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余秋雨回忆录。全书洋溢着深沉而诚挚的情感,句句锥心,十分触动人心。对流言的沉默以对,是岁月赋予人生的大智慧。熙熙攘攘,“借住了一生,还是借住”,但还好有妻子马兰陪他砥砺前行。读完此书,更加敬重余先生。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含着泪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这泪为余老的经历 这泪为那个时代 这泪是愤怒的 这泪是无奈的 终归是感动的 中国的文化坐标正是在像余老一样的探寻者不断的探索,无私的奉献中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的文化土壤任在净化,希望少一些黑暗的生物,多一些阳光。
在神秘的相互认同中,一切在嫉妒下产生的未知都终将受到粗鲁的裁判,只要认同是取决于人数上的绝对压制,那么,这场审判将之无声都会令人感到绝望。在这里,发声已经成了逃脱的必然,而过于恬燥则使人的言行过于滑稽。终有一天会走向畸形的缄默,被糊涂的奇特审视来代替。 这已经不同于日常的说教,也不是对被批判者道德上的良心审问,它远远超越了人性恶的规定。在这场恶的比赛中,任何恬不知耻并贪图机会的人都有可能对富含知识的人提出无理的批判,带着欺诈良心的本性的人来说,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一种利用特殊情形加以对社会报复的畸形的、病态的、反叛的、缺失人之良心的欲望促使做出荒唐行为的反叛型人种。 很是奇怪,这个素有温顺之称的中国人竟如此丧心病狂,比起战争的恶劣,这种对于思想限制的强制剥夺,竟会如此理所当然。 作为战争时勇敢无畏的工人阶级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反叛的主导者。我们终将带着更多的疑问,面向这隐晦带着悲痛的历史,总有一天,我们将不言自明地勇敢揭开这段屈辱自我的沉痛历史,向受到沉痛迫害的人们予以同情且只有看向英雄才有的目光,认真审视隐蔽我们实际出现的历史却重重遮盖的无数的奇特的人们的心灵。
世上最惊人的是真实,最感人的是说出真实。中国已经有人敢于这样说了,一切都有了希望。 天地间一大大“人”字,一身正气,顶天立地,借余秋雨老师一生,于我们有益一生。
《借我一生》 曾经觉得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透着苍凉和悲伤,如今看到他的人生经历才明白, 表面活跃内心悲苦仅仅是因为他的家庭过于优秀:有位如老太君一样的睿智祖母、有一位渊博的父亲,知书达理的闺秀母亲,还有一位优秀的叔叔,自然,他也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强自立,可惜父亲文革期间被同事嫉妒举报陷害、自此家道中落,才华横溢的叔叔不堪忍受天天批斗的屈辱含恨自杀,他的父亲也因为长期被批斗神智不清,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一个人扛下了一个家族的所有。灵魂岂不悲苦。在那个思想混乱的年代,永远想不到会被谁背后捅一刀。 出于对这本书的沉浸阅读,结合这几年的经历,对于我的启示:有些人并不希望你过得好。你过得不好,他们可以说风凉话、幸灾乐祸。你过得好,他们可能还带着微笑的面具、背后藏着一把尖刀。这几年见得多了,内心也坦然多了。 感恩那些笑里藏刀的人,只有应了此劫,来生便不会相见。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但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你想怎么样、想好就去做。可以隐忍、可以厚积薄发,但不要浑浑噩噩、人生只此一回。 更要感恩一路走来遇到的贵人,一路并肩前行。 正如先生所说: 天下有很多关键时刻的援救,是被援救者所不知道的。这正像,天下有很多关键时刻的伤害,是被伤害者所不知道的。世事繁杂,时间匆匆,重者隐之,轻者显之,真言如风,伪言如磐,真正知道的究竟能有多少? 关于动乱年代下的知识分子家庭命运 周启平同学原先在宿舍里与他脚对脚睡。他是一个孤儿,由一位不识字的养母养大,生活艰难,却爱书如命。他节衣缩食地抠出每一分钱来买书,只要听到哪个书店有了一本期待中的新书,不管多远,他都会在课余时间赶去买来。平日逛街,也只为买书。每买来一本,至少成为全班男同学的盛事,争相翻阅,有时女同学也会到男生宿舍里来看看他的书架。那年月好书出得不多,他又受制于经费,一共也就买得半箱子的书罢了。“文革”开始,书店萧条,他也就无书可买,无街可逛,不久便生病了。病中一度神志昏迷,怒骂世间恶人,清醒时只想书籍和同学,还曾多次托人带信要我去看他。到他临终,他的养母已悲痛欲绝,全由同学操办后事。 这个追悼会开得震天撼地,几乎每个同学都把嗓子哭哑了。原因是,“文革”来到、很多同学像周启平同学一样突然成了孤儿,父亲找不到了,母亲也找不到了,现在又要离开书本、学校,投身荒野。哭周启平就是哭自己,哭大家。那天上海龙华殡仪馆里的情景,直到几十年后回想起来,还两眼发怔。 可见这十年浩劫给一些耿直的知识分子带来多大的伤痛。深刻记得《杨绛传》文革期间杨先生被剃了阴阳头,白天辛辛苦苦清扫厕所,晚上挨批斗。如果不是她坚韧隐忍又乐观的性格,恐怕钱钟书先生当时可能选择自杀。也就不会再有后来的《围城》了。 《借我一生》这名字挺心痛的,大有“时运不济、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之悲伤,余先生如果从当代开始,再走一遭人生,确实应该会有许多坦途吧。但肯定还会遇到一些别的“艰难险阻”;纵有万般才情,这大半辈子遇到的小人已经把他打败了。为什么要封笔呢?岂不是让小人得逞?——也可能他累了。想歇歇罢。 人说美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但先生的青年时期真的太苦太苦了, 那本《文化苦旅》文笔扎实,却也透着厚重的悲凉。深刻记得他能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描述的柔丽凄迷的江南小桥流水,大约就是灵魂深处的童年记忆吧。 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究竟触犯到了谁的利益呢?可能这也是劫难吧,一关一关都需要闯过去。人生不就是这样么? 3、熬过了动乱年代,他担任了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4、和平年代也逃不掉小人的诬陷(文革时代的金牙之流一直阴魂不散)可见,每个特别这一生,无论你多谦卑,多低调,多么不想伤害别人,总会被毒虫所咬。而毒虫天性是不会善良的。如果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去踩死。不然会一直有后患。 5、最大的感触是,无论自己多幸福,多幸运,不要去炫耀,不要去对别人讲。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真心为你喝彩的不多。不要打扰别人的心境。自己默默享受即可。切记切记。 6、那个时代的文人,余秋雨先生真的算是笔杆子很棒的一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也会喜欢他。
文中的有几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父亲的一生,第二条线索是自己的一生。一家人受“文革”摧残 父亲肩上的责任 以及秋雨肩上的责任 ,鼓励她们要好好活下去。终其一生,回头一看,我们也只是在借着前辈的人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
一打开就不能停下来,语言平淡,但是就是停不下来!余先生说维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灭的原因之一是中庸之道。不管盛世还是艰难岁月,人们在亢奋之后,都需要回归淡然去休憩自己的灵魂,而中华文化就是抚平这亢奋激昂的良药。作为一个民族,惟愿我们能以中庸求存,被狗咬了,不好咬回去!求存之后,我们更要提起一步,发挥发扬我们文化传统中的闪光君子之风,好好的驯养这只狗,让它不至于再去咬伤别人!余先生书中数次提起几个人,几个大学具有君子之风,这个评价,对人对事已臻极点,只是和这些人事相比,余先生或许更堪称君子!
《借我一生》,书如其名,余老认认真真回顾了一生历程,有经历、感受和心理描述,有生活、苦难和坚持,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真切写实全面地记录了一位学术成就斐然、思想独立深刻、为人耿直的作家成长成熟的历程。 书从余老儿时开始,他与祖母母亲相伴农村那个纯朴简单甚至有点原始的环境,祖母母亲给他的是坚强善良勇敢,到中学全家搬到上海他努力学习和画画,成绩优异,艺术天赋显露,到大学开始、文革开始、一家苦难开始,在文革大潮裹挟中父亲、叔叔和自己都未能幸免,下乡劳动时吃苦耐劳,初露领导指挥才能,带领同学们在恶劣环境下筑堤修田。 最难得的是,当文革中遇到各种批判背叛诬告时,他没有沉沦于痛苦中,他走进大山隐匿的藏书洞中,开始与世隔绝、自我封闭地读书、学史,丰富饱满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他坚持,他幸运,文革结束,当别人还在努力摆脱文革的惨痛经历和前途不知归处时,他已经走出大山,全身心投入文学和戏剧探索等专业创作中去,他在专业领域恢复工作走在了绝大多数人前面,他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声讨十年文革的错误和迫害,因为那不是一个人一件事简单的错误,他更希望停止无意义的互相指责告发,而是要向前看,抓紧时间做该做的事,他专心的著述和论文受到了关注和荣誉。他不只停留在书本中,他醉心于辛苦奔波在全国各地去探寻各种传统艺术形式,让中华文明和戏剧历史全面而清晰展现和保留。 当他自得其乐地徜徉在戏剧海洋中时,人生又一次巨大变化,他被从专业领域硬拉到了仕途。他为人处世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独立公正得到了大多数同事、领导的认可和支持。领导和同事的期盼使他不得不放下正在努力钻研的学术,走进他一直远离的官场,参与到文革后扭转乾坤的新变革中。 他成了一个开拓创新、务实敢担当的院长,他做事认真负责,不会随意应付,他要做就做好。他在书中学习教育机构理念经验,实地考察学校真实状况,当机立断定规矩,公平公正公开改革教育方式,不讲人情,只讲原则,学院在他的带领下高效稳步发展,几年下来,他再一次得到认可和提升,然而,这时他的做学问的心又在蠢蠢欲动了……
不想评论是因为自知没有资格评论。喜欢先生的文字,却不太认可先生的做人。对先生充满敬佩与期待!
喜欢余秋雨老师的作品,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读了“借我一生”才对余老师的一生有所了解。也很难想象在那十年里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坚持下来,才能在困境中走出一个内心淡定、心胸宽阔、学识渊博的人。在人生事业达到顶峰时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卸下功名,甘愿做一个纯粹的文化人,愿用一己之力去坚守人类精神领域的那一方净土。当年他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情可以说已经如烙印一般不会也不可能抹去,痛苦对人来说是不能感同身受的,看到了读到了却义愤填膺,不可思议。几十年之后,作为一位成功的文化人,他却选择遗忘,原谅、杜绝此类事情在自己身边发生。这需要多大的胸怀才可以释然?这是一个真正文人的胸襟。于乱世淡定,于和平勇敢。时间是一把杀猪刀,但同样是一块炼金石,假如再借余老师一生,会成就一位怎样的人?千年一叹,叹的是一个个文明的凋零,借我一生,叹的是人生短暂,如果再有一生,他还会执着保护文化的这方净土。想起了司马迁的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却重于泰山。此时,我觉得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有的人来人世走一遭却好似一阵风,不留痕迹,有的人来人世走一遭却好似一声惊雷,震天动地,余音环绕,不绝于耳。我想余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余音环绕不绝于耳的那个人。
"人生是由许多小选择组成的,但也会遇到大选择。 小选择和大选择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事情的体量和影响。"
借我一生重来的机会,让生命少些遗憾,但没有这机会,只能珍惜此生的一切并坦然接收,羡慕精彩的人生,又喜欢平淡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纠结又矛盾的生活着,一路走来,所有的经历都有了特别的意义,那一点一滴的锁碎生活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没有什么可报怨的,感恩平安喜乐的活着,虽不精彩也美好。
毛主席讲过:“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我想毛主席的这一句话用在余秋雨教授身上实至名归再恰当不过。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读书很枯燥,但是钻进去了,也就不枯燥了。 好书你越读越静心,让人心无杂念。因思路被内容牵扯着,廷伸的故事就像从老屋梁上垂下一蛛儿,尾后拖着一丝蛛丝,蛛丝还在不断延长,那是蛛儿还在慢慢前爬,没有终点,,, 余秋雨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现今作家,他的作品一直是我喜欢拜读的书之一。 其实,最早读他的书是我零三年在我们当地二中校园边开小书店,那时他正出一本《文化苦旅》卖得很火,从此知道中国还有个作家:余秋雨。 接着央视的青歌赛,他在青歌赛里当知识问答的点评家宾,点评诙谐幽默,博古通今,因他的点评那届青歌赛收视率一下上去了。 他的书就如他的点评一样生动幽默,知识渊博,那也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他本人。 其实他个真正的学者,作家,做学问之人。这些年中我记忆里徐了那届青歌赛,之后他从未在电视或任何媒体上再露过面,一心专著他的教学,学著,写作之中。 这本《借我一生》余秋雨先生从他的家庭写起,从母亲从小对他提前的教育,四岁让他上了学,身教随行的教导方式,对他后来的学习,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她母亲对他大胆放手,让他做超出同龄孩子的事,七岁让他为全村各家写信,读信(村里只有她和母亲识字),为村每家每户记工分。小时的写信,读信,记工分都很好的锻练了他后来写作与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借我一生》余秋雨先生写了祖父被划地主成份,写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成“阶级反动派”,还有最疼爱他也是他最喜欢的叔叔因为《红楼梦》被打成“牛鬼蛇神”最后自杀。 “一个人,让疯子也看不顺眼了,他就出道了。”(这句话越读越有润味) 父亲何去?娘亲何去?孤身一人走寒冬; 教室空也,街市空也,半箱遗书付狂风。 (这是余秋雨为他文革时期同学病死,无人管,他和同学自发为其操其后事,他写的挽联。一联道尽那特殊年代,特殊时期央央学子真实境况) 我认为有必要把这一段文在此展展: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农场的这段岁月是值得肯定的,直到前几年环保意识觉醒,才明白在美丽的太湖中开辟一个农场是何等的荒唐。 我们不是决策者,却在无意之中参与了这一荒唐的行为。那年太湖的滚滚浪涛要冲决农场的围堰,原来是自然之神发出的愤怒警告,但我们哪里听得懂?居然还冒着生命危险用身体去填堵。 当我们终于听懂的时候,两鬓已经斑白。 现在,正有一批和我们当年几乎同龄的年轻人,准备“退耕还湖”,拆毁我们一铲铲、一锹锹建起来的农场,恢复太湖的万顷碧波。 书里还有好多内容我就不一一在这写评了。 在此我还是那句话好书我从不吝啬推荐给大家。 我说百好千好只是一好,大家读了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前一部分重点写家族史,后一部分重点写个人的成长史,特别是文革期间,家庭和作者本人遭受的灾难和苦难,叙述得特别详细。对于灾难和苦难,作者选择了坚强、坚持和乐观;对于曾经伤害自己的人,选择了宽容、大度和原谅;对于官场和名利,选择了淡然、豁达到最终放弃一切。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作者历尽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实地考察。通过对这两种文明的探究和对比,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思考,让人深思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