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的书还是那么的好,通本读完就是流畅和舒服,矛盾比较弱化,拧巴的感觉也少,不像文字倒像一本画册,留些的都是一幅幅生活花卷。
《受戒》汪曾祺作品集 - 受戒简评 汪先生在小说结尾处注明: “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 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当年为了躲避日本人,他跟爷爷和父亲曾在高邮乡下的一个寺庙里住了半年,是个初中生。我感觉小说里描写的寺庙里的人和事就是当时的现状,小明子的故事大概是小曾祺希望实现的事。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寺庙许多方面都不正规,除了受戒这件事。原名叫菩提庵,后来以讹传讹都叫荸荠庵。荸荠是圆状的水生植物,清脆可口,这里寓意小。庵是尼姑住的地方,住和尚确实滑稽。明海能来当和尚,一方面他舅舅就是这家寺庙的大师兄,另一方面他那个村子也把这个作为孩子谋生的一个出路。毕竟寺庙管吃管住,还给些钱。不管以后还不还俗,生活是无忧的。 荸荠庵确实小,只有五个和尚。明海每天烧一炷香、磕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就可以了。然后就是跟师傅学念经。二师兄仁海是有老婆的,夏秋的时候会来住几个月。三师兄仁渡是最有才气的,而且身怀绝技,会“飞铙”。像杂耍一样,妇女儿童最喜欢看。二师兄平常不苟言笑,其实也是有相好的,并且不止一个。 在庵里杀猪、吃肉也是别的寺庙几乎没有的。三师兄主刀,杀之前念一下往生咒,一切阿弥陀佛。 明海(明子)跟舅舅来的时候在渡船上认识了小英子和她爹赵大伯,她家就在荸荠庵旁边。后来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赵家一家四口,人勤劳,生活殷实。大英子文静话少,妹妹则完全相反,每天唧唧喳喳,像个喜鹊。姐姐已经订了一门亲,整天忙着置办嫁妆。就是绣花的活不大行,又嫌她娘绣得老套。小英子知道明子会画画,就把他拉来帮忙,花啦草啦的画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把个赵大娘喜欢的不行,认明子做了干儿子。 姐姐赶嫁妆,小英子就忙地里的一些零碎农活,明子是帮手。插秧、薅草,割稻子、打场子,样样都干。闲暇的时候帮小英子挖荸荠,俨然成了她们家的一份子。 春去冬来,时光荏苒。明子到了该受戒的日子,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这是全县最大的寺庙,金碧辉煌、气象威严。戒规也严格,吃粥都不能发出响声。受戒要在头上烧出十二个戒疤,过程虽然痛苦,不过就可以拿到戒牒了。相当于有了证书,可以云游四方。 过了几天小英子来接明子回去,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闲聊中知道善因寺的方丈石桥相貌和声音都很出众。会做诗,会画画,会写字,还有一个十九岁貌美如花的小老婆。善因寺一个老和尚告诉明子,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就是重点培养对象。石桥就当过沙弥尾,现在成为方丈。小英子非常闹心,最后终于忍不住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在吃惊之中答应了。 小说的结尾非常好,宁静祥和,一切是那样美好,并且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
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 《受戒》是汪曾祺先生所写的一部小说,由多篇短篇小说组合而成。文风朴实自然,透露着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这部小说,熔铸了汪曾祺的生活经验,同时又赋予了小说以美和自由的意义,并将老庄哲学融会贯通,让人在和谐、自由中感受到生命的温暖。我曾经说,我喜欢读悲伤的东西,因为我觉得只有悲伤的东西才能引起我的共鸣,可是,在汪老先生的书中,我却真正感受到了“温暖”,他就像世界的一个放大镜,一草一木在他的文字中都活了起来,甚至将我过去眼中枯燥无聊的回忆都勾引了起来,刺激我去寻找我从未发现的美。 一、凝炼了汪曾祺的生活经验,充满生活的哲学 《受戒》一书,展现的是一个温暖的理想世界。创作的形成,往往需要作家无数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就好像余华,他从小跟随父亲在医院太平间见惯了人的生离死别,所以他日后的作品往往与“死亡”有着关联。作家卡夫卡曾经当过律师,但却不是他满意的职业,所以后来他的作品中常常揭示法律的不公。而《受戒》一书也是,体现的是汪曾祺的生活经验,展现的是大量农村生活的现象与常态,比如在大淖县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里的人,世代相传,都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饭。汪曾祺从细节之处,灵活地展现了农村的景致,比如人们要用浆洗衣服。还有另外一个细节,在《大淖记事》写到十一子救落水的巧云,写的是,“他褪下鞋子,一猛子扎到水底,从水里把她托了起来”,这也是生活的智慧,“托”一字展现了水中救人的技巧。 二、小说展现普通人但不普通的生活态度 在小说《受戒》中,描写了大量的农村生活,在大淖县,男女老小在小县中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男的挑重担,女的挑鲜活,各得其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比如《大淖计事》中,女子们虽然是挑鲜活的工作,但她们仍然积极的面对生活,给剪指甲染颜色,给头上插一朵花。面对“老骚胡子”的欺侮,她们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几个媳妇一咬耳朵,一二三,一齐上手,眨眼之间叔公的裤子就挂在大树顶上了。”当叔公与她们打赌敢不敢到河里洗澡, 她们“几个媳妇脱了衣服跳到淖里扑通扑通洗了一会儿。”这些媳妇儿,做着最简单的挑夫工作,柔弱的身躯背后却是热烈的生活态度,她们敢作敢当,甚至比男儿还多了几分魅力。 在《受戒》一篇中,是对和尚这一比较陌生的角色进行了描写,展现了他们不同的一面。小主人公明海从小决定去当和尚,当他看到荸荠庵时,迎门写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句对联,体现的是和尚的包容与洒脱,是他们这一类人的生活态度。《红楼梦》中贾宝玉由于情缘已逝,毅然决然出家,而《受戒》这里的和尚,更多的是一份洒脱。“小和尚的生活清闲的很。”明海入庵前,需要入读书,当了和尚后,也不用刻意遵守清规戒律,他们甚至打牌、抽烟、杀猪吃,在这里,和尚也像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 三、大量的环境描写,展现农村的朴实生活 在《大淖记事》中,一开篇就对“淖”进行了描绘,“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 让读者对淖有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又对淖旁的设施进行了一番描述,那是一个轮船公司,再接着,“从轮船公司往南,穿过一条深巷,就是北门外东大街了”。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我们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大淖的形象,大量的环境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的细节。 在《复仇》一篇中,描写的是“他”意识流的思想,在这一篇中,也有大量的环境描写,“井栏上的余滴还丁丁咚咚地落回井里。村边的大乌桕树黑黑的。夜开始向它合过来。磨麦子的石碾呼呼的声音停止在一点上”。通过这些环境描写,展现了夜色的寂静,正是这份寂静,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思念。 四、展现朴实的人情之美 在汪曾祺的《受戒》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朴实的人情之美。在这里面,有如桃花源一样,“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抬头是红绿灯,低头是手机屏幕,下班则关门闭户。除了家人以外,我们甚至几乎不跟邻居交流。而在汪曾祺的书中,一切不再是冷冰冰的,反而是充满温度的。 在《岁寒三友》中,我们为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三人荣辱与共的深厚情谊所感动。在《大淖记事》一篇中,巧云被刘号长强迫发生关系,而后巧云喜欢的对象十一子受到刘号长的报复,在巧云家养伤,于是大娘、大婶们熬了鸡蛋送过来,锡匠们送来了人参。“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 大娘、大婶以及锡匠有着最原始的热心,他们见义勇为,为巧云与十一子相助,是他们的坚持,让这受尽苦难的年轻人有了生活的勇气,正是因为这段朴实的人情关系,人与人才能相互信任,而后刘号长被调走。 五、构造了自由的理想世界 汪曾祺作为一个京派作家,受到沈从文的影响。沈从文的作品中,体现的是浓浓的湘西之美,而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也有这样的理想世界。比如在大淖县中,他说,“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人也不一样。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他要刻画的是一群生活在理想世界里的人。生活是慢节奏的,人们不必为了拼命工作而犯愁,反而将工作视为呼吸一样正常的事情,挑担的人快快乐乐的接活,锡匠们则用心干着自己的活,和尚们自由自在的游戏吃肉。 我们看沈从文的《边城》,被里面的湘西世界深深着迷,翠翠与爷爷的爷女情感纯粹地让人泪流,而在这里,我们同样为之感动。 这里是爱情的理想国度。《大淖记事》中巧云与十一子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即使受到刘号长痛打,甚至失去生命,十一子也绝不妥协,这里有对爱情的绝对炽热的追求。“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这最后一句,是作者寄托给他们的理想的美好情感,我们知道压在巧云与十一子后面的,还有生活的重担,有家里病倒的父亲、母亲。但是作者让读者看到的是,爱情的美好与纯真,爱情的赤诚与忠贞。同样,《受戒》中也是,记录的是明海与小英子纯真的恋情,“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这里写得是小和尚对小英子心动的内心心理,让我们感到了爱情的美好。还有另外一段,是明海与英子的对话,“我给你当老婆要不要?”英子问,明海答“嗯。”这一段,最是体现爱情的简单,也让读者们向往不已。《学校的小生活》一场淡淡的情思,让人回想起初恋的美好和心动,“ 我用手掩住眼睛。我的手上感到百倍于那只猫的柔润,像一只招凉的猫,一点轻轻地抖,她的手。” 这里是自由的理想国度。人们在这里,不是上了发条的机器,却是有血有肉的。女子们即使在生活的担子之下,仍然有心思采一朵鲜花,插在乌黑的头发上。《受戒》一篇,虽然标题如此,但是描写的却不是真正的受戒,和尚们在庵中,也不需要死守清规戒律,他们能够自由的吃肉,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生活,说是受戒,实是脱戒。同样,《复仇》一篇中,写得也是人们对自由的需要。“我”一直心心念念想着复仇,被“复仇”的念头压着陷入混乱,直到最后,他放弃了复仇的念头,才获得了光明和自由的拥抱。 有人说,《受戒》是一部极致清新又不失淡雅的文学作品。正如汪曾祺老先生曾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在这部作品里面,展现就是理想中的一个自由和谐的国度,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平和、静止,是波澜不惊,而不是痛苦、深刻,狂风怒卷。但这不是单薄的平静,在平静的叙述中,他将老庄哲学的浑厚传递给了我们,这是在无数暴风雨过后,才有的“平静”。 有时候,我们抬头,好像看见生活好像是永远也跨越不完的山,是等也等不完的红灯;但有时候,我们低头一看,生活又好像是路边盛开的野花,是小巷里的万家灯火。在匆忙的步伐中,我停下脚步,在汪曾祺的文字中感受到了老庄哲学的“适性自然”的道理,我听见钟声,像一个比喻一样动人美丽。
和尚也是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书摘: ①“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 ②“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 ③“一个人每天需要多久时间的孤独?” 2021.12.26
汪曾祺的文字如吴侬软语,似晓风残月。《大淖记事》以散文化的小说构架,描写了大淖这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古村落,叙述了十一子与巧云纯真美好的爱情。小说文风温情娓娓,语言干净简练、清丽优美,与沈从文的《边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触下的温柔,令人归于平静,清清淡淡而又回味无穷,太契合居家办公的慢节奏。 文中有两次感叹“月亮真好”。第一次的感叹是在十一子送巧云回家之后,那时候的感叹是甜蜜的、憧憬的、朦胧而带着希望的,第二次的感情色彩复杂得多,既有愿望终于实现的满足,又有历经变故的苦涩,苦尽甘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