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小橙
    推荐

    2022-1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娜塔莎-沃丁 1.1-1.3 看前半部分时,我被作者那啰嗦冗长的前章叙述磨灭了读下去的热情,七拐八弯的线索、穿越时空的茫茫人海中去寻找过去母亲、祖父、祖母、舅舅等家族人物的过去记忆,连篇累牍下来,还是没有找到要害,仅靠只言片语、一张照片、一节证件印刷品来去想象、拼凑过去那辈人的历史,我的同理心与共情还没有完全建立。 越往后读,心情也跟着越发沉重了起来,正是因为那一段被压缩的历史,才使得家族的过去一样被压缩,使得它的重现历经重重繁琐和曲折。所致非长篇铺垫、历经曲折,抽丝剥茧后的现实都不能显得如此残酷和沉重。马里乌波尔,这一个乌克兰的海滨城市,远离西伯利亚的寒流,却离不开俄罗斯与德国的残酷政治的双重压迫。“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她见到的是什么?接连不断的动乱、无休无止的折磨、无时无刻的恐惧、无穷无尽的绝望。母亲过去的残酷岁月碎片,东方强制劳工的命运,就像不管你从前出生何地、何种质地的何种物种,此刻都被碾碎、挤压成一些泥灰,被铸造成一块块用来抵抗所谓战争、捍卫民主的一块块砖头,他们无力抵抗战争与极权的洪流,她们颠簸、挣扎、沉浮、最后堙灭在黑暗的沉默之中,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几个抽象的词汇:战争、动乱、死亡... 如果不读历史,我们无法知道我们的过去是怎样的,依然沉浸在现在的盲目与自以为是之中。我们之所以现在时常陷入精神的匮乏,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世的安稳、衣食无忧,泯灭了我们对过去苦难的感知,我们并不喜欢祭祀苦难历史,可正是苦难历史才可造就坚韧的人格与民族魂魄。“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我的母亲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这样我就可以理解她。”可是亲爱的,这样的历史还是不要再重现了。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十禾
    推荐

    02_历史好像一架镂空的楼梯,任意时刻在上面行走的人,都会一不小心栽下去。即使不被杀死,不被折磨致死,最容易的情况下我们也是变成一把沙子或一阵臭味,飞快往黑暗里散去。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猫知道
    推荐

    一本忧伤的书,越是确认其纪实性就越悲哀,可它也能给人以力量,在困难面前勇敢坚强地生活。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Song
    推荐

    这个月读的第二本“寻人故事”,与《里斯本夜车》的基调完全不同——与苏联有关的故事,多是挽歌。 一个居住在德国、对自己缺乏身份认同的女作家,无意中开始了对多年前死于自杀的母亲身世的探寻。在母亲成为母亲前,她是谁?在历史成为历史前,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对问题的答案几乎一无所知,靠着一条“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线索,她并不知道自己逐渐靠近的是一个怎样的谜团。 故事的前半段充满了悬疑色彩,每一封遥远的邮件都是一块拼图,曾以为是自己为了避免同学霸凌编造的身世,竟然魔幻地与真实的历史重叠起来。众所周知的苏联时代贵族的命运、与鲜为人知的“东方劳工”的命运,被默默书写在母亲家族尘封的档案中。故事的后半段,寻人时那种不时闪现的希望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母亲自杀倒计时的无边黑暗与绝望。同样是来自东欧、同样有痴迷书籍和语言的父亲、美丽脆弱的母亲、战争的摧残及身份认同的缺失,这本书与《爱与黑暗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奥兹的故事中,直到最后爱与黑暗都紧紧纠缠,而本书中,读到女儿在殡仪馆看到母亲的遗体,整个人是僵硬的,想记录感受,却陷入巨大的沉默,如同人类历史上最嗜血黑暗的20世纪中被消音的几代人的经久的沉默。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Lena
    推荐

    冰山下的的二战东欧劳工史,躲完内战躲苏联,躲完苏联躲纳粹,躲完纳粹还要躲苏联。历史的一粒灰,在个人头上却是一座山。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润滋
    推荐

    读这本书,总有一种无奈的忧伤。生活里的小悲剧我们还能有智慧去化解,但极端年代里的大惨痛,或许只有信仰,只有通过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更大的存在去与生命和解吧。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栗子
    推荐

    2021年第58本。 正如我猜测的那样,我母亲出生时的世界,是一个被极度束缚的世界,是所谓“压缩的”时代。莉迪娅原本认为,只有空气和干草才能被压缩,但是后来发现——原来人也能被压缩。 用书中的这句话能够概括母亲的命运。本应该是最受宠的小女儿却随着命运的安排变得微不足道,她是头懦弱的绵羊毫无抵抗之力。 但一切都不是母亲的错,母亲的命运是无数强制劳工的命运,这里面有俄国人、有波兰人、有德国人、也有中国人… 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到除了集中营里被法西斯杀戮的犹太民族,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强制劳工”群体,更感谢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这些人的大善人,让我想到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每个民族都有动荡、贫困、饥饿、民不聊生的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因为仇恨而是希望被铭记。不忘历史,不忘屈辱,感谢这群人。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hana
    推荐

    深夜读毕,久久不能入睡。好震撼,也好难过,最大的感受是宏大历史之中的个体叙事、女性叙事是多么必要。 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你跟着她(作者),不断拨开迷雾,在她的老年重新去找寻、认识她的母亲。从个人的叙述里,你走近乌克兰强制劳工这个群体,看到苏德争霸下乌克兰人的痛苦,贵族的没落,无产阶级的残酷,高度集权的体制下人的异化,俄罗斯无边又冷寂的森林,强制劳工所过的非人生活,灾难中艺术仍能给人带来的慰藉,不愿面对战争罪恶的德国人,母亲所投的那条黑河。你走近了,找寻了,但是疑惑越来越多,到最后都是疑惑:为什么到最后母亲还是没有带上妹妹和我? 你看到时代的相类,原来历史不是直线。集权体制下的大饥荒,从1932年的乌克兰,到1961年,到2004年的朝鲜,数千万人在时代的纵深里受到同样的苦难。看到集中营之外,原来有巨大的强制劳工群体在过着非人的生活,被榨干、被伤害、被抛弃。特别是在其中作为女性的母亲,受苦最深重。但一切没人记得,没人知道。为了不忘却的纪念,这种书写多么必要。 你看到女性们的命运。 她(母亲)的命运,战乱中父母的不期待的意外(甚至可能是父亲欲望所强迫的结果)在贵族没落的时刻出生,在破败的旧宅里长大,周围是憎恨自己的无产阶级,历经乌克兰的大饥荒,成年后举目无亲,无奈和比自己大20岁的老公结婚,成为苏联的“叛徒”,在德国劳动营里历经非人的生活,忍受丈夫的暴力,两次生育,做自己没法做好的家务,最后投了河。享年36岁。 她(姨母)的命运。成为别人的所完成的“指标”,成为重要的政治犯,审讯时遭受强暴(因为是对女被告人行之有效的手段)被流放到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受尽冰天雪地、森林沼泽的罪,因缘于战火反而求得与母亲的团圆。 她(作者自身)的命运。在德国的劳动营里出生,斯拉夫的坏血,被同龄人霸凌,在营地里露出下体去换钱。和母亲撕扯,憎恶自己的身份,平静且充满好奇地问母亲: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投河? 故事在她看到母亲的尸体那刻戛然而止,自始至终,我们不知道母亲究竟在想什么,不知道她怎么成为她,她们怎么成为她们。只剩痛苦,只剩虚无。人的命运,如此虚无。 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投河?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小丸子的姐姐
    推荐

    在这动荡的年代,有多少家庭沦为战争牺牲品,每一个家庭都是一部灰暗的历史,特别是从贵族小姐沦为强制工,又被丈夫长期家暴,解放后却被扣上叛国贼的帽子的母亲,即使没有精神病遗传史,正常人经历这一切都会精神失常,投河自尽吧!和那些那些没有死于纳粹党的枪下、毒气室和暴力管制下的幸存者一样,大多都死于自杀。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Derek
    推荐

    尘世小人物,往往是在大历史的舞台上。尽管苍生如芥,每一抹总是有鲜活的血液流淌在生命的信仰、欲望和本能中。 是历史太大的覆盖,埋没,还是个体的坚强,信念的超远?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红红🍇
    推荐

    这就是为什么很少读虚构小说的原因,因为现实比虚构更魔幻,纪实小说的魅力也让我更爱探索这个世界。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蓝⃰儿⃰
    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多少人家破人亡,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无限的苦难,乌克兰东方劳工为什么奔向德国???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Annie📖
    推荐

    虽然这本书早就在我的待读书单里(待读的书太多了),但真正拿起来读,还是因为在微信读书公众号应景的推荐书单里看见了它。 这样的书读起来太沉重。整个阅读过程中,一句老话常常萦绕在脑中: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只是世道人心,从来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我们这些处在太平盛世的人,读一点陌生的历史,看看远方的真实,应该会治愈一点自己的小郁闷吧。虽然“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与处在战争中的人们相比,真是连这一点郁闷都是幸事呢。愿世界和平,愿普天下所有的人都平安快乐。 书摘: 除了姓名,我对她的了解所剩无几。 谈起乌克兰,我的父母就会提到俄国起源于中世纪的乌克兰,起源于被称为“俄罗斯的摇篮”的基辅罗斯。乌克兰是俄国所有城市的母亲。 父亲声称俄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帝国,从阿拉斯加延伸到波兰,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与俄国相比,德国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墨水点。 西伯利亚的大雪覆盖了整个俄国和马里乌波尔 曾经的陌生人变成了新的陌生人。 一个人不知何故被自愿运送至德国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这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响在我的童年中:“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 难以置信,这样一个纤细脆弱的人能承受那样的惊恐——如同千钧系在一发上。 这应该是母亲生命中最大的灾难:她不仅失去了母亲,而且还不知道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唯一知道的是,母亲跟我一直以来认为的完全不是同一个人,而我自己也不是我认为的那个自己。 战争中又有两千万人丧生,某些统计中还更多。 突然间我发觉,我母亲那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不是在德国才有的,而是早在乌克兰就开始了,她不是从安乐窝里走出来的,她根本从来没有过安乐的家,因为她的父母就没有安乐窝。 “我歌唱,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给你们带来舒适感,我歌唱,是为了感动你们,让你们痛苦,然后和我一起哭泣。” 我一辈子都因为没有家而饱受其苦,可是,这种痛苦恰恰是因为我不知道没有家族的累赘和包袱其实有多幸福。 于我父亲这一辈子而言,德国永远是一本被七个封印封住的未解之书。 我不放弃希望,我相信最终我们将会找到一位您可以拥抱的人。 可悲的是,其中大多数是曾经帮助...... 在我心中,究竟是找到亲人的喜悦之情强烈,还是对于错过太多的痛苦更强烈。 语言学教授掌握的语言超过十二种,他最爱的语言却并不是乌克兰语,而是波斯语。 他是一位太好的老师了,根本没法在大学待下去。 对于自己的未来,她并没有任何打算。她既没有考虑过从事哪种职业,也没有想过组建自己的家庭。所有事情只是以生存为中心。 乌克兰是“猎人们”偏爱的行动地区。 我的母亲苦于思乡,而我则想去远方。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鱼玄机
    推荐

    2022年第一本书《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新年的第一本书是《卡拉马佐夫兄弟》,太长留着慢慢啃,今年的阅读目标是长篇,让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去体会,再给自己定个目标,2022年共读书籍每本都参与,希望不要打脸的太早。跟随作者去探索她的家世,有种离奇的感觉,看到纳粹做出的暴行造成如此大的浩劫,在历史的烟尘中也消散隐没,太阳底下无新事,带着漠然的无力读下去,这段寻亲在自杀乱伦恋父弑母的描述下变的光怪陆离,我在想是不是加入了太多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越往后读越感觉人渺小个体的无助。在凌晨三点多读完全书,很难想象这个家族经历了什么,非虚构就足以让人读下去,被名字历史搞得晕头转向,从第一部分被作者琐碎的记录困扰,到最后一部分觉得作者对母亲的追溯太过于有必要,试图知道作者母亲如何成为了记忆中那个女人,是释怀是怀念是人生。共读的质量越来越高,透过一位位书友看到他们的角度实在有益,新年快乐,读书这个喜好变得愈加有趣。 收录经典段落: 1:在俄语中,取名通常不是代表对某个名字的偏爱,而是表达对某位特定之人的喜爱,大多是对一位亲近的亲人的喜爱 2:为了保证生活如常进行,人们在极美的事物面前会保护自己,以防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3:恰恰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最理所当然的事情是多么珍贵,多么令人喜悦       你好 我是鱼玄机      “新年快乐”

  • 《求是》社论评论言论选编2017
    william
    推荐

    2022·08《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娜塔莎·沃丁  66个笔记 甜蜜的回忆是一个万花筒,而且还有自动修复功能,所以往往童年的记忆都是最美好的。 真实的过往却可能是一个黑匣子,甚至是潘多拉魔盒,打开不知道的背后关联,藏着不能承受之重的心酸痛苦。 这本书就是后者:作者从追寻母亲生前经历开启,重历了战争年代的种种不堪往事,其中有她自己个人的童年阴暗经历,大部分是借助史料而补齐,拼接了家族的衰败历程。 娜塔莎的母亲,本书讲述的主要人物,一出生就遇到了沙俄向苏联转变的大动荡。 家族由兴盛的顶峰,直坠万人之下的低谷,由此开启了被蔑视,被欺辱一生。 饥饿,贫困,死亡,无休止的折磨,望不到头的苦难,无可依靠的孤独,终于把她逼到疯癫,走入深河,自沉辞世。 在娜塔莎的笔下回顾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历经九死一生,乃至生不如死的阶段。 又如她的姑妈莉迪亚,就是一个苏联极左年代被流放边疆的样板人物。 自小聪慧,自强不息,怀抱天真。在韶华年纪,被童年伴侣侮辱,被打倒几乎丧命,流放冰天雪地,好不容易成家安定下来,又面临德国入侵苏联的绞肉血战。 在追寻她的家族成员各种下落之时,借助她的眼睛和史料整理,读者看到的是战争带来的无尽地狱景象,体会到的是极权统治下,个人尊严被蹂躏,生命被践踏的凄惨。 对等而言,《陆犯焉识》有些类似,但本书视野跨度更加广阔。 1,母亲叶夫根尼娅是无数被德国掳掠的东方劳工之一,这些住在集中营里的奴隶,为敌人制造飞机炸弹,“帮忙”摧毁自己被迫离开的家园。现世都知道,德国种族歧视下,犹太人集中营至惨,而这几十个东方劳工集中营,又是另外一重人间地狱。 2,沙俄帝国向苏联转变过程中,暴力革命是极为血腥和野蛮的。虽然曾经高高在上的贵族,或许作恶多端的不在少数,罪有应得,但在儿童眼里,这是一个突然之间改天换地,乾坤颠倒的世界。作者代入体会父母的年代际遇,感触尤深。 3,乌克兰平坦肥沃的土地,被美誉为欧洲粮仓。但在这个地缘政治冲突的核心区域,民族之间的对立,是自开拓以来就纷争不休。种族清洗政策以及其他极左政策,让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主体民族不但没有融合,还被地缘政治放大了分裂。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现状,又是军事冲突在即,借此书更深体会到此地居民不易。 我曾有两位乌克兰来的同事,年纪大的60以上,居然还曾到中苏边界当过坦克兵,与中国边民以物换酒;一位年过30,带孩子移民,是为了彻底离开动乱环境,期待新生活。 他们言谈很少提及乌克兰,无论老少,不好揣度他们心中所想,但望乡情切,一定百味交杂。 捍卫正义,保家卫国,胜败也好,就是不能屈服。 但拥兵自骄,穷兵黩武,叫嚣这个弹那个弹指哪打哪的。没脑子成这样!即使是编个段子,都不能接受。 战争的苦难,是一切英雄赞歌不能掩盖的。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