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中国政治制度
    斯斯小鱼
    推荐

    粗粗读来一遍,感叹这本书的精彩。情节丰富,构思巧妙,用词精辟,不愧为经典之作。读书要读好书,待二读再来细评。

  • 中国政治制度
    安迪
    推荐

    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关于古代知识分子的白话小说。书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于正史中记载的注重道德文章的儒者,他们因贪心名利而道德沦丧,导致世风败坏。因此,吴敬梓将小说名为"儒林外史",以作为正史的补充。 《儒林外史》大概写成于1749年,但直到二十多年之后,才在扬州出版。现代学者如鲁迅,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历来最伟大的讽刺小说,胡适更将《儒林外史》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在国外,有学者认为,吴敬梓与塞万提斯、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伟大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一、为什么说小说是围绕“功名富贵”展开的? 《儒林外史》以时间为顺序展开,从元末明初一直写到万历年间,几乎贯穿整个明代。小说表面上是写明代,实际则是假托明代之事,借以展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知识分子的命运。  小说是章回体,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但是并无一个贯穿头尾的人物,每个章节都以不同人物为中心;往往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又往往退居次要地位。因此鲁迅说它“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意思是,虽然说是长篇小说,实际上却像短篇小说合集。小说中涉及的人物非常复杂,包括文武官员、商人、乡绅、清客、侠客、义士、奴仆、戏子、方士、娼妓、僧道各色人等,可谓芸芸众生样样俱全。 在小说中,吴敬梓描绘了各类人物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通过批判科举的弊端、揭示虚伪的人性;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有德行的人物,寄寓了自己的人文理想。吴敬梓写了不少热衷科举以求取功名富贵的人物,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周进和范进。在小说中,吴敬梓还刻画了不少趋炎附势的土豪劣绅,展现了广阔的社会世态。小说中的乡绅,包括等待参加会试的举人,辞官回乡或退休的官员。乡绅一般财力丰厚,与官员之间常常相互勾结,横行乡里。此外,还有很多科场失意者,却还是一心想着功名富贵,以致欺世盗名,吴敬梓在小说中就讽刺了这种假名士、伪君子。 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吴敬梓可以说穷尽儒林世相,那么吴敬梓心目中正面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呢?像杜少卿这样博学多识、忠诚良善又不与世俗同流的品行,暗含了吴敬梓的理想,即抛弃功名富贵,乐天知命,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是“道德文章俱佳”的完美儒者代表。此外,小说中,还有对市井中侠义之人的进行了描述与赞赏。 二、 什么是读书人的“文行出处”? 胡适最早在《吴敬梓传》这本书里就提出,《儒林外史》的主旨是 “反对科举”。小说一开始就借王冕的口气,批评明朝科举的八股取士制度,他说,“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所谓的“文行出处”,“文”指礼乐文章,“行”指品行道德,“出”是在朝为官,“处”指退隐乡间,这就是说,八股取士严重损害了读书人的知识和道德品行。 所以,吴敬梓就以王冕和杜少卿为例,来说明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是什么样子。王冕,淡泊名利,不参加科举,也从不与当地的官绅富豪交往,过着田园隐逸生活。小说中的杜少卿,更是直接反抗追求功名富贵的现实社会。他放弃科举考试,不独尊程朱理学,推崇古代礼制。 复古,恢复古代的儒家伦理,正是吴敬梓提出的解决知识分子功利心膨胀、道德沦丧的一条道路。在小说中,吴敬梓尤其推崇吴泰伯。这是代表儒家最高理想的人物。小说中,以杜少卿、迟衡山为首的几个人,出于对重振礼乐教化的理想抱负,集资修建泰伯祠,并于春、秋两季以古礼古乐致祭,借以提振教化,并让大家习学习礼乐,希望可以回到古代高尚的社会。吴敬梓借此提出自己的理想,即古代的儒者内在要求:学识高超、拥有忠孝节义的道德,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三、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讽刺主义杰作? 《儒林外史》对于八股取士下知识分子穷形尽相的同时,也在小说艺术手法上影响深远。首先是把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高峰。 吴敬梓笔下的文人生活,几乎是当时社会的立此存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小说的题材。吴敬梓关注的重点,是明清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切实的生存困境,他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吴敬梓描写人物,更擅长使用讽刺手法;实际上,《儒林外史》是当之无愧的讽刺主义文学杰作。《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之所以传神,源于其真实性。含蓄内敛是吴敬梓讽刺另一个特点,鲁迅先生称赞《儒林外史》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也就是看透而不说透。 《儒林外史》的现实主义和讽刺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晚清时期很多人模仿吴敬梓,将小说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战争等各方面,其中以写官场最为普遍,形成了晚清著名的“谴责小说”流派。 真正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发扬光大的是鲁迅,他不仅在理论上总结了《儒林外史》艺术价值,确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同时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继承了吴敬梓的讽刺艺术。 四、小说与吴敬梓本人的经历有何关联? 其实,从《儒林外史》到《孔乙己》,都是知识分子命运的书写,这个主题正是吴敬梓的毕生关注所在,也跟吴敬梓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杜少卿,是吴敬梓本人的真实写照。吴敬梓出身诗书望族,家境富裕,祖上出了很多的举人、进士,是安徽全椒县有名的科举世家。养父去世之后,吴敬梓继承了大笔家产,但是他生性洒脱,行侠仗义,到处施舍,加上身边很多人连哄带骗,以致钱财全部被骗光。 从故乡全椒迁居南京,是吴敬梓生命中最大的转折。定居南京之后,吴敬梓从大富大贵掉到赤贫阶级,功名之心也越来越淡泊。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入京应试,吴敬梓断然拒绝了,从此绝迹科场,正式与功名社会决裂。 在当时的社会,参加科举是读书人的重要出路。如何能中举呢?书中说,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首先需要会揣摩。其次,还要学会攀附宗师找关系。读书人有业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有宗师,就是主持科举考试的考官。清代的业师沦为教书匠,毫无师道尊严;宗师却成为读书人仕途中强有力的靠山,是争相攀附的对象。 那么除了参加科举,下层知识分子还有其他出路吗?吴敬梓本人也是未中举的生员,这些生员如何讨生活呢?小说中给出了三种出路:一是编选八股文教材。由于科举考试的指挥棒,”制艺“销路很好,许多科场失利文人为书商撰写、评点或校勘八股范文,借以谋生。二是坐馆从事教书工作。如果家里既无田产,也没有资产经商,只能到私塾授课谋生。清代的私塾老师地位极低,薪酬也相对低得多。三是成为富商的清客帮闲。科举失利的一些下层知识分子,通常给自己打造一个名士的人设,然后投入富商门下谋生。 对于生员生活困窘的问题,吴敬梓强调谋生能力的重要性,而这正与儒者应该具备的真才实学、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的情形非常严重,尤其在地少人稠的江南地区,绝大多数读书人无田可耕,也没有资产可以经商,而坐馆教书收入低下还要受尽屈辱。因此,意志不够坚定的读书人,很容易在贫困的环境中丧失良善本心。 在传统文化中,儒学追求的理想,是修行道德文章,即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实现王道,以发挥儒者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科举的实施,明清时期开始的八股取士,尤其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的精力和志向都消磨于八股考试。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加上新型教育的普及和儒家意识形态的解体,古代的士大夫群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此后的中国社会,一部分知识分子最终走到了隐逸的道路上,寄情于道家和佛教,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谋生之路。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或从事科学研究,或从事实业救国。这些知识分子拥有自由的身份,建立了基于自己专业知识的价值系统,既能独立思考,又有益于世,形成一条民间知识分子的道路。而这,大概也正是吴敬梓的人文理想所在。 《儒林外史》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反对某项制度,而是引领读者对功利追求的反思。如果读书人的心性,屈服于权势和金钱,哪里还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又何谈儒者的社会价值,这正是《儒林外史》超越时空的重要思想价值。

  • 中国政治制度
    潇潇🐼
    推荐

    及到文章最后,一篇《沁园春》,是饱含着热泪熬出来的担风袖月,是蘸着心血一笔笔写下的千古情痴…… 捣麝成尘,拗莲做寸。即便心已成灰,也依然爱着这繁华人间。原来吴老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 中国政治制度
    zz
    推荐

    很辛苦看完了。 有太多字和词语要查询,要有耐心。 不像其他小说有滂沱气势,有华丽的词藻,有扣人心弦情节,有意想不到奇遇,有众多帅哥美女,有一种置身主人翁的情节。 它很淡定,娓娓道来,叙述人间冷暖,描写社会百态。 它没有文人想轻,更多的是相惜,他们的大祭就像梁山泊聚会。 虽是讽刺,它教会人如何有气节的活着。他们更多的不做官只求学问。 它章节不连贯,一两回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但却藕断丝连,又在不同的章节中偶尔出现。 它是由一个个故事串联而成,或批判或褒扬,平铺直叙,没有娇柔造作不夸张,且看且体会,教人做人。 就像小时候夏夜,拿张凳子坐着,听老一辈谈十里 八乡谈奇闻异事。遐想着自己以后如何做~~~ 它值得一看再看。

  • 中国政治制度
    小圆满
    推荐

    儒林,指学术界,外史,区别正史。儒林外史中一个个文人墨客粉墨登场,人物多得都数不过来,名字也记不全清,但是故事却是每个人都看得懂的。通过对心理的挖掘,细节的描述,铸成了一部经典。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多少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义,学习好能力强就应该出仕为国家做出贡献。可是很多人却误入歧途,误把终点当起点,学习成了出仕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掌握知识,只学其内容不通其意,除了应付考试连基本活命的技能都没有。如周进、范进。 书中也有一股清流,如王冕、庄绍光,不爱功名爱自由。 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杜少卿,万贯家财散尽,不为生前身后名,只为一时风流。 有爱财如命的严监生。其实看完有关他的章节,说他吝啬我觉得是冤枉他了。他会拿出钱来替哥哥揩屁股。妻子死后也把留的钱分给了两个舅舅,对后续的赵氏、孩子也不小气,自己省着也会给儿子买肉。只是一生节俭惯了见不得浪费,所以才出现了家人烧了两个灯芯非掐掉一根才肯闭眼死去的经典。我在家不及时关灯我奶奶也会忍不住说我几句。 还有王世仁般的匡超人,尊贤至孝的一根好苗子受不起诱惑。知子莫若父,父亲临终的遗言多么贴切。 有书呆子王玉辉,真是读书读傻了,女儿死了丈夫为后计发愁,他身为父亲不多加安慰,还鼓励女儿以死殉节。 这些是我看后印象比较深的人物。还有杜慎卿、季玮萧,他俩那章节我竟脑补了一部耽美剧,思想至腐呀。 还有感觉最受作者崇敬的虞博士,为官做人,当向虞博士一样,“无学博气,无进士气,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 …… 这些人物的生平、思想、事迹构成了一部儒林。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后面作者又写了这些人都被追封入仕,可见,作者再怎么嘴上说着不要,心里还是想入仕的。“学而优则仕”,这也是当时所有有才能的人的最终梦想吧,只是郁郁不得志,以其他聊以寄托。 现今社会也一样,每个人都需要有个平台给自己大展身手,既是为证明自己,也是为奉献价值,谁人不想自己的价值能到发挥与认可呢?

  • 中国政治制度
    小径分岔的花园
    推荐

    《儒林外史》以人物关联为线让主角们逐一登场的方式很有意思,鲜活刻画出旧时文人众生相,既让人看到人性中黑暗的方面,如虚伪狡诈、自私贪婪、忘恩负义、阿谀奉承、迂腐刻板,也能让人看到人性中的正直善良、仗义疏财、打抱不平。情节幽默、讽刺、令人深思。范进、二严、匡超人、杜少卿、沈琼枝、凤四老爹等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 中国政治制度
    丰山
    推荐

    几十年前读《儒林外史》是因为学习《范进中举》的课文。这次读《儒林外史》是突发奇想,想看一看现代知识分子与吴敬梓时代的文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草草读罢,对这些相同和不同点的思考还难于下笔,倒是对科举制度与文人的关系思考良多。以原来课堂上老师对范进中举的讲解为例,写一写这些思考。 《范进中举》课文里的范进就是沉迷功名,愚腐无能,一把年纪,屡考不中,一朝中举,立即发疯,总之不一是个正面形象———印象里老师就是这样讲的。这次重读《儒林外史》,因为意识里总在进行着今人和古人的比较,加之小说对范进这个人物有全面的描写,范进的形象就不再像课文里那样不堪,他在生活上忍辱负重,学业上专心致志,不但考上了举人,后来还考上了进士;范进也不是书呆子,待人讲礼貌,处事不糊涂,进士之后做官,先是御史,再是山东学道,最后官至通政司通政,这一路晋升至少说明范进还是一个称职的官员。小说里也没见他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算不上贪官、昏官,盖棺定论的话,算不上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但也绝不是一个坏人,就是一个热衷科举,在科举之路上几十年如一日苦苦以求的下层知识分子,最后终于成功登顶。一个社会底层的穷书生,完全凭借自己百折不挠的奋斗,通过层层考试实现了人生的目标,就此而言,范进又何尝不是一个励志的人物。仅从范进这个人物就可以体会到,小说《儒林外史》的价值观绝对不只是讽刺科举制度那么简单。在此留下两个疑问继续思考: 第一个疑问是,如果说《儒林外史》是对科举制种种弊端的批判,吴敬梓对科举制的认定就是残害人才荼毒人心,那么为什么从隋唐到清末它能被官方推行一千多年,中间不乏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这样的英主明君也对科举制度青睐有加?这一千多年里,大一统得以维持,汉文化得以延续,科举制在其中有何居功;还有,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也被看作是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度,如果说科举制度有那么多毛病,那么这些毛病有没有借尸还魂,高考为什么还不可替代,既被百姓拥护又被官方推行? 另一个疑问,以范进为代表的科举士子的醉心功名和社会上的势利逢迎,与科举制度的毒害是不是可以划等号?虽然范进中举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会图景是在科举制度下发生的,但如果把它直接看作科举制度本身的丑恶,是不是牵强了些。试问,醉心功名和势利逢迎这种社会现象,在哪个社会不存在呢,醉心功名的范进,还有胡屠户这样的市侩,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没有绝迹,甚至你我在嘲笑范进和胡屠户之余,也可以问一问自己离他俩又有多远!说到底,科举制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产物,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着范进们沉迷于科举,而不是科举制决定了范进们醉心于功名,所以我们的很多解读是不是本末倒置以果为因了呢。

  • 中国政治制度
    书眠一溪月
    推荐

    《儒林外史》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是对理想文士的探求;第三部分是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 从内容上说,小说首先展示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目的在于批判科举制度。开篇第一回作者借王冕之口“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痛斥科举制度下文人一味追求功名富贵而看轻文行出处;紧接着写了两个被科举制度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又可笑的周进和范进,同时细致展现出他们命运转变前后周围人的色相,表明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的毒害以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在不顾品行而疯狂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中,人性难免发生扭曲和蜕变,所以匡超人从淳朴的青年堕落为无耻的势利之徒,严贡生功成名就之后利用自己的权势压榨百姓的财富,满足自己无厌的贪求,八股选家马纯上既有一颗赤诚之心,但也被连篇累牍的文字束缚了创造力,失去了对美的感受,显得愚昧迂腐;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群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他们失去了进身之阶,但不甘寂寞的聪明的他们于是开始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他们表面上风流潇洒,但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贵,作者通过描写莺脰湖,莫愁湖,西子湖畔的庸俗闹剧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其次是对理想文士的探求。杜少卿是作者称颂的理想人物,也是作者自我的写照。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他却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傲视权贵但又扶危济困、乐于助人,既讲求传统的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他与妻子携手同行的场面十分动人。他表面上放荡不羁,实则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但他的理想始终不为凡夫俗子所理解,在那样的社会只能陷入孤独和苦闷之中。此外,作者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八股时文,比如庄绍光、迟衡山等真儒名贤倡议修建泰伯祠,萧云仙在青枫城带领百姓垦田植树,兴修水利。但是作者的社会改造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在书的结尾写了社会底层的“四大奇人”,他们自食其力,多才多艺,安贫乐道,高雅脱俗,表现着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从艺术上说,《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描写,打破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情节相互勾连、前后推进的传统模式,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按照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儒林外史》不仅仅写了士林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还把一些高人隐士、娼妓狎客等三教九流的人物囊括在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在情节方面,作者淡化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是尊重客观现实,通过精细的白描手法和琐碎的细事来再现生活。在塑造人物方面,小说中所写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接近生活中真实的性格,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将他们神化、丑化,同时人物也摆脱了类型化的特征,显示出复杂的个性和内心活动。在叙事立场方面,作者仅仅展现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对此展开评论,娴熟地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向故事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婉而能讽,戚而而能谐”,将讽刺艺术发展的新的境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即作者能够真实地展现出讽刺对象中悲喜交织的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蕴含的深刻的悲哀,比如范进中举后的发疯,王玉辉劝女殉节的大笑等等,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作为依托,因此最惹人发笑之处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这学期古代文学学习了《儒林外史》,以上来自期末背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之后残存的记忆……

  • 中国政治制度
    x
    推荐

    这书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嬉笑怒骂满纸荒唐,仿佛一幅儒林中的清明上河图。亦有古人心中的理想主义,此乃:仗义疏财,急公好义,淡泊名利,特立独行。且身有所长,行有所好,不拘泥,不虚度。因此无论文武,皆儒生儒将儒侠士。 都说是讽刺小说,但书里各层次总有几个洒脱人,好像给人看到一种在无聊社会里保持真我的朴素方法。 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 中国政治制度
    子遥
    推荐

    很喜欢结束的一段话: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写入残编总断肠!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假儒也好,真儒也罢,讽刺也好,赞扬也罢,皆是世态人生。

  • 中国政治制度
    梦淡如云
    推荐

    大概十岁左右的时候想看被父亲和哥哥们阻止(识字太少看不懂),后来课本里有个王冕以为就是这本书里的,再后来又学了范进中举这一段,到现在翻看了两遍也没有我引用想法的这位书友看的透彻,故而借用,以自飨。 注:引用内容发表在“想法”里。

  • 中国政治制度
    内内内内内马尔
    推荐

    ‌儒林外史是一本难得的经典,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人物繁多,且各有特点,但只看过一遍的人,对于人物往往只能够看到表面,有一些暗喻并不能明了,这也正是本书难懂的地方,人物很多,看似有一点间断,但是到最后又把所有的人物牵连在一起。本书虽然批判当时社会的腐败,人情淡泊,但还是歌颂了许多儒雅之士,像杜少卿,虞育德庄尚志等,在俗人眼里,他们不举业,游手好闲,但在高尚人眼里,他们淡泊名利,谈吐风雅,乐善好施且仗义助人,并且在这样一个污浊的时代,能够活出本性。也许阅历太低,见识短浅,本书很多道理不能明白,虽然作者的线路挺清晰,然而要弄明白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阅过,还要记住那么多人名,把握细节,所发生的大事小事真的记不过来。现在理解为什么古人会说读书破万卷了,因为每一本经典,你随着年龄的增加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中国政治制度
    绿蚁新酒
    推荐

    吴敬梓,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父亲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名利,对吴敬梓产生了很大影响。吴13岁丧母,20岁中了秀才,从此以后屡举不中,23岁丧父,从此以后,他的生活就起了很大变化,生活轨迹就和书里的杜仪杜少卿一样了,家产殆尽,移居南京。吴在小说中塑造的杜少卿简直就可以说是他的自传。 《儒林外史》里面有一百多个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杜少卿。在老百姓眼里,把家产败光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败家子。但正是他不慕荣利,才能成为名士,如有魏晋风流,有文人的正骨,没有文人的酸气。这应该是当今社会上一些“砖家”们所不具备的吧。钦佩归钦佩,膜拜归膜拜,真正让我像杜少卿一样生活,我估计做不到。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若能担负生活压力的同时又不失生命的尊严当然最好不过。问题是怎样生活才算有尊严,吃喝不愁有钱花是否能够体现生命的尊严?人生在世真的只有吃喝二字吗?

  • 中国政治制度
    Pisces°
    推荐

    读儒林外史,品世态炎凉。 五十六话故事,道尽万千辛愁。 才子风流,千古佳话。腐儒恶绅,粉墨登场。百年之后,归为黄土,不胜唏嘘。 这是一部漫长的白话文小说,以王冕不愿入仕为开端引出一出出或风流或心酸或快意恩仇的精彩故事,最后又以万历封儒为结尾,一笔亲封这儒林佳话。 整部小说,登场人物千百人,乡绅纷争仕途坎坷接踵而来。如周进范进一生求举业,晚来如愿以偿的心酸。再如严监生视财如命却又恩情并重的可爱。又或如凤四老爷武艺高强打抱不平堪称游侠典范。再或如王老爹迂腐不堪鼓励女儿以死殉节而后伤心不已追悔不及。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跃然纸上,使读者犹如身临其时一般感受冷暖人情。 而这其中又以萧云仙和杜少卿实数笔者最爱。 萧采,字云仙,以字行,四川人。 自幼随父学艺,出场便救助了甘露僧打瞎恶僧双眼,使人在习惯劳民才子的琐事之后眼前一亮,忍不住大喊一声,好一个英雄少年郎。后得郭孝子点悟,随军出征平定边城,青衫赤马一战成名。 功成后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大办学堂。花三年之久重新修固青枫边城,堪称武能提枪戮金甲,文能挥笔定天下。 就着这么一位令人着迷的人物却得了个“任意浮开”的罪名,并追银七千五百二十五两有零。实在让人愤愤不平!可是如果单单这样,萧云仙充其量是个能人,在这儒林林立的外史中也不甚突出。然则,萧云仙在功劳赫赫时候被追罪非但没有自艾自怜,反倒被父亲开导变卖产业,一总呈出。这一对父子的深明大义一身正气使多少通读四书五经将忠孝礼仪长挂嘴边的文人官宦羞愧!此等人,佩服! 杜仪,字少卿。天长杜家共是七大房,五房的太老爷是礼部尚书,七房的太老爷中过状元。 杜仪的父亲,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为官清廉,所以做了一辈子官,只是守着祖宗留下的田产。 父亲去世后,杜仪继承的,便是这一点产业,计值几万银子。 初识杜仪,善恶不分,凡有人来求,一掷千金。文人傲骨不屑与官宦为流,让人又爱又恨。娄管家在世时尚能让偌大产业收支均衡,管家不在之后几年之内变卖家产一贫如洗。 后迁居南京,清风明月淡如水,品茗咏诗游山玩水,好不快活。世人皆笑,不可学天长杜仪。 照我说确实学不得,有些风骨情怀不是模仿就能得来的。 普遍的读者对杜少卿褒贬不一,其中大抵不过批之善恶不分或纨绔败家。这是普世的价值观,用于杜少卿这样有趣之人的身上,实在让人可笑。 他的眼中非但不浑浊,反而清醒异常。只是他不愿被红尘乱事所扰。有钱也好无钱也罢,不过皮囊之外他人之好罢了。 他放浪形骸不入世人之眼。如“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在古时,携妻同走是伤风之举,杜仪哪管其他,前有良辰美景侧有甘苦之妻,但愿长醉不复醒,好一个自在风流! 又说,从安庆回南京时没有盘缠全仗韦四太爷资助。这一囧事全然被他称为趣事,他的娘子便也觉得有趣。得此妻子,真乃大幸 你不愿做官我随你,你要说笑我便陪你,你要败家我不曾言语,你要搬家我也同去。此生,我只要你,足以。 (羡慕死我这单身狗咯(ಥ﹏ಥ))季苇萧得闻他前日携妻同游,劝他“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 杜少卿答曰“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孰俗孰雅高下立判。 这等可爱人儿一生浪漫,怎么还能叫人说他不是呢。 高翰林评价杜少卿,杜家第一个败类!说杜父做太守,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说杜少卿败光家业不求上进。还言道,教子侄们读书,就以他为戒。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着,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 要说这高老爷进士出身,一生功名利禄也无他错,却全然不晓得你是你,万千翰林之一,他是他,千古少卿独一。 亏得他在说这段话之前还叹息“没趣!没趣!今日满座欠雅矣!”当真讽刺至极! 不知杜少卿听到那句,不可学天长杜仪 会是怎样的笑态。不可不谓,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世上多的高翰林这样追求仕途只为升官发财之人,多的是匡超人这样忘恩负义的卑鄙之人,多的是牛浦郎这种欺世盗名之辈,多的是严贡生这样欺善霸民之徒。你可以迫于生计贪图私欲的为非作歹,但是别忘了这世上还是有萧云仙 杜少卿不可不谓这红尘乱事之中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

  • 中国政治制度
    昵称小小lee
    推荐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真名士怡情山水,正身俟时,守己律物;假名士热衷官场,庸俗虚伪,出乖露丑。世间百态,跃然纸上。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