读过最好的两本之一(另一本是彼得·海斯勒的《江城》)。译者何雨珈是一个年轻的四川妹子,也是一个与扶霞一样的“吃货”。凭着对于美食特别是川菜的共同理解和同为女性的细腻,再加上漂亮的文字功底和精雕细琢的打磨,何雨珈把原文翻译得既符合汉语的习惯结构和用法,又精确地保留了扶霞对美食和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让这本《鱼翅与花椒》读起来完全像是母语写作。如果说扶霞的文字是四川火锅,何雨珈的翻译就是正宗的香油碟,可谓绝配。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
    推荐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再加上一些历史典故,使文章妙趣横生!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杨奥
    推荐

    《鱼翅与花椒》本书作者是英国姑娘扶霞·邓洛普,中文译者是四川姑娘何雨珈,请大家记住这两个可爱的“小吃货”,是她们的的辛(nu)苦(li)工(qu)作(chi)才为我们带来这一段人间烟火味十足的美食读物。 初读此书,很喜欢作者的语言,感觉生活非常美好。转念一想,卧槽不太对!这是英国人用中文写的?造诣已经如此之深了?去四川学了几年颠勺竟然把写作炒出来了?而且还是超越了大部分中国人,中学一直是语文课代表的我,内心已经产生深深的恐惧感!读到最后迷题才解开,原来是何雨珈这个神奇的小翻译功不可没,真是一次完美的配合,扶霞文章是“肌体”,雨珈翻译是“华衣”,二者缺一不可,读罢仔细回味,天气晴朗万物可爱! 所谓“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中国人自古就对美食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商朝传奇厨师伊尹,丰富的烹饪知识令君主商汤大为叹服,被任命为丞相。周朝又出了个大厨易牙,为齐桓公准备了一系列午夜大宴,很得欢心,在朝廷的仕途也是顺风顺水。所以说,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那就背起铁锅拿起菜刀吧,最起码也能混个衣食无忧自给自足。详情请见《白鹿原》里面鹿子霖的祖先“勺勺客”,哈哈,发家致富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要是实现了呢?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似乎是餐饮行业一个永恒的特点。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特别重视不同的肉食要搭配合适的蘸酱,诗人屈原又在《招魂》中描述了异常美味的食物,希望能借此召回亡人的鬼魂。现在二十一世纪了,国人日益追求饮食的精细与丰盛,猎奇与贪婪,我认为我们的食物不要再追求精细美味了,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健康,我说的健康是指有机的绿色,一种无污染的健康。我们的食物不要再追求新奇了,什么蝙蝠果子狸的,一种食物能不能吃,千百年来老祖宗已经无数次帮我们试验过了,到了而今我辈,我们就不要再神农尝百草了好不好?病从口入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就是管不住那颗猎奇的心与贪婪的嘴! 读罢本书,希望读者们都能有所改变,从今天起,我们拒绝味精,追求本味,慢慢练习从酸甜苦辣咸中去对食材进行调和。我们拒绝野味,不要再吃稀奇古怪的动物,让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拒绝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一切需要从你我做起,这一切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希望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

  • 战地精英:二战步兵武器风云录
    Month 0
    推荐

    必须先说的是,这是本出乎我意料的书,每每看到扶霞对食物的描述文字(我觉得还要特别感谢翻译雨珈),我就仿佛看到她无比兴奋与满足的样子,那种样子,就像蔡澜的兴奋,和莫言的满足。 其次,我想说年轻真好,可以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勇敢地去冒险探寻而不需随波逐流。这样的人生真的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受到的教育。扶霞年轻时的决心,不但让她成为中华美食的代言人,也让她成为中英文化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当然是对扶霞的种种“嫉妒”吧,不过更多的是感谢。一位热爱美食的英国人,除了深入了解品尝制作中华美食,还挖掘了美食背后的历史现状与文化政治的关系,把美食从食材到技术到发展全方位参透。这种特别的热爱让她俨然已成美食大家。让我也相信“热爱吃吃喝喝也是会有前途的”哈哈哈!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