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作为,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小确幸。生活大概就是书中描述的每个普通百姓的絮絮叨叨,忙忙碌碌,有喜悦,有开心,有苦恼,有坎坷……没有多大惊喜,看完后有西沉中树底下一杯茶,一本书的舒心而自在。
小说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本文以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以及艺术境界和语言风格等五个方面展示了汪曾祺的小说之美。
这些篇小说都是贴着人物来写,每个人物的特征都很鲜明,作者根据两三个人的共同特征把他们串在一起,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读起来很有意思。每一篇都让我们领悟一个道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花一世界,三叶三菩提。佛教的思想可以让人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事,面对突然其来的灾难时也可以冷静地去对待。不迁怒,不贰过。其中还有许多若隐若现的道理,虽然我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那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我还是想请继续深入的了解下汪曾祺。
叙事性的小故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的过去与回忆,好在他很会讲故事,所以这些故事倒不是很枯燥,可是营养也就很有限。
当初开始读这本书还是在去年夏天。那个时候一门心思想要跨专业,满心满眼都是现当代文学。 当时格外喜欢京派作家,甚至决定以后就要以此为研究方向。喜欢沈从文笔下的淳朴,喜欢凌叔华笔下的清丽,喜欢废名笔下的清幽,也喜欢汪曾祺笔下的雅致。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是《大淖记事》和《受戒》。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处处都是美与雅。古朴的世界、真挚的人,没有无谓纷争,没有勾心斗角,世外桃源一样的世界让人向往。即便后面有几篇透露出现实世界的残酷,但笔触依旧是丹青墨画一样的细致含蓄,而非金刀大马一样的粗犷不羁。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这里依旧有一个容你栖身的安宁之处。我想,或许这和作者的性格有关。一个即便被下放也能够以画马铃薯为乐的人、一个讲究吃食喜欢做饭的人,必定是温暖的、是有自己的世界的。 虽然现在距离去年的梦想已经越来越远,再看这本书时已经有些恍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汪曾祺以及其他京派作家的崇敬。他们的浪漫会成为我生命的养料。
看过不止一遍了,《受戒》这篇真叫人百看不厌,很有《边城》的似曾相似感。小英子和小明子这样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情,边读边露出姨母式微笑,这俩角色实在是太可爱、太讨喜。 其次喜欢《鸡鸭名家》,将民间绝活手艺人描绘得神乎其神,又不免沾染凡间烟火气,性格与命运的参差多态,令人感慨。 最后则是《岁寒三友》,三位老朋友的患难与共令人动容。人生难得一知己,雪中送炭见真心。 此外,《皮凤三楦房子》中高大头扎实的谋生技能、聪明的处事方式、乐观的生活态度,让身处低潮的自己备受欢欣鼓舞。 汪老的文字朴实自然,读起来轻松愉快,如在傍晚余晖的河边洗澡,无拘无束,快活得很。
不出意外,汪老应该会一直是我中国文坛最喜欢的作家了。写散文的更没有之一。 我喜欢的,是他骨子里的那种温暖和有趣,他让你觉得人生虽苦但仍有希望,他的眼睛看过太多黑暗却依旧相信美好。一切起于平淡又归于平淡,平淡如澈。口吻总是波澜不惊,像羽毛轻轻抚过心脏。时而又诙谐狡黠,让人发自内心地想要微笑。
⭐⭐⭐⭐(1/2) 看了大半,没看完 全篇分了很多个小故事 可能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受戒。 汪老的书实在是有些颇为深奥和散文化,让我实在有点痛恨自己的理解能力。 想来有朝一日,我理解能力加强了,学习背景丰富了,会再来细细品味叭 再见啦!
用最优雅,最幽雅的文字和语言风格,写最底层最卑微的人们生活,让人生的美渗透进骨子里,读起来全身舒坦,似乎那个毛孔都打开了在一片清幽,茂绿,静谧的山林中做深呼吸,舒坦!
“饭能像一顿饭那样开出,破旧的藤箱里还有一件毛衣,就允许人们对未来做一点梦。”
汪曾祺的作品对上世纪中间几十年的人物风土有较多展示,真实感和文采带来的趣意并存,适于闲暇放松时来看。
应该是第五遍看《受戒》了,好多年前第一次看书,看完之后我又在书的第一页抄下“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看到微信读书有这个我又忍不住点开了,受戒不是这个版本里的第一个故事我还挺开心,因为我怕看太快又过去了,每次再读到这个故事我就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过去,怕看太快没有了,像小时候拿着一根冰棒慢慢舔,真舍不得咬下去吞了。汪老实在太浪漫太可爱了。
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描写,他笔下的世界充满美好,是人人渴望的世外桃源,可爱灵动又通俗意蕴的文字,让读者置身于那一片完美的天地,被主人公所深深打动
读阿城的书,看了书里的推荐来读汪曾祺的书。确如阿城所说,汪先生的书里有一股生命的活力。这股活力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社会的最底层,来自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鲜活的人。汪先生写的风物是我没见过的,写的人更是我没遇见过的,但读着他的文字,那些大淖、寺庙、男女和对话,就那么自然的出现在眼前了,那些情绪就那么在内心涌动起来了。 真好。
【20220209】如果不是跟着银杏树下,大概率我要很久以后才有勇气再次翻开王先生的书。以前读过《生活是好玩的》,也承认烦躁的自己离汪先生有趣的性情与生活实在太远而没有同感。这次读的是《受戒》,是先生几篇小说合集。小说合集的读后感真的很难写,汪先生的小说合集更是。难在自己根本没有确当的语言将先生平淡又内涵深意的故事再表达一次。这本小说合集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复仇》和《受戒》。 《复仇》,名为复仇,视为释仇。对于父亲的死亡,主人公没有丝毫记忆,却被灌输了母亲无法忘记报仇的怨念。怨念由母亲交给他的剑而传导和鞭笞着,使他走上了复仇的道路。只要有路他都要走遍,剑必须饮仇人的血,剑原只是复仇的工具。他不可能只靠怨念生活,但他还有剑,他逐渐喜欢上了舞剑,”他归降了他的剑,宝剑有一种夺人的魅力,她逼出年轻人应有的爱情”。 终于,他找到了仇人,居然是个老和尚,一个走过更远的路的和尚。和尚是他的杀父仇人,而他父亲也是和尚的杀父仇人。同是为仇恨痛苦的两个人相认时,仿佛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那一刻,他放下了,复仇只会让人失去更多,忘记仇恨才能得到光明,“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汪老通篇没有华丽辞藻,却写出荡气回肠的武侠小说的淋漓感。笔触虽然平缓,却描绘出层次变换,而且读起来有如梦境般的代入感,或许白发和尚只是主人公的想象? 《受戒》,名为受戒,视为破戒。受戒,本指佛教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标识已经进入了佛门,犹如一张资格证明。就如本文只将受戒作为小说情节之一,而用更多非常平柔的笔触将明子和小英子之间朦胧又浪漫的爱情描述,还有那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庙宇。 汪老说:“我写《受戒》,主要想要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觉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本文构建的就是如此温馨美好的世俗生活和淳朴善良的人性,还有追逐自由的人之天性,展示了充满生机情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