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1945年的春天

东线:1945年的春天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大龍
    推荐

    本来定了二月中去阿勒泰的机票,想去感受一下阿勒泰的雪,可惜,天不遂人愿,该死的疫情在我出发的前三天再次出现,无奈,经过一番打听,害怕落地后被拉去隔离,拖到出发的前一天退掉了所有机票,但由于乌市飞阿勒泰不是联程票,为此还损失了几百元,就这样与阿勒泰的雪插肩而过。 随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很郁闷,但又能如何呢?算了,找到阿勒泰的书安抚一下吧,因此娟子的这本书搬上了我的书架。 儿时多年的新疆生活,让我对那片土地充满眷恋,对于书中的太多情节仿佛就是在写自己的经历,那种亲切感溢于言表,娟子的文字朴实真切,有浓重的生活气息,很多章节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触摸到皑皑白雪,绿绿青草,遍山牛羊……。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晓红
    推荐

    因为今年4月份去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去了可可托海和喀纳斯,新疆不去到哪里是想象不出来她的真实样子的, 可可托海并没有海,蒙古语是蓝色河湾的意思,因矿而生的小镇,因额尔齐斯河从镇中流过而得名。因为这些,对于本来就有神秘色彩的新疆,越想急切的接触了解和敬畏。又其实除了几天时间的自己眼睛看到的景色风光外,所有的关于新疆的印象的建立都是从两位导游身上感觉到和认识到的,小朱古丽导游讲新疆兵团的建设和贡献,是从一位江南女子阴差阳错来到新疆兵团的一生经历讲起的,讲得全车人热泪盈眶的听。还有哪位三十几岁的男导游,也是讲诉自己父母作为兵团建设者,及自己作为后代,背负着让大家了解新疆和把新疆当成自己的家乡的自豪感。就因为这些所以翻开了《我的阿勒泰》,被李娟的清新的文字吸引,李娟的阿勒泰,阿勒泰的李娟,都是最贴切的。看到一位书友的评语很好:三毛流浪,浪漫多情;李娟安住,日常暖心。很有同感,期待接着阅读李娟余下的作品,慢慢回味去过的新疆,蓝天白云,蓝色河湾和绿色丛林,远处和近处的雪山,镶嵌进画里的牛羊,没有了时间的流逝,晚上九点还不落山的太阳…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Nico
    推荐

    写文章的人是寂寞的。 李娟一定很寂寞。 我的阿勒泰有一个主题叫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也许因为未知,我们对远方总是赋予了无限广袤的思念和敬畏,也正因为未知,寂寞才显得如此美丽苍凉。 观众都夸李娟写得好,可是好又能怎么样,该寂寞的时候,谁也不能替她分去一点。伤心的事应该笑着说,快乐的事,当然就不必说了。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因为不能确切理解与阿勒泰有关的具体事物,而体验到了一种如烟花般的寂寞。 我不是很喜欢。想起上一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我更喜欢她写冬天吃萝卜的事情,那是一种更为具体的寂寞。 总有一些人事来无影去无踪,有时候回头张望,我不禁会想,她们都去哪里了?为什么她们曾经出现,她们出现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给我留下一个迷题吗? 5岁的时候,我爸是个搞装修的工头,专门给人雕栏画凤做家具。以前的房子都是四点金。大红大绿的厅堂,描金绘花的顶梁,还有旧式褚红床,上面画石榴,画小鸟,画寿星公,料花的味道腥,闻起来像猪肝,油漆的味道涩,闻起来迷一般的深远。我并不讨厌,连现在回想起来还会忍不住要深吸一口气。 我爸有一群小工,每天一早就排队到家里等他。他的师傅派头是一套费时的工序。太阳起来了,他才慢吞吞的起床沐浴更衣,吃早饭,并且真的做到了细嚼慢咽。我那个时候想,做包工头真不赖,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好像很拉风。 夏天的时候我爸突然感觉可以搞印刷,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丝网印工艺。在练习制版,调墨,刷墨,晾晒以后,印了两床红波点白棉布出来,他们的印刷计划就结束了。于是我妈把那两床布拿回家车成了被单。他们原来招的印刷小工也变成了装修小工。 我爸的门面铺是那条马路上第一家有电话的。对面马路做糖点饼食的木丁老板,时常跑来借电话,有时会送我们一些炸米饼吃。有些米饼真可怕,有红白蓝三色,颜色艳丽得像死人衣服。 以前邮电局会发一本厚重的电话号码本,藏蓝色封面,翻来是整个潮阳县办了电话的家庭号码。上面的名字通常都叫张伟盛,张伟豪,张伟生,张伟杰。。。。 整个潮汕地区,离不开伟啊豪啊杰啊盛啊民啊广啊。。。一县城全都是英雄豪杰。 小工年纪大概16,午后大家都去睡午觉,只有他留守。我小时候最怕午睡,不知道为啥大人要发明午睡,而且特别喜欢逼小盆友午睡。我喜欢跟小工在一起,他会帮我打掩护,我们俩就可以一起留守在店铺里。我一边啃米饼,一边和他开始翻电话本打电话。 每次都是小工拨号,我说话。如果接起来是个男的,小工就在边上指示我说,喂,是伟哥吗? 是,你哪位? 小工用嘴型教我说,你老婆叫你回家! 我老婆?哈哈哈。。。。。我没老婆 这个时候我就呆住了,小工马上教我说,去你妈的。。。 我就说,去你妈的 然后他迅速帮我挂上电话。 我记得有一次打的是一个妇女接电话,电话那边有小孩子哭声,她刚打骂完孩子。这一次,对方说喂,找谁,我们一句客套话也没有,上来就骂人,艹你妈的! 对方炸起来了,噼里啪啦开始骂 小工说,叫他去死,我就叫她去死。 挂完了电话,我们俩哈哈大笑,但是我隐约觉得我们这样做不对,后来我就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了。 再后来小工就不见了。 30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我妈聊天,说起很久以前的事情,我问我妈那个小工哪里去了?我妈说大概是做了坑蒙拐骗的事情被抓去坐牢了。 我觉得30年之间,我都没有问我妈这个人,30年后我问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知道为了什么。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Ashes
    推荐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如果以避难所的标准来衡量,李娟的这本《我的阿尔泰》显然是超五星级的。书中无处不在的安全感,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催眠般的轻松。避难所未必能让人躲避所有的灾难,它的价值是给予栖身其中的落魄的灵魂以暂时的安宁。不过,我并不想多讲入住这家避难所的体验是如何惊艳,花上几个小时读这本书是多么物超所值。我下面想说的是,李娟的避难所是如何作到这样成功的。 避难所对我们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如果从产业经营的角度考虑,就不难明白,归根到底,它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用途的房地产。本质上和宾馆、商铺、写字楼没什么两样。一旦想明白要经营的是一个房地产项目,我想所有人都会考虑地段或者说选址的问题吧。写字楼要建在CBD,宾馆要么靠近机场车站,要么就挨着风景名胜。避难所该建在哪儿呢?当然,这不是物理意义的避难所,这是用来躲避尘世喧嚣的,是用来提供安宁的。那自然是九天之外,桃源洞中最好咯。确实有人经营这种绝对避世的避难所。刘慈欣在《三体III:死神永生》的结尾,就构建了一个这样的场所,它远在宇宙的尽头。但和李娟的阿勒泰相比,刘慈欣的宇宙终极避难所大概只能屈居二流。李娟知道,深山野林,完全与世隔绝的环境,反而给避难者带去陌生的恐惧感,真正一流的避难所选址,应该在荒野和文明的交界处,向左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向右则是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这样的写作设计,在书中不少篇章中都可以读到。当作者大段大段地描描写阿尔泰的山林、牧场、雪景、戈壁的时候,她永远不会忘记让一两件工业文明的产物作为线索贯穿在文字的始终。 在《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一文中,李娟写了最能代表西域旷野的戈壁景象,但非常奇妙的是她不仅写了一个白话文版本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描写风景,那她的避难所无形中就退变成播放Discovery频道的电影院了。所以,她更多的笔墨是在写大漠孤烟中,乘坐破旧摩托车的感受。 摩托车和塑料头盔这两件来自工业社会的产物带给读者的熟悉,才是让读者真正放松下来的秘诀。我想,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戈壁滩上骑过摩托车,但我们都确信这段人和头盔的较劲真实无比。这种确信其实是来自于我们对于摩托车和头盔的熟悉。试想如果作者此处换做写骑骆驼的感受,我们大概就不会那么放心了吧。 类似的笔法,在书中反复出现。《坐班车到桥头去》一文主要写的是从县城到桥头一路上的自然风光,作者用一辆老旧的巴士贯穿起了整条路线,并在巴士上构建起了一个临时的迷你社会。《打电话》一文写大山深处的乡民,核心道具却是最具现代文明的电话。《乡村舞会》写哈萨克族的舞会,文中出现的乐器不是冬不拉,而是电子琴和手风琴。最有趣的是作者写洗澡,她没有写在大自然中天浴,而是写在老旧的集体澡堂里的经验。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是在向避难所的宿客保证,虽然你当下在阿勒泰的深山里避难,但只要一出门,就能回到熟悉的现代文明世界里。李娟很清楚,她的读者并不需要通过她的书走进纳尼亚,他们时刻需要一个抛定在现实世界里的锚。 作为一家抚慰人心的避难所,李娟深知女性的优势和力量。所以她不动声色地打造了一个女性占绝对主导的世界。书中的主角是一个由外婆、妈妈、女儿祖孙三代纯女性组成的家庭。而书中配角的比例也是女性远大于男性。男性角色要么是以白衣骑士的形象为女主角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慷慨提供汽油的小伙子,要么是以小丑的形象博取读者的欢心,比如《要是在喀吾图生病了的话……》中的胖医生,要么是些还未长大的孩子,比如《汉族孩子们》、《阿玛克家的小儿子》。更多的是以群众演员形象出现的顾客。 似乎男人们在书中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照顾主角一家的生计。说到主角的生计,或者说她们的生活方式,很难不让人想起日本作家小川糸的《山茶文具店》。尽管书中的女性开的是杂货店,相对文具店而言世俗气息更浓郁些,但是那份怡然自得是一脉相承的。对于被快节奏生活压地喘不过气来的人们,在喀吾图开一家杂货店是多么惬意啊。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文字有很明显的区别。下篇的文字篇幅比上篇明显要长,而且下篇中有不少个人思考的内容。虽然,下篇是创作时期更早,但文章的完成度更高,主题更深刻。至少作者在写作时的主观愿望是如此的。所以作者说它“滋味无穷”。 这种退步的进步,反应出的是读者或者观众对高密度信息承受能力的下降。文章一长就没人看了,视频也没耐心用正常速度看完了。想到这些,不免让我沮丧,因为我这篇书评写得这么长,肯定是没人看了。我也想找个避难所躲起来,可是我又能躲到哪儿去呢?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推荐

    合上书页,沉迷其中,一时竟然回不过神来,只是呆呆的出怔,很久很久… 仿佛看到了那绿绿的牧场,成群的牛羊,奔驰的马儿,和煦的阳光。荒野在天际蔓延,河岸随着溪流延长。丰收的草垛,稀疏的院墙。庆祝的乐曲,不断的筵席,美妙的拖依,还有那年轻姑娘的年轻爱情,像夜晚的星辰闪闪发光。它们在阿勒泰的大地上,用奔放的生命,永恒的生长,将这里的故事述说,展现自然的美好与力量。 李娟用清秀的文字描绘阿勒泰,勾勒这里的生活。她的笔下,这片土地散发着沉静安然而又摄人心魄的美,这里的生活质朴而诗意。 她没有用“爱”这个浅显的字眼表达感情,却又将其饱含其中。她不刻意去表达什么,只是信马由缰,将这里的风土人情自然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读者自行品味,民风纯朴,原野粗犷。 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笔下的阿勒泰,想要躺在草地上睡觉,周边是一片空旷,天空湛蓝,风在远处游荡。 可是,木耳已经消亡,阿勒泰是否还是那个模样… 最后,印象很深的便是李娟妈妈,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生活,努力着,计划着,不辞辛苦,任劳任怨,虽然常有波澜,却能保持豁达乐观。对女儿的爱,像连夜织就的驼绒被沉甸甸,对家的付出日月可鉴,早出晚归挖木耳,追随牧民开小店,千里单骑补差货,雨中铺布遮房檐…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emon。
    推荐

    171。“我仍在自己的生活中生活,干必需的活,赚必需的钱。生活平静繁忙。但是我知道这平静和这繁忙之中深深忍抑着什么”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读📖
    推荐

    因为三毛,爱上了撒哈拉;因为李娟,迷上了阿勒泰。 李娟的文字里,一定住着精灵啊,写人、记事、绘风景都洋溢着强烈的生命张力。无疑,她是一个天生的可以触碰到文字灵魂的人。 在《要是在喀吾图生了病的话......》和《坐班车到桥头去》这两篇文章里,她把胖医生和班车的慢写绝了。不知是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场景,还是她文字的魅力确是如此神奇,读后如同看了场电影,闭上眼睛,文字在脑海里便被读写成了影片,还可以清晰地回放。然后呀,先是嘴角上扬,接着噗嗤一下笑出声来,真享受。 她笔下的故事,有些其实是很艰苦的日子,尤其在那狂风、大雨和墨一样的黑夜里......然而,从她的文字里,除看到苦难之外,更多的是看到坚强,且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坚强,不咋呼,不矫情,很冷静地展示出那就是生活的本质而已。 描写风景的就更生动了,比如在荒野中睡觉那篇,读到那云朵和风儿处,竟感动地想哭。那是我记忆深处躺在田埂上看天空的场景啊!那些我所体验过的但不能表达出的东西,她们统统被李娟变成文字了!她们又可以在我眼中,在我心里播放出来了! 李娟的风景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是解脱自我的美妙之法,但宇宙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总会在不经意间使人感到一丝落寞。李娟在面对生命的孤独时,并非沉溺在自己的小生活中不能自拔,更多的是以一种淡然姿态去接纳生活,用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拥抱生活。 没去过阿勒泰,只在七年前去过那拉提,在那里也遇到了如文中那清澈干净的眼睛。如今再看关于新疆的文字,还是有强烈想去的冲动。原来,骨子里,相对于温柔的江南来说,还是更喜欢苍辽的新疆。 阿勒泰那么美,我想去看看。只为天上的云朵,静夜的星空,就足够值得了。 末尾,想写给作者几句话: 叫你娟姐吧,很高兴通过文字认识你,你的诙谐幽默,坚强勇敢,有趣可爱,孤独热烈,都深深吸引我。幻想啊,在河边空旷的土地上,和你一起捡石子,一定是极快乐的事了。祝好! 2021年1月14日夜 于兰州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徐刚
    推荐

    老天赏饭,浑然天成。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都说李娟是萧红一样的天才作家,李娟之于阿勒泰,就像萧红之于呼兰河。可我觉得,李娟的书比萧红的还要好看。朴素的文字是那么自然地从笔尖中流淌出来,她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地说,我们身临其境安安静静地听。读她的文字,就像笼罩在一种感同身受的氛围中,去体味一种平静的力量。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mountains
    推荐

    上学期间,因朋友推荐,机缘巧合下在中国广播APP(现改为云听)上,边听付淳绘声绘色演播的《我的阿勒泰》边画图(赶作业) 那时画的再烦躁的心,也会随着演播者娓娓道来和李娟的神奇的文字里,静下心来,感受其中的孤旷深远 今天终于看完已于耳边熟悉流淌过的文字,看到的与听到的又是不同的感受,听到的更为直白,看到的更为深刻。真的超想去作者笔下的地方看一看,好好感受下,大地之下,空我一人的那种孤独。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xixi
    推荐

    北疆之北是阿勒泰 它是旷野的梦,山野的风 奔跑在凉夏,沉寂在寒冬 在夏牧场的每个角落 羊群在山野里无影无踪 山间零散着图瓦部落 作者的文字灵动而浪漫,字里行间都写满了热爱 “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李娟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伍万里
    推荐

    《她的阿尔泰》 她对他的思念 萦绕在心间 光阴如露亦如电 沉醉许多年 一个人好孤单 赶不走愁烦 脚印有深也有浅 水北到山南 青春五彩斑斓 塔裙绣牡丹 将芳心尽付书卷 一曲菩萨蛮 他对她的情感 写在信里边 共鸣如钩亦如环 狂风吹不断 两个人小圆满 星眸对凤眼 相爱有苦也有甜 灯下数前缘 冬不拉敲肝胆 舞步多蹁跹 黑走马跳不完 白云伴蓝天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
    推荐

    好几年前看到这本书,觉得真好啊!虽然只看了一部分,没看完,但这几年来一直惦念着要完整地阅读李娟的作品。有灵气的文字,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人感到生活中细碎的美好。书中的很多事,在旁人看来或许是无聊得不值得书写的,或者是应该被抱怨的,但文中处处透着幽默乐观。李娟提供了一个看待(贫苦)生活的视角,作为当事人,却能从类似旁观的角度去挖掘生活中的乐趣,并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呈现出来,写得真的太好了。 《乡村舞会》值得一读再读。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静待花开(褚思颉爸爸)
    推荐

    作者李娟的文字给这茫茫荒野带来了温暖的生机,但我只愿意活在她用心描述的“文学的阿勒泰里”…为什么?不知道,也许那里没有我的爱,但是她的文字有。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毛毛
    推荐

    书中写的风,雨,彩霞,云朵,树,草…等描写出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些地方採用拟人写法。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看李娟的书就象你是她熟悉的人,她向你敞开心扉,而且语言的措词随便,幽默风趣,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感觉有时的说是脱口而出,侃侃而谈,率真,真实,真诚。 书本中在过去的年代生活都不容易,体会到现在的生活太幸福快乐啦!

  • 东线:1945年的春天
    山抹微云🌾
    推荐

    北疆有个地方叫阿勒泰,那可真是个鲜为人知的「宝藏之地」啊,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就像一树树落花纷乱飘零,无法用笔画勾勒,却想用文字诉说给你听~   ☃☃☃冰雪消融,草色遥看近却无,偏远处沙尘狂风乱作,摩托车骑行在茫茫一片的戈壁滩上。险象环生的征途中,是一抹玛瑙般的耀红燃起了生命的斗志。 💧💧💧大地上的神明啊,您一定看过滴水泉从无比高远之处,落下,轻轻敲打着万物的脉搏,终而汇入那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中去。哦,那是滴答滴答流出来的泉水,那是一片狭小而坚定的沙漠绿洲🌵🌵,那更是阿勒泰的生命之源💦~ 漫步在积雪的沙丘之中,脚下的泥沙细腻而又温软,背阴的河岸下白雪皑皑,两人三狗一骆驼,还有比这更美丽的风景吗? 一起看奇迹再现吧 星空的明亮与大地的黑暗断然分割,一串串缤纷闪亮的火球,从筒子里蹦出,高高地冲向漆黑的空中,然后喷迸出一道道金波银浪,煞是美丽。 一个爱吐舌头的外婆😝 喜欢在撒谎做错事后露出她的“吐舌神功”,装怪耍淘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边捅橘边讲搞笑的八卦段子,洋溢着无穷的欢乐~ 而晚年的她孤独寂寞,与子女分开独自隐居,面对前来探望的娟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思念说:“我很想你,我天天想你”。泪眼酸红,想念那些能毫不避讳地对你表达想念的日子,因为你是我的娟宝,我要扮成最可爱的样子让你开心,你知道吗? 姑娘舞动裙欢悦     篝火星燃醉月色 与童话中的灰姑娘必须在午夜十二点离开舞会有所不同的是,乡村的舞会是在十二点半开始的,院子角落里篝火熊熊,塔尼木别克弹着电子琴,麦西拉拨动着手风琴,年轻的姑娘们盛装出席,体态轻盈,热情奔放,拉起身边的舞伴,在悠扬婉转的琴声中,踮起脚尖,围着圆圈💃跳起了月亮舞、“黑走马”、三步四步的交际舞,音乐的节拍在夜色里律动,宛如心脏的律动,空气颤颤的,四肢轻轻的,似乎这四肢在每一个下一秒钟都会舞动起来,作出一个美好亮相的动作,再无限地伸展开去。 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是歌声呀,美丽的衣裙呀,喜悦的交谈呀,还有宴席、舞步、角落里投过来的热烈的注视、牵手、一饮而尽后的眩晕、满地糖纸和瓜子壳、对下一支舞曲的猜测…… 在夏牧场最美的地方还有一场弹唱会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由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的哈萨克族人组织的一场民间聚会活动,除了弹唱表演,还有叼羊呀,赛马呀,姑娘追呀,以及驯鹰、摔跤等多项民间体育竞赛。 [关于可可托海] 它可不是一条大海的名字哦,它是神秘又美丽的边陲小镇,也是国家地质公园。“可可托海”在哈萨克语里,意思是“绿色的丛林”,蒙古语则是“蓝色的河湾”。啊,浪漫至极😍~ 翻山涉水寻木耳,得来全都费功夫 随后他们与日月相伴,逐水草而居,吸万物之灵气,尽得天地之精华。 浩荡的森林,深暗、阴潮、黏稠,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甘心遁身于阴影之中,安静、绝美、寂寞,携着秘密,屏着呼吸……使悬在野葡萄叶尖上的水珠能够静止几天不落,使几步之遥处传来的大棕熊奔跑的“踏踏”声一步步逼近时,会突然朝相反的方向一步步消失~ 人走在这样的森林里也会渐渐地静默,迟疑停住脚步,侧耳倾听——       猛地一回头——       看到一丛像蛇一样的木耳😱 偶然的命运里,流淌着必然的河流,命运还是让它遇到了最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一切都在等待着木耳的到来,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而是为人们提供财富的牺牲品。 为了生存,“娘子军”深入黑林子追踪木耳的痕迹,身影在草地上被拉到无限长 ,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开始了 有木耳的日子:我们的心像开花似的,渐次开放,喜悦在心里,暗暗地浸没在寻常生活中渐渐饱涨的种子发芽了~ 无木耳的日子:像是没有声音的日子,没有希望又胜似有无穷希望一样        本书上篇和下篇皆作于2000后,无怪乎阅读时容易产生极强烈的共鸣,掉入童年梦幻的泡泡里。李娟的文章词藻并没有十分华丽, 而是清新脱俗,写得很真诚,她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凝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画面感十足,不加渲染便能达到如临其境的境界。与此同时她善于将艰难险阻化为生存的乐趣与尊严,跌宕起伏的人生总能够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一种感觉我也曾在曹文轩的作品中百感交集,轻快明丽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人生的思虑和浅浅的忧伤。        最后奉上一段我最欣赏的作家芳菲对本书的评价:“李娟的文章,是不耽溺的,她在人性与人情之外,别开了一方天地,若与天地精神轻盈往来。仿佛让人吸进一口氧气,动心恍悟,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万物皆可书,何处不风景,用心热爱,奔赴山海,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阿勒泰💕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