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A闫亚州
    推荐

    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离。 活在这个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时候就很荒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课堂上,成为局外人。乞丐在繁华都市,成为局外人。每个异类,在他的特定环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荡在我们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僭主
    推荐

    我们几乎全都生活在一个荒诞的排除异己且互相馋食的世界里。作者加穆在这本《局外人》中刻画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极为普通, 却与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人情世故有些格格不入的"局外人"————默尔索, 的短短的一生。本书情节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绘默尔索琐碎而冷淡的日常生活, 第二部分叙述默尔索从审讯到被审判, 以及最后执行死刑的过程。 对于默尔索形象的刻画, 作者可以说是精雕细琢;默尔索代表当时社会上一类生存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的生活态度, 是局外人各种思想的典型展现, 尤其是全方位的诠释"荒诞"。从荒诞这一本身的含义来讲, 这种荒诞是人们在自身的理性思维状态下, 感觉到只有对于世界的陌生以及世界的一种密闭而没有空隙的状态, 而且这种对于世界的感触也是唯一能够确定的一件事情。在书里, 作者也从深层次上描述理性所具有的各种局限性, 以及理性面对人们的焦虑状态的无能为力。 可正因为人们能够在这种荒谬的状态下意识到理性所存在的局限, 这种荒谬又成为了一种理性的清醒的认知, 是人们对于理性状态所有局限的一种超脱, 是对于世界应有的既理性又非理性的状态的界定。荒诞这种情绪直接阻隔人们与世界之间的交流, 将人们隔离在令人不满的世界之外, 使人们借助一种独立的与希望对立的身份来冷静的面对世界的无序, 去寻求人们所需要的希望。而世界面对着人们的渴求却又一直保持着沉默, 这样的态便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给予了人们充分自由, 使人们在不能依靠世界的情况下, 只能去努力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跳出情节内容, 从叙事学分析的角度看, 《局外人》在表现形式和内容形式上, 作者都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如果在表现形式上从视角 (包括自由直接引语) 和"零度写作"的声音两个方面去深究, 在内容形式上, 从"行动元"模式进行分析, 我们就能看到:默尔索的行为目的, 这类"局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统统都能揭示本书表现出的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的排除异己性。另一方面作者以主人公默尔索为主线叙述西方殖民者与阿尔及利亚被殖民地区的矛盾, 并围绕着这一角色刻画"局外人", 这样一种身份, 同时还随着矛盾的不断演变缓缓向我们阐释这一名词所暗含的各种意义, 以及作者对于摆脱社会的束缚获得自由的渴求。 与此同时本书也很深刻的体现出作者加缪对于世界的所感, 即荒诞感。作者是存在主义领域代表性作家, 因此在本书中也略微反映出他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方式。书中主人公默尔索对于荒诞世界的冷漠, 表现在对于亲情, 爱情, 友情以及自己生命的冷漠。其荒诞的哲学意义在于唤起人们从中听到并发现行动的意义, 重构美丽新世界的存在方式。作者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对人们普遍感受到的"荒诞问题"进行过全面、深刻、具有新意的论述。 作者加穆的文学创作, 描写的大多是关于世界和人的生存环境的"荒谬", 这本《局外人》也是如此。通过默尔索孤僻、冷漠、与我们所熟悉的社会格格不入的生活状态, 展现世界的荒诞性, 并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面对荒诞的处境;在《鼠疫》一书中, 加缪通过里厄及其周围人在鼠疫肆虐时的顽强抗争, 共同面对"恶"的永恒性, 完成了他从认识荒诞到觉醒, 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的哲理思想演变。加缪关于荒诞的思考, 在哲学上深受尼采、雅斯贝尔斯等人的影响, 而在文学渊源上, 加缪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找到了他作品中所需要的诸如荒诞感、孤独感、虚无感、无能为力感、负罪感等各种情感特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本书旨在揭露社会荒谬性和人生荒谬性, 但是并非颓废和绝望, 而是积极的给当下我们的发展提供一条精神出口。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的荒诞交织在一起, 当生活处于两难境地时, 主人公默索尔的反抗恰好证实了作者加缪"荒诞哲学"的图式构建。默尔索是一个很难被常人所理解的"怪人", 他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可言, 对任何事都毫不在乎, 却又偏偏特别在意身体感受。他身上的这种与众不同正是加缪想传递给我们的一种属于荒诞人的生命哲学, 在这种哲学中最突出的就是"身体即天堂"和追求生命的绝对自由。 以默尔索母亲之死为起点, 以时间顺序记叙他因为内心莫名奇妙的感觉, 而在海滩上暴晒的烈日和闷热的狂风中扣动扳机杀死一个阿拉伯人。紧接着默尔索进入牢房, 而司法机构没有经过精确的调查, 便任意的对默尔索编制罗列出一系列虚构出来的罪名以及各种罪名的证据, 将默尔索肆意的包装成一个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 以至于这个处理后的形象已经不能够使被告认出, 默尔索无从辩驳, 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自己推入的这样一种境地, 最终在对于社会的迷茫感和无所依归的情感中完成了局外人的身份塑造。作者加缪并没有在作品中直接插入自己的话语来描写默尔索心理情感, 而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结合外部环境与主人公内心的转变逐步地完成整个故事的勾勒, 使整个故事充满强有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虽然加穆并不是默尔索的原型,不过默尔索这一角色的确很好的展现出加缪自身的各种复杂混合的情感, 更是体现出加缪对于那种生活于世界之外的局外人的生命姿态的刻画。《局外人》会将我们带入一种思维的困境与险地, 给予我们的更多是关于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作品中所刻画的那种荒谬的迷狂, 我们读的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紧迫的扼人咽喉的思索, 这种震撼在心中便是令人难以平息的。 从默尔索接到母亲已死的电报到浑浑噩噩参加了母亲的葬礼, 再到糊里糊涂地与女友看影片帮助邻人写信, 再到莫名其妙地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 最后经历了自己毫不关心的审讯。在整个事件过程中, 默尔索的灵魂仿佛是游离的, 他亲手做着一切的事情, 又像是在观察着别人做这些事情, 自己始终处于混沌的对于任何事情皆漠不关心的状态, 这样的荒谬便构成了他的一生, 在荒谬中生存并最终以荒谬作生命的收束。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是加缪为默尔索选择的, 是面对着荒谬的世界所采取的一种自由的放任自流的态度, 他让主人公默尔索在对于世界的不理解中选择流放自己, 这种流放则以冷漠的安静的绝望印证对于世界的另外一种抗争性冷眼旁观和沉默不语便是最大的抗拒。默尔索没有刻意的伪装自己的情感, 也没有在法庭上面为自己开脱和掩饰, 他只是极其简单的浮沉飘荡在自己的意志道路上而已。 不知, 多少春秋飘过往, 漂荡在风雨瓢泼皓日骄阳。不知, "漂泊"是否有终了, 日复一日中慢慢磨蚀融消。不知, 世间是善恶有情, 了无牵挂里宁愿相信光明。突然, "漂泊"止于此浅岸, 竟没有多激荡没有多感叹, 便见到生命只余下实质, 其坚硬细密纹理竟毫无修饰。原来我也一样, 浮沉飘荡停泊于虚实表里, 异世浮生里一往无前又支离破碎的局外人从来都是自己, 这样的生命又是否太过苍白无力暂栖息。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一蓑烟雨任平生
    推荐

    《局外人》读后感 第二遍看《局外人》这本书,第一遍看的时候在准备考研初试,看的比较匆忙,也没有时间写读后感,这一次想好好写一下两次看的不同感受。 “局外人”一语双关。开头的时候看以为“局外人”是指默尔索这种似乎孤僻而麻木的性格(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的),似乎对所有事情都漠不关心,像是这个世界里的局外人,刻意与所有人保持疏远。但实则讽刺的是这个世界不允许这种与众不同不擅表达的人存在,想将他们驱逐出境,哪怕是代表公平正义的法庭,也是带着世俗的偏见将“局外人”判了死刑。 第一遍看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评论里义愤填膺的痛斥对默尔索的这些行为,冷漠冷血麻木什么什么的......对恋人,你问我爱你嘛,我应该是不爱你的,我也不清楚,但如果你想结婚,可以呀,我无所谓。对朋友,你说我们俩做朋友吧,随你吧,我都行。对母亲,送去养老院,死后也觉得没必要专门看最后一面,不知道母亲去世时候的年龄,守灵送葬的时候只觉得疲惫,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这些评论让我非常惊慌,因为我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默尔索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人,甚至觉得我和他有些相似之处,一直在反思自己,我也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吗?直到看了最后译者的评价才安下心来。 第二遍看的时候,多了一些坦然与自信,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和他有些地方很像,但我们——没有问题。 首先,默尔索并非是一个冷血冷漠麻木的人。他只是不擅于表达爱,不习惯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又很诚实的承认。是一个不错的人。对爱人,在我确定我爱你之前,我只能告诉你我不爱你,但是我和你相处的非常愉快,一起去海里游泳,去影院看电影,看不到你的时候我会时常想起你,还会无比想念你,我只是没想到这就是爱;对于朋友,虽然你要求和我做朋友的时候,我没有表现出同样的炽热,但是你有困难需要我的时候,我从不会拒绝,也始终在你身边,态度上的冷漠,但是行为上我比你更仗义。对于母亲,原谅我不擅表达,不愿看你一个人孤独在家,更不愿回家之后与你相顾无言,我无法忍受你眼中的孤独与落寞,我把你送去我觉得对你更好的地方;原谅我不善于表达悲伤,我只是不愿意去想失去你这件事,努力不去想比想更累。我没有见你死后的最后一面,因为你活着时候的很多面都已经印在我的脑海里,我不愿意用没有生气的你的样子去替换掉它们,这样我就可以时常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想起你。“我只是太害怕失去一切,所以我假装什么都不想要。” 一直都觉得世界文明的进步的标志不在于在技术上取得多大的进展,财富水平达到了多高,而是在于对差异的包容性;让喜欢同性的人喜欢同性,喜欢异性的人喜欢异性;让想结婚的人结婚,允许不想结婚的人不结婚;让想有孩子的人有孩子,不想有孩子的人丁克;让外向的人外向让沉默的人沉默,而非拿着大众模板去要求每一个人。莫言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小学的时候他们全班去参加一个人物追悼会还是什么的,他发现突然全班有一个人没有哭,便跑去向老师告状,多年之后见老师的时候提起这件事觉得很羞愧,老师说那时候其实有十几个人跑来告状。莫言先生说这个事情让他明白,任何哭泣的场合都应该允许不哭泣的人存在。 回到《局外人》的案件审理过程,从过程到结果都荒诞无比。审理一个杀人案,不从这个案件本身的起因动机经过入手,不让被告表达任何观点,而是从多方证明默尔索之所以杀人是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并且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拒绝听从对被告有利的证词,将他送往断头台。这也反映了目前法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必要性,先假设被告是无罪的,只有拿出充分证据才能证明他有罪,而非认定他有罪让他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保护人。如果抱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心理来执行法律,就有些过于草芥人命了。 最后的最后,希望世界可以给不同的人一个生存的空间。也希望人们对于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情多一点宽容,你可以不接受,不喜欢,甚至厌恶,但是也不要赶尽杀绝。而且你觉得最罕见的人和事在世界上也是有自己的群体的,哪怕这个世界上99.99%的人都是这个样子,仍然有七百多万人不是这个样子。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Tara Westover🍬
    推荐

    我看到默尔索被从他一直习以为常、虽与常人稍有不同,但起码当事人在其中恰然自处的生活模式和情感互动中拖了出来—— 他被摁在审讯席上,被探照灯刺着眼睛,要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偶有熟悉面孔,但大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审视和批判。 围观者激动不已,他们的低语像恶魔的呢喃;他们伸出的食指像手电筒一样直指着他,他们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他们目眦欲裂满腔怒火…… 然而默尔索自始至终都是局外人。 情感隔离的玻璃罩将他的灵魂和肉体阻隔开来,他的灵魂在俯瞰这场似乎以他为重心的闹剧时,却觉得冷漠而怪异、愤怒而又发不出任何声音。 柳鸣九先生点评道:这样一个淡然超脱、温良柔顺、老实本分,对社会、对人群没有任何进攻性、危害性的过失犯者。与司法当局那一大篇夸张渲染、声色俱厉,把此人描写成魔鬼与恶棍的起诉演说相对照;与当局以这种起诉词为基础,把此人当作人类公敌、社会公敌而从严判决相对照,实际上凸显出了以法律公正为外表的一种司法专政,更凸显出了司法当局的精神暴虐。 执行刑前任务的神甫几乎是在强行逼迫可怜的默尔索死前皈依上帝表示忏悔,当然是作为人类公敌、社会公敌的忏悔,以完成“这头羔羊”对祭坛的完整奉献。 而无论如何,自始至终,这个对一切问题直言“无可无不可”的男人默尔索,一直都只是个——局外人。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愚漠大风
    推荐

    瞟了一眼,他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局外人,我却想自己与自己的局外人,是否做好自己的局内人,才能更好地做其他人的局内人。局内局外一字之差,是不是,为什么,在哪里,怎样?何? 当我局限于内外时,另一种念头出现,什么主义都好,无外乎应对变化的当时而已,跳出来看,局内局外是不是也不那么重要了,你或许没发现,你的局内可能是我的局外,相反亦然,你说是吧。不过还是喜欢那些隐喻的 多维的东西,总能给人有趣的一瞥,然后突然发现其实晚餐吃中餐还是西餐其实都一样了,味道和感觉被思想带着走了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一蓑烟雨
    推荐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默尔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难面前“大悟”了,他回归自我,完成了和这个冷漠世界的圆融统一。他明白了这个世界虚无的本质。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一切的方法,态度都是对的,都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方式。在苦难之后,他发现了自己。承认了这个世界的虚无本质,并且把这一切当做幸福。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推荐

    一个人本性对任何事物都冷漠客观他就一定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吗? 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看,也许你可以从书中寻找到答案,同时也会让你认识一个对任何事物都“冷漠”的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含剧情,慎入)   默尔索从他母亲死亡的那一段开始,对身边事物的任何事情都与当前的形势毫无关联,例如他母亲死亡他在母亲身边守灵的时候,他感到的是天气太热了,有些口渴,同时烟瘾发作想抽烟,至于母亲的死亡对他造成的感伤好像并不太大,就如同他杀死阿拉伯人而被抓审讯时,他觉得审讯的结果对他好像没什么关系一样,同时对于形势的判断处于盲目的状态,如果说他自身有什么情绪的话,那么就是身边的环境让他本能的造成了不适应和不舒服,正如他埋葬完母亲后就答应和别人在一起只为满足欲望一样。就算他交朋友时也一样,”我都可以“”随便“,几句话便能够敷衍了事,整篇全文下来令他情绪最为巨大的就是在牢里马上要接受死刑的时候,神父一直为了开导他跟他讲神的事情的时候引起的不耐烦,同时发出了生命上对神的质疑。   在法庭上审讯的时候,律师跟他说“能少说话就少说,这样有利于你的案情“,真的到了需要他说话的时候,他就想起了这句话,审讯长批判他说冷酷无情对母亲毫无感情的时候,一个母亲的朋友出来作证他在守灵时喝牛奶抽烟的时候,他想出来解释的,说明自身的情况,他想起了这句话,于是内心又响起”算了吧,好像也没啥关系“,对身旁的事物麻木到自己生命都可以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漠视的人,母亲死了但是内心情感起伏不大他就是一个巨大十恶不赦的坏人吗?   真正读到最后才发现局外人这个概念到底有多么客观的去审讯自己,而只追寻本能和欲望,所以我也觉得他内心并不太坏,只是说由于当时的环境造就了他这样的人格。   书不长,但是这是一本能够引人深思的一本书。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张杰
    推荐

    之前读完《局外人》并没有读懂,今天在抖音上看到别人讲解《局外人》才终于弄懂这本书的宗旨是什么,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主角默尔索认为人生是荒诞的,是没有意义的,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为设定的,是闹剧中的规则。一场闹剧几十年,闹完了也就结束了。换句话说,主角是一个极度理性,甚至几乎没有感性色彩的人,他把一切都看的很透彻,所谓的亲人朋友和种种关系只是当前角色下的一种亲密关系的表现形式,至于一些七情六欲上的感受也只是短暂的甚至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感受。因为无论当下怎样,当这个角色生命到头的时候,一切也就尘归尘,土归土了。就像游戏角色死的时候一样,之前的快乐也会随之消逝。 当你认为一切都是一场游戏的时候,你就很难完全的投入进去,会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疏离感。当主角默尔索的母亲死亡的时候,主角知道母亲的“当下”结束了,没有任何人有权利为她哭泣......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下”是有意义的。也可以说,“过去”和“当下”是没有什么太大关联的。因此,主角先后与人上床、失手杀人,他认为这与母亲的“死”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是毫无关系的。 宗教存在的一部分意义就是减少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当你是一个无神论者的时候,死亡对你来说是终结,是虚无;但当你成为一名信徒的时候,死亡对你来说是一扇门,门的对面是天堂或地狱,或者是审判与轮回。总之,它不是一个尽头,它的恐惧是有限的,因为你知道穿过那扇门之后你仍然存在。所以当我们面对恐惧时,宗教是一种安慰剂,它可以减少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在执行死刑之前,牧师希望默尔索成为一名信徒的时候,默尔索拒绝了。正如他所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换句话说,人生就应该是真实的,我们应该在认识真实的基础上,接受真实。 全书到此就完结了。 主角看似是一个极其清醒的人,但他其实也被自己的清醒蒙蔽了双眼。他对荒诞的执着,使他太过于追求理性和真实,这让他失去了许多体验感性美的机会。正如,当女友问他,你爱不爱我的时候,他说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真的没有意义吗?女友心中由内而发的喜悦是真实的,当然也是有意义的。同时,这种感性的体验也正是我们人生的一大乐趣,或者说这才正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正如作者本人所言,认识到人生的荒诞并不是终结,而是开始。对世界有个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角色有个准确的定位是极其正确的。但我们也更要体会自己的感受,体会自己的七情六欲,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真正的更有意义。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UFO
    推荐

    人们在面临巨大的创伤有不同的应激反应,有人悲伤绝望有人看起来若无其事。 身处局内的局外人的冷漠、看客表现更像是在内心深处开启了自我保护机制,冷漠的不是自己的心,而是对整件事无法接受,拒绝接受。不是无动于衷,不是冷血无情,而是失去了牵挂后的麻木,失去了依靠的悲观厌世。 将自己抽离创伤之外,仿佛我不是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一切就与己无关。 肚饥则食,口渴则饮,欲望像潮水般打来,但我只是接受,却不再追求。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溆涂水
    推荐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跟她结婚。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她又问我是否爱她,我像上次那样回答了她,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但可以肯定我并不爱她。“那你为什么要娶我?”她反问。我给她解释说这无关紧要,如果她希望结婚,那我们就结;再说,是她要跟我结婚的,我不过说了一声同意。她认为结婚是件大事,我回答说:“不。”她沉默了一会儿,无言地瞧着我,然后又说,她只不过是想搞清楚,如果这个建议是来自另一个女人,而我跟她的关系与我跟玛丽的关系同属于一种性质,那我会不会接受。我说:“当然会。” 默尔索爱玛丽吗?不爱。那默尔索为何要和玛丽相处呢?因为默尔索有性欲,需要一个欲望对象。默尔索对玛丽有情感吗?没有,默尔索只对玛丽有欲望,没有情感。换一个能满足他欲望的其她女人,默尔索也会欣然接受。 为何说默尔索对玛丽有欲望没有情感呢?欲望和情感有什么分别呢?中央党校教授王海滨在《人的精神结构及其现代批判》中指出:情感基于欲求,但欲望以自我为重,情感以关系为重。欲望对象能满足我们的欲求即可,我们不需要赋予对象情感或关注对象的感受,比如食物、单纯的性。情感则需要关注对象(人或动物)给予的反馈,或者将对象意象化,想象出对象(植物以及非生物)给予的反馈,然后用“心”去感受对象给予的反馈,而不是像欲望一样只用感官去接收对象的反馈。情感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比如恋人、宠物、书画、花鸟。 邓晓芒在《哲学起步》里区分了情绪和情感: 情感是有对象的,因为它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成对象、把对象当成自己,它里面是有对象的——而情绪是没有对象的,是不指向任何对象的,它没有区分自我和对象,是物我不分的。 默尔索有喜怒哀乐等情绪,比如说他喜欢牛奶咖啡、不喜欢过星期天和警察。默尔索有人之常情,比如预审法官问他是否爱他母亲,他回答说:“爱,和常人一样”。那么默尔索观念里有没有超越情绪或人之常情的情感或价值呢?没有,因为他不信上帝,或者说上帝在他心里已经死了。 不能由理性直接推出上帝,由理性到信仰有一个观念跃迁的过程。加尔文和路德宗教改革后,理性和信仰二元分裂,理性不再指向代表基督教最终价值的上帝,便只受欲望驱动,成了计算利益的工具,即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扩张导致理性与信仰的断裂,也导致了理性与情感的分离,代表最终价值的上帝被质疑甚至被否定。比如默尔索说他爱他妈妈,但因为没有钱照料她便将她送入养老院。 他问我,为什么要把妈妈送进养老院,我回答说,因为没有钱雇人照料她的生活起居。他又问我,就我个人而言,这样做是否使我心里难过,我回答说,不论是我妈妈还是我自己,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且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我们两人都已经习惯我们这种新式的生活。 默尔索没有钱雇人照料他妈妈并不妨碍他爱他妈妈,也不能就此推断出他不爱他妈妈。默尔索的理性和情感是断裂的,理性是计算功利的工具,和情感无关。 默尔索不信上帝,价值虚无。这使得他的情感只能是人之常情,只能依靠动物性来建立和维持情感,而不能通过价值观念来维持情感。他和他妈妈可以通过催产素等化学激素建立情感联结。但没法和玛丽、雷蒙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结,即便是建立了,也会因为价值虚无很快被消解掉。 他对我说:“我早就知道你见多识广。”我开始没有注意到他在用昵称“你”跟我说话。听到他这么说:“现在,你是我真正的朋友。”这时我才受宠若惊。这句话他又重复了一遍,我回应了一声“是的”。对我来说,做还是不做他的朋友,怎么都行,而他,看起来倒确实想攀这份交情。 雷蒙说默尔索是他真正的朋友,那一刻默尔索感受到了雷蒙的友情,受宠若惊,但因为终极价值的缺失默尔索很快又觉得做不做雷蒙的朋友都没关系,也就是说他与雷蒙建立的友情很快又被他消解成虚无了。 基督教是排他性宗教,价值虚无的默尔索没在葬礼上哭的行为挑战了基督教伦理,在一个基督教社会里当然允许默尔索这样不信上帝一个异端存在。默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后,检察官认为默尔索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像默尔索这类人应该自绝于社会,在检察官极力唆使下,默尔索被判了死刑。 加缪一生热衷于佛教偈语,还在壁炉架上摆了一个古代圣贤的小型木质雕像。随着年纪增长,加缪开始欣赏佛教的奠基性洞见:一切人类苦痛都始于头脑中无休无止挠人的动荡。苦难与解脱也成了这本书的重要观念。 我意识到我打破了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滩上不寻常的寂静,在这种平衡与寂静中,我原本是幸福自在的。接着,我又对准那具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没有显露出什么,这就像我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叩了四下。 人的欲望无休无止,只能被短暂满足。欲望不能被满足,便会觉得痛苦甚至虚无。对于理智的默尔索来说,很容易就能意识到欲望所给他带来的痛苦。当他被灼热的太阳光刺激,终于抑制不住汹涌的情绪,对着尸体发泄并连开四枪,就像是在苦难之门急叩了四声。 被捕后的默尔索靠记忆消解烦闷。在监狱里,他消解了有差别平等观念,并向佛教无差别平等观念靠近。 于是我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段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 对过去记忆的整理为默尔索自我觉醒提供了可能。在与神甫激烈争吵后,默尔索望向了星空,星空映照着他的内心,他完成了内在自我的觉醒。 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而未余温尽失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默尔索重新发现了终极价值——解脱,即摆脱欲望和社会规则的束缚(与佛教舍离此世的解脱不同)。终极价值的重新发现使得默尔索之前的行为都变得有意义。比如他认为他把妈妈送往养老院后妈妈就不再受社会规则束缚而可以重新开始生活。 我似乎理解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开始”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而逝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 内在觉醒后的默尔索觉得他以前没怎么被社会规则束缚,他是幸福的,他在他人眼里的“荒诞”是他对社会规则的反抗,而他也将一直反抗到死,死了就能彻底地从社会规则的束缚中解脱。他希望他的死能让他人觉醒、摆脱社会束缚,因而他期望处决他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看热闹的人越多,知道他的荒诞故事的人就越多,觉悟的人就可能越多,觉悟的人越多他的功德便越大,甚至可能功德圆满。 默尔索的反抗和甘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相似之处,即都只是精神上的反抗。停留在精神层面反抗是一种消极的、很无力的反抗。当默尔索被强加社会规则甚至施加暴力判他死刑时,他只能选择接受。这种反抗可能根植于以种姓等级制为基础的印度传统伦理道德,也可能根植于在西方哲学里类似的观念,比如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和尼采的主奴道德。 陷入虚无后不一定会将终极意义指向解脱,可能指向外在的真理,也可能指向权力意志或其它。那默尔索为何会将终极价值指向解脱呢?加缪没有说明。但加缪直面虚无的勇气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每一个现代人学习。 或许,每一代人都自负能重构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一代人却明白这是痴人说梦。但我们的使命也许更伟大,那就是要防止这个世界分崩离析…………,这代人明白,在与时间疯狂赛跑的同时,他们应在不同民族间建立不屈于任何强权的和平,调和劳作与文化的关系,在每个人心里重建和解的桥梁。能否完成这一使命还是未知数,但在世界各处,他们祭起真理和自由的大旗,必要时,愿意为此牺牲而无怨无悔。——加缪《写作的光荣》 深陷虚无,加缪没有绝望,而是选择通过写作来反抗,并完成了多部不朽名著。愿我们这一代人或者后世在加缪等前辈的基础上,能完成对世界的重构,重建精神世界。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野淋
    推荐

    《局外人》读后感…… 对读《局外人》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一句评论是非常自相矛盾的:“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任何一个在母亲的葬礼上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我只是说,书中的男主人公是因不守游戏规则而被判刑的。在这方面,他并未融入所生活的社会;他在边缘游走,在个人的、私密的、肉体上的生活的边际游荡。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读者倾向于把他视为社会的破坏者。一个人只要问一下,默尔索是如何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就会得出对这个人物更准确的判断——或者说,至少更接近作者意图的判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简单:他拒绝说谎。说谎不仅仅是说不真实的话。它也同时是,而且尤其是,讲超越真实的话;而就人的内心来说,是进行超越感觉的表达。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这样做,来使生活简单一些。他是什么样的,他就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他也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而社会马上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例如,他被要求用被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出对他的罪过的悔恨。而他回答说,他所感到的是烦恼,而不是真的有所懊悔。这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使他被判刑。 因此,对我来说,默尔索不是社会的破坏者,而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迷恋着照不出阴影的阳光。他远远没有失去所有的感情,并被一种内心深处的激情所鼓舞;这种激情之所以深藏在内心,是因为它坚定不移,是一种对于绝对、对于真理的激情。这个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感觉到的是什么的真理起的仍然是负面作用,但是少了它,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征服自己或征服世界。 因此,如果把《局外人》看作一个人未说一句豪言壮语就愿意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就不会造成很大的误解。我也碰巧又一次自相矛盾地说过,我试图用这个角色来吸引配得上我们的那个耶稣基督。在我进行解释后,人们将会明白,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没有渎神的意图,而且,一个艺术家只有在怀有这种有些讽刺意味的情感时,才有权对他所创造的角色表示同情。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推荐

    “能称得上文学的从来都是悲剧,普通人的平凡一生不值得书写,凭能力逆天改命的人没空执笔。” 我们说作家无法培养,因为他靠天赋吃饭。事实上,所谓文学天赋其是一种代入与共情,是手写众人心。命运多舛与敏感多思构成了作家,他把痛苦反复咀嚼,直到化为脉络融入骨血。我们似乎在某些时刻与他的文字达成共鸣,实际上却只品评出他十分痛苦中的一分。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上天的惩处。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与诗人少有安然离世,他们尚等不到上天收割便自我了结。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 🇦 🇰 🇺 🇷 🇦
    推荐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在《西西弗神话》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在玻璃隔墙后打电话,人们听不见他说话,但看见他的无意义的手势:于是人们就想,他为什么活着”。 这层玻璃便是默尔索的主观世界。尽管读者看到的都是默尔索主观感受的直接反馈,但他始终在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叙述他所看到的一切,于是“局外人”出现了。 默尔索远非是麻木不仁的反社会人格,也从不无情无义无理取闹,相反,他对生活的城市和周遭的一切有着极为敏感的体察和共情,他不动声色的表象下是汹涌的热忱。这种深刻的激情,来自于他对充满惯性和规则的群体意志的质疑和反抗。他的特立独行,是他完全真实的内在的外化,他完全忠于自我,甚至拒绝必要的自我保护。 人们不害怕那种杀死亲生母亲但肯向上帝忏悔的人,却害怕有人破坏他们现有的安定的社会秩序,质疑他们不让他们失去生活意义的虚假信仰。 加缪曾说过:“对抗荒诞的方式无非是自杀。”只要渴望意义的人与毫无意义的世界同时存在,荒诞就不会消失。可是,默尔索并没有选择自杀。在《局外人》这本书里,这种对抗荒谬的思想已经存在,只是在反抗的行为上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在《西西弗神话》里,西西弗是积极、主动、坦诚地接受了自己,接受了自己的选择。 以活着本身反抗荒诞                                          以何种方式活着不重要                                      重要的是 他  活着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左岸
    推荐

    这篇小说不算长,很快就读完了。故事也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由于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情绪而被判死刑的故事。是一个以冷静的语言、连贯的叙事、精彩的心理描写、而让人头皮发麻的短故事。 说实话,我很不喜欢默尔索这个人物,“我不知道”、“毫无意义”‘无所谓’这几句话被他悬挂嘴边,“厌烦”则是他面对人事时的常态。 但我想作者想讨论的,应该是一个社会规则的事:游离于社会规则的边缘人,不理睬社会的道德准则与人情世故;最终被社会抛弃这样的故事。细细想来,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究竟是什么?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都或多或少地会误入歧途,最后的最大公约数,可能就是这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而主人公可能并非有意蔑视,只是成长之中更多的遵从内心,没有窥伺和思考罢了。 我们从孩提时代成长,大部分时间都在面对未知的事物,去触碰、去摸索,获得反馈、建立连接,从而形成了对社会的认识。但接触的个体不同,得到的反馈也就不同,性情与思想慢慢就变得不同了。看《局外人》,共鸣最深的,其实是一种对未知的“局促感”,与未知的人或事接触,我们知之甚少,又害怕出错,不知既定的规则与潜规则,表现很可能就是茫然的“漠视”了。 看到主人公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亲身的体会也很深,三年前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也身心劳累,悲不能胜。从未参加过至亲人的葬礼,面对各项礼节与流程,完全不知是该悲伤还是该坚强,也不知是该放纵情绪还是该收敛心情,面对一众亲朋长辈,也不知该劝他们节哀,还是痛诉我的难过,心中就充满了局促感,可能连悲伤的泪水也减少了。可能在别人看来,我可能也有冷血之嫌吧。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还可以深刻的领悟到: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默尔索。

  •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
    徐海江
    推荐

    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开头! 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我觉得除了取一个好的书名以外,最怕的莫过于就是写一个好的开头了。因为这是读者与一部小说最开始的接触。能不能留得着读者的心,让他们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往往就取决于小说的开头。 所以,这也给小说家的写作带来了苦恼,不知怎样写会更加的吸引人。为了想一个好的开头,作家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是对着一张白纸或枯坐、或发呆、或写了改、改了又删,始终无法达到心中的期许。 对于一部好的小说而言,一个好的开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可以起到设置悬念、暗藏伏笔的作用,它还可以是奠定整部小说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哥伦比亚小说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的开头第一句——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用回溯性叙事的开头,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独创了一种新颖的倒叙手法。短短的一句话里,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态。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环环相扣,悬念的制造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种跌宕起伏的感觉。 再比如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开头第一段——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仅仅只用了一段话,就描述了所有事物的两面性,而且它面面俱到,简直是让人哑口无言,你根本就没办法去反驳它。 还有我们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开头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也仅仅只是用一句话,就完全概括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演变规律,和狄更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这三个例子无不表明了,好的开头对于一部伟大的文学小说作品的重要性。 而今天要说的这部来自法国小说家加缪的《局外人》,这部小说它同样也有一个惊为天人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深致哀悼。”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读过这本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加缪在这里用一个荒诞且悲剧性的开头,引出了后面更加荒诞且具有悲剧性的故事,从而奠定了小说的基调。 “今天,妈妈死了。”后面本该接一段表达自己悲伤难过的话吧,可是这里没有。主人公却在纠结死亡的日期,是昨天还是今天呢?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让小说主人公的冷漠态度跃然纸上。接着写“我收到了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明主人公的妈妈之前一直都在养老院独自生活,而且他肯定是隔了很长时间没有去探视过。所以,小说主人公那种妈妈都死了,而他却纠结死亡日期的仿佛事不关自的样子,将自己置身事外的态度,让读者无不产生好奇,从而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小说随后的故事情节里,故事主人公默尔索去参加母亲的葬礼,他连一丝想哭的样子都没有表现出来,且仿佛是在参加陌生人的葬礼一般,悲伤的情绪在他脸上完全看不出来。外人便自认为他是个冷血、毫无人性的人,这一点在他后来失手杀了人的法院判刑定罪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默尔索对待亲情是如此的冷漠,那么对待爱情和友情呢? 当女朋友玛丽问他是否愿意结婚,他说:“我怎么都行”。当他的朋友约他出去玩,他也说:“好啊”。亲情、爱情、友情这些对世人而言都需要的东西,在默尔索看来却是可有可无的。他之所以变成这样,完全就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他身在俗世却又不想融入进去的心理,是他无法与生活建立联系的主要原因,总是让他处在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中。 这一点就好比有人约我们去参加一个聚会,本来是不想去的,但由于自己有着不会拒绝别人的性格,就还是去了。到了那里,别人都玩的很开心,可自己总是觉得很无聊,只能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表现出无所事事的样子。即使身在此处,与他人的关系也是疏远的。 最后在监狱里,默尔索多次拒绝接待神父。神父问他:“您为什么拒绝接待我?”他的回答是:“我不相信上帝。”神父说:“所有我认识的和您情况相同的人,最后都皈依了他。”默尔索说:“我承认那是他们的权利。至于我,我不想要别人帮助我,而且我也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发生兴趣了。” 对,所有人都皈依了上帝,所以你也要做出同样的选择,否则你与这个世界就是格格不入的人,甚至你还是个有罪的人。因为,你与世界上的所有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一样,你会让其他人觉得不自在、不舒服。所以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个生了病的人,而他们想要治疗你。 不然,你的存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对他们而言,你的存在就仿佛是一枚埋在身边的不定式炸弹。若想让这枚炸弹失去威胁,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么远离、要么摧毁,而大多数人选择了摧毁。 默尔索正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所以他的灵魂才会被世人谴责、他的肉身才会被世人所摧毁。总之,自取灭亡是默尔索无法逃脱的宿命。而这种宿命就起始于小说的开头部分——他没有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哭泣!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他的文学随笔集《故事开始了》里写:“故事的开头是作者与读者订立的合同。这份合同有时暗藏玄机,有时是蜜糖陷阱,有时又循循善诱,有时还令人望而却步。而作者最后会不会兑现合同,以怎样的方式兑现,探究起来也颇有趣。”这是他写作《故事开始了》的初衷。 《局外人》的开头部分,就是加缪与读者之间订立的合同。在这份合同里,“今天,妈妈死了。”就是他在小说里暗藏的玄机。而纠结与妈妈的死亡日期与养老院,就是他循循善诱读者的蜜糖陷阱。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