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ADA
    推荐

    珍惜眼前的一切就是对时间最好的抗衡。而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时空在线
    推荐

    皮囊 这是一部悲情小说精编。点睛之笔是开篇的《皮囊》。 书中写了阿太、阿小、张美丽、残疾的父亲、迷信的母亲、厚朴等能记得住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印象不深刻,略过。 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对谁都狠,包括自己。女儿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滴泪都没有掉。杀鸡没杀死,直接摔死。切菜把指头切掉了,大家忙成一团,她自己倒 像没事儿人似的。正因为如此,才活到九十多岁,这个强大的内心啊。大家都把皮囊对应了灵魂,我倒觉得无关乎灵魂,内心确实是无比的强大。倒是我们的灵魂被阿太的强大内心震撼了。 至于阿小,香港的“公子哥”出生,小时候的优越条件羡煞旁人,到成年后家境败落,沦为蓝领。这也是宿命中的结果,不可能人人都成李嘉诚。但苦的是一辈子少有朋友,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张美丽的故事,死于舆论压力,这个故事不新鲜,但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具有杀人的威力。但到了现在这个遍地潜规则、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再也不会有张美丽了。为张美丽点赞! 残疾的父亲,偏瘫床上,从坚持锻炼,到彻底绝望,寻求速死,再到变成老小孩,最终怕死。这是个铁的规律,彻底的无奈。我们小老百姓,几个人能有超凡入圣的境界,几个人能做到不怕死? 迷信的母亲,为了生个男孩儿,求神拜佛,她不一定就信这个,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心灵上的安慰。生了儿子以后真就信了。宗教是劳动人民的麻醉剂,在这里成了真理。 厚朴的故事,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城市高干女孩儿,玩浪漫。师范大学离艺术近,玩起了乐队。被甩,接着玩乐队,最后被开除,流落街头。父母接回农村去,当了代课老师。巨大的落差导致精神分裂,自杀。经济基础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啊。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好多东西是玩不起的。 蔡崇达的小说,写的太过于真实,成了拷打灵魂的作品,每部不长的小说仿佛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应用书中的话: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马塞尔·普鲁斯特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但没有了皮囊,灵魂该去何方?我们没有完成使命之前,必须保护好自己的皮囊。 即使没有美丽的皮囊,也要争取有一个强大有趣的灵魂。共同奋斗!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不痴、不颠🌲
    推荐

    在三年前的某一天,通过蒋方舟的专访认识了蔡崇达,也知道了皮囊这本书,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看。现在看来对我来说是一种损失,尤其是看到前三章时,震撼很大。同时泪水也争相恐后的要夺眶而出。请珍爱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吧,共勉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公瑾
    推荐

    踏雪无痕的是理想 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每个人的人生阶段是不一样的,不取决于你的年纪,取决于你是否解决了你面对的问题,如书中所说:生活是张这样的答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这本书直面了所有到了那个年纪都会有所感受的年轻人,值得一看。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i'm fine
    推荐

    《皮囊》蔡崇达读完给我一种悲凉的感觉,虽说带着悲观主义,却透露着对生活的积极向上……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并依然热爱生活。 也要相信相依相偎相互扶持真爱的存在。 炙烈的灵魂被困在现实的皮囊里无法燃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成熟不再是执念,是同自己的和解,是释怀。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小莹
    推荐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的便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皮囊》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努力地在生活着,乐观的面对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YaN。[ 茉妍 ]
    推荐

    特别有感触的一本书。作者以最真实的感情,最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本厚实得书,有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书写的绚烂多彩但空虚不值得推敲,有的人写的朴实无华,却字字感人肺腑特别接地气。《皮囊》一书,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读者看生活的真实血性肉身一样剧烈。 《金刚经》里面的“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书里面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在这世上走一遭,皮相很好的掩饰了一切,却也暴露着一切。 家乡是个处处有温情的地方,不管未来的我们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心底最温暖的地方,不管我们委屈,亦或是欣喜,家乡都能无畏的包容我们。 皮囊这本书,表达的意义太多,值得我们去细读多读。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是王晨晨啊🦋
    推荐

    我觉得这本书三观有问题,如果是我肯定不会和作者这样的人做朋友。有事才能想到你,即使知道你在困境之中也只是冷眼旁观。好像是个局外人。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很成功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Mamba
    推荐

    这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在很多读者心里,这是“一本舍不得马上读完的书。” 作者本着对家长、亲人与故友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头里的故事。用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惊喜便是共鸣,是无数个读者的共鸣。家长、语言、父亲、母亲还有一堆朋友的形象,都仿佛自己的生命图景。喜欢书中每一个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喜欢作者朴实却又句句戳心的语音!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有勇气揭开自己的伤疤和自己和解,都是勇敢的人,我盼望有一天,也能面对心里那个藏了很久很久的怨念。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大道至简
    推荐

    浅谈《皮囊》读后感 读完蔡崇达的《皮囊》,心里很沉重。使我想起几年前的一部顾长卫拍的电影《孔雀》,讲述了出生在60年代的一个家庭三个孩子不同的命运,映射出了相同时代背景,不同人性却铸就了不同命运的故事。告诉我们愚钝的人不是没有出路,一生只爱一个人,就可以经营好你的婚姻;一生只做一件事,就会有一番大的作为。告诉我们击垮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若想过安逸的生活,不在年轻的时候奋发图强,而贪图享乐,你只会与你想要的生活方式愈走愈远,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最终老来无依,孤苦伶仃,连活着的尊严一并丧失。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捷径,一生精于算计,最终算计的是你一去不返的年华,苦于心机不断挣扎,而后依然平庸。孔雀开屏虽美,但将孔雀的屁股暴露无遗。美丽的背后总有着常人不知的丑陋与艰辛。 《孔雀》与《皮囊》同出一辙,在美丽的皮囊下,那赤裸裸脆弱的、丑陋的、虚伪的、不堪一击的灵魂。阿太的一句话:“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道出了面对生死的豁达,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人终究被各种欲望、各种舆论、各种虚幻所操控,为这不需有的一身“皮囊”,丢掉了原本有的坚持、信念、快乐…… 书中这一则则小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些原本鲜活的肉体,曾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人生的设定与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朴实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都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从一则则故事中,我们能够映射出自己“皮囊”的样子,这也许是作者撰写本书的缘由。通过《皮囊》,清醒的认识自己,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才明白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最怕失去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再怎么与众不同也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最后借用阿太的一句话结束《皮囊》的读后感:“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玙璠作器
    推荐

    皮囊是责任,是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与时俱进的诠释。皮囊是枷锁,是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等奇思妙想的束缚。皮囊也是工具,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前提。感恩,让我以皮囊承载灵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刘先生
    推荐

    文学是讲究区域的,第一次接触闽南文化是《爱拼才会赢》,那时候太小,分不清什么是闽南语,什么是粤语。 而第一次接触闽南文学是麦家老师《人生海海》,还写了自己的感想,特别多。 如今是第二次接触闽南文学,《皮囊》。这本书已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听说过了,名气很大,可是却一直没有读过。 今天用三个多小时看完。有种“尘归尘、土归土”的感觉。 读每个故事,也曾一度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故事吧,血淋淋地现实。有的是说不出来的压抑感。有些人为了梦想,一直折腾着皮囊,也坚信自己是对的。 其实看的时候,想了很多,但后来都删了。 你、我都是一个角色,愿努力不白费!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柠沫
    推荐

    再次看这本书,时隔四年。从纸质到电子版。年轻的时候可以是好看的皮囊,上了年纪就做一个有趣的灵魂吧。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Frank
    推荐

    本书共12个章节,前面几篇写的非常好,后面几篇则平淡无奇。我认为写的好的依次为《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这些事情是很多人有亲身经历,能引起共鸣,是对于家庭里类似事件的再次回首,极强的代入感能够赢得读者的喜爱。

  •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zhhello
    推荐

    有段时间,被《皮囊》这本书刷屏,然而我还是等了很长时间,才选择看这本书。很多人为这本书做序,作者蔡崇达。他回忆了从小那种在渔村的生活,感悟人生、皮囊到底是什么。 红楼梦中有词《西江月》描写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个人以为这是这本书的出处,好一个皮囊! 《皮囊》第一篇在不同的地方看过很多次,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皮囊》这本书。阿太必然是懂得生活的人,年轻时将年幼的孩子扔进海中学游泳,白发人送黑发人时因为舍得的不悲伤,切断手指时的事不关己。她明白活着本身的意义,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而我则是不能理解《母亲的房子》的,母亲任劳任怨,拼死拼活只是为了盖好房子,为了对父亲的爱情,这样的做法很倔强。但很多时候,我们就会不付一切代价去做一件事情,就是为了在特定的年纪为了那个特定的人。但每当我回忆起书中母亲跑到厦门超生生出作者,在回家的路上父亲一次次的想放弃和母亲一次次的鼓励,就觉得盖好房子又是值得的。“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残疾》中我看到的是普通人对残废的挣扎,看起来多么狗血的八点档,但的确就会发生。一开始全家人的刻意隐瞒,小心翼翼的不戳穿,父亲也在自己骗自己,我要健身,要恢复。到后来父亲的挣扎,他无法继续自欺欺人,周围的街坊邻居在台风那天见证了他的歇斯底里。最后,他开始坦然接受自己的残疾,不再躲避,开始会耍赖,会随意发脾气,会像小孩一样撒娇,学会和死亡和疾病和谐相处。 《天才文展》和《厚朴》是最让我影响深刻的。《天才文展》刚开始看我以为文展会做出一番事业,因为他的计划性,从小懂得很多道理,为了完成计划首先要做成什么事情,然后再做成什么事情。就像我认识的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很早就知道在高中要通过某某竞赛得奖保送某大学,因此在高中就很有计划的准备竞赛。上了大学后我得知他们的事迹后十分佩服,认为自己太笨了,为什么自己当初不懂得要这样做呢?可是天才文展呢,他却失败了,这令我困惑不已。或许是文展的兔唇敌不过大城市对小城镇的冲击,他的背景限制了他自身的发展,正如文展自己说的小城镇的出来的人多么粗陋,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而他想努力留在大城市。我想,文展从小做了太多的事情,但是大城市对小城镇的冲击他无法抵挡,靠他个人的能力他无法改变现状。讽刺的是,黑狗达竟然生活在大城市中,指导他的那个人竟然被困在小镇中。 看这篇的心情真的是十分复杂的,因为我想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来自小城镇,我们拼命的学习来到大城市中,想要在大城市中生存,我们的命运又何去何从?我们不是天才文展并没有从小规划自己,我们应该怎么办?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从小规划自己,可是小城镇本身限制了我们的发展,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又该怎么办?我们是那样的迷茫无助。 但是母亲告诉我,很多人在告诉我,活着当下,顺其自然。明白活着对于自己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坦然承认我是一个很努力很勤奋但绝对不是天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普通人,我也曾经想过为了留在大城市我从大一该准备什么大二需要干什么大三大四又该如何规划考研去哪之类的宏图大志。可是现实呢,这样活着真的很累,就像机器人那样,在规定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苦撑着不让自己倒下,但身体却吃不消。而且对于我而言是不现实的,它导致我的压力很大却又无可奈何,加上身体因素的考虑,我为何要活的这么累?杞人忧天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过去的悔恨中。何况,自己在青春时代所拥有的无限可能性,到头来都只能化作一种现实。生活不再是一望无际,可以四通八达的广阔平原。很明显,一个人穿越草原的旅程都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路径,一旦走下去,变不可能再选其它的路。发明相对论的也只有爱因斯坦一人,我们没必要把自己定义成杰出的科学家为之不懈奋斗,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早睡早起,坚持吃早饭,上课听讲,有个好身体是最主要的,船到桥头自然直,需要考虑什么的时候考虑什么,仅此而已。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当然需要理想当做前进的动力。 从本质意义上,文展和作者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生命有太多未知因素,活在当下最好。 《厚朴》厚朴这个人其实也是十分迷茫的,他没有脸上的那副面具,却将自己包裹在梦幻中。厚朴是一个干净的孩子,因为他不知道真实的标准,他不懂别人是在嘲笑他,因为干净到甚至不知道应该要去判断和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时宜。但这个特点也是好的,他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按理说他会有一个好的故事结局才对。恰恰相反他输得一塌糊涂,他就像盖茨比那样,追求华而不实的美,最后死亡。 “我也知道,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我隐隐担心,厚朴这几年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而不是切实的实现里。我没把握,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厚朴的幻梦强调的是热情,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实际上实现理想确实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再到后来,因为外部的挫折,他越来越投入对梦想的想象,也因此,越来越失去和实际的现实相处的能力。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他能想象到的瑰丽生活去与现实抗衡,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紧张、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质疑和暗示。他无法正确处理自己和这个热爱的世界的关系,厚朴说自己脑子中有个声音,他无法抗拒,最后因此生病死亡。说到底,厚朴和作者又是一样的。只不过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学会了伪装自己,在这个世界中伪装生活,而厚朴呢,是自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构造了一个世界,沉溺于此无法自拔。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小到大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各种证书职称,在某个阶段看起来都十分重要。的确,它们在特定的年龄都很重要。可是当我们多年之后再回头看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人会感觉这些事情不过尔尔,没有什么大不了。第一次没有考过再考一次就好,中高考没考好总归会有大学接纳,大学会经历各种失败无论是爱情还是面试失败,那又怎样?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有什么坎坷是过不去的呢?当然,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的确是要认真努力的,但是结果如何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蔡崇达的《皮囊》,其实就是蔡崇达对身边普通人艰辛生活与无常命运的一种可贵的同情,没有绝对的正错之分。阿太年老皮囊下对生活的热爱和倔强不屈,父亲生病后皮囊下的脆弱和腐朽,母亲皮囊下对父亲的爱和对完整家庭的不断追求,张美丽皮囊下对爱情的追求与世俗挣扎的无奈,本是天才的文展的没落,厚朴的死亡,说到底,是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包括蔡崇达本人,因为我们不懂,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鸡汤和正能量充斥的今天,在只要“努力”“坚持”“改变”就可以成功的今天,蔡崇达当头一棒敲醒我们,世界并不是这样定义的。那些所谓的“努力”“坚持”就成功的人也仅仅是努力的芸芸大众中比较幸运的少数人,而更多的人是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寻求一个又一个的平衡。成功了有人就会说这个人平时十分努力勤奋或者是从小与人想法不同,可是没有成功就会被描述成从小不误政务脑子里不知道想什么之类的。可能很多人在年迈时才明白,真正的活着就是像阿太那样活着,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每个人皮囊之下都有别人看不到的自我,那么你我的皮囊又是如何呢?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