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第三版)

解析几何(第三版)

加载中...

微信扫码,免登录解锁高速下载

如何使用 & 隐私说明

精彩点评

  • 解析几何(第三版)
    亦无欢
    推荐

    想起看过的一句笑话,可以使人清醒不嘚瑟。 绝大多数人这一辈子作为人智力上最大的成就不过就是学会微积分

  • 解析几何(第三版)
    王钢
    推荐

    你把它当科幻,我把它当言情,写的不错。“那瓶里真的有花,一朵蓝色的玫瑰。”

  • 解析几何(第三版)
    妙语空空
    推荐

    1981年夏季,刘慈欣在河北邯郸的一次大雷雨中亲眼目睹了球状闪电现象。在同一年,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在国内出版,这两本书确立了刘慈欣的科幻理念,至今没变。 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2001:太空漫游》中的独石)或世界(《与拉玛相会》中的飞船),这种想象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当科幻小说家把它们想象出来后,它们就存在了,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和承诺。相反,如果这些想象的创造物碰巧真的变成现实,它们的魅力反而减小了。 与主流文学留给人们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一样,西方科幻小说也留下了大量的想象世界:除了克拉克的拉玛飞船外,还有阿西莫夫广阔的银河帝国和用三定律构造出来的精确的机器人世界、赫伯特错综复杂的沙丘帝国、奥尔迪斯的温室雨林、克莱门特那些用物理定律构造出来的世界,以及从自然科学和历史角度看都不可能存在的巴比伦塔等。这些想象世界构造得那么精确鲜活,以至于读者时常问自己它们是不是在另一个时空中真的存在。 创造一个在所有细节上都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深刻的思想,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强劲有力、游刃有余的想象力,需要从虚无中创世纪的造物主的气魄,而后面两项,恰恰是我们的文化所缺乏的。但如果我们一时还无力创造整个世界,是否能退而求其次,先创造其中的一个东西呢?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刘慈欣 #科幻经典# 

  • 解析几何(第三版)
    Ashes
    推荐

    这本书的全名应该叫作《球状闪电的探索、原理与军事应用》。刘慈欣在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本没有用小说家的思维,而是用了论文的写作框架。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我”从事球状闪电研究的起因,以及在传统理论框架下研究球状闪电所遭受的种种挫折。最后以拜访前苏联球状闪电研究基的地遗址作为结束,宣告传统理论对球状闪电研究地彻底破产。写过论文的同学都知道,这一部分在论文中被称为“文献研究”或者“文献综述”,主要目的是通过死命黑前人的研究结果,来衬托自己的研究有多牛逼。所以,无论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张彬,天赋异禀的麻省理工博士高波还是苏联的科学权威亚历山大,他们统统毫无建树! 在论文写作中,建立理论体系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写作的思路一般是:提出新的假设;根据假设进行探索性实验获取研究样本;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论证,建立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实验,确认理论的正确性。这正是本书中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从忽明忽暗的灯塔中获得启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球状闪电假说:球状闪电不是普通的大气放电现象,而是一种尚未被认知的特殊存在。接着,“我们”依据这个思路,制作了天网,并从空中成功地捞取了一个球状闪电。然后,理论大神丁仪给出了球状闪电的理论解释:球形闪电其实是一个电子,只是这个电子所对应的宇宙比我们所处的宇宙要大得多得多,所以这个宇宙中的电子自然也比我们宇宙中的电子大得多,大到我们人类肉眼可见的程度,相对于人类世界的“微电子”,书中把这些超级大的电子称为“宏电子”。最后,“我们”基于宏电子的理论特性,研制出了雷球机枪。在一次核电站反恐行动中,雷球机枪被投入实战,并且取得了成功。 一般来说,论文的采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上提到的立论部分。当然,为了论文的完整性,也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逼格,作者往往都要在论文结尾加上一个应用与展望环节。这就是本书下篇的内容。下篇写对于宏电子的深入研究后,“我们”找到并捕获了宏原子核。而在一场世界大战中,“我方”通过一次宏原子核聚变实验彻底赢得了战争。宏原子核聚变甚至创造出了量子化的人。嗯,反正是展望,评委老师一般不会在答辩时为难作者的,怎么爽怎么写就行了。 有人认为《球状闪电》是刘慈欣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其精彩程度远超《流浪地球》甚至超过了《三体》。从创意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尽管是在写科学幻想小说,刘慈欣从来不会给自己的幻想套上科学的枷锁。相反,他最擅长的技巧是用科学的词汇和概念装扮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个写作风格在《球状闪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将微观世界放大到中观尺度,刘慈欣在文中把诸多量子力学的概念描写成具体的可用肉眼感知的场景。他在文中多次描写了量子叠加状态。书中设定,被球状闪电击中的物体,处于量子叠加状态。电脑的处理器被球状闪电击中,它就成了薛定谔的处理器:只要不打开机箱,处理器(有几率地)照常运行,一旦打开机箱看它一眼,它就瞬间塌缩了。对,是真正地塌缩,塌下去,缩起来,变成灰烬了。不得不承认这种直白的写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些晦涩的量子力学概念,从而(有几率地)激发出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这种兴趣是量子化的,我们不妨称之为薛定谔的兴趣。这种兴趣的特点是,在没有遇到严肃的数学表达时保持激发状态,一旦遇到公式,它就塌缩了。我不知道为了普及一些物理名词付出是把整个科学观庸俗化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 从文学的角度说,《球状闪电》里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不讨论人物和情节这种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因为那样就要把整本书推倒重来了。毕竟作者在《后记》中说,他追求的并不是给人们留下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那是主流文学的热衷的领域。我只说一个非常浅显的创作常识,关于道具的运用。契诃夫说:如果书里出现了一把手枪,那它一定是会开火的。说白了就是立flag。在《球状闪电》中有一个作者着力描写,让人印象深刻的道具——林云佩戴的胸针: 那是她身上唯一的一件装饰品,形状是一枝火柴长短的剑,剑柄上有一对小小的翅膀。整个胸针呈银色,在这里幽暗的灯光中闪着晶莹的银光,像是缀在她衣领上的一颗星星。林云把胸针摘下来,捏着小剑的剑柄拿在手中,另一只手从餐桌上拿起了一把叉子和一只勺子,她把叉勺并在一起竖起来,用剑轻轻划过去,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勺和叉的金属把被从正中齐齐地切断了,仿佛它们是用蜡做的一样!“这是用分子排列技术产生的一种硅材料,它的锋刃只有几个分子的厚度,这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剑。”我小心翼翼地接过她递过来的胸针,对着灯光仔细观察,发现小剑的剑锋已接近透明了。 作者用这枚小小的胸针立了一个大大的flag,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枚胸针从此再也没有出场过。另外,在本书的结尾,量子化的林云给“我”送去了一支量子化的玫瑰,而在此之前,书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玫瑰,我想要是把这支量子玫瑰换成量子胸针也许就不这么突兀了。 读完全书,我不能不承认宏电子想法之精彩,但也不能不叹息整个故事之无聊。刘慈欣可能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工程师,却实在不能算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小说家。

  • 解析几何(第三版)
    落枫
    推荐

    大刘的作品虽是科幻类小说,但人性的刻画又不得不让我为之惊叹。

Copyright © 2020 - 2022 Mitsuha. All Rights Reserved.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